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國神遊

詩國神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元洛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文化
  • 曆史
  • 神話
  • 旅行
  • 文學
  • 中國古典詩詞
  • 詩意
  • 傳統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65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33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7
字數:3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李元洛乃當代著名詩歌評論傢。其著作《萬遍韆迴夢裏驚——唐詩之旅》、《曾是驚鴻照影來——宋詞之旅》等風行多年,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2.文學小品的筆法,語言雅雋,詩論充滿詩意。聯係時代背景、詩人遭際、曆代評論,融入曆史沉浮、生命喟嘆、當下體驗,避免瞭一般詩詞鑒賞拘於文本的通病,極大地拓展瞭詩詞的內涵和外延。

  3.援引曆代詩詞鑒賞名傢詩論,呈現詩詞鑒賞源流,旁及西方詩論文論,總結齣充滿現代意味的詩論,可觀古今中外經典詩詞近韆首。廓清瞭一般人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的詩論盲區,讓讀者明白一首詩詞好在哪裏。

  如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末二句“迴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蘇東坡錶示此乃蛇足,可刪。嚴羽、鬍應麟、瀋德潛等皆附議蘇東坡,李東陽則大唱反調,批評前代詩評傢有“矮人看場之病”。孰優孰劣,李元洛用淺白的語言點齣個中三昧。

  如“筆塚低低高似山,墨池淺淺深如海”,運用瞭矛盾逆摺的錶現手法。

  如“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運用瞭反常閤道、無理而妙的錶現手法。

  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瞭櫻桃,綠瞭芭蕉”,運用瞭化美為媚的錶現手法。

內容簡介

  中國的古典詩詞有如海洋,詩國神遊,可取一瓢而飲。全書分襟抱篇、構思篇、技巧篇、語言篇、風格篇,共探討瞭108個藝術問題,幾乎將古今中外詩歌理論悉數收入囊中。每文以一個藝術問題一首詩為中心,旁徵廣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納盡可能豐富的信息量;縱嚮適當聯係“五四”以來包括當代新詩與舊體詩詞的創作,橫嚮適當聯係西方的文論與詩論,力求匯通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增強時代感與當代性;以文學小品的筆法撰寫詩歌賞析文字,力求學術的通俗化、文學化與個性化,增強可讀性。可作詩詞愛好者、教學者與創作者以及大、中學生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李元洛,湖南長沙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研究員、詩評傢、作傢,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湖南省作傢協會名譽主席。在海峽兩岸齣版《詩美學》、《寫給繆斯的情書——颱港與海外新詩欣賞》等詩學著作十餘種,《彩筆昔曾乾氣象——絕句之旅》、《萬遍韆迴夢裏驚——唐詩之旅》、《曾是驚鴻照影來——宋詞之旅》、《風袖翩翩吹瘦馬——元麯之旅》、《瀟瀟風雨滿天地——清詩之旅》等詩文化散文集十餘種。

目錄

一等襟抱一等詩(襟抱篇)

003人格美的光芒

——屈原《橘頌》

008心靈與胸襟

——陰鏗《渡青草湖》

012詩好官高能幾人?

——張說《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016萬裏壯遊的典禮

——李白《渡荊門送彆》

020筆墨林中大丈夫

——崔顥《黃鶴樓》

024晚潮中的巨浪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028生命品格與高遠襟懷

——劉禹锡《鞦詞二首》

032史識與史膽

——李商隱《夢澤》

036登臨覽勝的時代悲歌

——陳與義《登嶽陽樓二首》

040詞傢射雕手

——張孝祥《六州歌頭》

044“天下士”與“嶽陽樓”

——魏允貞《嶽陽樓》

048一脈相承“樂府詩”

——查慎行《麻陽運船行》

052一等襟抱一等詩

——譚嗣同《覽武漢形勢》

056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獄中題壁》


天機雲錦用在我(構思篇)

063矛盾成文語奇意深

——宋之問《渡漢江》

068“典型瞬間”與“期待視野”

——賀知章《迴鄉偶書》

072動靜對照的藝術結構

——孟浩然《過故人莊》

076大小相形巨細反襯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080起調`轉摺`收結

——王維《桃源行》

084錦上添花的整體

——王維《漢江臨眺》

088小中見大尺水興波

——李白《鞦下荊門》

092構思婉麯彆開一枝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096意境的追尋與創造

——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101無理而妙的聯想

——戎昱《移傢彆湖上亭》

105終點與起點

——柳宗元《漁翁》

109運思奇巧布局精妙

——元稹《過襄陽樓呈上府主嚴司空》

113婉麯迴環

——李商隱《夜雨寄北》

117角度與構思

——張固《獨秀山》及其他

121由此及彼小以喻大

——李群玉《放魚》

125實感與空靈

——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129詩句的新創

——李清照《武陵春》

134移情物化製勝齣奇

——陳與義《襄邑道中》、《中牟道中》

138詩性思維與“活法”

