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

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波 著
图书标签:
  • 光伏发电
  • 配电网
  • 分布式电源
  • 电力系统
  • 运行与控制
  • 新能源
  • 电力电子
  • 智能电网
  • 电网接入
  • 优化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481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374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84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所涉及的内容,阐述了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并结合实际配电网,对运行与控制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共9章,第1章介绍国内外光伏发展情况及并网技术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分布式光伏电源的技术基础;第3章对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负荷特性进行分析;第4章分析基于渗透率的区域配电网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消纳能力;第5~8章介绍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分析、电压控制、短路电流分析与计算和电能质量分析方法;第9章对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综合措施展开介绍。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1
1.1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现状与趋势 1
1.1.1 美国 3
1.1.2 日本 4
1.1.3 德国 5
1.1.4 中国 6
1.2 光伏电源并网技术研究现状 8
1.2.1 并网光伏电源技术特点 8
1.2.2 分布式光伏电源大规模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 9
1.2.3 分布式光伏电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研究需求 10
1.3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分布式光伏电源技术基础 15
2.1 分布式光伏电源概述 15
2.1.1 分布式电源定义与优势 15
2.1.2 分布式光伏电源原理与结构 16
2.2 光伏电池 17
2.2.1 光伏电池的分类 18
2.2.2 光伏电池的发展进程 19
2.2.3 硅光伏电池模型 21
2.3 逆变器 24
2.3.1 逆变器与光伏组件连接的拓扑结构 25
2.3.2 逆变器的分类与特点 27
2.3.3 对并网光伏逆变器的要求 30
2.4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32
2.4.1 爬山法/扰动观测法 32
2.4.2 电导增量法 33
2.4.3 开路电压法 35
2.4.4 短路电流法 35
2.4.5 纹波相关控制法 36
2.4.6 负载电流/负载电压最大化法 37
2.4.7 dP/dV或dP/dI反馈控制 38
2.4.8 MPPT效率 38
2.5 小结 39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负荷特性分析 42
3.1 配电网负荷特性 42
3.1.1 负荷类型与指标体系 42
3.1.2 典型负荷时序特性 44
3.1.3 实例分析 46
3.2 光伏电源出力特性 48
3.2.1 光伏电源并网规范 48
3.2.2 典型光伏电源时序特性 49
3.2.3 实例分析 51
3.3 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后的配电网净负荷特性 53
3.3.1 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对系统负荷水平的影响 54
3.3.2 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对系统负荷波动的影响 57
3.4 分布式光伏电源电力电量分析 58
3.4.1 分布式光伏电源有效出力及等效发电量 58
3.4.2 分布式光伏电源有效出力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 59
3.5 小结 62
参考文献 62
第4章 基于渗透率的区域配电网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消纳能力分析 64
4.1 引言 64
4.2 分布式光伏电源经济效益分析 65
4.2.1 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成本/效益分析 65
4.2.2 市电平价 68
4.3 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渗透率分析 69
4.3.1 一些概念的进一步解释 69
4.3.2 光伏渗透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71
4.3.3 光伏渗透率分析 72
4.3.4 不同负荷类型下光伏渗透率分析 79
4.4 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电源最大准入容量计算 84
4.4.1 静特性约束法 84
4.4.2 带约束的最优化方法 88
4.4.3 数字仿真法 88
4.5 基于随机场景法的分布式光伏电源最大准入容量分析 89
4.5.1 方法介绍 90
4.5.2 案例分析 92
4.6 提高光伏渗透率的措施 94
4.7 小结 96
参考文献 96
第5章 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分析 99
5.1 引言 99
5.2 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99
5.2.1 常用的配电网潮流算法比较 99
5.2.2 分布式光伏潮流计算模型 100
5.2.3 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算法 102
5.3 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影响分析 102
5.3.1 数学模型 102
5.3.2 仿真分析 105
5.4 分布式光伏电源对线损影响分析 111
5.4.1 数学模型 111
5.4.2 仿真分析 114
5.5 实际案例分析 116
5.5.1 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接入方式 116
5.5.2 馈线级分析 118
5.5.3 变电站级分析 122
5.6 小结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6章 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控制 130
6.1 引言 130
6.2 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影响的机理分析 131
6.3 电压控制措施 134
6.3.1 AVC系统 134
6.3.2 馈线级调压 135
6.3.3 光伏电源逆变器 135
6.4 光伏电源逆变器控制策略 136
6.4.1 一般控制原理 136
6.4.2 恒功率因数控制策略 137
6.4.3 变功率因数控制策略 137
6.4.4 电压自适应控制策略 138
6.5 仿真建模 141
6.5.1 研究方法 141
6.5.2 OpenDSS简介 142
6.5.3 仿真模型 143
6.6 仿真分析 148
6.6.1 仿真基础数据准备 148
6.6.2 仅考虑AVC控制的极端场景潮流及电压分析 152
6.6.3 光伏逆变器参与调压 155
6.7 小结 166
参考文献 167
第7章 分布式光伏电源短路电流分析与计算 169
7.1 引言 169
7.2 分布式光伏电源的短路特性分析 169
7.2.1 电网电压对称跌落时的短路特性分析 170
7.2.2 电网电压不对称跌落时的短路特性分析 171
7.3 光伏电源的低电压穿越技术 172
7.3.1 低电压穿越标准 173
7.3.2 光伏电源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174
7.4 光伏电源的故障电流特性仿真 177
7.4.1 不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的光伏电源故障仿真 177
7.4.2 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故障仿真 177
7.5 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182
7.5.1 配电网模型 182
7.5.2 传统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183
7.5.3 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184
7.5.4 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仿真 188
7.6 小结 194
参考文献 194
第8章 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电能质量分析 196
8.1 引言 196
8.2 电能质量标准条款和应用 196
8.2.1 光伏并网相关电能质量标准 196
8.2.2 光伏并网技术标准中电能质量允许值 197
8.3 分布式光伏电源电压波动与闪变评估分析方法 206
