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春青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中国史前史
  • 史前考古
  • 文献综述
  • 图书目录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 考古学史
  • 20世纪中国考古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9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5
套装数量:2
字数:1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 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检索中国史前考古学文献的工具书,分总类篇、资料篇和研究篇三部分,分别按大体一致的类项编次。所收文献的发表时间,为1910年至2010年。以公开发行的书籍、报刊为主,兼收我们见及的部分内部资料。

作者简介

  赵春青,1964年生,河南驻马店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夏商周考古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与民族考古学。

目录

目录
序言 (i)
凡例 (iii)
壹 总类篇 (1)
一、考古学通论与原始社会史 (1)
二、论文集 (45)
三、工具书 (71)
贰 资料篇 (82)
一、综述 (82)
二、调查发掘简报与报告 (89)
(一)北京 (89)
(二)天津 (94)
(三)河北 (95)
(四)山西 (105)
(五)内蒙古 (120)
(六)辽宁 (139)
(七)吉林 (149)
(八)黑龙江 (157)
(九)上海 (165)
(十)江苏 (169)
(十一)浙江 (183)
(十二)安徽 (195)
(十三)福建 (204)
(十四)江西 (213)
(十五)山东 (219)
(十六)河南 (235)
(十七)湖北 (268)
(十八)湖南 (291)
(十九)广东 (299)
(二十)广西 (309)
(二十一)海南 (315)
(二十二)重庆 (316)
(二十三)四川 (320)
(二十四)贵州 (333)
(二十五)云南 (336)
(二十六)西藏 (343)
(二十七)陕西 (345)
(二十八)甘肃 (363)
(二十九)青海 (373)
(三十)宁夏 (378)
(三十一)新疆 (380)
(三十二)香港 (385)
(三十三)台湾 (387)
三、出土文物图录 (395)
叁 研究篇 (400)
一、研究分论 (400)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 (400)
1. 综述 (400)
2. 旧石器文化区域研究 (407)
(1)东北及北方地区 (407)
(2)华北地区 (410)
(3)西北地区 (417)
(4)长江流域 (419)
(5)华南地区 (421)
(6)西南地区 (424)
3. 旧石器时代专题研究 (428)
(1)古猿研究 (428)
(2)古人类化石研究 (430)
(3)人类起源 (443)
(4)旧石器文化研究 (450)
(5)年代学研究 (464)
(6)古环境研究 (469)
(二)附:中石器时代 (475)
1. 中石器时代的讨论 (475)
2. 细石器研究 (477)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 (481)
1. 综合研究 (481)
2. 区域研究 (491)
(1)东北及内蒙古 (491)
(2)黄河上游及新疆地区 (508)
(3)黄河中游 (514)
(4)黄河下游 (541)
(5)长江中游 (553)
(6)长江下游 (562)
(7)闽台、两广及港澳台地区 (584)
(8)西南地区(含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 (603)
3. 专题研究 (609)
(1)聚落考古 (609)
(2)环境考古 (632)
(3)文明起源 (656)
(4)史前墓葬 (686)
(5)原始交通 (704)
(6)体质人类学 (707)
(7)植物考古 (717)
(8)动物考古 (729)
(9)科技考古(年代学、分析手段、测量手段) (737)
(10)原始刻符与原始文字 (742)
(11)古史传说 (752)
(12)生业研究 (762)
(13)其他(含原始货币) (794)
二、研究专论 (797)
(一)美术考古 (797)
1. 通论 (797)
2. 雕塑 (804)
3. 工艺美术 (810)
4. 绘画 (815)
(1)综述 (815)
(2)陶画 (818)
(3)岩画 (825)
(4)其他 (846)
5. 建筑 (849)
6. 陶瓷和窑址 (860)
(1)彩陶 (860)
(2)陶瓷 (866)
(3)窑址 (874)
(二)古代科学技术 (875)
1. 总类 (875)
2. 纺织考古 (878)
3. 工具与机械 (883)
4. 数学、物理、化学 (887)
5. 天文考古 (890)
6. 盐业考古 (894)
7. 冶铸考古 (896)
8. 原始手工业 (909)
(1)综述 (909)
(2)陶器及制陶术 (909)
(3)玉器及制玉技术 (929)
(4)石器及技术 (982)
(5)其他 (989)
(三)古代文化生活 (995)
1. 服饰 (995)
2. 舞蹈 (998)
3. 音乐 (1000)
4. 饮食考古 (1008)
5. 其他 (1014)
(四)民族考古及民族志 (1017)
(五)原始宗教 (1050)
(六)中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1067)
附录一 作者索引 (1074)
附录二 引用文献索引 (1206)
一、期刊和不定期刊物 (1206)
二、报纸 (1216)
三、论文集 (1217)
四、专著及资料集 (1224)
后记 (1226)