——楊萬裏《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142命意新奇與“驚顫效果”

——楊萬裏《重九後二日同徐剋章登萬花川榖

月下傳觴》

147英雄的“審美幻象”

——陸遊《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

151詩的召喚結構

——陸遊《楚城》

155律詩的章法

——傅若金《洞庭連天樓》


鴛鴦綉齣從教看(技巧篇)

161詩句的“翻疊”

——杜審言《渡湘江》

165詩中的遠近法

——王維《送賀遂員外外甥》

169盡而不盡

——王昌齡《巴陵送李十二》、《送柴侍禦》

173整齊與錯綜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177詩的袖珍獨幕劇

——崔顥《長乾行四首(其一、其二)》

181變態百齣

——李白寫洞庭的詩

185意象的組閤

——杜甫《詠懷古跡`明妃村》

189美輪美奐的殿堂

——杜甫《登高》

193時空交感

——杜甫《地隅》

197相反相成的藝術辯證法

——杜甫《登嶽陽樓》

201詩與畫的聯姻

——劉方平《月夜》

205臨去鞦波那一轉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209詩的對比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彆業》

213白描

——元結《舂陵行(有序)》

217精光四射的細節

——於鵠《江南麯》

221對仗之美

——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麯感舊》

225以畫筆為詩筆

——杜牧《山行》

229詩教與詩藝

——杜牧《雲夢澤》

233情景分寫

——馬戴《落日悵望》

237詩的倒裝

——溫庭筠《碧澗驛曉思》

242詩的舞蹈

——溫庭筠《商山早行》

247虛實相生的比喻

——雍陶《峽中行》、《題君山》

251虛實疊用的藝術

——崔塗《春夕旅懷》

255隱括

——蘇軾《水調歌頭》及其他

259“加一倍”寫法

——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

263通感

——孔武仲《乘風過洞庭》

267點化

——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

272經營布置

——袁去華《水調歌頭`定王颱》

276詩的暗示

——辛棄疾《摸魚兒》

280風景畫與人物畫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284幾副筆墨

——劉過《唐多令`重過武昌》

288濛太奇與細節描寫

——趙師秀《約客》

292提筆與頓筆

——陳人傑《沁園春》

296以美寫醜醜中見美

——醴陵士人《一剪梅》

300意象並列

——元好問《湘夫人詠》

305情景分寫與變化

——陳孚《鄂渚晚眺》

309詩的傑思與“反常閤道”

——唐溫如《過洞庭》

313化美為媚

——李夢陽《浮江》

317變幻多姿

——楊慎《宿金沙江》

321詩的音樂美

——施武《相見坡》、《烏鴉關》

325詩之時空

——陳恭尹《歲暮登黃鶴樓》

328美視與美聽

——黃景仁《新安灘》及其他

332散點透視與全麵視境

——張衍懿《進峽》、《瞿塘峽》


清辭麗句必為鄰(語言篇)

339詩中的“華彩”

——王勃《滕王閣詩》

344煉字`煉句`謀篇

——杜甫《望嶽》

348明淨清華

——張籍《湘江麯》

352字字如珠

——柳宗元《江雪》

356同字的妙用

——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360詩不厭改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364辭情兼勝與“超驗層次”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捨》

368常字新用與“陌生化”

——陳與義《巴丘書事》

372口語入詩活色生香

——楊萬裏《過百傢渡四絕句》

376詩的色彩學

——趙師俠《鳳凰閣`己酉歸舟衡陽作》

380點染

——侯寘《水調歌頭`題嶽麓法華颱》

384警句

——文天祥《過零丁洋》

388用典的辯證法

——薩都剌《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百般紅紫鬥芳菲(風格篇)

395清新淡遠

——張九齡《登荊州城望江二首》

399淡妝的美

——張謂《同王徵君湘中有懷》

402明朗而含蓄與作品的“二重性”

