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套装共5册)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套装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义贤 王卫英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小说
  • 中国科幻
  • 百年科幻
  • 文学赏析
  • 经典作品
  • 科幻史
  • 中国文学
  • 套装
  • 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94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6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幻创作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936
套装数量:5
字数:18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套用心用意编撰而成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图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阅读。

内容简介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的资助项目。项目首先对中国百年历史长河中的科幻作品进行梳理,从中遴选55部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精品,然后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入选作家作品进行深度赏析。研究突出史诗性,即以百年历史为线索编选作家作品;强调专题性,即对各个时代科幻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赏析,凸显其创作特色和文学风格,挖掘其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和文学审美价值。目前,对科幻作家作品进行汇编的图书不少,但涵盖一个世纪的不多见;对百年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系统赏析,无论从作品规模还是时间跨度上,在学界也不多见。本项目旨在促进中国科幻事业的繁荣,推动中国科幻创作的健康发展,为科幻理论的深入发展搭建理论平台;通过对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进行赏析,鼓舞科幻作家的创作信心,为其创作提供理论支持;提升读者的阅读水平,为科幻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简介

姚义贤:原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原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科普科幻创作理论研究者;王卫英:文学博士,双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研究员,致力于科幻研究和科幻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一册

序/ 王康友 / 001
导 言/ 王晋康 / 001


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科幻小说
创作综述(1904—1949)/ 任冬梅 / 018
月球殖民地小说(节选) 荒江钓叟 / 029中国科幻星际旅行的最初梦想 / 任冬梅 / 038
新法螺先生谭 东海觉我(徐念慈)/ 048
“虚空界之科学”/ 任冬梅 / 064
新石头记(节选) 老少年(吴趼人)/ 073
“贾宝玉坐潜水艇”/ 任冬梅 / 083
猫城记(节选) 老 舍 / 093
科幻背后的文化反思 / 王卫英 徐彦利 / 108
和平的梦 顾均正 / 123
科学启蒙与理性精神追求 / 徐彦利 / 143
铁鱼底鳃 许地山 / 158
独步时代的孤寂 / 徐彦利 / 168

中国科幻小说的开拓:十七年科幻小说创作

十七年科幻小说创作综述(1950 — 1966)/ 吴
火星建设者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开拓者 / 王卫英 岩 / 180
郑文光 / 188
/ 200
割掉鼻子的大象
关于新中国未来农业科技的畅想 / 郑 军 迟叔昌 / 206
/ 216
失踪的哥哥
科幻界的伯乐与先行者 / 李 英 尹传红 于 止(叶至善)/ 222
/ 243
古峡迷雾
科学与文学水乳交融 / 赵海虹 童恩正 / 254
/ 280
布克的奇遇
在少儿科幻文学天地里精心耕耘 / 郑 军 肖建亨 / 288
/ 298
黑龙号失踪
海底深处的军事秘密 / 郑 军 王国忠 / 304
/ 320
第二册

中国科幻小说的复苏:“文化大革命”后至 1984 年科幻小说创作
“文化大革命”后至 1984 年科幻小说创作综述(1976—1984)/ 郑 军 / 326
小灵通漫游未来(节选) 叶永烈 / 346
腐蚀 叶永烈 / 362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尹传红 徐彦利 / 393
珊瑚岛上的死光 童恩正 / 422
科幻的民族化新路 / 赵海虹 / 449
飞向人马座(节选) 郑文光 / 461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推动者 / 王卫英 / 478

波 王晓达 / 500
科幻想象与人间情怀 / 刘 军 王卫英 / 525
月光岛 金 涛 / 535
打开幻想的“魔盒”/ 李 英 尹传红 / 582
美洲来的哥伦布 刘兴诗 / 592
启蒙意识与实证精神光照下的课题式科幻创作 / 王一平 / 630
温柔之乡的梦 魏雅华 / 642
梦碎温柔乡 / 刘 军 王卫英 / 660
祸匣打开之后(节选) 宋宜昌 / 669
地球保卫战的宏大史诗 / 张懿红 王卫英 / 686


