一器一会:京都古物之美

一器一会:京都古物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村松美贺子 著,罗嘉 译
图书标签:
  • 京都
  • 古物
  • 日本文化
  • 美学
  • 生活美学
  • 器物
  • 一期一会
  • 传统工艺
  • 收藏
  • 侘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1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677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68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式生活美学+“恋物”风潮
走访老物件,使用老物件,感悟传统文化的底蕴;分享曼妙的日式生活美学,让快节奏生活慢下来。

*京都游的新风向:文化恋物游
16家旧物老店+3处旧物集市,徜徉京都,眼观手触,邂逅此生一遇的美妙心动。

|个性老店| ANTIQUE Belle/smokeroom/画廊?启/李青/几一里/MASA/古美术佃
|日用即道| 小盘,小碟/厨房用具/酒器/文具/旧衣新裁
|古物集市| 天神市/弘法市/京都文化博物馆古董广场/手工集市

*逆断舍离风向,个性手记诠释美物在心。
断舍离风行,还是要留下美好的旧物在身边。
近百幅高清大图,见证古董旧物中曾经的时光与风尚印迹。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京都古物文化的作品。
书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美贺子的脚步,去探访京都14家久负盛名却又风格各异的古董老店,还有三大历史悠久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寺集市。
从西洋的玻璃器皿到日本的古陶细瓷,从朝鲜的蓝绢彩绸到唐风的印花和纸,从日用饮馔到童年文具,透过物,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品味京都独特悠然的人文风物。倾听那些痴念于美的收藏人背后,发现、守护旧日时光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村松美贺子
日本作家。曾旅居英国,环游欧洲,后定居京都。靠敏感的触觉与对理想生活的执拗追寻,不断在京都的街头巷陌、古玩集市,探访着来自旧物的温暖与美丽。著有《包裹京都的纸》《沉醉于梦境》《永远的二人世界》等作品。

目录

目 录
卷首语
第一章 眼观,手触。寻访京都老店
︱ANTIQUE Belle︱就算混搭,也是如此轻松/ 002
︱Konguri︱逝去的美好时光,却飘散着前卫的味道/ 010
︱sowgen bro cante︱真正打动你的东西,值得期待/ 018
︱smokeroom︱京都的小欧洲/ 028
︱画廊·启︱汲取让心灵充盈的小东西/ 036
︱李青︱温柔的李朝/ 044
︱几一里︱想象的空间/ 052
专栏一 追溯/ 062
︱MASA︱发现的乐趣,与古董游戏/ 068
︱古美术佃︱美丽的物品/ 076
第二章 所用,所造。日常所依
[小盘子,小碟]多元的选择,托盘上的游戏/ 086
[厨房用具]传承与沿袭/ 092
[酒器]自具准则/ 098
专栏二 做一个文具盒 104
[文具]重温昭和时光/ 110
[旧衣的再生]图案的重新诠释/ 116
第三章 古玩市场大略
天神市 从北野的林间开始,琳琅满目,百看不厌/ 124
弘法市 残次品在北,古董坐南。祈福与喧闹/ 134
京都文化博物馆古董广场, 旧砖陈瓦与老物件,相互交映的浪漫 / 142
手工集市 在寺里,在路上,在意想不到之处/ 146
地图列表/ 149
卷 尾/ 153

精彩书摘

老物件浅说——紫明卯庵
时光倒流。
接触旧物后,我有了一些感觉。
住宅区里的一户,曾是作家冈部伊都子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是怀石料理“紫明卯庵”,我去参加过那里举办的茶道会。
穿过栅栏门,盛开着一株小小的樱花树。小阳春的秋日里,四周闲寂无声,空气中有股暖意,让人备感温馨。
这间明治末期建造的房屋,结构极其坚实。其中的茶室,安定、沉静。东、南两面均为整面的大窗,亮得异常晃眼。通道上歪斜的玻璃为大正时代的产物,走过时,光影循次而进。
——过去这个家里的女人,一切东西使用起来都很仔细。
年轻的老板娘内藤麻衣子告诉我。

