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是世界500强企业,本土和国外的企业都希望多了解其成长和发展的故事,而故事与方法结合叙述的图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讲述华为的书就更胜一筹。
本书内容是通过与华为人的访谈而来,素材生动,语言流畅,更具可读性。
本书从任正非如何管理组织团队的角度出发,通过阐述团队人才的选、用、育、留,以及加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竞争力、激发团队活力等方面,围绕团队及企业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读,是团队管理和组织培训的综合教程和优秀知识读本,是企业管理者的必读之作。
管理学研究者、企业经营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变革、创新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有深入的见解,特别是在跨学科融合的实证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01. 真正的专家源于一线 / 01
02. 发展潜力更重要 / 08
03. 不轻易放过任何一名员工 / 15
04. 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相结合 / 21
05. 敢于选用比自己高明的人 / 27
06. 重视对基层员工的培训 / 33
07. 创建学习型团队 / 42
08. 学习佼佼者 / 48
09. 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 55
10. 在自我批判中进步 / 61
11. 每天进步一点点 / 67
12. 事后回顾,获得改善 / 73
13. 易职、易岗,不断清零 / 79
14. 管理的“灰度”理论 / 86
15. 让制度管企业,让制度管人 / 91
16. 绝不允许“堡垒从内部攻破” / 97
17. 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 104
18. 打造精、准、狠的基层 / 110
19. 先瞄准目标,再开枪 / 119
20. 用过程控制保证效能 / 126
21. 战略和执行力缺一不可 / 134
22. 聚焦主业务,务实为本 / 143
23. 打破部门墙,优化团队 / 150
24. 强化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 157
25. 与员工交往要放低姿态 / 164
26. 坚持向管理要效益 / 171
27. 持续提高人均效益 / 179
28. 激活“沉淀”员工 / 185
29. 给员工传递压力 / 192
30. 不打粮食的干部要下台 / 198
31. 要让下属看到“希望” / 203
32. 对下属一定要“公平公正” / 209
33. 多样化的团队建设 / 217
34. 与奋斗者分享利益 / 223
35. 营造归属感 / 231
参考书目 / 238
01 真正的专家源于一线真正的专家是不能缺少一线经验的,他们必须要从一线中来,然后回到一线中去,这样才不会成为伪专家。 ◇实践出真知中国企业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通常会把重心放在一个人的学历,而不是一个人的从业经验上。事实上,很多有着高学历、高资历的应聘者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些人脑子里只有理论知识,连基本的操作能力都没有。管理者为什么忽视一个人的经验而看重学历?管理者为什么会选择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放弃那些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呢?
事实上,这是因为管理者被心理学中的名人效应影响了。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学课堂上,他们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然后告诉学生们:“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上课期间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学生们参观这位化学家的“实验”。在“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瓶子,然后对大学生们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特殊的气味,然后让同学们一一过来闻。实际上,这瓶液体就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称自己闻到了特殊的气味,并断定那确实是化学物质。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在这位“化学家”的暗示下,让多数学生都信以为真。这是因为学生们在看到某一领域的权威时,心理很容易接受名人的暗示而产生信服甚至盲从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名人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同样存在于管理者身上:应聘者拥有越高的学历,管理者会觉得他们的能力也越高,因而也更倾向于选择这些高学历的应聘者。然而,人类的认识总是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以证明。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为了告诫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上的知识。
任正非是一位智者,他自然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而,当华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时,任正非坚持在选拔优秀的人才,特别是选拔干部时,会优先考虑那些有经验的人。在《追求专业造诣,走好专家路》一文中,任正非就有过这样的论述:对于专家的培养,我们过去有一些成见和误解,往往认为总部才是专家的摇篮。理由很简单,且看似合理:总部资源丰富、视野开阔,且距离研发*近;而从事一线工作时间过长也成为很多人解释自己技术退化、知识沉淀不足自然而然的借口。这些认识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推敲却不见得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并且容易让人忽视一线实践对于专家培养的重要性。正如有位客户这样评价我们的技术人员:你们有些专家能讲清楚光纤的种类,而讲不清楚光纤的熔接;能讲清楚设备功耗的指标,却无法为我推荐一款可靠的电池;能讲清楚业务发放的流程,却从来没有去过运营商的营业厅。事实上,不仅仅是管理者认同“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哲学家的理解也是这样的。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可见,在哲学家眼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
20世纪90年代,华为公司还是一个中等企业的时候,曾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一些教授组成一个小组,为公司制定发展框架,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华为基本法》。这种眼光在当时是很超前的。 从今日之视角看,更重要的不是它的具体内容,而是华为公司未雨绸缪的态度和发展壮大的雄心,这在今天仍然是很多企业所稀缺的。《华为基本法》有一些重要的论断成为后来广为人知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源头,如全文第二条“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第五条“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这些论断从90年代那个懵懂的时期发声出来,不得不让人震惊。不过,更重要的是,华为在后来数十年里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并不断地完善这种思想,发展出了一套“以奋斗者为本”的实践方式,这种实践方式正是我们要在此探讨的。