精彩书摘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 套装上下册)》:
  2143.河北正定县再次发现彩陶遗址.孟昭林,考古通讯1957年1期.50-52页
  2144.河北省考古工作概述,河北日报1957年2月20日3版
  2145.唐县发现古城址古遗址各一处,冯秉其,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8期.79页
  2146.关于河北曲阳考古调查记的几点补充.高珍.考古通讯1957年2期.95-96页
  2147.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唐云明,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6期.71-72页
  2148.河北卢龙县双望乡发现细石器与陶器.李捷民、孟昭林.考古通讯1958年6期.45-46页
  2149.抚宁县发现古遗址.唐云明、冯秉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6期.71页
  2150.河北张家口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考古1959年7期.332-337页
  2151.河北承德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郑绍宗.考古1959年7期.369-370页
  2152.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文管会(陈惠等).考古学报1959年3期.17-35页
  2153.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河北省文化局、北京大学邯郸考古发掘队,考古1959年10期.531-536页
  2154.蔚县发现彩陶和黑陶文化,陈应琪.文物1959年4期.72-73页
  2155.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文物1959年9期.66-69页2156.河北磁县讲武城调查简报.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敖承隆).考古1959年7期.354-
  357页
  2157.河北考古报告选集.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印.1959年(53页)
  2158.磁县岳城水库上潘汪村2号遗址发掘记,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文物1960年5期.74页
  2159.河北蔚县发现古生产工具—一大石刀.冯秉其.光明日报1960年8月3日
  2160.关于唐山大城山遗址文化性质的讨论,康捷.考古1960年6期.21-23页
  2161.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考古1961年4期.197-202页
  2162.河北省考古工作介绍,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李捷民、郑绍宗).考古1962年10期.553-555页
  2163.河北承德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调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敖承隆).考古1962年12期.641-643页
  2164.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考古1962年12期.635-640页
  2165.关于唐山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几个问题,唐云明,考古1964年7期.364-367页
  2166.河北邢台柴庄遗址调查.唐云明,考古1964年6期.316-317页
  2167.河北邯郸百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罗平,考古1965年4期.205-206页
  2168.河北易县龙兴观遗址调查记.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文物1973年11期.39-43页
  2169.磁县界段营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考古1974年6期.356-363页
  2170.泥河湾更新世初期石器的发现.盖培、卫奇,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12卷1期.69-72页
  2171.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考古学报1975年1期.73-116页
  2172.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邯郸市文物保管所、邯郸地区磁山考古队短圳班.考古1977年6期.361-372页
  2173.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考古新发现,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文物资料丛刊(1期).1977年12月.149-162页
  2174.邯郸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邯郸地区文化局.1978年11月(109页)
  2175.桑干河畔的早期祖先踪迹——记泥河湾地层旧石器的新发现.尤玉柱等.化石1979年1期,1页
  2176.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武安磁山村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原始社会遗址,河北日报1980年5月17日3版
  2177.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邯郸市文物保管所(陈光唐).考古1980年2期.142-146页
  2178.正定南杨庄遗址试掘记.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唐云明).中原文物1981年1期.6-12页
  2179.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孙德海等).考古学报1981年3期.303-338页
  2180.河北发现七千年前的粮食堆积和动物骸骨.新华文摘1981年12期.24页
  2181.一九七九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张家口考古队(孔哲生等).考古1981年2期.97-105页
  2182.河北阳原、蔚县几个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地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汤英俊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年)19卷3期.256-268页
  2183.上窝铺公社发现石器,河北省兴隆县文化馆(张双峰).文物资料丛刊(6期).1982年7月.20页
  2184.张家口地区考古的重要收获(1979-1981).孑L章、呈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4期.96-97页
  2185.蔚县考古纪略.张家口考古队(孔哲生等).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10-14页
  2186.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廊坊地区文化局(金家广、王其腾),考古1983年5期.404-414页
  ……