等候之际,我被带进了一间西式房间。房内装饰古典,素雅中见华美。搬过来时,冈部希望能把西式房间保留下来。老板娘尊重这个想法,不但保留了西式房间,其他地方也未做过多的改动,尽可能地保留了冈部使用时的样子。在房子的改建上,的确忠实于原来的模样,整新如旧。
这天,我主要负责点茶。我是第一次参加茶会,客人中有我老师的老师在场。二楼大厅里,阳光柔和。这里曾经是冈部招待客人的地方,再之前,也许是大家聚会的场所吧。端坐后挺直腰背,僵直的身体稍微得到了些缓和。恍惚中,人们兴奋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一旦开始点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任由手脚自由行动,舛讹百出,难以想象。茶勺、茶叶罐,当然还有茶碗,都是极有年头的高档品,可我完全没有余暇一一观察。真是狼狈不堪。不过总算过去了,让人长舒一口气。
一切收拾停当。在茶器清洗屋,男主人寺井义郎进来跟大家寒暄。寺井精于茶道,自己也能亲手制作陶器。
茶器清洗屋是为茶道预先准备用具的地方,架子上摆放着茶碗,收纳着所有茶道用具。——能在这里做茶师,真让人感铭于心。
正和站在架子旁的寺井说话的当口,我的眼光突然停留在了一只茶碗上。
小小的茶碗,看上去带些枯黄的枇杷色。样子没什么特别,但有一种孤傲之姿。可以看
看吗?我的手像被吸引一样伸了出去。“这是江户末期的制品。”听到寺井的话,我不由自主地把茶碗放在掌中,转动着看,就像每次献茶、饮茶时的动作那么自然。
转动茶碗之时,突然心有所感,仿佛时间在倒流。类似穿越,但也没有那么夸张。这很难表达,就像时间在慢慢流逝,你可以感受这个过程。

旋转茶碗,这个动作非常重要。至此,到底有多少人旋转过这个茶碗,献过茶;又有多少人旋转过茶碗,饮过茶。从这双手传到那双手,经过多少人的触摸!这个记忆,该是从茶碗的肌理,传递到了手指上的吧。我能有这个感悟,该是在这户由女人代代传承下来的家里做了茶师,才开启的感觉吧。
出了大门,外面的天光已经变为橘色。有人告诉我,这种樱花叫不断樱,入秋时开放,会一直开到春天。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索世界各地独特文化遗产的图书简介,与您提供的书名《一器一会:京都古物之美》无关。 --- 《尘封的丝绸之路:探寻被遗忘的贸易路线与文明交汇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的人文地理考察报告,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走古老的丝绸之路。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结合了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旨在揭示那些在地图上已然模糊、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贸易路线与文化熔炉。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节点——那些曾经繁荣一时,如今却沉寂在沙漠、戈壁或高山之中的城镇、绿洲与关隘。 第一部分:沙海中的低语——中亚的绿洲文明 我们将从东部起点出发,深入中亚腹地。丝绸之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连接的绿洲城市。本书将详细描绘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地的辉煌过往,但重点将放在那些更隐秘的贸易站点。例如,我们探访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楼兰古城遗址,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重建了该地在十字路口的角色——不仅是丝绸与香料的集散地,更是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祆教(拜火教)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我们考察了古老的商队驿站的建筑遗迹,特别是那些带有防御性质的客栈——卡拉凡萨莱(Caravanserai)的结构布局。通过对残留壁画和陶器的细致比对,我们重构了不同文明的工匠是如何在异域文化的激发下,发展出融合性的艺术风格。例如,波斯几何图案如何与犍陀罗地区的希腊化雕塑元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草原艺术”。 第二部分:雪域高原的秘密通道——帕米尔的挑战与机遇 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一条笔直的干道,高原上的崎岖小径同样承载着重要的贸易功能。本部分将聚焦于帕米尔高原,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地理屏障。我们探讨了古人如何克服极端的自然条件,建立了连接南亚次大陆和中原帝国的秘密通道——“香料之路”和“玉石之路”的支线。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团队在塔吉克斯坦东部山区,与当地瓦罕族牧民共同生活数周的经历。通过学习他们独特的游牧生存技能,我们得以理解,在缺乏大型城市作为中转站的情况下,小规模的部族联盟如何通过季节性的集市和部落间的联姻来维持贸易网络的运转。我们还分析了古代的“水利工程”——如何利用冰川融水,在极度干旱的高海拔地区维持生命的绿洲,以及这些水系是如何被用来划分政治和经济影响范围的。 第三部分:海洋的延伸——红海与印度洋的转运站 随着陆上贸易路线的周期性中断(如瘟疫、战争或气候变化),海洋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丝绸之路的“水上延伸”——从波斯湾经由红海到达地中海的航线,以及从印度西海岸到东南亚的航运网络。 我们不再关注大宗的丝绸贸易,而是深入探讨那些易于运输、价值极高的商品:香料、珍稀矿物(如青金石)和稀有动物制品。我们走访了也门和阿曼沿海的古老港口,例如萨拉拉(Salalah),考察了当地人利用季风的航海技术。通过对出土的陶罐残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我们能够精确地追溯来自中国、印度和非洲不同地区的货物是如何在这里汇集、再分配的。书中还特别探讨了语言和宗教如何随之传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是如何通过这些海洋贸易网络,而非传统陆路,深刻影响了东非海岸的文化面貌。 核心价值与独特视角 《尘封的丝绸之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韧性”的分析框架。它超越了对单一文明的描绘,而是将丝绸之路视为一个复杂的、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作者强调,这条路线的生命力并非源于某一个帝国的强盛,而是得益于沿线不同民族——游牧者、定居的农耕民族、精明的商人以及宗教传教士——之间复杂的、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每当一个环节衰弱,其他环节便会迅速调整以维持整体的流动性。 本书配有数百张珍贵的实地考察照片、细致的手绘地图,以及由多学科专家合作完成的文物分析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古代全球化进程的宏大而又细腻的画卷。它邀请每一位对世界历史、文化交流和地理探索有兴趣的读者,一同去触摸那些被黄沙掩埋,却依然散发着历史光芒的文明遗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作者的叙事口吻非常好奇。一本好的文化读物,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朋友,带着你穿梭于那些尘封的角落。我猜想,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能是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避免了过度卖弄学问的艰涩,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那种如同漫步在小径上,不期然与一件千年古物邂逅的惊喜感,是我最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体验。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融入一些个人在京都寻访古物时的心路历程或偶遇趣闻,那这本书的灵魂便会立刻鲜活起来,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京都的书”,而是正和作者一同“体验京都”。这种沉浸感,是任何优秀的文化产品都梦寐以求的特质。

