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套裝共5冊)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義賢 王衛英 著
圖書標籤:
  • 科幻小說
  • 中國科幻
  • 百年科幻
  • 文學賞析
  • 經典作品
  • 科幻史
  • 中國文學
  • 套裝
  • 長篇小說
  • 短篇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普及齣版社
ISBN:97871100946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46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科幻創作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936
套裝數量:5
字數:188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套用心用意編撰而成的《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圖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值得閱讀。

內容簡介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為中國科普研究所的資助項目。項目首先對中國百年曆史長河中的科幻作品進行梳理,從中遴選55部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精品,然後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對入選作傢作品進行深度賞析。研究突齣史詩性,即以百年曆史為綫索編選作傢作品;強調專題性,即對各個時代科幻作傢的代錶性作品進行賞析,凸顯其創作特色和文學風格,挖掘其豐富的科學文化內涵和文學審美價值。目前,對科幻作傢作品進行匯編的圖書不少,但涵蓋一個世紀的不多見;對百年中國科幻作傢作品係統賞析,無論從作品規模還是時間跨度上,在學界也不多見。本項目旨在促進中國科幻事業的繁榮,推動中國科幻創作的健康發展,為科幻理論的深入發展搭建理論平颱;通過對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進行賞析,鼓舞科幻作傢的創作信心,為其創作提供理論支持;提升讀者的閱讀水平,為科幻研究者提供理論參考。

作者簡介

姚義賢:原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原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黨委書記,原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科普科幻創作理論研究者;王衛英:文學博士,雙博士後,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副研究員,緻力於科幻研究和科幻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第一冊

序/ 王康友 / 001
導 言/ 王晉康 / 001


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科幻小說
創作綜述(1904—1949)/ 任鼕梅 / 018
月球殖民地小說(節選) 荒江釣叟 / 029中國科幻星際旅行的最初夢想 / 任鼕梅 / 038
新法螺先生譚 東海覺我(徐念慈)/ 048
“虛空界之科學”/ 任鼕梅 / 064
新石頭記(節選) 老少年(吳趼人)/ 073
“賈寶玉坐潛水艇”/ 任鼕梅 / 083
貓城記(節選) 老 捨 / 093
科幻背後的文化反思 / 王衛英 徐彥利 / 108
和平的夢 顧均正 / 123
科學啓濛與理性精神追求 / 徐彥利 / 143
鐵魚底鰓 許地山 / 158
獨步時代的孤寂 / 徐彥利 / 168

中國科幻小說的開拓:十七年科幻小說創作

十七年科幻小說創作綜述(1950 — 1966)/ 吳
火星建設者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開拓者 / 王衛英 岩 / 180
鄭文光 / 188
/ 200
割掉鼻子的大象
關於新中國未來農業科技的暢想 / 鄭 軍 遲叔昌 / 206
/ 216
失蹤的哥哥
科幻界的伯樂與先行者 / 李 英 尹傳紅 於 止(葉至善)/ 222
/ 243
古峽迷霧
科學與文學水乳交融 / 趙海虹 童恩正 / 254
/ 280
布剋的奇遇
在少兒科幻文學天地裏精心耕耘 / 鄭 軍 肖建亨 / 288
/ 298
黑龍號失蹤
海底深處的軍事秘密 / 鄭 軍 王國忠 / 304
/ 320
第二冊

中國科幻小說的復蘇:“文化大革命”後至 1984 年科幻小說創作
“文化大革命”後至 1984 年科幻小說創作綜述(1976—1984)/ 鄭 軍 / 326
小靈通漫遊未來(節選) 葉永烈 / 346
腐蝕 葉永烈 / 362
春江水暖鴨先知 / 尹傳紅 徐彥利 / 393
珊瑚島上的死光 童恩正 / 422
科幻的民族化新路 / 趙海虹 / 449
飛嚮人馬座(節選) 鄭文光 / 461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推動者 / 王衛英 / 478

波 王曉達 / 500
科幻想象與人間情懷 / 劉 軍 王衛英 / 525
月光島 金 濤 / 535
打開幻想的“魔盒”/ 李 英 尹傳紅 / 582
美洲來的哥倫布 劉興詩 / 592
啓濛意識與實證精神光照下的課題式科幻創作 / 王一平 / 630
溫柔之鄉的夢 魏雅華 / 642
夢碎溫柔鄉 / 劉 軍 王衛英 / 660
禍匣打開之後(節選) 宋宜昌 / 669
地球保衛戰的宏大史詩 / 張懿紅 王衛英 / 686


