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厚度,一个讲坛的高度
讲述国宝背后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看张伯驹如何成为“天下x一藏”
名士的传奇人生,瑰宝的家国历史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曾买下中国传世x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x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ding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x下di一藏”。
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为切入点,重点讲述鲜为人知的国宝背后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至诚。他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张伯驹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文明的缩影,它曾经璀璨,今又流芳;每一件国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璀璨的历史瞬间。一幅幅国之瑰宝的画面编织在一起,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的壮美画卷,使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扼腕长叹。
荣宏君,青年画家,文化学者,1973年生于山东。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后又师随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承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先生。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在绘画之余从事文化史的研究。
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
《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
《文博大家史树青》
《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
第一讲、信而好古张伯驹
第二讲、张伯驹三求平复帖
第三讲、中华墨皇平复帖
第四讲、丹青绝唱游春图
第五讲、李白书赞上阳台
第六讲、杜牧情歌张好好
第七讲、道服清辉范仲淹
第八讲、雪江归棹宋徽宗
第九讲、红楼迷踪话脂砚
第十讲、书画焕采说蔡襄
张伯驹先生是当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学者,书画收藏大家,有关他的人生和收藏故事很早就有多种版本在社会上流传,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张伯驹先生为原型的电视剧《火线对峙》曾风靡一时,不但捧红了影星陈小艺,更是让大收藏家张伯驹这个光辉形象第一次走近普罗大众。我那时还在山东老家读高中,也正是通过这部电视剧开始知道了伯驹先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求学北京,后来有幸厕身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门下,跟随先生读书、作文。史树青先生是当代的著名学者、文博大家,他与张伯驹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认识,两人亦师亦友。张伯驹先生一生喜爱诗词,每年春暖花开时,他都会呼朋引伴到西山阳台山一带赏花,然后以花为题吟诗填词,史先生以学生辈的身份多次参加雅集。有一次,张伯驹先生忽来雅兴,当场为史树青先生做嵌名联,联曰:
树木新载休斧伐,
青山常在有柴烧。
该联对仗工整,立意新颖,是嵌名联中不可多得的一幅佳作。史先生生前曾多次向我展示这幅嘉联,并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他与张伯老相交的往事,每每说到张伯驹、潘素伉俪不惜典屋鬻钗为国护宝时,他都会提高声调,高度赞扬张伯驹先生是——
民族英雄!
受史树青先生的影响,我也开始走近张伯驹先生,并从二〇〇〇年开始留意搜求有关张伯驹先生的书籍和史料。就这样积少成多,手头相关伯驹先生的史料渐渐丰富起来,到了二〇〇七年左右,我决定要给张伯驹先生编一部年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这部年谱已累计二十余万字,有望在明年,也就是张伯驹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正式出版。
在编写《张伯驹年谱》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一些相关伯驹先生的传记类书籍中多有史实类的舛误,这些错误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则是出自编者的“合理想象”,尤其是对于张伯驹先生收藏的一批批国宝级书画作品的由来,更是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传说。于是我就准备专门来写一本有关这批国宝背后故事的书,恰在此时,很荣幸央视《百家讲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把张伯驹先生和他收藏的历代国宝的故事讲述给全国的观众,于是我就与编导协商,也就有了这本书《国宝传奇——张伯驹》的诞生。
荣宏君
丁酉立夏于彩云之南
这本《国宝传奇:张伯鉴》,哎呀,简直是文字的盛宴,历史的迷宫。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文物鉴赏录,没想到作者竟然能把一个人的生平,把那些尘封的国宝故事,讲述得如此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里对于张伯驹先生早年风流倜傥、家世显赫的描写,如同旧上海的霓虹灯,繁华又带着一丝宿命的颓废感。读到他如何从一个富家公子,一步步转变为一个坚定的文化守护者,那种心路历程的描摹,细腻得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尤其对“平生所爱,不惜倾囊相购”的信念,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侧写那个特定年代的文化氛围,那些文人墨客的交往场景,活灵活现,仿佛能闻到老纸张和墨香混合的味道。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缓慢抒情,描绘艺术品的精妙之处,时而又迅速推进,交代历史的重大转折。它不是在罗列事实,而是在讲述一个传奇的“人”如何与“宝”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每次翻阅,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拥有”与“守护”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种题材会不会过于严肃,让人望而却步。但翻开这《国宝传奇:张伯鉴》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是多虑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带着温润的、古典的雅致,但绝不老气。作者的笔触如同最上等的宣纸,细腻而富有张力。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家族史,充满了人情味。书中对张伯鉴先生与夫人潘素之间的情感描写,尤其动人。那份“伉俪情深,共护国粹”的画面,被描绘得极为感性,不是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细微互动,展现出他们共同的志趣和坚韧的品格。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变得非常温暖,它不再是单纯的“收藏家传记”,而是一曲关于爱、关于责任的颂歌。读完之后,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人为了信仰,如何将个人财富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洗礼。我喜欢它不拘一格的叙事视角,时而从宏大的历史背景切入,时而又聚焦于某一件艺术品微观层面的细节描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读者在描述一幅画的笔触和用墨时,体会到作者本人对艺术的那种近乎狂热的痴迷。比如,书中对张伯鉴先生对“笔墨”的研究心得的摘录和解读,写得非常精辟,让我这个艺术门外汉,也仿佛领悟到了一丝传统审美的精髓。整本书读下来,结构紧凑,但又处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张伯鉴是谁,更重要的是“启发”你去思考,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物质充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我们脚下的这片文化沃土。这本传记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人的故事,提升到了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读完让人意犹未尽,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总觉得,有些传记写得像教科书,只是把事实堆砌起来,让人读完就忘。但这本《国宝传奇:张伯鉴》则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高潮和转折点。作者在布局上非常懂得如何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他不仅仅关注“买了什么”,更着重于“为什么买”以及“如何保护”。书中对于张伯鉴先生在抗战时期,如何冒着生命危险转移和保护珍宝的章节,简直令人心惊肉跳。那种环境的描写,那种紧迫感,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参与者。作者在处理这些紧张情节时,叙述语言是克制而有力的,没有过度的渲染,反而更显得真实可信。这本书记载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传奇一生,更是一部关于“文物背后的血与火的记忆”的史诗。它让人反思,在民族危亡之际,真正的“富甲天下”是如何定义的。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料功力”令人咂舌。这本书的结构并非简单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对比手法,将张伯驹先生的人生片段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些“失而复得”的珍贵文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似乎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态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书中对于当时的政局动荡、古玩市场的暗流涌动,都有着非常精准且生动的刻画。比如描述他购得某幅宋代名画时的周折,那份紧张感,丝毫不亚于看一部悬疑片。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描述艺术品时,完全没有陷入行家术语的泥潭,而是用了一种极其诗意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文物“赋予了生命”。我清晰地想象出了那件瓷器上的釉色光泽,那幅字画上墨迹的干湿变化。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人的贡献,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圈”,让我们明白,那些国宝的得以保存,背后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智慧。
评分这次买了一批书,以后还会继续在京东买。
评分一本好书,物流和服务也好
评分快递效率,包装牢固,价格实惠,服务优质。
评分物流超快,好书,支持京东
评分此书看完收货很大——真正的大师,膜拜!
评分看国宝档案……偶尔看到一期有关张伯驹,对他一生也很感兴趣,就买书来了
评分物流超快,好书,支持京东
评分书不错,活动价格很合适,划算!
评分正版,很精致,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书。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