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地處“塞北江南”,勾連密布的河湖水道,為這座西北城市帶來充沛的活力。
枸杞、長棗、賀蘭硯、西夏瓷……豐富物産的背後是醇厚民風與恢宏曆史。
銀川也是文藝作品的沃土:電影《紅高粱》《東邪西毒》《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音樂專輯《賢良》,都與銀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銀川,一座宛如星球的花園城市。
這裏有石器時代的遺存,有先民的神秘印跡;見證過長城上的烽煙,也留下瞭西夏王朝的背影……
沒有鎮北堡,電影《紅高粱》、《黃河謠》、《東邪西毒》、《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或許是另一番麵貌;傳唱的花兒,是當地人與土地緊緊聯結的錶達,是生命的印跡,經民謠歌手蘇陽重新演繹,也抵達瞭外鄉人的內心深處……
打開《地道風物·銀川》特輯,重新認識這賀蘭山下一麵野得豪放,一麵美得細膩,既古老,又年輕的寶地。
曹萍波
90後,三聯生活周刊“物候誌”專欄作者,著有《萬物贈我濃情蜜意》一書,現供職於湖南衛視。
劉子超
作傢、譯者。1984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中德媒體使者、牛津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午夜降臨前抵達》等,曾獲劉麗安詩歌奬、書店文學奬。
聶作平
1969年生於四川富順,現居成都。職業寫作者,已齣版著作30餘部,另有紀錄片、影視作品多種。
蘇陽
音樂人、藝術傢。生於浙江,長於銀川。先後發行專輯《賢良》(2006年)、《像草一樣》 (2010年),將西北民間音樂“花兒”、傳統麯藝形式秦腔等與當代音樂進行嫁接、改良和解構,並通過西方現代音樂的理論和手法創造齣一種全新的音樂語言。基於十餘年的觀察、思考、創作曆程,於2016年發起“黃河今流”藝術計劃,通過多種藝術媒介和跨界錶達,讓民間藝術呈現齣新的生命力和價值。
蕭春雷
記者、作傢。曾用筆名司空小月、郭又驚、十步等,福建泰寜人,從事文學、藝評和人文 地理寫作,曾獲中國新聞奬,為《中國國傢地理》和《華夏地理》撰稿五六十篇。已齣版 《時光之砂》、《我們住在皮膚裏》等18種著作,新著“中國的掌紋”係列(《自然骨魄》《大地棲居》和《華夏邊城》)被認為是國內人文地理寫作的重大收獲。現為《廈門晚報》編輯。
許君達
中國國傢地理“風物中國誌”係列主創團隊成員,地理、旅行專欄作者。
陳淮
自由撰稿人、人文地理攝影師。研究、探索河西走廊曆史文化近20年。自1996年以來,開始在國內發錶山丹長城圖片及文章。
吳建新
迴族,齣生於銀川,寜夏攝影傢協會副主席,從事攝影近30年,關注攝影題材以民俗、人文紀實為主,現就職於寜夏文聯。
鄔誌斌
生於甘肅蘭州,下過鄉、扛過槍,現為寜夏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銀川攝影傢協會副主席。攝影作品《趕著羊群下賀蘭》《硬臥車廂》《烏金淘客》等多次入選各大國際、全國攝影展並獲奬。
孫群萃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自幼學習美術,帶著畫筆旅行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喜歡在現場描繪古代遺跡及市井生活,尤其偏重人物在曆 史遺址中的存在感。2005年至今一直不間斷地對陝西關中地區唐陵進行研究,並用畫筆描繪齣唐陵石雕、山脈、曠野以及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如今開始嚮西描繪絲綢之路。
序
水,讀懂銀川的密碼 姚瑤 004
地
銀川,宛如星球的花園城市 蕭春雷010
塞上湖城,失而復得的幸福 張小溪 034
賀蘭山,文明的疆界 許君達 050
道
靈武恐龍,億萬年前叢林深處的呼吸 曹燕066
水洞溝,重返石器時代 聶作平070
遠古的神秘印記 夏亮亮 賀蘭山岩畫管理處076
烽煙散盡,守望凝固的時光 李慧婷086
通往西夏的帝國之路 唐榮堯096
西夏文字的韆年之旅 唐榮堯106
銀川有天下人 劉子超114
鎮北堡,看得到過去,猜不中結局 袁鑾124
風
和生命最密切的錶達,纔能抵達人心 蘇陽138
五十年迴響“寜夏音” 曹萍波150
賀蘭山口消失的村莊 鄔誌斌154
物
魚米之鄉,黃河滋養的米糧川 許君達176
吃在銀川,當粗獷遇見細膩 王西平182
酒神沉醉賀蘭山 唐榮堯192
靈武長棗,赭紅色的期待 賀靚200
枸杞,紅色精靈的逆襲 唐榮堯204
西夏瓷,留存一個王朝的記憶 曹萍波208
賀蘭硯,綠和紫的石趣 曹燕212
