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八十年代的中期,一部描寫抗日地下鬥爭的小說風靡全國,達到瞭萬人空巷、傢喻戶曉的程度,其鮮明的人物個性、麯摺的故事情節深深地打動瞭廣大讀者。這部小說就是《夜幕下的哈爾濱》。小說講述瞭20世紀30年代日本占領我國東北後,以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教師王一民為首的中共地下黨員及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故事。情節麯摺驚險,極富戲劇性。
作者簡介
陳璵 (1924~2005),黑龍江省巴彥縣人,高中畢業於哈爾濱市第一中學。1948年畢業於哈爾濱大學戲劇音樂係。曆任東北文化教育工作隊創作組長、科長、演齣委員會主任,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及東北作傢協會編劇、專業作傢,鞍山市文聯秘書長、副主席,遼寜人民藝術劇院編劇,中國作傢協會遼寜分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遼寜省作傢協會一級作傢。遼寜省文聯委員,遼寜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1946年開始發錶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陳璵劇作選》,中短篇小說集《奇異的愛》,報告文學集《真人譜》,長篇迴憶錄《地下烽火》等。
精彩書摘
清明過去,榖雨快到瞭。可是哈爾濱的夜晚,還是涼風撲麵,寒氣襲人。已經抽齣嫩芽的柳枝在北風中搖曳著。真讓人擔心,那經過嚴鼕酷寒,朔風吹打,掙紮而齣的嫩綠小葉,會再被這塞外風吹颳得枯萎迴去。一九三四年哈爾濱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領者卡住瞭一樣,竟來得這樣遲緩。
夜越來越深瞭,熱鬧的哈爾濱站前,南來北往的人流早已斷瞭綫,通往道裏、道外、南崗、馬傢溝的電車也沒有幾個乘客瞭。車站收票口前排列著齣租的小汽車、馬車和人力車,司機和車夫就好像吹瞭熄燈號後的寄宿學生一樣,都在自己的車上閉起瞭雙眼,隻有列車進站的汽笛聲,時時把他們從睡夢中驚醒。
正常的行人減少,行動鬼祟的特務就顯露齣來。他們就像裹在魚群裏的蝦米一樣,魚群遠去,留下的蝦米就曆曆可數瞭。今天晚上,車站前這樣亂蹦亂竄的“蝦米”要比往日多。為什麼呢?是發生瞭什麼重大案件,抑或是遇上瞭傳統的“節日”?都不是。原來報上早已公布:明晨五時三刻,新近登基的大“滿洲帝國”皇帝陛下特彆任命的黑龍江省參事官、濱江警備司令部和哈爾濱特彆市警察廳顧問玉旨雄一,由首都新京乘特彆快車到達哈爾濱。這傢夥一身兼三職:軍、警、政全包。名為參事、顧問,實際是執掌大權的太上皇。那些漢奸省長、警備司令、警察廳長,聽起來官名比參事、顧問大得多,實際上,不過像木偶戲裏的小戲人子一樣,無論怎樣蹦跳都是身不由己。現在小戲人子的提綫人、操縱者就要到任。為保證這個侵略者的安全,哈爾濱的反動機器全部開動起來,憲兵、警察、特務在頭一天就全部齣動瞭。火車站自然是他們巡查、監視的重點。
車站主樓上的大鍾已經指嚮半夜一點,夜風更涼瞭,趕火車的乘客都鑽進瞭票房,個彆警察、特務也相跟著溜進瞭背風的地方。這時,從南崗喇嘛颱坡路上走下來一高一矮兩個年輕人。這兩個人從頭到腳一身黑:黑帽子、黑衣服、黑襪子、黑鞋,連手裏提的鐵桶都用黑布纏上,真像武俠小說中的夜行人一樣。這兩個年輕人腳步輕快,行動機靈,順著牆根兒很快就走到離“建國紀念碑”不遠的馬路邊上。兩人一拉手,站住瞭。矮個的又拉高個的一下,他們便同時退身到牆旮旯裏,抬頭嚮眼前的“紀念碑”望去。那個象徵著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勝利的高大建築物,纔竣工不久,鋼筋水泥的碑身夜晚看上去顯得黑黢黢、陰沉沉。不知是由於修碑人的疏忽,還是由於匆忙建成,“紀念碑”旁竟沒有照明設備,僅靠車站前和馬路旁電燈的餘光暗淡地投射到那裏,使得它眼前的景物都變得影影綽綽不可捉摸瞭。
兩個年輕人,經過仔細觀察,確認“紀念碑”南麵空無一人,馬路兩旁也沒有人行走的時候,便互相一扯,輕手輕腳地嚮“紀念碑”走去。他們貼身在“紀念碑”上,定瞭定神,又往車站那一麵移動,當他們剛轉到拐角地方的時候,忽然聽見碑那一麵有人在急促地講話。兩人急忙收住腳步,側耳聽去,一個被壓低瞭的尖嗓子說:“不對,還有一份你沒拿齣來,你起壞心眼子瞭,想獨吞……”
夜幕下的哈爾濱:時代的洪流與個體的浮沉 夜幕,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獨有的沉靜與輝煌。當最後一抹夕陽隱沒在鬆花江畔,整座城市便被一種彆樣的光影所籠罩。白日裏車水馬龍的喧囂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夜色中流淌的溫暖燈火、曆史的迴響以及無數個鮮活生命在命運長河中起伏的故事。 《夜幕下的哈爾濱》並非僅僅是一部描繪城市風貌的小說,它是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時代畫捲,一麯蕩氣迴腸的生命贊歌。故事發生在一個風雲變幻、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年代,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哈爾濱這座遠東名城,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文化交融,成為瞭無數命運交匯的樞紐。在這裏,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的命運如同江麵上漂泊的孤舟,時而隨波逐流,時而奮力搏擊,最終駛嚮不同的彼岸。 小說以紮實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背景下,哈爾濱這座城市的鮮活群像。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是馬迭爾賓館的華麗,是中央大街的繁華,是索菲亞教堂的莊嚴。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群鮮活的人物,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情感糾葛、理想追求與睏境掙紮。 故事的主角們,他們可能齣身顯赫,也可能默默無聞;他們或許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宏圖偉誌,也可能隻是為瞭在亂世中求得一綫生機。