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学会标准(TCRS C0101-2017):市域铁路设计规范 [Code foe Design of Suburban Railway]

中国铁道学会标准(TCRS C0101-2017):市域铁路设计规范 [Code foe Design of Suburban Railw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铁道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市域铁路
  • 轨道交通
  • 铁路工程
  • 设计规范
  • 中国铁道学会
  • 标准
  • 规范
  • 交通运输
  • 工程技术
  • 城市轨道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300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7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铁道学会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e Design of Suburban Railwa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TCRS C0101-2017)/中国铁道学会标准》是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厅发[2015]15号)所提出的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背景下,中国铁道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试点学会,开展团体标准研制的成果。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注重了便捷服务旅客功能,借鉴了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市域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市域铁路高密度、小编组、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5章组成,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营组织,车辆,荷载和限界,线路和站场,轨道,路基,桥涵,隧道,车站结构,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车辆基地,综合维修,给水与排水,房屋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缩略语
2.3 符号

3 总体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主要技术标准
3.3 综合选线
3.4 系统设计

4 运营组织
4.1 一般规定
4.2 运营模式
4.3 运营规模
4.4 运营配线

5 车辆
5.1 一般规定
5.2 主要系统
5.3 安全与应急设施

6 荷载和限界
6.1 一般规定
6.2 荷载(作用)
6.3 限界

7 线路和站场
7.1 一般规定
7.2 平面
7.3 纵断面
7.4 站场布置
7.5 交叉和安全设施
7.6 接口设计

8 轨道
8.1 一般规定
8.2 设计参数
8.3 轨道部件
8.4 有砟道床
8.5 无砟道床
8.6 轨道结构过渡段
8.7 无缝线路
8.8 站线轨道
8.9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
8.10 接口设计

9 路基
9.1 一般规定
9.2 路基断面布置
9.3 基床
9.4 路堤
9.5 路堑
9.6 过渡段
9.7 路基防排水
9.8 路基防护
9.9 路基支挡
9.10 接口设计

10 桥涵
10.1 一般规定
10.2 设计荷载
10.3 结构变形、变位的限值
10.4 结构计算与构造
10.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
10.6 高架车站桥梁结构
10.7 接口设计

11 隧道
11.1 一般规定
11.2 设计荷载
11.3 结构设计
11.4 隧道洞口
11.5 防排水
11.6 附属构筑物
11.7 防灾疏散救援工程
11.8 接口设计

12 车站结构
12.1 一般规定
12.2 荷载和工程材料
12.3 高架和地面车站结构设计
12.4 地下车站结构设计
12.5 车站结构防水
12.6 接口设计

13 电力牵引供电
13.1 一般规定
13.2 牵引供电
13.3 牵引变电所
13.4 供电调度
13.5 接触网
13.6 电磁干扰防护
13.7 接口设计

14 电力
14.1 一般规定
14.2 供配电系统
14.3 变、配电所
14.4 电力线路
14.5 电力远动
14.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4.7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14.8 动力照明
14.9 接口设计

15 通信
15.1 一般规定
15.2 传输系统及通信线路
15.3 数据通信网
15.4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15.5 公务电话系统
15.6 专用电话系统
15.7 视频监控系统
15.8 集中告警系统
15.9 公安通信系统
15.10 通信电源
15.11 通信设备用房
15.12 接口设计

16 信号
16.1 一般规定
16.2 地面固定信号
16.3 轨道占用检查装置
16.4 列车运行调度指挥
16.5 列车运行控制
16.6 联锁
16.7 信号检测和监测
16.8 数据传输网络
16.9 信号电源
16.10 道岔融雪
16.11 光电缆线路和防护
16.12 防雷和接地
16.13 信号房屋
16.14 接口设计

17 信息
17.1 一般规定
17.2 自动售检票系统
17.3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17.4 综合监控系统
17.5 门禁系统
17.6 其他信息系统
17.7 信息安全
17.8 信息设备用房
17.9 接口设计