第三册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一) 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综述(1991 — 1996)/ 姚海军 / 698宇宙墓碑 韩 松 / 710
红色海洋(节选) 韩 松 / 733
命定者的悲哀 / 黄 灿 / 747
长平血 姜云生 / 764
我们的身上都流着“长平血”/ 高亚斌 王卫英 / 779
灾难的玩偶(节选) 杨 鹏/ 789
不写少年,何以幻想 / 王一平 / 807
闪光的生命 柳文扬 / 818
让生命之光闪耀 / 黄 灿 / 829
太空葬礼 焦国力 / 837
对宇宙文明和谐的呼唤与期盼 / 李 英 / 871

远古的星辰 苏学军 / 876
英雄主义的创世神话 / 高亚斌 王卫英 / 898
沧桑 吴 岩/ 905
中国科幻的守望者 / 王家勇 / 919
生命之歌 王晋康 / 931
蚁生(节选) 王晋康 / 954
中国科幻的思想者 / 赵海虹 / 976
决斗在网络 星 河/ 1000
“所有的信息都要求被释放”/ 高亚斌 王卫英 / 1025


第四册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 二) 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综述(1997 — 2011)/ 姚海军 / 1040黑洞之吻 绿 杨 / 1089
让“坚硬”的科学柔软可触 / 刘 健 / 1105
地球末日记(灵龟劫) 潘家铮 / 1113
两院院士与科幻大师的完美结合 / 李 英 尹传红 / 1140
天隼 凌 晨 / 1151
现实与浪漫相映生辉 / 张懿红 王卫英 / 1176
MUD ——黑客事件 杨 平 / 1186
虚拟世界的消解与现实世界的回归 / 高亚斌 王卫英 / 1206
高塔下的小镇 刘维佳 / 1216
从小镇到天堂 / 郭 凯 / 1239
伊俄卡斯达 赵海虹 / 1253
克隆时代的爱情 / 张懿红 王卫英 / 1284


流浪地球 刘慈欣 / 1291
三体三部曲(节选)
光荣与梦想 / 贾立元 刘慈欣 / 1321
/ 1347
非法智慧(节选)
在幻想世界彰显少儿主体的力量 / 张懿红
王卫英 张之路 / 1360
/ 1374
国家机密
在真实中建构科幻 / 刘 健 郑 军 / 1383
/ 1398
大角,快跑
潘大角的三色世界 / 黄 灿 潘海天 / 1404
/ 1442


第五册

六道众生 何 夕 / 1451
平行世界中的独行者 / 郭 凯 / 1506
天意(节选) 钱莉芳 / 1520
在异度空间驰骋瑰丽的想象 / 张懿红 王卫英 / 1534
关妖精的瓶子 夏 笳 / 1543
“稀饭科幻”:互文性写作及其特质 / 张懿红 王卫英 / 1554
去死的漫漫旅途(节选) 飞 氘 / 1559
悖论之中的生命寓言 / 张懿红 王卫英 / 1574
谷神的飞翔 郝景芳 / 1581
童话梦境中的人生哲理 / 张懿红 王卫英 / 1602
湿婆之舞 江 波 / 1606
星辰彼岸的技术世界 / 郭 凯 / 1628
三界 万象峰年 / 1639
文化视阈中的生存困境与成长寓言 / 高亚斌 王卫英 / 1695

港台科幻小说创作

港台科幻小说创作综述 / 郑 军 / 1704
潘渡娜
存在、宗教、家园与世纪末情绪 / 张懿红
王卫英 张晓风 / 1718
/ 1747
超人列传
孤独行者,文以载道 / 刘 健 张系国 / 1755
/ 1796
银河迷航记
迷失在未来的世界 / 高亚斌 王卫英 黄 海 / 1808
/ 1826
蓝血人(节选)
“土星人”的悲剧 / 党伟龙 倪 匡 / 1837
/ 1844
星际浪子(节选)
超越自我,燃烧生命 / 李 英 郑 军 黄 易 / 1850
/ 1860

