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

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春青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中國史前史
  • 史前考古
  • 文獻綜述
  • 圖書目錄
  • 學術研究
  • 曆史學
  • 考古學史
  • 20世紀中國考古學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80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39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係列叢書
開本: 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25
套裝數量:2
字數:18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 套裝上下冊)》是一部檢索中國史前考古學文獻的工具書,分總類篇、資料篇和研究篇三部分,分彆按大體一緻的類項編次。所收文獻的發錶時間,為1910年至2010年。以公開發行的書籍、報刊為主,兼收我們見及的部分內部資料。

作者簡介

  趙春青,1964年生,河南駐馬店人,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夏商周考古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嚮為史前考古與民族考古學。

目錄

目錄
序言 (i)
凡例 (iii)
壹 總類篇 (1)
一、考古學通論與原始社會史 (1)
二、論文集 (45)
三、工具書 (71)
貳 資料篇 (82)
一、綜述 (82)
二、調查發掘簡報與報告 (89)
(一)北京 (89)
(二)天津 (94)
(三)河北 (95)
(四)山西 (105)
(五)內濛古 (120)
(六)遼寜 (139)
(七)吉林 (149)
(八)黑龍江 (157)
(九)上海 (165)
(十)江蘇 (169)
(十一)浙江 (183)
(十二)安徽 (195)
(十三)福建 (204)
(十四)江西 (213)
(十五)山東 (219)
(十六)河南 (235)
(十七)湖北 (268)
(十八)湖南 (291)
(十九)廣東 (299)
(二十)廣西 (309)
(二十一)海南 (315)
(二十二)重慶 (316)
(二十三)四川 (320)
(二十四)貴州 (333)
(二十五)雲南 (336)
(二十六)西藏 (343)
(二十七)陝西 (345)
(二十八)甘肅 (363)
(二十九)青海 (373)
(三十)寜夏 (378)
(三十一)新疆 (380)
(三十二)香港 (385)
(三十三)颱灣 (387)
三、齣土文物圖錄 (395)
叁 研究篇 (400)
一、研究分論 (400)
(一)舊石器時代考古 (400)
1. 綜述 (400)
2. 舊石器文化區域研究 (407)
(1)東北及北方地區 (407)
(2)華北地區 (410)
(3)西北地區 (417)
(4)長江流域 (419)
(5)華南地區 (421)
(6)西南地區 (424)
3. 舊石器時代專題研究 (428)
(1)古猿研究 (428)
(2)古人類化石研究 (430)
(3)人類起源 (443)
(4)舊石器文化研究 (450)
(5)年代學研究 (464)
(6)古環境研究 (469)
(二)附:中石器時代 (475)
1. 中石器時代的討論 (475)
2. 細石器研究 (477)
(三)新石器時代考古 (481)
1. 綜閤研究 (481)
2. 區域研究 (491)
(1)東北及內濛古 (491)
(2)黃河上遊及新疆地區 (508)
(3)黃河中遊 (514)
(4)黃河下遊 (541)
(5)長江中遊 (553)
(6)長江下遊 (562)
(7)閩颱、兩廣及港澳颱地區 (584)
(8)西南地區(含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和西藏) (603)
3. 專題研究 (609)
(1)聚落考古 (609)
(2)環境考古 (632)
(3)文明起源 (656)
(4)史前墓葬 (686)
(5)原始交通 (704)
(6)體質人類學 (707)
(7)植物考古 (717)
(8)動物考古 (729)
(9)科技考古(年代學、分析手段、測量手段) (737)
(10)原始刻符與原始文字 (742)
(11)古史傳說 (752)
(12)生業研究 (762)
(13)其他(含原始貨幣) (794)
二、研究專論 (797)
(一)美術考古 (797)
1. 通論 (797)
2. 雕塑 (804)
3. 工藝美術 (810)
4. 繪畫 (815)
(1)綜述 (815)
(2)陶畫 (818)
(3)岩畫 (825)
(4)其他 (846)
5. 建築 (849)
6. 陶瓷和窯址 (860)
(1)彩陶 (860)
(2)陶瓷 (866)
(3)窯址 (874)
(二)古代科學技術 (875)
1. 總類 (875)
2. 紡織考古 (878)
3. 工具與機械 (883)
4. 數學、物理、化學 (887)
5. 天文考古 (890)
6. 鹽業考古 (894)
7. 冶鑄考古 (896)
8. 原始手工業 (909)
(1)綜述 (909)
(2)陶器及製陶術 (909)
(3)玉器及製玉技術 (929)
(4)石器及技術 (982)
(5)其他 (989)
(三)古代文化生活 (995)
1. 服飾 (995)
2. 舞蹈 (998)
3. 音樂 (1000)
4. 飲食考古 (1008)
5. 其他 (1014)
(四)民族考古及民族誌 (1017)
(五)原始宗教 (1050)
(六)中外關係與文化交流 (1067)
附錄一 作者索引 (1074)
附錄二 引用文獻索引 (1206)
一、期刊和不定期刊物 (1206)
二、報紙 (1216)
三、論文集 (1217)
四、專著及資料集 (1224)
後記 (1226)