18 灾害监测

19 车辆基地
19.1 一般规定
19.2 总平面布置
19.3 运用整备设备
19.4 检修设备
19.5 其他设施

20 综合维修
20.1 一般规定
20.2 维修设施
20.3 物资总库
20.4 接口设计

21 给水排水
21.1 一般规定
21.2 给水
21.3 排水
21.4 消防给水及灭火装置
21.5 接口设计

22 房屋建筑
22.1 一般规定
22.2 站房
22.3 建筑设备
22.4 接口设计

23 供暖、通风与空调
23.1 一般规定
23.2 设计标准
23.3 站房的通风、空调与供暖
23.4 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
23.5 接口设计

24 综合接地
24.1 一般规定
24.2 贯通地线
24.3 接地体和接地端子
24.4 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24.5 接口设计

25 环境保护
25.1 一般规定
25.2 噪声治理
25.3 振动控制
25.4 其他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满足市域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市域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统一市域铁路建设标准,建立完善的客运专线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本规范是在认真总结我国都市圈市域铁路和国外同类功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实践经验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是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厅发[2015]15号)所提出的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背景下,中国铁道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试点学会,开展团体标准研制的成果。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注重了便捷服务旅客功能,借鉴了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市域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市域铁路高密度、小编组、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5章组成,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营组织,车辆,荷载和限界,线路和站场,轨道,路基,桥涵,隧道,车站结构,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车辆基地,综合维修,给水与排水,房屋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等。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服务范围、服务时间目标、运输组织和运营管理方式、设计年度、车辆型式、荷载及限界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100~160km/h,采用单相工频交流25kV牵引供电制式,运行市域铁路车辆的标准轨距客运专线铁路。
  2.明确了市域铁路是服务于市域范围内中、长距离客运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快速、高密度、公交化的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规定了市域铁路系统能力、列车编组、行车交路、列车数量配置、行车计划等行车组织要求,提出了运营配线的设置原则和可能采用的运输组织模式。
  5.明确了市域铁路车辆类型、主要技术规格与主要性能参数等方面的一般规定。
  6.明确了市域铁路荷载(作用)的分类及主要荷载取值与计算方法,规定了市域铁路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
  7.规定了线路正(站)线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纵断面最大坡度、竖曲线半径等平纵断面主要技术标准及站场布置的相关要求。
  8.明确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及正线轨道、站线轨道设计标准。提出了钢轨、扣件、轨枕及道床,轨道结构过渡段,无缝线路,轨道附属设备,接口设计等技术要求。
  9.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路基地段列车和轨道荷载取值、路基断面布置、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防排水、路基加固防护、路基支挡等技术要求。
  10.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墩台刚度、基础沉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型式选择、结构计算及构造的原则性要求。
  11.明确了隧道净空尺寸需要考虑的因素,规定了隧道设计荷载、隧道结构、洞口、防排水、附属构筑物及接口设计等技术标准,明确了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原则性技术要求。
  12.明确了车站结构设计荷载、结构设计、构造要求、车站结构防水等技术要求。
  13.明确了牵引负荷等级、牵引网供电方式、外部电源电压等级、所亭分布原则、牵引变压器及设备选择、保护配置、供电调度、电分相设置、电能质量、接触网悬挂方案、电磁干扰防护等技术要求。
  14.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力远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动力照明及接口设计等设计标准,明确了电力供配电系统构成、供电方案等技术要求。
  15.规定了传输及通信线路、数据通信网、专用移动通信、公务电话、专用电话、视频监控、集中告警、时钟时间同步、公安通信等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制式、系统功能、组网结构、设置原则及系统或设备关键配置要求。
  16.明确了信号系统选型原则,规定了地面信号机、轨道占用检查装置、道岔转辙装置、行车调度、列控、联锁、集中监测、信号电源、信号网络、道岔融雪、光电缆线路与防护、防雷与接地等信号设备配置标准。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是中国铁道学会发布的T/CRS C0101-2017标准,为市域铁路的设计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技术指导。本规范深入阐述了市域铁路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全过程所需遵循的各项标准和原则,旨在推动我国市域铁路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一、 规划与选址 规范首先强调了市域铁路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在规划阶段,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战略、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客流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和网络结构。选址过程需综合评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影响、拆迁成本以及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对于穿越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恶劣区域,规范提供了详细的勘察要求和设计建议,以确保工程安全与稳定。 二、 线路与轨道工程 在线路设计方面,规范明确了市域铁路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最小站间距等关键参数,并根据客运需求和列车运行速度,对不同类别的市域铁路提出了差异化的设计要求。例如,对高峰期客运量大的线路,需要设计更小的曲线半径以缩短行程,同时保证行车安全。 轨道工程是市域铁路安全运行的基础。