附 录
中国长篇科幻小说辑录 / 姚海军 / 1872
后 记

精彩书摘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套装共5册)》:
  既然说到悲凉美感,想借此提一提中国科幻对科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在中国科幻发展的前三个时期也有散见,但不多(台湾的同期作品表现得较多),而集中表现于新生代之后。20世纪90年代之后,当中国(大陆)科幻从绝境中挣出活路、并在完全市场化的艰难之路上开始走向繁荣时,科幻作品既富含对科学的深情讴歌,也几乎同步地开始了对科学的深刻反思和对科学伦理的思考,其触角伸向科学的方方面面,如工业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科学对人类的异化、转基因技术的违反“天道”、强科学主义的荒谬,等等。这些批判和反思既是建立在对科学的虔诚信仰之上和对具体科技的正确了解之上,又有文学手段的精美包装,因而也就特别有力。可以说它影响了一代读者的思想定式。这些反思的犀利和广泛,不仅国内主流文学望其项背,即使在国内思想界也属先行者。可惜科幻圈外人,甚至多数圈内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思考的意义。科学的最高信仰便是对权威的自我批判,以科学为源文化的科幻也天然地具有这种批判精神,这也正是科幻文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中国人由于几千年对权威的崇拜、对实用主义的推崇,对这种比较“玄虚”的伦理思考一向不重视。唯其如此,中国科幻文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就更为可贵。相信终有一天,这些贡献会被铭记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凌烟阁上。
  从历史传承看,前苏联和中国的科幻文学源出科普,与科普有很深的渊源。解放初期的科幻作家大多源出科普系统,至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仍设有科学文艺委员会。再从内容和社会功能看,科幻文学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科幻,也与科普有天然的血缘。科幻文学能在青少年读者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两方面科幻与科普互为同道,可以并列入“科学传播”的范畴。但科幻作品尤为重要的、科普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它可以对知识饰以精美的文学包装,克服一般人对科学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建立发自心灵的热爱。而少时的“心灵之爱”往往是一个人走向科学的最重要动力,终生不殆。在美国,一流的科学家中很多都拥有童年的科幻情结,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中国的学子中,不少人因为少年时代接触科幻而决定了大学的志愿,这样的现象也已经司空见惯。
  ……