——戴叔倫《三閭廟》

406奇險與奇崛

——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410民歌的芬芳

——劉禹锡《采菱行》

414雅與俗兼美

——劉禹锡《竹枝詞》

418清微幽婉

——馬戴《楚江懷古三首`其一》

422明麗悠遠

——張孝祥《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426沉雄悲壯詩法精嚴

——陸遊《塔子磯》

430多樣統一

——陸遊《臨江仙`離果州作》

435豪放

——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439婉約

——薑夔《念奴嬌》

442陰柔之美

——薑夔《翠樓吟》

446陽剛之美

——戴復古《水調歌頭`題李季允侍郎鄂州吞雲樓》

451剛柔並濟

——鞦瑾《赤壁懷古》

精彩書摘

  隱括

  ——蘇軾《水調歌頭》及其他


  我國古代詩人多種多樣的驅遣語言的技巧,能給今天之詩作者以極為有益的多方麵的啓發。其中有兩種特殊的功夫,一種是“迴文”,這是修辭學中的一種辭格。用迴文的手法寫成的迴文詩詞,並不能都簡單地視為文字遊戲,至少可以鍛煉得心應手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即使是像蘇軾、王安石這樣的大詩人,也並不以為它是雕蟲小技而不屑一試。另一種漢語詩歌的獨門絕技,則是“隱括”。

  “隱括”或曰“檃栝”,最早見於《荀子`大略》篇,也多次見於《韓非子》。如《韓非子`顯學》:“雖有不恃檃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隱括原來是指一種器具,能矯揉彎麯的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劉勰在《文心雕龍`鎔裁》中說:“蹊要所司,職在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采也。”他所說的隱括,是指對構成作品的素材的剪裁組織功夫。隱括作為語言藝術的一種特殊手段,是指依據某種文體原有的內容和詞句,改寫成另一種文體。有改文章為詩為麯為賦者,但以改詩文為詞者居多。改詩文為詞的第一人應是北宋的宰相寇準,他的七十八字的《陽關引》,就是隱括王維的七絕《渭城麯》。最早最具影響而且拈齣“隱括”一詞的,則是北宋富有纔情和創造精神的蘇軾,請看他於元祐二年(1087)寫的一首《水調歌頭》:


  歐陽文忠公嘗問餘:“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公曰:“此詩固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詩也。”餘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傢善琵琶者,乞為歌詞。餘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韆裏不留行。迴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眾禽裏,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韆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在我國詩歌史上,對音樂的形象化描寫源遠流長。在唐代,李頎的《聽董大彈鬍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同為描寫音樂的最齣色的三大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描寫精彩絕倫,但就全詩而言,它隻是非常重要的片段而非全篇,有如整幅錦鍛上綉的花朵。

  韓愈全詩一百字如下:“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韆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蘇軾《水調歌頭》全詞為九十五字,隱括韓愈的詩句和詩意入詞,成為詞中詠音樂的或者說詠樂器演奏的傑作,光彩不減原作而又揮灑自如,令人不能不嘆服他強大高超的藝術腕力。其實,蘇軾早在五年之前就寫過一首《哨遍》,他在詞前小序中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有其詞而無其聲”,於是,他“乃取《歸去來辭》,稍加隱括,使就聲律”。蘇軾是名副其實的文壇大傢,一經他的首創示範,學步者絡繹於途。南宋葛長庚的《沁園春`寄鶴林》,也是隱括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比原作少用二百二十四字。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喜歡模仿蘇東坡,曾經以《瑞鶴仙》一詞隱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又將張誌和的《漁父詞》改作為《鷓鴣天》。而周邦彥也極喜翻詩入詞,他的《西河`金陵懷古》就是將劉禹锡的《石頭城》與《烏衣巷》兩詩融會貫通,師其意亦增刪融化其詞而成。由此可見,將詩和文章隱括入詞,是始自北宋詞壇這些纔情橫溢的大師。

  其後,辛棄疾也學習瞭這種手法。他的一首《水龍吟》就曾用李延年歌、淳於髡語。又如他寫將軍李廣的《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此詞上闋化用司馬遷《史記`李廣傳》中的語意,下闋主要是融化杜甫的詩《麯江三章》入詞。辛棄疾的《哨遍》,也是總括莊子《鞦水》篇的大意結撰成章。總之,辛棄疾這位既纔華秀發又富於學力的詩人,不僅在隱括時隨手拈來,縱橫如意,而且自創新詞,另有寄托,絕不是對前人的簡單的重復,或亦步亦趨的摹仿。時至南宋末年,名詞人蔣捷也於此一試身手。杜甫的《佳人》本為五言古詩,長一百二十字,蔣捷將其隱括為長短句《賀新郎》,全詞一百一十六字,在保留原意原韻和字句的變化增減上,仍可見纔人之手眼。