规范详细规定了线路基床、路基、桥涵、隧道等工程的设计标准,包括荷载取值、结构形式、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对于隧道设计,特别强调了通风、疏散、防火等方面的要求,以应对突发情况。同时,规范也对道岔、曲线、坡道等特殊部位的轨道几何尺寸和结构设计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确保列车平稳运行,降低维护成本。 三、 车站与车辆段(场)设计 车站是市域铁路服务市民、实现客流集散的关键节点。规范对车站的选址、规模、布局、咽喉区设计、站台设计、附属用房以及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了车站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方便乘客出行,提高换乘效率。对于换乘站,规范要求提供便捷的换乘通道和清晰的导向标识。此外,规范还关注了车站的商业开发、景观设计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力求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 车辆段(场)是保障列车日常运用、维护和修理的场所。规范对车辆段(场)的选址、规模、总图布置、工艺流程、工程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关注了车辆检修、清洗、走行设备、供电、消防等关键环节的设计,以确保车辆的安全可靠运行,提高检修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四、 电气化与通信信号系统 电气化系统是市域铁路动力的来源。规范详细规定了接触网、供电系统、牵引变电所等的设计标准。要求供电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效率和低损耗,并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的要求。 通信信号系统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大脑”。规范对通信设备、信号设备、调度指挥系统、乘客信息系统等进行了全面规定。强调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和安全性,以及信号系统在保证行车间隔、防止冲突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规范也对列车自动控制(ATP)、列车自动防护(ATP)等先进技术在市域铁路中的应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提高行车密度和运行效率。 五、 车辆设计要求 规范还对市域铁路车辆的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包括车辆类型、载客能力、最高运行速度、动力学性能、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强调车辆应适应市域铁路的运营特点,满足高峰时段大客流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动力学性能,以保证乘坐舒适性和行车安全。 六、 安全与环境 安全是市域铁路设计的重中之重。规范在各个章节中都贯穿了安全设计的理念,从线路、结构到设备系统,都设定了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要求。例如,对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控制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减噪、隔振和辐射防护措施。 七、 运行与维护 规范还涵盖了市域铁路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要求,为确保长期、高效、安全的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包括行车组织、应急预案、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方面,旨在构建一套完整的运营维护体系。 总而言之,《市域铁路设计规范》T/CRS C0101-2017是一部指导性强、内容详实的设计指南,为我国市域铁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作为一本设计规范,它直接服务于实际的工程设计,每一条规定都经过了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同时,“中国铁道学会标准”的标签,赋予了它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让从业者可以放心地依据它进行设计和施工。我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以及中国在发展市域铁路事业上的决心和实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份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代表着中国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逻辑性非常强,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从宏观的总则、总图设计,到具体的线路、车站、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等专业章节,再到最后的安全、环境等内容,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发现,它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基础到应用的逻辑顺序,这使得读者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市域铁路的设计要点。而且,同一专业领域内的不同内容,也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例如,在线路设计章节,会先介绍线路的总体要求,再细化到曲线、坡度、限界等具体参数。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让初学者也能相对容易地掌握复杂的设计流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硬壳封面,纸张也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专业书籍的配置。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和“市域铁路设计规范”的字样非常醒目,彰显了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封面的色调偏向深蓝色,搭配银色的烫金字体,显得庄重而大气,很符合国家标准的调性。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印刷的清晰度和排版布局,即使是密集的表格和公式,也清晰可见,没有丝毫模糊或重叠。书本的装订也非常牢固,打开时不会有松脱的迹象,对于经常翻阅的读者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一种获得珍贵资料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承诺,代表着中国在市域铁路建设领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书本的大小也很适中,既不会太宽而占用过多桌面空间,也不会太窄而显得小家子气,非常适合在办公室或书房中查阅。页边留白也恰到好处,方便读者在空白处进行批注和记录,这对于理解和应用复杂的规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功能。总而言之,从外观到触感,再到内心的感受,这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在术语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技术术语,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且在后续的章节中,始终保持着一致的使用。这种高度的术语一致性,对于技术文档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我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或者被随意地替换,那么整个文档的可靠性将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几乎没有出现术语混淆的情况。