前言/序言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优先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各国公认的发展战略。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为了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科普事业尤需迎头赶上,全面繁荣。
在科普事业的发展大局中,科普创作好比源头活水,地位十分重要。而科幻作品作为近年来我国科普创作天地中的生力军,更是充满朝气与活力,带动了科普创作的繁荣发展。
科幻文学萌生于19世纪初期的西方,是以科学为源文化的文学形式。科幻作品姓“科”。科学性是科幻作品之根本。科幻作品需基于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未必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科技细节,也不追求科学印证,它是想象的、艺术的、甚至是假说式的“科学”。科幻作品的灵魂是“幻”。想象力是科幻作品之翼,科幻作品的“幻想”,并非违背科学常理的“胡思乱想”,而是基于科学基础之上的、闪耀智慧火花的“奇思妙想”,蕴含着无穷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科幻作品的精髓是批判性。初期科幻作品的批判向“外”,多是对社会的批判;当代科幻文学的批判则常常是向“内”,拿科学本身开刀。对科学本身的批判、怀疑和反省,恰恰符合科学的精髓,即怀疑精神。
科幻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层面,更彰显于科技与社会发展领域。科幻作品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文化及更深层面的影响,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引导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当今时期科学普及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新推手。
科幻文学的初始使命之一是普及科学,传承知识。科幻小说在晚清肇起之初就与科普有着天然的联系:“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鲁迅在20世纪之初从日本翻译引进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介绍科学知识,目的就是“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即用文学化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幻再次应运而起,惠及民识,负笈科普。此后,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又几经起伏,辗转至今天的繁荣初现。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应将科普功能强加于科幻作品。事实上,科幻作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培育创新意识正是科普的重要功能,如果人为地把科幻中的科普功能全面剔除,就会削减中国科幻的历史承袭感和使命感,同时会减低它在读者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中国科幻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经过几代作家的辛勤耕耘,科幻创作取得可喜发展。一是科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设有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集聚了国内大部分较为活跃的科幻作家,2014年还成立了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大力促进我国原创科幻的影视化。二是产出了一批优秀科幻作品。短篇如《生命之歌》和《流浪地球》,长篇如《三体》《逃出母宇宙》《天垂日暮》《天意》《荒潮》等。尤为令人振奋的是,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斩获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科幻风暴。
中国科普研究所一直十分关注我国的科幻创作,近年来,先后三次立项对科幻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得到了中国科协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该项目系统梳理了1904-2011年间的中国科幻小说,挑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献给读者,并对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整体成就进行介绍、评论和赏析。这既是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科幻创作的推动,具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相信《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一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公众深入地了解科幻,为促进中国科幻的繁荣作出贡献。
一位科幻作家曾讲过:“科幻文学并不必定承担普及具体科学知识和预测未来的义务,但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一定能够达到这两种效果。”我们相信,只要人类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幻文学也会永葆其生命力。
是为序。
王康友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套装共5册)》图书简介 一、 时代的回声:中国科幻的百年演进 本书系《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共分五册,精选了自中国科幻萌芽至今,百年间最具代表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科幻佳作,并辅以深度赏析,旨在呈现中国科幻小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多姿多彩的创作风貌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思考。 中国科幻小说的种子,早在上世纪初便已悄然播撒。从严复、梁启超等先驱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启蒙翻译,到“科幻四大家”——鲁迅、老舍、刘知几、徐洲(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幻作家,但其作品中蕴含的科学幻想元素值得关注)等人在文学创作中初步尝试,中国科幻的早期形态,常常与科学启蒙、社会批判、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这套丛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追溯那些早期作品如何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科学的未来,探寻人类文明的可能,以及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 随着新中国成立,科学的春天到来,科幻小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幻文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科普形式和思想教育手段,涌现出大批歌颂科学成就、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美好未来的作品。这套丛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篇章,展示科幻如何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大众理解的桥梁,以及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科幻叙事所承担的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幻文学也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文学观念的解放、技术的进步、社会思潮的多元,都极大地丰富了科幻小说的表现空间和思想深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刘慈欣现象”之前,到90年代的风格探索,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化视野,中国科幻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发展。这套丛书的第三、四、五册,将聚焦这一核心阶段,精选了近四十年来最能代表中国科幻小说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的作品。我们将看到,中国科幻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将目光投向宇宙深处、微观粒子,也审视人类自身的伦理困境、社会变迁。 二、 风格万象:在想象的星空中描绘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梳理,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科幻小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探索。这套丛书打破了科幻文学“技术至上”的刻板印象,深刻挖掘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科幻创作的独特魅力。 1. 科学的浪漫与哲思的深度: 从早期对科学奇迹的惊叹,到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审慎预言,再到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技术等前沿科学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的深刻反思,中国科幻作家们从未停止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探索。本书精选的作品,有的以宏大的宇宙观展现科学的壮丽,有的则聚焦于科技发展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在瑰丽想象中注入对生命、意识、自由意志等终极问题的哲学追问。 2. 现实的投影与未来的想象: 中国科幻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现实土壤,并以此为基石,进行大胆的未来畅想。无论是对城市化进程的隐喻,对社会结构的戏仿,还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的描绘,都充满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作家们通过科幻的视角,审视当下,预见未来,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 3. 