评分

从目录的只言片语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聚焦。它似乎没有试图包罗万象,而是选择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这种选择的策略本身就显得极有判断力。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孤立的物件,串联起一个完整的生活图景。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茶碗,背后可能牵扯到当时的烧制技术、饮茶礼仪乃至社会阶层的区别。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器物鉴赏,上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作者在描述那些残缺、斑驳的痕迹时,能流露出一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深刻理解。日本文化中对“侘寂”的推崇,往往体现在这些岁月留下的印记上,而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这种转瞬即逝的微妙情感,那才算得上是真正触及了京都灵魂的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透露出一种毫不妥协的匠人精神。拿到手上,那种厚重而又不失温润的手感,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留意了那种微哑的光泽度,它似乎在刻意地避免了高光带来的浮躁感,转而追求一种沉静的、经得起反复摩挲的质感。这种对物料的执着,让我联想到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温润的古董,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我推测,作者在内容编排上,可能也采取了一种非常考究的节奏感,不会用大量的文字去堆砌概念,而是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图片和实物本身的形态去说话。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恰恰是东方艺术中最精髓的部分,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细察那些不易察觉的纹理、光影和比例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下快餐式阅读的一种温柔反抗,它邀请我们慢下来,重新学习如何“观看”。

评分

这本书的选图质量,我相信会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介绍古代器物时,如果没有顶级的摄影作品作为支撑,任何文字描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设想,那些器物在图册中的呈现,应该会是极为讲究布光和角度的,力求还原其在特定光线下最迷人的一面。这种对视觉呈现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所介绍物体的最高敬意。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超高解析度的细节特写,比如釉面的开片、金属的锈蚀层、或是木材纤维的走向,这些微观的细节,往往是普通游客匆匆一瞥便会错过的世界。如果能配上精确的年代标注和材质分析,这本书就能兼具艺术欣赏的愉悦感和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成为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常备案头的典藏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中带着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虽然我还没有翻开书页,但仅仅是这份视觉上的呈现,就足以勾起我对京都这座城市深厚历史的无限遐想。它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透过那精美的设计,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古老木材和纸张的香气。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从封面就能窥见一斑,那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对内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用一种非常细腻、充满温度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沉默的器物,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有了呼吸和故事的载体。这不仅仅是关于“物”的记录,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去感受时间的流逝与沉淀,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东方美学和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書,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okkkkkkkkkkk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