  從上麵簡略的敘述中可以看到: 隱括,就是運用前人的詩作或文章入詞,將舊作的內容和詞語改寫或縮寫成另一種體裁的作品,可以增損原文,但不改變原意。一方麵,它把詩或散文的內容與句式引入詞體,擴大和豐富瞭詞的錶現領域;另一方麵,它要求經過作者的匠心經營,變得語語如同己齣,這就需要高度駕馭語言的功力。在南宋詞人中,繼承瞭蘇軾、辛棄疾的這種藝術而又十分熱衷的要數林正大,可以說,他是“隱括”的大戶,或者說專業戶。

  林正大,字敬之,號隨庵,永嘉人,著有《風雅遺音》。《全宋詞》收錄他的詞四十一首,而“隱括”而成的作品就有三十九首之多。對範仲淹的名作《嶽陽樓記》,他也敢於縮龍成寸,改成《括水調歌》。歐陽修長達四百餘字的名作《醉翁亭記》,黃庭堅已經以一百字隱括於前瞭,林正大不僅敢在歐陽修這位北宋文壇領袖“太歲頭上動土”,而且還鬥膽嚮前賢黃庭堅這位江西詩派的宗師挑戰,另作一百一十六字的《賀新涼》(即《賀新郎》)。二詞分彆援引如下:


  欲狀巴陵勝,韆古嶽之陽。洞庭在目,遠銜山色俯長江。浩浩橫無涯際,爽氣北通巫峽,南望極瀟湘。騷人與遷客,覽物興尤長。錦鱗遊,汀蘭鬱,水鷗翔。波瀾萬頃,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韆裏,把酒登樓對景,喜極自洋洋。憂樂有誰會,寵辱兩俱忘。


  環滁皆山也。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邪也。泉水潺潺峰路轉,上有醉翁亭也。亭,太守自名之也。試問醉翁何所樂?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寓酒也。四時之景無窮也。看林霏、日齣雲歸,自朝暮也。交錯觥籌酣宴處,肴蔌雜然陳也。知太守、遊而樂也。太守醉歸賓客從,擁蒼顔白發頹然也。太守誰?醉翁也!


  林正大把三百六十八字的抒情散文《嶽陽樓記》,改寫和壓縮在寥寥九十五字之中,隻有原作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他以一百一十六字,隱括歐陽修長達四百餘字的大文,且仿效歐文全以“也”字煞句。兩首詞均感情飽滿,形象鮮明,琅琅可誦,入樂能唱,真是詞圃中的彆具風姿的花枝。對於隱括這種語言的魔方,範仲淹和歐陽修有知,該也會拈花微笑吧?



  風景畫與人物畫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中國詩歌史上的大傢,他們的纔華往往像多棱的鑽石一樣麵麵生輝: 除瞭善於錶現重大的題材,還能成功地抒寫多種多樣的題材;除瞭駕馭得最為得心應手的體裁,還能驅遣其他多種形式;除瞭有鮮明突齣的藝術個性,還有不拘一格的風格。小傢的作品雖然也有可觀,但大都比較單一與單調;大傢的作品除瞭有他們自己的“主鏇律”之外,同時也呈現齣豐富多樣而富於變化的特徵。當代颱灣名詩人餘光中曾戲稱自己是“藝術的多妻主義者”,南宋詞壇的領軍人物辛棄疾更是一派大傢氣象。

  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後彆號稼軒居士。他齣生時山東淪陷已十有三年,父親早亡,在祖父辛贊的教育和影響之下,他二十一歲即參加耿京的抗金義軍,曾率領五十騎闖入濟州(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五萬人眾的金營,生縛叛徒張安國於馬上,並策反上萬士兵渡淮水與長江而歸南宋。辛棄疾首先是一位英雄,其次纔是一位詩人。作為具棟梁之纔能挽大廈之將傾的傑齣軍事傢與政治傢,在昏君與奸臣當道的南宋,他不是位沉下僚,就是投閑置散,始終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他隻能將自己的熱血與心潮,寄托於文戰的詞場而不是武戰的沙場。他的詞,不是一般文人的舞文弄墨,而是一代誌士的熱血燃燒,不是一般作者的閑情逸緻,而是國士心潮澎湃的壯麯,烈士迴天無力的悲歌。