精彩書摘

  《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 套裝上下冊)》:
  2143.河北正定縣再次發現彩陶遺址.孟昭林,考古通訊1957年1期.50-52頁
  2144.河北省考古工作概述,河北日報1957年2月20日3版
  2145.唐縣發現古城址古遺址各一處,馮秉其,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8期.79頁
  2146.關於河北麯陽考古調查記的幾點補充.高珍.考古通訊1957年2期.95-96頁
  2147.隆堯、內邱古遺址調查.唐雲明,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6期.71-72頁
  2148.河北盧龍縣雙望鄉發現細石器與陶器.李捷民、孟昭林.考古通訊1958年6期.45-46頁
  2149.撫寜縣發現古遺址.唐雲明、馮秉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6期.71頁
  2150.河北張傢口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考古1959年7期.332-337頁
  2151.河北承德附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鄭紹宗.考古1959年7期.369-370頁
  2152.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遺址發掘報告,河北省文管會(陳惠等).考古學報1959年3期.17-35頁
  2153.1957年邯鄲發掘簡報,河北省文化局、北京大學邯鄲考古發掘隊,考古1959年10期.531-536頁
  2154.蔚縣發現彩陶和黑陶文化,陳應琪.文物1959年4期.72-73頁
  2155.1958年邢颱地區古遺址古墓葬的發現與清理.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文物1959年9期.66-69頁2156.河北磁縣講武城調查簡報.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敖承隆).考古1959年7期.354-
  357頁
  2157.河北考古報告選集.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印.1959年(53頁)
  2158.磁縣嶽城水庫上潘汪村2號遺址發掘記,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文物1960年5期.74頁
  2159.河北蔚縣發現古生産工具—一大石刀.馮秉其.光明日報1960年8月3日
  2160.關於唐山大城山遺址文化性質的討論,康捷.考古1960年6期.21-23頁
  2161.河北邯鄲澗溝村古遺址發掘簡報.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考古1961年4期.197-202頁
  2162.河北省考古工作介紹,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李捷民、鄭紹宗).考古1962年10期.553-555頁
  2163.河北承德地區的古文化遺址調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敖承隆).考古1962年12期.641-643頁
  2164.河北永年縣颱口村遺址發掘簡報.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考古1962年12期.635-640頁
  2165.關於唐山大城山遺址發掘報告中的幾個問題,唐雲明,考古1964年7期.364-367頁
  2166.河北邢颱柴莊遺址調查.唐雲明,考古1964年6期.316-317頁
  2167.河北邯鄲百傢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羅平,考古1965年4期.205-206頁
  2168.河北易縣龍興觀遺址調查記.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文物1973年11期.39-43頁
  2169.磁縣界段營發掘簡報.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考古1974年6期.356-363頁
  2170.泥河灣更新世初期石器的發現.蓋培、衛奇,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4年)12捲1期.69-72頁
  2171.磁縣下潘汪遺址發掘報告,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考古學報1975年1期.73-116頁
  2172.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試掘,邯鄲市文物保管所、邯鄲地區磁山考古隊短圳班.考古1977年6期.361-372頁
  2173.河北省石傢莊地區的考古新發現,石傢莊地區文化局文物普查組,文物資料叢刊(1期).1977年12月.149-162頁
  2174.邯鄲地區文物普查資料匯編(內部資料).邯鄲地區文化局.1978年11月(109頁)
  2175.桑乾河畔的早期祖先蹤跡——記泥河灣地層舊石器的新發現.尤玉柱等.化石1979年1期,1頁
  2176.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武安磁山村發現距今七八韆年原始社會遺址,河北日報1980年5月17日3版
  2177.河北邯鄲市區古遺址調查簡報.邯鄲市文物保管所(陳光唐).考古1980年2期.142-146頁
  2178.正定南楊莊遺址試掘記.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唐雲明).中原文物1981年1期.6-12頁
  2179.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邯鄲市文物保管所(孫德海等).考古學報1981年3期.303-338頁
  2180.河北發現七韆年前的糧食堆積和動物骸骨.新華文摘1981年12期.24頁
  2181.一九七九年蔚縣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主要收獲.張傢口考古隊(孔哲生等).考古1981年2期.97-105頁
  2182.河北陽原、蔚縣幾個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及舊石器地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湯英俊等).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81年)19捲3期.256-268頁
  2183.上窩鋪公社發現石器,河北省興隆縣文化館(張雙峰).文物資料叢刊(6期).1982年7月.20頁
  2184.張傢口地區考古的重要收獲(1979-1981).孑L章、呈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4期.96-97頁
  2185.蔚縣考古紀略.張傢口考古隊(孔哲生等).考古與文物1982年4期.10-14頁
  2186.河北三河縣孟各莊遺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廊坊地區文化局(金傢廣、王其騰),考古1983年5期.404-414頁
  ……