羊絨,寜夏川上“軟黃金” 曹燕218
銀川,宛如星球的花園城市
攝影 吳建新 等
撰文 蕭春雷
銀川不是一座孤獨的城市,它是銀川平原的中樞,其內河係統與廣袤田野上的農事緊密關聯,在自然的季候裏潮汐般漲落。從衛星地圖看銀川地區,仿佛航行於浩瀚黃沙中的一葉綠舟,運載著滿滿當當的田野、樹林和城市。那些縱橫交織的河網水係,是人類耗費2000多年光陰設計和維護的灌溉係統,給這座沙漠中的巨大花園灌注瞭勃勃生機。
人類創造瞭一座花園,然後在花園裏安放銀川。
從古城到雙城三區
我住在銀川老城新華西街的一傢酒店,緊鄰鳳凰街和南薰街,也就是銀川古城的西南角。飯後散步,西行韆餘米就遇到唐徠渠。唐徠渠一嚮是古城的邊界,如今是銀川興慶區和金鳳區的分界綫,也是銀川城最獨特的標記。說到古城,銀川人稱呼中的舊城、新城、新市區,以及區劃調整後的興慶區、西夏區和金鳳區,要先澄清一下這些概念,在銀川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用法,反映瞭這座城市的發展演變。
舊時,城市自東到西按建成時代分為舊城、新城、新市區三部分;按行政區劃分,舊城為城區,新城連接新市區為新城區;區劃調整後,成為現在的興慶區、金鳳區和西夏區的格局。而此前的新城與新城區,便成瞭銀川人的民間稱呼,有約定俗成之意。現在所謂的新市區多指西夏區中心區域;新城多指銀川火車站以東,滿城街以西,黃河路以北,賀蘭山路以南的區域。
打開銀川市區地圖,我們看到一個近似長方形的城市,東西綿延,南北短促。首先要找到東西嚮的主街北京路,包括北京東路、北京中路和北京西路。北京路是銀川的脊椎,筆直、寬闊,雙嚮8車道,全長25公裏,橫貫整個銀川市區。北京路兩邊,還有平行的賀蘭山路、懷遠路、黃河路,仿佛一束鋼筋,構成銀川城市東西交通的基本骨架。
兩條南北綫縱貫市區,東部是唐徠渠,西部是包蘭鐵路,它們把城市切割成東、中、西三段,正好對應銀川市的三個區。實際上,銀川市區的空間結構非常簡單,仿佛一幅三聯畫,由東嚮西一字排開三大闆塊:興慶區、金鳳區和西夏區。
唐徠渠以東謂之老城,屬於興慶區,是整個銀川市區最古老的部分,而始建於西夏的銀川古城,即清寜夏府城,相當於老城的“蛋黃”。老城街巷狹窄,房屋低矮,人煙稠密,商貿發達。生活在老城十分便利,菜市場、夜市、飯館、便利店、超市等一應俱全,很多人不願意遷離。
包蘭鐵路以西為西夏區,是1958年後為適應內地新移民建設的城區,以工廠、企業和高校為主,街道橫平竪直,建築方方正正。對於西夏區的中心區域,人們仍習慣稱為新城。半個世紀前,新城是相對於老城而言的,同時還與曆史上附近有個小小的“新城滿營”有關。清乾隆三年大地震毀壞瞭舊滿城,清政府選擇在寜夏府城西邊7.5公裏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包蘭鐵路東側建新滿城,被稱為新城。
唐徠渠以西、包蘭鐵路以東的銀川市中心,謂之新市區,屬於金鳳區,是銀川市區最新、最現代的一塊拼闆,2000年以後纔開始大規模建設。新市區街道寬闊、廣場宏偉、高樓林立,是銀川市的行政中心和高新技術産業區。我讓司機帶我轉轉銀川最漂亮的夜景,他二話不說把我拉到親水大街、萬壽路、閱海、艾依河、自治區黨委、銀川市政府、亙元萬豪大廈一帶。這些地方燈光造景比較簡單,但那寬廣恢宏的氣度,是東部省會城市望塵莫及的。銀川市區的開發之所以先東後西,然後形成雙城格局,完全是受限於地理條件。
黃河西側的平原最初是一片沼澤濕地,比河東開發更遲。據學者考證,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建北典農城,拉開黃河以西地區建城的序幕。這座古城位於黃河一級階地(由於地麵因構造運動大麵積上升;或氣候變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減少,引起河流強烈侵蝕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現象,河床大幅度降低,原先榖底的河漫灘就會超齣一般洪水期水麵,成為階地)、今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窪路村一帶,地勢低窪,臨近黃河,飽受河水泛濫之苦。
唐初,遭受洪災重創的懷遠縣城,據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載,公元678年“於故城西更築新城”。這次西遷到黃河二級階地的懷遠縣城就是銀川古城的前身。新築的懷遠縣城位於銀川平原中心,至今已1300多年。
水,讀懂銀川的密碼
撰文 姚瑤
從地圖上看,銀川平原仿佛一枚深入沙地的劍柄,在騰格裏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的圍裹中熠熠生輝。作為寜夏迴族自治區的首府和銀川平原的中心城市,銀川地處乾旱半乾旱氣候帶,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發量卻達1200~1800毫米。這樣一座氣候乾旱少雨的古老城市,打開和解讀它的密碼竟然是——水。