8.3.1 评估程序 207
8.3.2 评估计算 208
8.4 分布式光伏电源谐波分析方法 210
8.4.1 谐波分析基础 211
8.4.2 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典型馈线谐波分析 218
8.4.3 实际案例分析 223
8.5 小结 224
参考文献 224
第9章 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综合措施分析 226
9.1 引言 226
9.2 储能技术 226
9.2.1 储能技术分类 226
9.2.2 电化学储能 228
9.2.3 电化学储能模型 231
9.3 储能系统在提高配电网消纳分布式光伏电源的分析 233
9.3.1 储能系统的定址定容方法 234
9.3.2 案例仿真 236
9.4 需求侧响应 239
9.4.1 需求侧响应概念 239
9.4.2 需求侧响应的负荷特性 241
9.5 需求侧响应在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中应用 243
9.5.1 激励型需求侧响应优化模型 243
9.5.2 激励型需求响应求解方法 245
9.5.3 案例仿真 247
9.6 集群分区控制 249
9.7 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集群电压控制 251
9.7.1 基于功/有功电压灵敏度解耦分区方法 251
9.7.2 功/有功电压分区内控制策略 255
9.7.3 案例分析 257
9.8 小结 267
参考文献 267
《绿色能源的脉动:现代电网的智慧融合》 本书聚焦于当前能源转型时代最为关键的技术挑战之一:如何高效、稳定、可靠地将海量的分布式清洁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无缝集成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力供应网络中。本书并非仅仅关注单一的光伏接入技术,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现代配电网在这一深刻变革中所面临的复杂性、机遇与解决方案。 核心内容概述: 在能源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传统上由集中式大型发电厂向终端用户单向供电的模式,正被分布式、多点、双向的能源流动所颠覆。太阳能光伏以其清洁、可再生的特性,成为这场能源革命的主力军之一。然而,其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以及与电网的非同步性,给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正是致力于揭示这些挑战的本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性及其对配电网的影响 光伏发电的物理特性剖析: 详细阐述太阳能光伏阵列的发电原理、效率影响因素(如日照强度、温度、遮挡等),以及其输出功率的随机性和间歇性。我们将深入分析光伏输出与天气变化、季节更替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预测模型来量化和预估这些不确定性。 光伏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电压稳定性问题: 分析高比例光伏接入可能导致的电压越限、电压波动加剧等问题,并探讨其对电气设备寿命和系统可靠性的潜在威胁。 潮流反向与电网拥堵: 阐述光伏发电在低负荷时段可能产生的潮流反向现象,以及其可能引发的线路拥堵、继电保护误动等问题。 电能质量问题: 讨论光伏逆变器可能引入的谐波、闪变等电能质量扰动,以及其对敏感用电设备的影响。 保护与控制的挑战: 分析传统配电网保护配置在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后的不适应性,以及需要进行的升级改造。 第二部分:智能配电网的构建与优化 智能电网技术在新能源接入中的作用: 详细介绍智能电网的核心理念,包括通信、感知、计量、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如何为解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问题提供基础支撑。 先进测量与监测技术: 探讨部署智能电表、分布式传感单元(DSUs)、通信网络等,实现对配电网状态的实时、精细化感知,为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通信与数据处理平台: 阐述构建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以及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能力,是实现智能电网运行控制的关键。 配电自动化与远程控制: 介绍基于先进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的配电自动化功能,如故障隔离、负荷转移、电压调整等,以快速响应电网异常。 第三部分:分布式光伏接入的运行控制策略 电压调节与无功功率补偿: 深入研究多种电压调节技术,包括基于逆变器的电压源控制、分布式储能的协同控制、无功补偿装置的智能调度等,以维持电网电压在安全范围内。 功率预测与调度优化: 详细介绍光伏发电功率的短期、超短期预测方法,以及如何将预测结果纳入电力调度系统,实现对光伏发电的有效管理与优化分配。 储能系统在光伏接入中的角色: 探讨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等不同类型储能系统,在平抑光伏波动、削峰填谷、提供调频调压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储能与光伏的协同运行策略。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与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应用: 分析FACTS装置在提升配电网输电能力、抑制暂态振荡、改善电能质量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在处理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时的作用。 微电网技术与孤岛运行: 介绍微电网的概念、构成及其在集成分布式能源、提升供电可靠性方面的优势,并重点探讨微电网的并网与孤岛运行策略。 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控制方法: 探索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电网状态评估、故障诊断与自愈、最优运行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更智能、更自主的电网控制。 第四部分:安全与可靠性保障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下的继电保护革新: 详细分析分布式新能源对传统继电保护配置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性的保护策略,如差动保护、零序保护的改进,以及低压线路保护的新方法。 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 强调在高度互联的智能电网中,保障通信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以及用户数据隐私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关的防护措施。 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评估: 深入研究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对配电网暂态稳定、频率稳定性、电压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分析工具和评估方法。 本书旨在为电力工程师、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能源未来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技术视角,共同应对分布式清洁能源接入带来的挑战,推动构建一个更加清洁、高效、可靠、智能的现代电力系统。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和策略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驾驭绿色能源的澎湃动力,更能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与稳定,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作者在“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这一课题上,展现出了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对各种技术细节的剖析,如对不同类型光伏逆变器控制模式的详细比较,以及对各种电网并网标准的深入解读,都体现了其严谨的态度。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电网谐波分析与滤波补偿”的部分。分布式光伏的接入,特别是大量逆变器的使用,会引入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功率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作者不仅详细分析了谐波的产生机理,还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抑制和治理谐波的技术,包括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以及混合滤波器等。