前言/序言

  1984年,我大學畢業走嚮考古工作崗位。所謂齣生牛犢不怕虎,在我研習中國考古學的過程中,一直渴望編寫一套《中國史前考古學文獻目錄》,以便為將來編寫《中國史前史》做準備。是的,中國史前史需要重新撰寫,雖然早有人不停地寫齣與此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著作。我感到撰寫《中國史前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一是新的考古資料不斷增加,二是對國外史前史的瞭解不斷深入,這兩方麵的工作促使《中國史前史》的寫作,在相當長遠的時間內,僅僅是一個相對不全麵的成果,這使得每一個階段的作品都隻能視之為階段性成果而已。
  既然編寫《中國史前史》遙不可及,倒不如先編寫一套《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作為資料的準備。直到2009年中的某一天,我愈加明顯地萌發齣編寫《中國史前史論著目》的強烈願望。
  我是個說乾就乾的人,我立即投入一些精力編輯《中國史前史論著目》。
  如何編寫這樣一個大部頭論著目?我有好幾種想法。首先,確定年限範圍,幾經摺騰,我覺得還是從1910年齣版的、由日本考古學傢鳥居龍藏編寫的《南滿洲調查報告》為起點,這是包括安誌敏、陳星燦等學者認定的標準,截止到2010年結束。目前,中國考古學正處於興旺發達的階段,想找到閤適的結束的年代是不容易的。不過,如果從1910年算起,到2010年正好是100年,列一個100年的書單,不正好是對中國史前考古100年的一個紀念嗎?
  大學時代我就利用《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含1900-1949、1949-1966、1971-1982三本),大學畢業後,又先後購買瞭《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83-1990)》和各期的《中國考古學年鑒》等書籍,如佟柱臣先生主編的《東北新石器時代文獻要目》(該書的齣版時間為1949年8月,收錄1949年前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獻,分論文、單行本、西文三部分,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謝端琚等人編輯的《文物考古學文獻目錄(1925-1980)》(青海人民齣版社,1981年9月);文物編輯委員會主編的《文物》350期總目索引(1950年1月至1985年7月)(文物齣版社,1986年7月);文物編輯部編輯的《文物》500期總目索引(1950年1月至1998年1月)(文物齣版社,1998年6月);孫傳賢主編的《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敘錄(1913-1985)》(《中原文物》編輯部,1987年3月)和《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敘錄(1986-1995)》(中州古籍齣版社,1997年7月);方燕明同誌編著的《河南新石器時代田野考古文獻舉要(1923-1996)》(中州古籍齣版社,1997年11月)等。加上來自全國各地朋友的支持,可以說,史前考古學的資料相當厚實瞭。我還專門買來幾大本筆記本,分門彆類記述閱讀過的中國史前史的一些論著,如農業起源、聚落考古、民族考古、冶金考古、文明起源、文化譜係等。
  從2011年開始正式開始編輯《中國史前史100年論著目》的工作。我先請楊禹同誌於2011年7月23日開始,將《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49-1966)、(1971-1982)、(1983-1990)和繆雅娟等編著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目錄》及《中國考古學年鑒》(1991-2009)各冊中的史前考古文獻部分輸入電腦。2011年7月28日,就如何編輯這本書目,徵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嚴文明教授的意見。他提齣,編寫目錄的目的是便於讀者查閱文獻,因此應該設置作者索引、主題詞索引和篇名索引。至於是否分成書目和報刊兩部分,則可視具體情況而定。同日,徵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巍所長意見,他也同意我編著此目錄。
  關於編寫體例,我先是接受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先生的意見,決定去掉那些讀後感的文章,把所有的內容分成十三部分,後來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先生的意見,濃縮為三大部分,即總論、田野資料和研究論著,每一塊圍繞中國史前史組織條目。
  關於設置索引,我隻設置瞭作者和引用文獻索引,有關主題詞索引和篇名索引,留待將來有機會時再加以補齣。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我先後投入一定的精力,乾這番齣力不討好的事情。需要說明的是,在編輯書目的幾年的時間內先後得到如下幾位熱心人的幫助,他們是安萍、楊禹、呂愛敏、侯秀敏、李靜蘭等人。此外,還得到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繆雅娟等先生的熱情幫助。
  幾個寒暑下來,這本《中國史前考古學100年論著目》,終於送交科學齣版社,就要編輯齣版瞭。我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李伯謙先生題寫書名。他提齣書名為《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不需要再專門強調100年,以免重復。李先生的意見有道理,於是,我請他題寫書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也十分清醒地看到,《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的齣版,對於研習中國史前史的人們,隻是提供一本瞭解前人成果的綫索而已.真正的戰鬥還在後麵等著呢!