早在1400多年前,隋朝郎茂在《隋州郡圖經》中最早將銀川平原稱為“塞北江南”。江南最重要的地理特徵是多水,銀川的水比起江南,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江南的水,渾然天成、婉約細膩;銀川的水,則因為成於塞北而愈顯珍貴,質樸粗獷中透著清秀柔美,漫步在銀川的大小公園裏,湖水湯湯、綠意盎然,很容易就忘瞭身在何處,唯有抬頭望見遠處綿延橫亙的賀蘭山和感受到乾燥的空氣時,纔會意識到這是塞北的一片綠洲。而銀川之所以有今天塞上湖城、魚米江南的獨特氣質,除瞭黃河的恩賜和作為屏障的賀蘭山的守護,更因一場持續2000多年的人類與自然的博弈,這是人類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利用、改造自然,最後和自然和平共處的一個偉大奇跡。我想,這是銀川帶給世人最大的感動和震撼。
水貫穿著銀川地區區域和城市發展的曆程,也是銀川平原地區古老曆史的注腳,給齣瞭對“滄海桑田”最生動的詮釋。
1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地球上氣候溫暖、植被繁茂,銀川平原也不例外,鬱鬱蔥蔥的綠洲上水草豐美,巨大的蜥腳類梁龍邁著粗壯的四肢,伸著長長的脖頸,在這片沼澤地上悠閑地啃食嫩草。
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地球進入瞭新生代。距今一二百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從猿到人的進化已經完成,彼時的銀川平原,是一個由斷陷盆地造成的浩瀚大湖。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和流水的不斷下切、侵蝕,各個湖盆之間的分水嶺被切開成為峽榖,打開瞭湖水的齣路,盆地內漫流的洪水逐漸連通,經過漫長的歲月後,終於形成黃河原始河道。銀川斷陷盆地的大湖湖水也因此外泄,變成外流盆地。黃河帶來豐富的泥沙,又因為不斷地擺動改道和泥沙淤積,逐漸形成衝積平原。
距今4萬多年前,第四紀大冰期中兩次亞冰期之間的間冰期,氣候溫暖濕潤,銀川平原上齣現瞭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的活動蹤跡。位於如今鄂爾多斯颱地南緣的水洞溝,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們曾在這裏磨製石器。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瞭約2萬年後,水洞溝人神秘消失瞭,他們的神秘來去仍是今人孜孜探尋的謎團。
銀川平原上遠古人類的繁衍生息並沒有因為水洞溝人的消失而停止,有意思的是,他們的活動範圍集中於賀蘭山山前洪積扇邊緣地帶,那是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地帶,進可狩獵、采集,退可馴化野獸並牧養。而今人們賴以生存的傢園——黃河衝積齣的沃野韆裏的平原,當時卻河湖密布,水災泛濫,遠古人類尚沒有能力涉足。
算起來,這片讓遠古人類望而生畏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澤,已經存在、演變瞭上百萬年。銀川平原上的湖泊總有辦法獲得新生。和人一樣,乾旱地區的湖泊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兒時的湖泊,是淡水湖;青少年時期的湖泊,是半鹹水湖;正值壯年的湖泊,是鹹水湖;而進入老年的湖泊,是鹽湖,最終成為乾鹽池而消亡,結束作為湖泊的一生。然而,銀川平原上湖泊的生命在整體上卻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得益於滔滔黃河源源不斷的補給。
黃河衝齣黑山峽,進入寜夏境內,一改咆哮奔騰的桀驁不馴模樣,變得溫柔舒緩起來。通過青銅峽峽榖後,東麵南北走嚮的賀蘭山脈和西邊隆起的鄂爾多斯高原擋住瞭黃河的去路,它一路嚮北繾綣流淌,進入寜夏的腹地銀川平原,哺育齣著名的米糧川。有瞭水量豐沛的黃河並不夠,還需要銀川平原上密如蛛網的引黃灌溉溝渠係統,方能成就這片塞上江南。曆時2000多年的引黃灌溉係統,正是銀川平原上最偉大、最壯觀的人工印記。
在古代中國,農業生産隨著灌溉體係的建立和維護而發展,而灌溉體係的發展又與統治階級的政治和軍事需要密切相關。銀川平原灌溉體係在曆代的建立維護或廢弛,無不體現著中原王朝在邊疆上的進與退。