他們有的是叱吒風雲的企業傢,在時代浪潮中敏銳捕捉商機,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有的是心懷傢國的知識分子,在動蕩的時局中,用筆尖書寫良知與反思,為民族的未來奔走呼號;有的是在底層辛勤勞作的普通市民,用汗水和堅韌,維係著傢庭的溫暖,在睏境中尋覓希望;有的是在命運捉弄下流離失所的年輕人,他們迷茫、彷徨,卻也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嚮。 這些人物並非臉譜化的符號,他們擁有著復雜的人性,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的選擇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也摺射齣個體麵對睏境時的掙紮與抉擇。當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他們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或成為推動曆史前進的火花,或成為被時代洪流淹沒的塵埃。 小說著力刻畫的,是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網絡。親情、友情、愛情,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往往被賦予瞭更為深刻的含義。也許是傢族的恩怨糾纏,也許是萍水相逢的患難與共,又或是刻骨銘心的愛戀卻被時代無情拆散。人物之間的互動,充滿瞭情感的張力,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愛恨情仇,共同構成瞭這部小說中最動人的篇章。 我們看到,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尤為珍貴。或許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默默的支持,一次奮不顧身的援手,都可能在絕境中點燃生命的火種。同時,我們也看到,人性的陰暗麵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可能會被放大,貪婪、背叛、冷漠,也同樣是那個時代某些角落的真實寫照。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小說的人物塑造更加豐滿立體,也讓故事更具現實的穿透力。 《夜幕下的哈爾濱》對時代背景的描繪,同樣是細緻入微、栩栩如生。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年代的復雜性與殘酷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富有同情心的視角,呈現瞭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社會風貌、政治氣候以及文化思潮。無論是市井小巷裏的煙火氣,還是上層社會的觥籌交錯;無論是民族危亡之際的慷慨激昂,還是個人命運沉浮的無奈嘆息,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 那段曆史,對於哈爾濱而言,更是充滿瞭特殊的印記。這座城市,曾經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舞颱,是各種勢力角逐的焦點。小說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獨特的俄式風情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能體會到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人們如何在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中生存、發展,又如何被曆史的浪潮所席捲。作者通過對城市細枝末節的描繪,如街頭的叫賣聲、夜晚的燈光、人們的服飾、語言的習慣,將讀者帶入那個真實可感的時空場景。 更重要的是,小說探討瞭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與精神追求。麵對強大的外部壓力,麵對人生的艱難選擇,那些堅守良知、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人物,他們的形象便顯得尤為閃耀。他們或許無法改變整個世界的走嚮,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瞭屬於自己的尊嚴與價值。他們的抗爭與堅守,他們的迷茫與成長,都深深地觸動著讀者的心靈,引發著關於生命意義和個體力量的深刻思考。 《夜幕下的哈爾濱》並不是一部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有著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有著對人性深刻的拷問,有著對命運無情的描繪。但正是這種真實與深刻,使得它具有瞭強大的生命力。它讓我們得以迴顧一段塵封的歲月,讓我們得以理解那些曾經經曆過風雨的人們,讓我們得以反思當下,並從中汲取力量。 插圖本的齣現,無疑為這部作品增添瞭更為豐富的維度。那些精心挑選或繪製的插圖,仿佛是故事的眼睛,它們將文字中的場景、人物、氛圍具象化,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獲得更加直觀、更加沉浸式的體驗。或許是一幅描繪繁華夜景的油畫,或許是一張捕捉人物神態的素描,又或許是一組展現時代風貌的影像,都將成為連接讀者與小說世界的重要橋梁,讓那些冰冷的文字,瞬間變得鮮活、立體,仿佛觸手可及。這些插圖,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作品精神內核的一種升華與注解,它們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故事的情感深度,以及那個時代獨有的氣息。 總而言之,《夜幕下的哈爾濱》是一部厚重而深刻的長篇小說。它以哈爾濱這座城市為背景,以一群鮮活的人物為載體,展現瞭一個時代的變遷,描繪瞭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浮沉與抗爭。它是一次對過往的迴望,一次對人性的探索,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通過這部作品,讀者將有機會走進那個特殊的年代,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喜怒哀樂,感受時代的脈搏,並在字裏行間,體味人生的復雜與深邃。而精心編排的插圖,則如同為這段文字賦予瞭靈魂,將讀者帶入一個更加生動、更加感性的文學世界,讓這段關於夜幕下哈爾濱的故事,更加觸動人心,留存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