第三冊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新生代科幻小說創作(一) 新生代科幻小說創作綜述(1991 — 1996)/ 姚海軍 / 698宇宙墓碑 韓 鬆 / 710
紅色海洋(節選) 韓 鬆 / 733
命定者的悲哀 / 黃 燦 / 747
長平血 薑雲生 / 764
我們的身上都流著“長平血”/ 高亞斌 王衛英 / 779
災難的玩偶(節選) 楊 鵬/ 789
不寫少年,何以幻想 / 王一平 / 807
閃光的生命 柳文揚 / 818
讓生命之光閃耀 / 黃 燦 / 829
太空葬禮 焦國力 / 837
對宇宙文明和諧的呼喚與期盼 / 李 英 / 871

遠古的星辰 蘇學軍 / 876
英雄主義的創世神話 / 高亞斌 王衛英 / 898
滄桑 吳 岩/ 905
中國科幻的守望者 / 王傢勇 / 919
生命之歌 王晉康 / 931
蟻生(節選) 王晉康 / 954
中國科幻的思想者 / 趙海虹 / 976
決鬥在網絡 星 河/ 1000
“所有的信息都要求被釋放”/ 高亞斌 王衛英 / 1025


第四冊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新生代科幻小說創作( 二) 新生代科幻小說創作綜述(1997 — 2011)/ 姚海軍 / 1040黑洞之吻 綠 楊 / 1089
讓“堅硬”的科學柔軟可觸 / 劉 健 / 1105
地球末日記(靈龜劫) 潘傢錚 / 1113
兩院院士與科幻大師的完美結閤 / 李 英 尹傳紅 / 1140
天隼 淩 晨 / 1151
現實與浪漫相映生輝 / 張懿紅 王衛英 / 1176
MUD ——黑客事件 楊 平 / 1186
虛擬世界的消解與現實世界的迴歸 / 高亞斌 王衛英 / 1206
高塔下的小鎮 劉維佳 / 1216
從小鎮到天堂 / 郭 凱 / 1239
伊俄卡斯達 趙海虹 / 1253
剋隆時代的愛情 / 張懿紅 王衛英 / 1284


流浪地球 劉慈欣 / 1291
三體三部麯(節選)
光榮與夢想 / 賈立元 劉慈欣 / 1321
/ 1347
非法智慧(節選)
在幻想世界彰顯少兒主體的力量 / 張懿紅
王衛英 張之路 / 1360
/ 1374
國傢機密
在真實中建構科幻 / 劉 健 鄭 軍 / 1383
/ 1398
大角,快跑
潘大角的三色世界 / 黃 燦 潘海天 / 1404
/ 1442


第五冊

六道眾生 何 夕 / 1451
平行世界中的獨行者 / 郭 凱 / 1506
天意(節選) 錢莉芳 / 1520
在異度空間馳騁瑰麗的想象 / 張懿紅 王衛英 / 1534
關妖精的瓶子 夏 笳 / 1543
“稀飯科幻”:互文性寫作及其特質 / 張懿紅 王衛英 / 1554
去死的漫漫旅途(節選) 飛 氘 / 1559
悖論之中的生命寓言 / 張懿紅 王衛英 / 1574
榖神的飛翔 郝景芳 / 1581
童話夢境中的人生哲理 / 張懿紅 王衛英 / 1602
濕婆之舞 江 波 / 1606
星辰彼岸的技術世界 / 郭 凱 / 1628
三界 萬象峰年 / 1639
文化視閾中的生存睏境與成長寓言 / 高亞斌 王衛英 / 1695

港颱科幻小說創作

港颱科幻小說創作綜述 / 鄭 軍 / 1704
潘渡娜
存在、宗教、傢園與世紀末情緒 / 張懿紅
王衛英 張曉風 / 1718
/ 1747
超人列傳
孤獨行者,文以載道 / 劉 健 張係國 / 1755
/ 1796
銀河迷航記
迷失在未來的世界 / 高亞斌 王衛英 黃 海 / 1808
/ 1826
藍血人(節選)
“土星人”的悲劇 / 黨偉龍 倪 匡 / 1837
/ 1844
星際浪子(節選)
超越自我,燃燒生命 / 李 英 鄭 軍 黃 易 / 1850
/ 1860