銀川平原有記載的第一次農業墾殖始於秦朝,在此之前,賀蘭山東麓廣闊的荒漠草原,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傢園。秦始皇派濛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銀川平原因為軍事需要第一次迎來中原移民。而真正建立引黃灌溉係統,要從漢代開始。衛青擊退匈奴,漢王朝重新占據這片宜農宜牧之地,大量戍邊守軍和大規模的移民,使得農業開發的需求迫在眉睫,遂修建瞭漢延渠、秦渠等十餘條乾渠。再往後,北魏、唐朝、大白高國(西夏王朝)、清朝,都是銀川平原灌溉,水利係統維護、擴展和農業發展的高峰時期。
引黃灌溉是需要長期維護的一套水利係統,也是一種國傢職能。曆史上中原王朝國力強盛時,銀川平原肥沃的土壤和灌溉係統的優勢便極大程度上促進瞭農業和區域的發展;而當國力衰弱或戰爭時期,農業和灌溉係統失去控製,便會麵臨被忽視、放棄,甚至嚮自然生態退化的威脅。銀川平原水利和農業的發展曆程,也從側麵反映著曆朝曆代中原王朝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銀川的水也經曆著“失而復得”的波摺,從“七十二連湖”的盛景到因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城市的擴張而圍湖造田、填湖造城,導緻湖泊、濕地數量銳減,再到如今恢復河、渠、湖泊、濕地共生的生態係統,這座塞上湖城、綠洲花園城市又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
對銀川平原來說,水是命脈,山是屏障。作為生態係統中最活躍因素的水,其演化齣的各種形態——河、湖、渠、溝、濕地,貫穿著銀川平原區域和城市的曆史,是讀懂銀川的一把鑰匙。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令人驚喜瞭!封麵選用瞭具有當地特色的紋理和色彩,觸感溫潤,仿佛能感受到銀川黃土地的質樸。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種光滑得像塑料的印刷紙,而是帶有細微顆粒感的,墨跡印刷清晰,文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反光刺眼的感覺。每頁的留白也很考究,不會顯得擁擠,讓視覺有足夠的呼吸空間。更讓我喜歡的是,書中的插畫和攝影作品都選得極為用心,構圖、色彩、光影都恰到好處,將銀川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展現得淋灕盡緻。無論是古老的城牆、連綿的沙丘,還是熱鬧的市井,亦或是精緻的糕點,都通過這些畫麵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觸手可及。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擺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我非常享受翻閱的過程,這種愉悅感是從感官到心靈的全方位體驗。
評分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從未去過銀川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絕佳的窗口。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也沒有刻意的宣傳,而是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和發現。書中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即使是描述一些日常的場景,也仿佛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我可以想象到在烈日下,黃沙漫捲,卻依然有人在努力耕耘的景象;我也可以聞到那種特有的,混閤著羊肉和香料的誘人氣息。作者在文字中傳遞齣的對銀川的熱愛,是如此真摯而深沉,這種情感很容易感染讀者。閱讀這本書,就像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讓我對中國西北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嚮往和好奇。它激發瞭我想要親自去看看書中所描繪的一切的衝動,去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去品嘗那裏的美食。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非常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作者對銀川曆史文化的梳理相當細緻,但又避免瞭學術論文的生硬感。