民族的记忆与普适的情感: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中国科幻作家们也巧妙地将民族记忆、历史情结、文化传承融入叙事之中。这使得中国科幻在具备普适性的科幻元素之外,更增添了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温度和文化认同。例如,一些作品中对“家园”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对“故土”的情感,都是在科幻语境下,对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的独特表达。 4. 多元风格的融汇与创新: 本套丛书涵盖了硬科幻的严谨推演,软科幻的社会心理洞察,赛博朋克的末世景象,蒸汽朋克的复古未来,以及融合了奇幻、武侠、历史等多种元素的“中国风”科幻。读者将有机会领略到不同流派的精髓,以及中国作家如何在吸收世界科幻精华为基础上,融合本土文化,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三、 赏析的价值:解码科幻的智慧与力量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的另一核心价值在于其“赏析”部分。每篇小说之后,均配有由资深评论家、科幻研究者撰写的深度赏析文章。这些赏析不仅是对作品内容、艺术手法的解读,更是对作品创作背景、思想内涵、文化意义的深入挖掘。 1. 历史的维度: 赏析文章将引导读者理解每一篇作品诞生的历史语境,分析其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思潮、科学进展以及文化脉络。通过赏析,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科幻小说是如何一步步与时代同频共振,记录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 2. 思想的深度: 赏析将剖析作品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揭示作家们对科技伦理、社会结构、人性本质、宇宙命运的思考。这些解读将帮助读者超越故事表象,触及科幻作品的哲学内核,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 3. 艺术的精妙: 赏析将点评作品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塑造、想象力构建等艺术特征,让读者领略科幻创作的独特魅力,学习如何鉴赏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 4. 文学的温度: 赏析还会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人文关怀,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在科幻叙事中的独特运用。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科幻小说并非冰冷的理性产物,也充满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四、 结语:开启中国科幻的宏伟图景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套装共5册)》是一部集史料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百年中国科幻文学的全面回顾与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科幻创作精神与未来走向的深度探索。 对于科幻爱好者而言,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珍贵体验,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科幻的辉煌成就;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能够深入洞察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与文化意涵;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未来,通往无限可能,通往中国科幻独特魅力的精彩之门。 翻开这套书,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与中国最杰出的科幻作家们一同思考,一同想象,一同见证人类文明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驱动下,奔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这套丛书,是对中国科幻过去百年的致敬,更是对其未来无限可能性的美好展望。它将点燃您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您对未来的想象,让您深刻理解,科幻文学不仅是娱乐,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想桥梁,是映照我们内心世界,也描绘人类文明宏伟图景的一面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那些早期作品,那种质朴又充满想象力的文字,读起来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细腻描摹,科幻的设定往往是时代情绪的折射,你看那些关于技术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的构思,其实背后藏着的是对未来深深的忧虑和期望。比如有一篇写到一个人如何在高度自动化的城市中寻找“真实”的触感,那个描述简直让人感同身受,那种冰冷机械与人类温情的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再说说语言风格,有些篇章的叙事是极其流畅和现代的,仿佛就是昨天才写出来的,而有些则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遣词造句非常讲究,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去感受文字本身的张力和美感。这个精选集显然在选材上花了不少心思,不仅有那些名家名篇,还挖掘了一些可能被主流视野忽略的“遗珠”,每一篇都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不同世界的窗口,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科幻精品赏析”这类书是有点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可能更偏向学术分析,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理论解析,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带着你一起“玩味”这些故事。赏析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会直接把故事嚼碎了喂给你,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向导,指出某些关键的意象、伏笔或者哲学思辨的深度,然后留给你自己去挖掘。我尤其欣赏它对“中国特色”科幻的探讨,那种将本土文化符号和未来主义嫁接起来的尝试,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熟悉感和陌生感的交织,是其他国家科幻作品里很难体会到的独特韵味。比如其中一篇对传统民间传说的现代科幻化改编,简直是神来之笔,将古老的意象赋予了全新的科技外衣,既尊重了历史,又大胆地展望了未来,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架时,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把这套书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它不仅仅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参考”和“激发灵感”的工具书。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广度和深度。它涵盖了从早期的探索尝试到中期的成熟发展,再到近些年对赛博朋克、硬科幻等多元流派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当你读到某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时,赏析部分会立马告诉你它在当时的技术语境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让你立刻明白“为什么它重要”。这种将文学、历史、科技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的科幻概念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关于“时间”和“记忆”主题的几篇小说,不同作者的处理方式迥异,有的采用意识流,有的则极其结构化,对比阅读下来,简直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叙事技巧大师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让人感到非常舒适,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太重要了。纸张的质感很好,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沉浸在这些宏大的想象世界里,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些篇章的插图,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张都选得极具品味,它们并非简单地描绘小说场景,而更像是一种意境的提炼,用简洁的线条或色块,抓住了故事的核心氛围。这套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优秀的科幻文学从来都不是关于激光枪和飞船的堆砌,而是关于“人”在面对未知、面对巨大变革时的反应和选择。里面的许多人物形象非常立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道德困境,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迫使我去思考,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究竟应该坚守什么,又该如何定义“人性”?

评分

我很少会如此强烈地推荐一套关于“赏析”的书籍,因为很多时候,赏析反倒破坏了初读时的美好体验。然而这套书的处理方式恰到好处地避免了这种情况。它的结构设计是模块化的,你可以先完整地读完一篇小说,感受它的情感冲击和故事张力,然后再回过头去看那些深入的解析,这就像是先听完了一首曲子,再去看乐谱分析,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层次感。其中有一则对早期“太空歌剧”的讨论,分析了当时乐观主义情绪是如何影响叙事视角的,这让我对那个年代的文学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这套书里收录的作者群非常多元,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泰斗,也有一些在特定领域内颇有建树的探索者,阅读他们不同的声音,就像参与了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思想对话,充满了活力和思辨的火花,让人读完之后,会忍不住想去找寻他们其他的作品来继续探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