我特别喜欢它在附录中可能包含的术语表,尽管我没有具体看到,但一本高质量的技术标准,必然会具备这样的特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它让我相信,在这份规范背后,是一群对行业有着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的专业人士。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案例分析方面的处理,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到了关键之处。它并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详细描绘具体的工程项目,而是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难点或典型问题,进行简要的说明和分析。这些案例并非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着重于展示规范条文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被理解和执行的,以及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如何进行变通和处理。我记得有一个案例,是关于某个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轨道设计,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最终方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应该如何根据规范中关于地质勘察、边坡稳定等条文,来确定最合适的设计参数。这种“以点带面”的案例分析方式,虽然信息量不大,但却能够极大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规范的深层含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它就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思维导图”,让读者能够举一反三,将规范中的通用原则应用到各种具体场景中。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标准引用和参考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虽然我没有仔细核对每一个引用,但从章节结构和内容上看,它必然是建立在大量现有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之上的。在某些章节的结尾,我会看到对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提及,这说明它并非是孤立的产物,而是与整个行业的技术体系紧密相连。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方式,不仅保证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线索。我尤其欣赏的是,它能够将不同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整合和协调,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市域铁路设计体系。这种“博采众长”的精神,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图表运用非常得当,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在阐述复杂的概念或数据时,作者并没有仅仅依赖文字描述,而是大量使用了流程图、示意图、剖面图以及数据表格。这些图表不仅直观易懂,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例如,在描述复杂的工艺流程时,一个清晰的流程图能够比冗长的文字说明更快速地让读者把握全局。在展示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时,一个精心制作的数据表格,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适用范围。我特别注意到,图表的标注清晰明了,尺寸、比例、单位等信息都标注得非常准确,而且图表风格统一,与整体的图书风格相协调。这些图表不仅仅是辅助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本身就是信息传递的关键载体。比如,一些关键的结构节点示意图,就如同标准图集一般,直接指导着工程师的设计工作。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门槛,尤其对于一些空间概念或几何关系的处理,更是必不可少。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基础理论的阐述,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设计规范,但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试图为这些条文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章节的开头,会简要介绍相关的工程力学原理、材料特性以及流体力学概念,虽然这些介绍可能只是点到为止,但足以让读者理解为何要遵循特定的设计要求。这种“溯本求源”的写作方式,对于提升读者的理解深度非常有帮助。我曾经在其他一些技术手册中遇到过直接给出结论而缺乏理论支撑的情况,这让我在应用时总觉得心里没底,而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给出“做什么”的同时,也努力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涉及结构荷载计算的部分,我会看到与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相关的概念被提及,这让我明白,规范中的数值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科学计算和模型分析的。这种做法,也鼓励读者在遇到未涵盖的特殊情况时,能够运用基本的工程原理进行判断和决策,而不是完全依赖现有的条文。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很深的体会,它采用的是非常严谨、精确的技术语言,没有丝毫的含糊和模棱两可。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力求准确,每一个条文的表述都字斟句酌,旨在消除任何可能导致理解偏差的空间。这种语言风格虽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显得枯燥,但对于工程师、设计师以及相关从业者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种严谨,保证了市域铁路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语言表达上的精益求精,他们似乎预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疑问和误读,并提前在条文中予以澄清。例如,在描述某些关键参数时,他们会明确给出计算方法、取值范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原则。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时,感到十分安心。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术语差异,都可能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而这本书的严谨语言,正是避免这些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信息的传递和指令的下达为首要目标,这种“朴实无华”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预留。虽然它是一份现行标准,但通过其对一些前沿技术和新理念的引入,我能够感受到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例如,在关于智能化设计、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可能还在初步阶段,但已经为未来的技术发展留下了接口。这种“拥抱变化”的姿态,对于一本国家标准来说尤为可贵。它意味着这份标准在指导当前建设的同时,也在为市域铁路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让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环境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