前言/序言

  1984年,我大学毕业走向考古工作岗位。所谓出生牛犊不怕虎,在我研习中国考古学的过程中,一直渴望编写一套《中国史前考古学文献目录》,以便为将来编写《中国史前史》做准备。是的,中国史前史需要重新撰写,虽然早有人不停地写出与此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著作。我感到撰写《中国史前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一是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增加,二是对国外史前史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两方面的工作促使《中国史前史》的写作,在相当长远的时间内,仅仅是一个相对不全面的成果,这使得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只能视之为阶段性成果而已。
  既然编写《中国史前史》遥不可及,倒不如先编写一套《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作为资料的准备。直到2009年中的某一天,我愈加明显地萌发出编写《中国史前史论著目》的强烈愿望。
  我是个说干就干的人,我立即投入一些精力编辑《中国史前史论著目》。
  如何编写这样一个大部头论著目?我有好几种想法。首先,确定年限范围,几经折腾,我觉得还是从1910年出版的、由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编写的《南满洲调查报告》为起点,这是包括安志敏、陈星灿等学者认定的标准,截止到2010年结束。目前,中国考古学正处于兴旺发达的阶段,想找到合适的结束的年代是不容易的。不过,如果从1910年算起,到2010年正好是100年,列一个100年的书单,不正好是对中国史前考古100年的一个纪念吗?
  大学时代我就利用《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含1900-1949、1949-1966、1971-1982三本),大学毕业后,又先后购买了《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和各期的《中国考古学年鉴》等书籍,如佟柱臣先生主编的《东北新石器时代文献要目》(该书的出版时间为1949年8月,收录1949年前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献,分论文、单行本、西文三部分,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谢端琚等人编辑的《文物考古学文献目录(1925-1980)》(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文物编辑委员会主编的《文物》350期总目索引(1950年1月至1985年7月)(文物出版社,1986年7月);文物编辑部编辑的《文物》500期总目索引(1950年1月至1998年1月)(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孙传贤主编的《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1913-1985)》(《中原文物》编辑部,1987年3月)和《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1986-1995)》(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方燕明同志编著的《河南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文献举要(1923-1996)》(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等。加上来自全国各地朋友的支持,可以说,史前考古学的资料相当厚实了。我还专门买来几大本笔记本,分门别类记述阅读过的中国史前史的一些论著,如农业起源、聚落考古、民族考古、冶金考古、文明起源、文化谱系等。
  从2011年开始正式开始编辑《中国史前史100年论著目》的工作。我先请杨禹同志于2011年7月23日开始,将《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1971-1982)、(1983-1990)和缪雅娟等编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目录》及《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2009)各册中的史前考古文献部分输入电脑。2011年7月28日,就如何编辑这本书目,征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的意见。他提出,编写目录的目的是便于读者查阅文献,因此应该设置作者索引、主题词索引和篇名索引。至于是否分成书目和报刊两部分,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日,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巍所长意见,他也同意我编著此目录。
  关于编写体例,我先是接受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先生的意见,决定去掉那些读后感的文章,把所有的内容分成十三部分,后来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的意见,浓缩为三大部分,即总论、田野资料和研究论著,每一块围绕中国史前史组织条目。
  关于设置索引,我只设置了作者和引用文献索引,有关主题词索引和篇名索引,留待将来有机会时再加以补出。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我先后投入一定的精力,干这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在编辑书目的几年的时间内先后得到如下几位热心人的帮助,他们是安萍、杨禹、吕爱敏、侯秀敏、李静兰等人。此外,还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缪雅娟等先生的热情帮助。
  几个寒暑下来,这本《中国史前考古学100年论著目》,终于送交科学出版社,就要编辑出版了。我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伯谦先生题写书名。他提出书名为《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不需要再专门强调100年,以免重复。李先生的意见有道理,于是,我请他题写书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十分清醒地看到,《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的出版,对于研习中国史前史的人们,只是提供一本了解前人成果的线索而已.真正的战斗还在后面等着呢!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 一部梳理百年中国史前考古研究脉络的学术巨著 中国史前考古学,作为一门探索中华文明源头、揭示人类起源与早期社会演进的学科,其研究成果的积累与发展,直接反映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历经一个世纪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中国史前考古学早已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学术论著,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认识史前中国的漫漫长路。然而,要系统地梳理、掌握这些宝贵的学术遗产,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应运而生,它并非一部论述史前考古学具体内容的著作,而是以史无前例的规模,系统性地收录、整理并呈现了自1910年至2010年间,在中国及海外学术界发表的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相关的各类研究论著。这本书如同一张详尽的学术地图,为所有致力于史前考古研究的学者、学生乃至对这段悠久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研究路径和便捷的文献检索工具。 全景式收录,构建史前考古研究的宏观图景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目”的性质。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搜罗了这一百年间各类期刊论文、学术专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考古报告、译文、以及部分重要的研究简报等,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学术成果。从最初由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前遗址的初步发现与考察,到中国学者一代代传承与创新,本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学科发展的每一个足迹。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清晰地看到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重点区域、主要遗址、重要学说、关键发现以及研究方法的演变,从而对整个学科的宏观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时序性梳理,展现史前考古研究的演进历程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百年来的发展轨迹。从1910年代初期的萌芽阶段,到20世纪中叶的初步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直至21世纪初的深化与拓展,本书所收录的论著,无一不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读者可以通过翻阅本书,直观地感受史前考古学研究如何从零散的发现走向系统性的梳理,如何从依赖外部视角走向自主建构,又如何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不断革新。 分类性编排,便于读者精准定位研究方向 为了方便读者更有效地利用本书,《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在收录论著的基础上,还可能(根据具体编纂体例)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地理区域、文化类型、年代分期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编排。例如,读者可以轻松找到关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论著;可以查阅关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不同区域的考古研究;也可以聚焦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具体文化的研究成果。这种细致的分类,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使读者能够快速、精准地锁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相关的学术文献。 权威性保障,凝聚百年学术智慧的结晶 本书的编纂汇集了众多资深史前考古学家的智慧与力量。每一条目都力求准确无误,包含完整的著者、篇名、期刊/出版社、出版年份、卷期/页码等关键信息,便于读者追溯原文。本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一次大规模梳理与总结,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海量的收录范围,使其成为一部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学术工具书。 潜在的读者群体及其阅读价值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的读者群体极为广泛: 史前考古学专业的研究者: 本书是他们进行文献检索、梳理研究现状、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它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了解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契机。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本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史前考古学研究全貌的窗口,有助于他们快速入门,建立学科认知,并为撰写毕业论文、进行专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明、中华文明起源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虽然本书是学术工具,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研究成果,是解开中华文明早期面纱的钥匙。通过了解本书的收录范围,读者可以感受到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魅力,并循着本书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探索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秘密。 结语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学术文献索引,它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编纂和极高的实用性,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信息平台。它不仅是对过去百年学术成就的一次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引领。翻开这本书,就是踏入了一个百年积累的学术宝库,从中汲取知识,开启新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视野。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常常在阅读史前考古的成果时,感到信息碎片化,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份《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收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部头专著,更关注那些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精悍论文,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论文集。这种“有容乃大”的收录原则,充分体现了编纂者对于史前考古研究全貌的尊重和对学术成果的珍视。我尝试着根据书目中的条目,去查找几篇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文献,惊喜地发现,编纂者对文献的分类和标注都极为清晰,使得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成为可能。例如,在某一考古遗址的研究方面,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从早期报道到后期深入分析的所有相关文献,从而全面了解该遗址的研究历程和学术争鸣。这种系统性的梳理,不仅极大地节省了研究者的检索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史前考古研究的整体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评分