书中对这些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效果的详细论述,为实际工程中解决谐波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书中关于“电网暂态稳定分析与故障穿越能力提升”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建立详细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故障情况下,分布式光伏对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电网故障穿越能力的方法,如利用储能系统和先进的控制策略。这种对电网在故障情况下的鲁棒性研究,对于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平。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进行整合和介绍,而是针对“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这一前沿课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例如,在“控制”章节中,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和强化学习(RL)等先进控制策略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它们在应对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方面的优势。书中对这些复杂控制算法的推导过程,虽然颇具挑战,但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和详细的步骤,帮助读者逐步理解其内在的原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能量管理系统”(EMS)的设计部分,作者不仅提出了多层次、分布式EMS的架构,还给出了具体的通信协议和数据处理方法。这种系统性的设计理念,对于未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配电网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电网经济性”和“环境效益”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量化的方式,分析了分布式光伏接入对电网运行成本、用户电费以及碳排放等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和运营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尽管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工程图纸,但其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即使是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发。尤其是书中对于未来配电网发展趋势的预测,例如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概念的探讨,让我对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未来能源发展的战略指南。作者在深入探讨分布式光伏接入技术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宏观的能源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融入其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章节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分布式光伏作为构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与储能、电动汽车、用户侧响应等多种资源的协同,构建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绿色的能源系统。书中对“虚拟电厂”概念的深入解读,以及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集中控制和优化调度,让我对未来电网的运行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电网经济性与政策法规”的探讨,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作者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分布式光伏接入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电网运行和投资决策的影响。这种将技术、经济和政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即便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工程图纸,但其整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齿轮系统,每一个细节都紧密咬合,共同支撑起“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这一复杂课题。作者在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更着重于探讨其对配电网现有运行模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电网短路电流分析与保护策略”的章节。分布式光伏的接入,改变了传统的短路电流的计算模式,可能导致短路电流幅值和方向的变化,这对原有的保护装置提出了新的挑战。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如基于微机型保护的协调配合,以及智能电子设备(IED)的应用。书中对新型保护方法的介绍,让我对未来电网的保护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电网调度与运行优化”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提出了多种调度模型和优化算法,以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并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例如,书中对“基于概率预测的短期调度”的探讨,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光伏出力进行概率预测,来制定更具弹性的调度计划。这种对电网调度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显得尤为精巧,作者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运行与控制。从对配电网基本原理的清晰梳理,到对光伏发电特性的细致刻画,再到两者结合所产生的各种运行挑战,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网潮流与电压稳定控制”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引入大量的图示和仿真结果,直观地展示了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潮流分布和电压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各种控制策略,如基于变压器分接头调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控制以及分布式光伏逆变器自身控制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实时潮流控制”的应用,作者不仅介绍了其基本原理,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其在应对光伏功率波动、优化电网运行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关于“电网经济运行与可靠性分析”的章节,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通过量化的方式,分析了分布式光伏接入对电网运行成本、用户用电成本以及电网可靠性指标的影响,为电网的经济性设计和运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种对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双重考量,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其内容的深度曾有过一丝疑虑,但随后的阅读过程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这一主题上的钻研,可以说是达到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书中对光伏电源特性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发电原理,而是深入到其功率输出的随机性、频率特性、以及对电网谐波的影响等多个维度。随后,作者非常有条理地分析了这些特性对配电网运行稳定性的多方面冲击。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并网点功率波动补偿”的章节,作者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案,从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到新兴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应用,再到针对分布式光伏的功率预测和智能调度,每一个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比较。