附 錄
中國長篇科幻小說輯錄 / 姚海軍 / 1872
後 記

精彩書摘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套裝共5冊)》:
  既然說到悲涼美感,想藉此提一提中國科幻對科學的反思。這種反思在中國科幻發展的前三個時期也有散見,但不多(颱灣的同期作品錶現得較多),而集中錶現於新生代之後。20世紀90年代之後,當中國(大陸)科幻從絕境中掙齣活路、並在完全市場化的艱難之路上開始走嚮繁榮時,科幻作品既富含對科學的深情謳歌,也幾乎同步地開始瞭對科學的深刻反思和對科學倫理的思考,其觸角伸嚮科學的方方麵麵,如工業技術造成的環境汙染、科學對人類的異化、轉基因技術的違反“天道”、強科學主義的荒謬,等等。這些批判和反思既是建立在對科學的虔誠信仰之上和對具體科技的正確瞭解之上,又有文學手段的精美包裝,因而也就特彆有力。可以說它影響瞭一代讀者的思想定式。這些反思的犀利和廣泛,不僅國內主流文學望其項背,即使在國內思想界也屬先行者。可惜科幻圈外人,甚至多數圈內人還沒有認識到這些思考的意義。科學的最高信仰便是對權威的自我批判,以科學為源文化的科幻也天然地具有這種批判精神,這也正是科幻文學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中國人由於幾韆年對權威的崇拜、對實用主義的推崇,對這種比較“玄虛”的倫理思考一嚮不重視。唯其如此,中國科幻文學在這方麵的貢獻就更為可貴。相信終有一天,這些貢獻會被銘記在文化思想領域的淩煙閣上。
  從曆史傳承看,前蘇聯和中國的科幻文學源齣科普,與科普有很深的淵源。解放初期的科幻作傢大多源齣科普係統,至今中國科普作傢協會中仍設有科學文藝委員會。再從內容和社會功能看,科幻文學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科幻,也與科普有天然的血緣。科幻文學能在青少年讀者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方式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這兩方麵科幻與科普互為同道,可以並列入“科學傳播”的範疇。但科幻作品尤為重要的、科普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它可以對知識飾以精美的文學包裝,剋服一般人對科學的陌生感和疏離感,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建立發自心靈的熱愛。而少時的“心靈之愛”往往是一個人走嚮科學的最重要動力,終生不殆。在美國,一流的科學傢中很多都擁有童年的科幻情結,這是不爭的事實。今天中國的學子中,不少人因為少年時代接觸科幻而決定瞭大學的誌願,這樣的現象也已經司空見慣。
  ……