我本身不是考古学专业出身,但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起源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份书目,就像一本穿越历史的“百科全书”的目录,引导我一步步接近那个遥远的史前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遗址、不同遗迹的专题性梳理。比如,当我了解到某个著名的史前文化,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我可以通过书目找到关于这些文化最权威、最系统的研究成果。我还可以通过它,了解不同时期学者们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如何随着考古发现和理论发展而演变的。这种“脉络化”的研究梳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史前考古研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曾经在阅读一些关于史前神话或传说时,感到证据不足,而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找到那些支持或挑战这些说法的考古学论据,从而对历史的解读更加审慎和客观。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宛如一次穿越历史的学术溯源之旅。从早期西方学者或受其影响的中国学者对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初步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再到改革开放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方法日益多元,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特别注意到,编纂者在收录文献时,似乎也考虑到了不同学派、不同理论取向的代表性作品,这使得这份书目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一部学科思想演变的简史。我可以想象,在编纂过程中,编纂者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文献筛选和考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对于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史前考古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座宝库。它让我看到了前辈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学科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学术成就。我很难想象,要完成如此浩繁的文献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需要投入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名读者,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和细致。我特别留意到,在书目中,编纂者对一些关键的考古事件和重要的学术争议都有所体现。例如,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与一元论的争论,在不同时期的论著中都有所反映,这份书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这些学术演变过程的便利工具。我甚至可以想象,编纂者在面对海量的文献时,一定经历过无数次的取舍和判断,力求做到全面而有代表性。这份书目,不仅是对过去学术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的期许,它将为新一代的史前考古学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尤其对那些遥远的史前时期感到格外着迷。然而,对于史前考古学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普通读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直到我翻开这本《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才真正感受到系统性梳理带来的便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探索史前世界的研究路径。它不仅列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其详尽的条目和清晰的分类,我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遗存的研究重点和学术观点。我尤其欣赏编纂者在分类上的细致,能够将研究成果按照时间、地域、文化类型、甚至研究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这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例如,我想了解仰韶文化,我可以通过书目找到关于仰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遗址、以及不同学术观点下的相关文献,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我常常需要在史前时期寻找文学的源头。然而,史前考古的文献浩如烟海,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如同大海捞针。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研究门槛。它不仅收录了考古学的经典论著,还包括了许多与史前文化、艺术、信仰相关的研究,这些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线索。我翻阅书目,发现其中许多论著都对史前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玉器、壁画等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这些图像和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早期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方式,是文学的雏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汇聚一堂,为跨学科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检索平台。我期待着能够利用这份书目,深入挖掘史前时期可能存在的早期叙事和象征体系,从而为中国文学的源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