《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 一部梳理百年中國史前考古研究脈絡的學術巨著 中國史前考古學,作為一門探索中華文明源頭、揭示人類起源與早期社會演進的學科,其研究成果的積纍與發展,直接反映瞭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曆經一個世紀的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中國史前考古學早已形成瞭浩如煙海的學術論著,它們如同璀璨的星辰,點亮瞭我們認識史前中國的漫漫長路。然而,要係統地梳理、掌握這些寶貴的學術遺産,卻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應運而生,它並非一部論述史前考古學具體內容的著作,而是以史無前例的規模,係統性地收錄、整理並呈現瞭自1910年至2010年間,在中國及海外學術界發錶的與中國史前考古學相關的各類研究論著。這本書如同一張詳盡的學術地圖,為所有緻力於史前考古研究的學者、學生乃至對這段悠久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提供瞭一條清晰的研究路徑和便捷的文獻檢索工具。 全景式收錄,構建史前考古研究的宏觀圖景 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其“目”的性質。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廣泛搜羅瞭這一百年間各類期刊論文、學術專著、學位論文、會議論文集、考古報告、譯文、以及部分重要的研究簡報等,幾乎囊括瞭所有重要的學術成果。從最初由西方學者對中國史前遺址的初步發現與考察,到中國學者一代代傳承與創新,本書忠實地記錄瞭這一學科發展的每一個足跡。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清晰地看到中國史前考古研究的重點區域、主要遺址、重要學說、關鍵發現以及研究方法的演變,從而對整個學科的宏觀發展脈絡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時序性梳理,展現史前考古研究的演進曆程 本書按照時間順序,清晰地勾勒齣中國史前考古研究百年來的發展軌跡。從1910年代初期的萌芽階段,到20世紀中葉的初步發展,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蓬勃發展,直至21世紀初的深化與拓展,本書所收錄的論著,無一不摺射齣不同曆史時期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讀者可以通過翻閱本書,直觀地感受史前考古學研究如何從零散的發現走嚮係統性的梳理,如何從依賴外部視角走嚮自主建構,又如何在理論、技術和方法上不斷革新。 分類性編排,便於讀者精準定位研究方嚮 為瞭方便讀者更有效地利用本書,《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在收錄論著的基礎上,還可能(根據具體編纂體例)根據不同的研究主題、地理區域、文化類型、年代分期以及研究方法等進行分類編排。例如,讀者可以輕鬆找到關於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等不同階段的論著;可以查閱關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北地區、西南地區等不同區域的考古研究;也可以聚焦於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具體文化的研究成果。這種細緻的分類,極大地提高瞭本書的實用性,使讀者能夠快速、精準地鎖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和相關的學術文獻。 權威性保障,凝聚百年學術智慧的結晶 本書的編纂匯集瞭眾多資深史前考古學傢的智慧與力量。每一條目都力求準確無誤,包含完整的著者、篇名、期刊/齣版社、齣版年份、捲期/頁碼等關鍵信息,便於讀者追溯原文。本書的編纂過程,本身就是對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一次大規模梳理與總結,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海量的收錄範圍,使其成為一部具有高度權威性和參考價值的學術工具書。 潛在的讀者群體及其閱讀價值 《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的讀者群體極為廣泛: 史前考古學專業的研究者: 本書是他們進行文獻檢索、梳理研究現狀、撰寫學術論文、申報科研項目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它能夠幫助研究者迅速瞭解相關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復勞動,並從中發現新的研究契機。 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 本書為他們提供瞭一個認識史前考古學研究全貌的窗口,有助於他們快速入門,建立學科認知,並為撰寫畢業論文、進行專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中國古代文明、中華文明起源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雖然本書是學術工具,但其背後所反映的研究成果,是解開中華文明早期麵紗的鑰匙。通過瞭解本書的收錄範圍,讀者可以感受到史前考古學研究的魅力,並循著本書提供的綫索,進一步探索那些塵封在曆史深處的秘密。 結語 《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是一部裏程碑式的學術文獻索引,它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編纂和極高的實用性,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提供瞭一個堅實的信息平颱。它不僅是對過去百年學術成就的一次係統總結,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有力引領。翻開這本書,就是踏入瞭一個百年積纍的學術寶庫,從中汲取知識,開啓新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纂,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學術成就。我很難想象,要完成如此浩繁的文獻收集、整理和分類工作,需要投入多少的時間和精力。作為一名讀者,我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和細緻。我特彆留意到,在書目中,編纂者對一些關鍵的考古事件和重要的學術爭議都有所體現。例如,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多中心與一元論的爭論,在不同時期的論著中都有所反映,這份書目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梳理這些學術演變過程的便利工具。我甚至可以想象,編纂者在麵對海量的文獻時,一定經曆過無數次的取捨和判斷,力求做到全麵而有代錶性。這份書目,不僅是對過去學術成果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研究的期許,它將為新一代的史前考古學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研究基礎。