前言/序言



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財富,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當今世界激烈的綜閤國力競爭中,優先發展科技已經成為各國公認的發展戰略。而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目前,我國正處於建設創新型國傢、奮力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期,為瞭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科普事業尤需迎頭趕上,全麵繁榮。
在科普事業的發展大局中,科普創作好比源頭活水,地位十分重要。而科幻作品作為近年來我國科普創作天地中的生力軍,更是充滿朝氣與活力,帶動瞭科普創作的繁榮發展。
科幻文學萌生於19世紀初期的西方,是以科學為源文化的文學形式。科幻作品姓“科”。科學性是科幻作品之根本。科幻作品需基於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未必等同於現實世界的科技細節,也不追求科學印證,它是想象的、藝術的、甚至是假說式的“科學”。科幻作品的靈魂是“幻”。想象力是科幻作品之翼,科幻作品的“幻想”,並非違背科學常理的“鬍思亂想”,而是基於科學基礎之上的、閃耀智慧火花的“奇思妙想”,蘊含著無窮的創新思想和創造力。科幻作品的精髓是批判性。初期科幻作品的批判嚮“外”,多是對社會的批判;當代科幻文學的批判則常常是嚮“內”,拿科學本身開刀。對科學本身的批判、懷疑和反省,恰恰符閤科學的精髓,即懷疑精神。
科幻作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學層麵,更彰顯於科技與社會發展領域。科幻作品關注科技發展對人類文化及更深層麵的影響,開啓思想實驗與創新之門,引導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是當今時期科學普及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新推手。
科幻文學的初始使命之一是普及科學,傳承知識。科幻小說在晚清肇起之初就與科普有著天然的聯係:“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魯迅在20世紀之初從日本翻譯引進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介紹科學知識,目的就是“於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即用文學化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嚮科學進軍”的號召下,科幻再次應運而起,惠及民識,負笈科普。此後,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又幾經起伏,輾轉至今天的繁榮初現。當然,也有人認為不應將科普功能強加於科幻作品。事實上,科幻作品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培育創新意識正是科普的重要功能,如果人為地把科幻中的科普功能全麵剔除,就會削減中國科幻的曆史承襲感和使命感,同時會減低它在讀者中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中國科幻已經走過百年曆程。經過幾代作傢的辛勤耕耘,科幻創作取得可喜發展。一是科幻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湧現齣一批優秀作傢。中國科普作傢協會設有科學文藝專業委員會,集聚瞭國內大部分較為活躍的科幻作傢,2014年還成立瞭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大力促進我國原創科幻的影視化。二是産齣瞭一批優秀科幻作品。短篇如《生命之歌》和《流浪地球》,長篇如《三體》《逃齣母宇宙》《天垂日暮》《天意》《荒潮》等。尤為令人振奮的是,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斬獲科幻界的諾貝爾奬“雨果奬”,在中華大地掀起一股科幻風暴。
中國科普研究所一直十分關注我國的科幻創作,近年來,先後三次立項對科幻進行專題研究。特彆是“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項目自2011年啓動以來,得到瞭中國科協的高度重視和科學普及齣版社的大力支持,取得瞭豐碩成果。該項目係統梳理瞭1904-2011年間的中國科幻小說,挑選齣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作品獻給讀者,並對作者的創作風格、創作背景和整體成就進行介紹、評論和賞析。這既是對中國科幻小說的總結,又是對未來科幻創作的推動,具有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相信《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一書的齣版,將有助於推動公眾深入地瞭解科幻,為促進中國科幻的繁榮作齣貢獻。
一位科幻作傢曾講過:“科幻文學並不必定承擔普及具體科學知識和預測未來的義務,但是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一定能夠達到這兩種效果。”我們相信,隻要人類離不開科學技術,科幻文學也會永葆其生命力。
是為序。
王康友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套裝共5冊)》圖書簡介 一、 時代的迴聲:中國科幻的百年演進 本書係《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共分五冊,精選瞭自中國科幻萌芽至今,百年間最具代錶性、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科幻佳作,並輔以深度賞析,旨在呈現中國科幻小說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多姿多彩的創作風貌以及其背後摺射齣的時代精神與文化思考。 中國科幻小說的種子,早在上世紀初便已悄然播撒。從嚴復、梁啓超等先驅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啓濛翻譯,到“科幻四大傢”——魯迅、老捨、劉知幾、徐洲(雖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作傢,但其作品中蘊含的科學幻想元素值得關注)等人在文學創作中初步嘗試,中國科幻的早期形態,常常與科學啓濛、社會批判、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緊密相連。這套叢書的開篇,便將我們帶迴那個充滿變革與探索的時代,追溯那些早期作品如何以天馬行空的想象,描繪科學的未來,探尋人類文明的可能,以及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背景下,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思。 隨著新中國成立,科學的春天到來,科幻小說迎來瞭新的發展契機。特彆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科幻文學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科普形式和思想教育手段,湧現齣大批歌頌科學成就、描繪社會主義建設美好未來的作品。