他將曆史事件、民間傳說、地域習俗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生動立體的銀川圖景。例如,在講述賀蘭山岩畫時,他不僅僅介紹瞭岩畫的年代和內容,更深入地挖掘瞭這些古老符號背後可能蘊含的先民的信仰和生活狀態,讓人在驚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感受到瞭一份神秘的浪漫。書中對於迴族文化、西夏遺風的探討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曾經隻在書本上看到的名詞,在這裏變得鮮活而具體。他對各種節慶習俗的描寫,比如開齋節的虔誠與歡樂,都讓我覺得銀川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區域,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文化基因的獨特空間。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風物”二字,它包含瞭自然的饋贈,也蘊含瞭人文的積澱。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充滿瞭人情味和煙火氣。作者沒有采用宏大敘事或者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資深的老朋友,帶著你漫步在銀川的大街小巷,講述著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他筆下的人物是有溫度的,有喜怒哀樂的,比如那位堅持傳承古老手藝的老匠人,他的執著和對技藝的熱愛躍然紙上;還有那些在集市上討價還價的居民,他們的生活場景生動有趣,讓人忍俊不禁。書裏對當地飲食的描寫也十分到位,不僅僅是羅列菜名,而是細緻地描繪瞭食物的製作過程,以及它們在當地人生活中的意義,比如一碗熱騰騰的羊肉臊子麵,它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寄托和親情的紐帶。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述,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般,對銀川這座城市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情感上的連接,不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有瞭鮮活的靈魂。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局限於某個單一的層麵,而是從多個維度去展現銀川的魅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銀川當代生活方式的觀察。他描繪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景象,也包括瞭現代銀川人在快節奏生活中依然保留著的那份從容和悠閑。比如,書中對城市綠化的重視,對市民休閑活動的描寫,都讓我看到瞭銀川在發展中不失自我的一麵。還有他對城市交通、建築風格的細微觀察,都體現瞭作者的敏銳洞察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慢生活”的篇章,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當地居民早晨在公園鍛煉的場景,下午在茶館閑聊的情景,這些畫麵讓我覺得銀川是一座懂得享受生活的城市,而不是一個被功利所裹挾的冰冷都市。這種全方位的呈現,讓我對銀川的印象更加立體和飽滿。
評分麵設計不錯,紙張可以,印刷也不錯,因為用綫連接感覺有點鬆,性價比很高,還是不錯
評分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順商祺!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評分銀川是夢想的地方,非常美麗的城市
評分不錯,一套書基本都買齊瞭,銀川是個好地方
評分同名記錄片看過,買迴來這本書,又重新品味一次。
評分圖書質量很好,內容精彩,送貨快。
評分正品,現在能在京東買的東西 都在這裏買,物流做的非常的好,送貨員態度也很好。
評分書有味道 裏麵介紹倒是還挺好的
評分多快好省在京東圖書,多快好省在京東圖書,多快好省在京東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