評分

作為一名緻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者,我常常需要在史前時期尋找文學的源頭。然而,史前考古的文獻浩如煙海,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如同大海撈針。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我的研究門檻。它不僅收錄瞭考古學的經典論著,還包括瞭許多與史前文化、藝術、信仰相關的研究,這些都為文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素材和綫索。我翻閱書目,發現其中許多論著都對史前遺址中發現的陶器、玉器、壁畫等進行瞭詳盡的解讀,這些圖像和符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早期人類錶達思想和情感的獨特方式,是文學的雛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匯聚一堂,為跨學科研究者提供瞭一個便捷的檢索平颱。我期待著能夠利用這份書目,深入挖掘史前時期可能存在的早期敘事和象徵體係,從而為中國文學的源頭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評分

這份書目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其對數量龐大的文獻的梳理上,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學術傳承與發展脈絡。我曾經嘗試著自己去梳理一些史前考古的重點問題,但常常陷入文獻汪洋,不知從何入手。而這本書,就像一張清晰的地圖,讓我能夠迅速定位到相關的重要研究。我看到瞭從早期對“中國文明西來說”的爭論,到後來對中華文明獨立起源的有力證明,這個過程的學術演變,在這份書目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每一條目背後,都承載著一代代學者對中華史前文明的不懈探索和不懈追求。我尤其喜歡它能夠跨越近百年的時間維度,將1910年中國考古的蹣跚學步,與21世紀初的蓬勃發展並置。這讓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史前考古學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門成熟而富有活力的學科。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宛如一次穿越曆史的學術溯源之旅。從早期西方學者或受其影響的中國學者對北京猿人遺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初步探索,到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研究的係統化和理論化,再到改革開放後,新的考古發現層齣不窮,研究方法日益多元,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史前考古學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我特彆注意到,編纂者在收錄文獻時,似乎也考慮到瞭不同學派、不同理論取嚮的代錶性作品,這使得這份書目不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更是一部學科思想演變的簡史。我可以想象,在編纂過程中,編纂者一定經曆瞭無數次的文獻篩選和考證,力求做到客觀公正。對於每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史前考古學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座寶庫。它讓我看到瞭前輩學者們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讓我感受到瞭這個學科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評分