我们可以秉持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实路: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想法、口号、理念、梦想,这些东西都可以冠之以文化之名,冠之以使命之称;但确切地说,唯有企业通过实践创造出一套方法,并使之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我们才可以称这个企业有文化,或者说这个企业的文化是真实有效的。华为就是处于这种有效的状态,这是很不简单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管理上的难题、疑点,甚至包括许多未知的领地,华为可能都已经走过了一遍。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华为的成功,有人总结是“管理 技术”的力量,但这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华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华为*突出的管理特点——“以奋斗者为本”的管理体系,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就尤有意义和价值了。
客观来看,目前已经有一本叫《以奋斗者为本》的书,那是一本语录版的管理论断摘要,它整合了华为历年来的一些管理论述。与其不同的是,本书将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的案例、管理思路在整体上做了一个梳理和总结。虽然在写作本书时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仍不能涵盖全部内容。但是,通过华为的管理故事的管理逻辑,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和发展轨迹。我们的观点是:重要的不是华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能够从华为的经历和经验中学到什么。本书在写作和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得到了丁菲女士的热情参与,在此致以谢意。感谢读者们,愿你们在管理的功力上更进一步。
《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引领华为的方法和故事》的书名,在我看来,点明了当下许多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真正激发员工的潜能和主人翁意识。华为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的胜利。任正非作为华为的灵魂人物,他的思想和决策无疑是这一切的核心。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它将不仅仅是罗列华为的成就,更会深入到其背后的驱动力,特别是“以奋斗者为本”这一理念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播、被执行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任正非作为一名战略家和思想家的风采,他如何在高压和不确定性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故事,将这种信念融入到华为的血脉之中。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奋斗者”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汲取力量,应用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
评分“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引领华为的方法和故事”,这书名极具吸引力,它直接点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最核心的驱动力往往是人,以及一种与之相关的精神。华为的成功,是过去几十年来科技界最耀眼的案例之一,而任正非,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创始人,更是无数人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要揭示他“引领华为的方法”,这让我对华为的战略决策、组织架构、人才管理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故事”二字,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件,展现任正非是如何将“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华为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华为真实的内部世界,感受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拼搏奋斗的氛围,并从中获得关于领导力、企业文化以及个人成长的宝贵启示。
评分《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引领华为的方法和故事》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作为一名职场人士的共鸣。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如何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华为的成功,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进程中的表现,常常被视为一个标杆。而“奋斗者”这个词,更是触及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这本书似乎要深入剖析任正非这位企业家是如何构建并维系华为的“奋斗者”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是如何转化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很好奇,书中会否分享任正非在面对外部压力、内部挑战时,是如何坚持并践行“以奋斗者为本”的原则的。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华为激励机制、绩效考核、股权分配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来支撑“奋斗者”这个概念?我想,这本书一定能提供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营智慧。
评分看到《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引领华为的方法和故事》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斗志、锐意进取的画面。华为,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如雷贯耳,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戏剧性,而任正非,这位低调却极具魄力的领导者,更是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华为基因的机会。我尤其好奇“以奋斗者为本”这个理念是如何在华为落地生根,成为其核心价值观的。是怎样的制度设计和文化灌输,才能让成千上万的员工保持持续的高昂斗志?任正非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华为人?这本书所承诺的“方法和故事”,让我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具体的案例,看到那些在华为内部真实发生过的、与“奋斗者”精神紧密相连的生动细节,从而更立体地理解华为的成功密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引领华为的方法和故事》,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好奇。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成功学书籍,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位极具争议又影响深远的商业领袖——任正非,以及他所创立的华为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企业。我一直对华为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颇感兴趣,总觉得在那些耀眼的成就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仿佛在承诺要揭开华为成功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核心驱动力——“奋斗者”精神的真谛,以及任正非这位“灵魂人物”是如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最终成就了今日的华为。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华为决策机制、战略布局、人才培养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等方面的深刻洞察,更希望通过任正非的故事,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梦想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