这份书目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对数量庞大的文献的梳理上,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学术传承与发展脉络。我曾经尝试着自己去梳理一些史前考古的重点问题,但常常陷入文献汪洋,不知从何入手。而这本书,就像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我能够迅速定位到相关的重要研究。我看到了从早期对“中国文明西来说”的争论,到后来对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有力证明,这个过程的学术演变,在这份书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一条目背后,都承载着一代代学者对中华史前文明的不懈探索和不懈追求。我尤其喜欢它能够跨越近百年的时间维度,将1910年中国考古的蹒跚学步,与21世纪初的蓬勃发展并置。这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史前考古学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门成熟而富有活力的学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研究方式的深刻启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真正掌握某个领域的研究全貌,则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份《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恰恰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它通过对近百年来史前考古论著的系统性梳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知识网络。我注意到,编纂者在收录文献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研究,也收录了不少国际学者的相关成果,这显示了其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对中国史前考古学国际地位的重视。这种跨国界的文献梳理,对于理解中国史前考古学在全球学术界的位置,以及其与其他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对话与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这份书目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中国史前考古研究领域的一项巨大空白。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史前文明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梳理如此庞杂的文献资料是何等不易。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份书目,其背后所蕴含的,是研究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对学术脉络的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系统性的编排。从1910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考古学刚刚萌芽,到21世纪初学术成果井喷的十年,这份目涵盖了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论著。我不禁想象,编纂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专著、论文集、会议纪要中,一丝不苟地搜寻、甄别、分类的。每一次查找,都可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奠基者、开拓者、以及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进行思想的碰撞。这份书目,不仅仅是一份索引,更是一幅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宏伟画卷,它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完整轨迹。我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研究中,它将成为我们探索中国史前文明不可或缺的工具。

评分

在接触到这份《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之前,我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报刊文章和科普读物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模式。它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史前考古学研究殿堂的大门。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文献,更在于它所呈现出的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尝试着根据书目中的提示,去阅读几篇不同风格和不同年代的论著,惊喜地发现,每一篇论著都像是对史前世界的一次深刻透视,而这份书目,则将这些独立的透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更加完整的画面。我尤其被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考古方法的论著所吸引,了解不同的考古技术和理论是如何被应用到史前遗址的发掘和分析中的,这让我对考古学研究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