在接觸到這份《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之前,我對中國史前考古學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報刊文章和科普讀物上。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模式。它如同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史前考古學研究殿堂的大門。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收錄瞭多少文獻,更在於它所呈現齣的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嘗試著根據書目中的提示,去閱讀幾篇不同風格和不同年代的論著,驚喜地發現,每一篇論著都像是對史前世界的一次深刻透視,而這份書目,則將這些獨立的透視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更加完整的畫麵。我尤其被書中收錄的那些關於考古方法的論著所吸引,瞭解不同的考古技術和理論是如何被應用到史前遺址的發掘和分析中的,這讓我對考古學研究本身産生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我本身不是考古學專業齣身,但對中國古代的社會形態和文化起源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份書目,就像一本穿越曆史的“百科全書”的目錄,引導我一步步接近那個遙遠的史前世界。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遺址、不同遺跡的專題性梳理。比如,當我瞭解到某個著名的史前文化,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我可以通過書目找到關於這些文化最權威、最係統的研究成果。我還可以通過它,瞭解不同時期學者們對於這些文化內涵的理解是如何隨著考古發現和理論發展而演變的。這種“脈絡化”的研究梳理,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史前考古研究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我曾經在閱讀一些關於史前神話或傳說時,感到證據不足,而通過這本書,我可以找到那些支持或挑戰這些說法的考古學論據,從而對曆史的解讀更加審慎和客觀。

評分

這本書最令我贊嘆的,是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闊的視野。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我常常在閱讀史前考古的成果時,感到信息碎片化,難以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係。而這份《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它不僅收錄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大部頭專著,更關注那些發錶在專業期刊上的精悍論文,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學術會議論文集。這種“有容乃大”的收錄原則,充分體現瞭編纂者對於史前考古研究全貌的尊重和對學術成果的珍視。我嘗試著根據書目中的條目,去查找幾篇不同年代、不同主題的文獻,驚喜地發現,編纂者對文獻的分類和標注都極為清晰,使得跨學科、跨地域的研究成為可能。例如,在某一考古遺址的研究方麵,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從早期報道到後期深入分析的所有相關文獻,從而全麵瞭解該遺址的研究曆程和學術爭鳴。這種係統性的梳理,不僅極大地節省瞭研究者的檢索時間,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史前考古研究的整體框架,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聯係與區彆,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曆史研究方式的深刻啓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而真正掌握某個領域的研究全貌,則變得越來越睏難。這份《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恰恰提供瞭一種解決之道。它通過對近百年來史前考古論著的係統性梳理,為我們構建瞭一個關於中國史前考古學的知識網絡。我注意到,編纂者在收錄文獻時,並沒有僅僅局限於國內的研究,也收錄瞭不少國際學者的相關成果,這顯示瞭其開放的學術視野和對中國史前考古學國際地位的重視。這種跨國界的文獻梳理,對於理解中國史前考古學在全球學術界的位置,以及其與其他地區考古學研究的對話與聯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相信,這份書目將極大地促進中國史前考古學的國際交流與閤作。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填補瞭中國史前考古研究領域的一項巨大空白。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史前文明的業餘愛好者,我深知梳理如此龐雜的文獻資料是何等不易。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一份書目,其背後所蘊含的,是研究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對學術脈絡的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係統性的編排。從1910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中國考古學剛剛萌芽,到21世紀初學術成果井噴的十年,這份目涵蓋瞭幾乎所有有影響力的論著。我不禁想象,編纂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期刊、專著、論文集、會議紀要中,一絲不苟地搜尋、甄彆、分類的。每一次查找,都可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奠基者、開拓者、以及不斷湧現的新生力量進行思想的碰撞。這份書目,不僅僅是一份索引,更是一幅中國史前考古學發展的宏偉畫捲,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稚嫩到成熟的完整軌跡。我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研究中,它將成為我們探索中國史前文明不可或缺的工具。

評分

我是一位對中國古代文明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尤其對那些遙遠的史前時期感到格外著迷。然而,對於史前考古學這樣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普通讀者往往感到無從下手。直到我翻開這本《中國史前考古學論著目(1910-2010)》,纔真正感受到係統性梳理帶來的便利。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我指明瞭探索史前世界的研究路徑。它不僅列齣瞭重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通過其詳盡的條目和清晰的分類,我能夠瞭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遺存的研究重點和學術觀點。我尤其欣賞編纂者在分類上的細緻,能夠將研究成果按照時間、地域、文化類型、甚至研究方法等多個維度進行劃分,這使得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有針對性地深入瞭解。例如,我想瞭解仰韶文化,我可以通過書目找到關於仰韶文化不同時期、不同遺址、以及不同學術觀點下的相關文獻,形成一個立體的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