這套叢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挖掘這一時期的代錶性篇章,展示科幻如何成為連接科學知識與大眾理解的橋梁,以及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科幻敘事所承擔的時代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幻文學也迎來瞭創作的“黃金時代”。文學觀念的解放、技術的進步、社會思潮的多元,都極大地豐富瞭科幻小說的錶現空間和思想深度。從20世紀80年代的“劉慈欣現象”之前,到90年代的風格探索,再到新世紀以來的國際化視野,中國科幻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發展。這套叢書的第三、四、五冊,將聚焦這一核心階段,精選瞭近四十年來最能代錶中國科幻小說藝術水準和思想高度的作品。我們將看到,中國科幻作傢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大膽創新,將目光投嚮宇宙深處、微觀粒子,也審視人類自身的倫理睏境、社會變遷。 二、 風格萬象:在想象的星空中描繪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曆史梳理,更在於它展現瞭中國科幻小說豐富多元的藝術風格和主題探索。這套叢書打破瞭科幻文學“技術至上”的刻闆印象,深刻挖掘瞭中國文化背景下科幻創作的獨特魅力。 1. 科學的浪漫與哲思的深度: 從早期對科學奇跡的驚嘆,到對未來社會形態的審慎預言,再到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技術等前沿科學可能帶來的倫理挑戰的深刻反思,中國科幻作傢們從未停止對科學與人文關係的探索。本書精選的作品,有的以宏大的宇宙觀展現科學的壯麗,有的則聚焦於科技發展對個體生存狀態的影響,在瑰麗想象中注入對生命、意識、自由意誌等終極問題的哲學追問。 2. 現實的投影與未來的想象: 中國科幻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根植於中國現實土壤,並以此為基石,進行大膽的未來暢想。無論是對城市化進程的隱喻,對社會結構的戲仿,還是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的描繪,都充滿瞭鮮明的中國特色。作傢們通過科幻的視角,審視當下,預見未來,摺射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與希望。 3. 民族的記憶與普適的情感: 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同時,中國科幻作傢們也巧妙地將民族記憶、曆史情結、文化傳承融入敘事之中。這使得中國科幻在具備普適性的科幻元素之外,更增添瞭一份獨屬於中國人的情感溫度和文化認同。例如,一些作品中對“傢園”的眷戀,對“團圓”的期盼,對“故土”的情感,都是在科幻語境下,對中華民族共同情感的獨特錶達。 4. 多元風格的融匯與創新: 本套叢書涵蓋瞭硬科幻的嚴謹推演,軟科幻的社會心理洞察,賽博朋剋的末世景象,蒸汽朋剋的復古未來,以及融閤瞭奇幻、武俠、曆史等多種元素的“中國風”科幻。讀者將有機會領略到不同流派的精髓,以及中國作傢如何在吸收世界科幻精華為基礎上,融閤本土文化,形成獨特的美學風格。 三、 賞析的價值:解碼科幻的智慧與力量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的另一核心價值在於其“賞析”部分。每篇小說之後,均配有由資深評論傢、科幻研究者撰寫的深度賞析文章。這些賞析不僅是對作品內容、藝術手法的解讀,更是對作品創作背景、思想內涵、文化意義的深入挖掘。 1. 曆史的維度: 賞析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每一篇作品誕生的曆史語境,分析其如何迴應當時的社會思潮、科學進展以及文化脈絡。通過賞析,讀者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科幻小說是如何一步步與時代同頻共振,記錄下中國社會發展的軌跡。 2. 思想的深度: 賞析將剖析作品所蘊含的深邃思想,揭示作傢們對科技倫理、社會結構、人性本質、宇宙命運的思考。這些解讀將幫助讀者超越故事錶象,觸及科幻作品的哲學內核,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 3. 藝術的精妙: 賞析將點評作品的敘事技巧、語言風格、人物塑造、想象力構建等藝術特徵,讓讀者領略科幻創作的獨特魅力,學習如何鑒賞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 4. 文學的溫度: 賞析還會關注作品中的情感錶達、人文關懷,以及中國文化元素在科幻敘事中的獨特運用。這有助於讀者理解,科幻小說並非冰冷的理性産物,也充滿瞭人類最真摯的情感與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四、 結語:開啓中國科幻的宏偉圖景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套裝共5冊)》是一部集史料性、藝術性、思想性於一體的中國科幻文學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不僅是一次對過去百年中國科幻文學的全麵迴顧與梳理,更是一次對中國科幻創作精神與未來走嚮的深度探索。 對於科幻愛好者而言,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珍貴體驗,能夠係統地瞭解中國科幻的輝煌成就;對於文學研究者而言,這是一份寶貴的學術資源,能夠深入洞察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脈絡與文化意涵;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未來,通往無限可能,通往中國科幻獨特魅力的精彩之門。 翻開這套書,您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與中國最傑齣的科幻作傢們一同思考,一同想象,一同見證人類文明在科學與人文的雙重驅動下,奔嚮更加廣闊的未來。這套叢書,是對中國科幻過去百年的緻敬,更是對其未來無限可能性的美好展望。它將點燃您對科學的興趣,激發您對未來的想象,讓您深刻理解,科幻文學不僅是娛樂,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思想橋梁,是映照我們內心世界,也描繪人類文明宏偉圖景的一麵鏡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那些早期作品,那種質樸又充滿想象力的文字,讀起來感覺像是穿越迴瞭那個時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細膩描摹,科幻的設定往往是時代情緒的摺射,你看那些關於技術烏托邦或者反烏托邦的構思,其實背後藏著的是對未來深深的憂慮和期望。比如有一篇寫到一個人如何在高度自動化的城市中尋找“真實”的觸感,那個描述簡直讓人感同身受,那種冰冷機械與人類溫情的衝突,刻畫得入木三分。再說說語言風格,有些篇章的敘事是極其流暢和現代的,仿佛就是昨天纔寫齣來的,而有些則帶著一種古典文學的韻味,遣詞造句非常講究,讀起來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去感受文字本身的張力和美感。這個精選集顯然在選材上花瞭不少心思,不僅有那些名傢名篇,還挖掘瞭一些可能被主流視野忽略的“遺珠”,每一篇都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不同世界的窗口,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完全停不下來。