特别是对FACTS的应用,书中不仅阐述了其基本原理,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其在提升电网穿越能力、抑制电压波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书中对“电网故障分析”与“故障恢复策略”的探讨,也展示了作者对电网安全运行的高度重视。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故障(如短路、断线)如何影响分布式光伏的运行,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控制和快速重构,最大程度地减少故障损失。书中的内容对于我理解电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以及如何设计更具韧性的电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其极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特点。作者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始终围绕着“运行与控制”这一核心,着重于如何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关于“电压越限与无功功率调节”的章节,作者不仅解释了电压不稳定的原因,还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中央集中式和分布式控制的无功功率补偿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分布式光伏自身的逆变器来实现动态无功补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载保护与负荷管理”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接入可能导致的线路过载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如动态限流、削峰填谷、以及与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等。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配电网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这种对实际工程需求的关注,使得本书的理论知识更具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未来“智慧配电网”的畅想,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优化分布式光伏的接入和运行,也让我看到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作者对这些前沿技术的探讨,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结合了现有配电网的特点和限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配电网现代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详细而深入地解答了“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这一变革性技术如何与现有配电网体系相融合。作者在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性的全面剖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对配电网运行和控制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网接地方式与中性点处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分布式光伏接入后,可能改变配电网的接地系统特性,对安全运行和保护配置提出新的要求。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光伏接入规模和电网结构,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书中对“绝缘配合与雷电防护”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此外,书中关于“电网运行数据分析与诊断”的章节,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强调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配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故障诊断,从而提前预警并及时处理潜在的问题。这种主动式的运维理念,对于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至关重要。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认识到,分布式光伏的接入,不仅仅是发电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整个配电网运行体系的一次深刻重塑。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目录深深吸引。虽然我对“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与控制”这一课题的了解仅限于皮毛,但书中铺陈开来的细致内容,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从第一章关于配电网基础架构的梳理,到后面章节中对光伏发电特性、接入对电网影响的详尽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网稳定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列举了多种可能发生的 instability 现象,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和数学模型,配合大量的图表和数据,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例如,书中关于潮流计算的部分,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接入场景下电网潮流分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电压波动和损耗增加等问题。同时,作者还引入了仿真实验的案例,通过实际的仿真结果来印证理论的可靠性,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即便是在相对基础的章节,作者也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技术细节,例如不同类型变压器的设计参数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电网拓扑结构对分布式电源接入能力的影响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储备。此外,书中关于“运行”和“控制”两个核心概念的论述,也展现了其高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从宏观的电网规划,到微观的单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单元的控制策略,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从全局到局部的深入分析,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这一复杂系统的系统性思考和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将分布式光伏视为一个孤立的发电单元,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配电网的运行框架之下,全面审视其接入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电网谐波污染与治理”的章节。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在并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谐波,这些谐波不仅会影响电网的功率质量,还可能对其他电力设备造成损害。作者详细分析了谐波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多种抑制和治理措施,包括优化逆变器控制算法、加装滤波器等。书中对这些方法的详细介绍,对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谐波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书中对“电网运行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接入情景下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电网运营商提供了科学的风险评估工具,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在面对极端天气条件时,如何通过智能调度和灵活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认识到分布式光伏接入并非简单的“并网”,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复杂工程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