評分

我很少會如此強烈地推薦一套關於“賞析”的書籍,因為很多時候,賞析反倒破壞瞭初讀時的美好體驗。然而這套書的處理方式恰到好處地避免瞭這種情況。它的結構設計是模塊化的,你可以先完整地讀完一篇小說,感受它的情感衝擊和故事張力,然後再迴過頭去看那些深入的解析,這就像是先聽完瞭一首麯子,再去看樂譜分析,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層次感。其中有一則對早期“太空歌劇”的討論,分析瞭當時樂觀主義情緒是如何影響敘事視角的,這讓我對那個年代的文學創作背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這套書裏收錄的作者群非常多元,有大傢耳熟能詳的泰鬥,也有一些在特定領域內頗有建樹的探索者,閱讀他們不同的聲音,就像參與瞭一場跨越數十年的思想對話,充滿瞭活力和思辨的火花,讓人讀完之後,會忍不住想去找尋他們其他的作品來繼續探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讓人感到非常舒適,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太重要瞭。紙張的質感很好,字號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長時間沉浸在這些宏大的想象世界裏,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有些篇章的插圖,雖然不是很多,但每一張都選得極具品味,它們並非簡單地描繪小說場景,而更像是一種意境的提煉,用簡潔的綫條或色塊,抓住瞭故事的核心氛圍。這套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優秀的科幻文學從來都不是關於激光槍和飛船的堆砌,而是關於“人”在麵對未知、麵對巨大變革時的反應和選擇。裏麵的許多人物形象非常立體,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道德睏境,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它迫使我去思考,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浪潮中,我們究竟應該堅守什麼,又該如何定義“人性”?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書架時,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把這套書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它不僅僅是用來“讀”的,更是用來“參考”和“激發靈感”的工具書。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廣度和深度。它涵蓋瞭從早期的探索嘗試到中期的成熟發展,再到近些年對賽博朋剋、硬科幻等多元流派的融閤,形成瞭一個清晰的脈絡。當你讀到某一篇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時,賞析部分會立馬告訴你它在當時的技術語境和文學史上的地位,讓你立刻明白“為什麼它重要”。這種將文學、曆史、科技編織在一起的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晦澀的科幻概念變得生動起來。特彆是關於“時間”和“記憶”主題的幾篇小說,不同作者的處理方式迥異,有的采用意識流,有的則極其結構化,對比閱讀下來,簡直像上瞭一堂生動的敘事技巧大師課。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科幻精品賞析”這類書是有點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可能更偏嚮學術分析,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完全打破瞭我的預設。它不像那種硬邦邦的理論解析,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帶著你一起“玩味”這些故事。賞析部分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會直接把故事嚼碎瞭喂給你,而是像一個高明的嚮導,指齣某些關鍵的意象、伏筆或者哲學思辨的深度,然後留給你自己去挖掘。我尤其欣賞它對“中國特色”科幻的探討,那種將本土文化符號和未來主義嫁接起來的嘗試,讀起來有一種奇特的熟悉感和陌生感的交織,是其他國傢科幻作品裏很難體會到的獨特韻味。比如其中一篇對傳統民間傳說的現代科幻化改編,簡直是神來之筆,將古老的意象賦予瞭全新的科技外衣,既尊重瞭曆史,又大膽地展望瞭未來,非常具有啓發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