  辛棄疾現存詞六百二十九首,全部都是他“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南渡歸宋之後的作品。他二十三歲南歸以前應有詞作,但竟未有一首存世,真是令人不勝遺憾而臨風懷想。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英雄詞人繼承瞭蘇東坡清雄高朗的詞風,在南宋詞壇高揚的是“豪放派”的大纛。他早期的作品《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就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人到中年,他在《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中,又感嘆“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瞭無陳跡”。及至六十六歲的暮年,即他逝世前一年,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還仍然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韆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然而,在大自然中,暴風雨之後也有清明的晴日,群山萬壑之中也有潺潺流瀉的清溪,大海上不僅有奔騰的九級浪,也有波平如鏡的風光;在社會生活中,既有烈火狂飆的英雄人物,有金戈鐵馬的戰鬥生涯,同時,也有花前月下的兒女柔情,也有登山臨水的遠情高緻,也有朋輩之間的把袂談心。辛棄疾其人其詞就是如此。

  辛棄疾除瞭豪語壯詞,也有一些明麗清新的田園小品。淳熙十二年(1185)前後,他貶謫閑居江西上饒帶湖時所作的《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傢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過不惑之年,這是他的農村詞的代錶作之一,宛如一幀優美的韆鞦如在的田園風情畫。畫麵的背景是一椽茅屋,一條溪水,畫麵的中心則是一對白發公婆和他們的三個兒子。詞的上闋,主要寫背景和老人。“溪”字在詞中凡三見,是全詞畫麵的主要背景。“茅簷低小”,齣自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所作的《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如此小小茅屋,正是當時農村的一般景象,居所低小,可見生活之艱難。“溪上青青草”又是茅屋的背景,茅屋已是詞中背景瞭,一麯清溪兩岸綠茵更是背景的背景。江西地處吳地上遊、楚地下遊,素有“吳頭楚尾”之稱,所以此地的語音也可稱“吳音”。翁媼即老年的公公和婆婆,“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傢翁媼”,吳儂軟語本來就很溫柔瞭,何況這兩位老人喝瞭點酒已經微醉,更何況看來他們老兩口感情很好,彼此輕言細語絮叨傢常,聽起來聲音更加嫵媚好聽。作者的筆觸充滿溫情,他並不是粉飾太平,而是既錶現瞭田夫野老知足常樂的淳良樸實,也抒發瞭自己對他們的關愛之意。詞的下闋,分寫兒輩。一句寫大兒子:“大兒鋤豆溪東。”大兒子當是傢中主要勞動力,不能像當今這樣進城當農民工,於是就擔負在溪東豆田鋤草的重擔。一句寫二兒子:“二兒正織雞籠。”二兒子年紀小些,但他也同樣勤勞,手不停織,各盡所能。重點所在是寫小兒子,花瞭兩句:“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賴”音義均同“無賴”。無賴之原意為無聊,又引申為頑皮,《漢書`高帝紀》注雲:“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無賴。”此處則不僅為頑皮,更有逗人、可愛之意,中唐詩人徐凝七絕《憶揚州》:“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其中的“無賴”正是此意。小兒子尚在幼年,無憂無慮,他“好閑”但不“遊手”,正躺在溪頭的青草上自得其樂地剝食蓮蓬呢。前麵寫兩位老人,已經聲發紙上令讀者如聞紙上有人瞭,結尾寫小兒更是情景如見的傳神之筆,而“最喜”二字,尤可見作者的欣悅贊嘆之情。漢樂府《相逢行》寫道:“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辛棄疾易三女為三男,寫的是生活中的實景,卻融化瞭前人的句法和句意而有齣藍之美。總之,《清平樂`村居》宛如一幅明麗的水彩畫,讓我們看到多棱鑽石的另一麵的光輝。

  在辛棄疾的全部詞作中,以《清平樂》這一詞牌創作的作品將近二十首,此詞是其中的最優秀者。除瞭如同明麗的農村風景畫與風俗畫,在辛詞中彆具婉約之美,我還想另外指齣的是,辛棄疾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風景畫傢,而且還是一位傑齣的人物畫傢,在寥寥四十六字的小令中,居然寫瞭五個人物,筆墨十分經濟,而且還活靈活現,這在宋詞中似乎絕無而僅有。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令我們驚嘆,在二十二行的短篇中竟然寫瞭而且寫活瞭八個人物,傳神造像,妙到毫顛。在詩詞的長河中,也是後浪推前浪,當讀者以為老杜之詩空前絕後時,接踵而來的辛棄疾則以他的《清平樂`村居》詞,捧齣瞭一朵令人炫目的後浪。

  唐人以“村居”為題的詩不多,佳作更少,王駕的“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對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傢傢扶得醉人歸”雖是詠農村生活的名作,但其詩題卻是《社日》。戴叔倫有一首《越溪村居》:“年來橈客寄禪扉,多話貧居在翠微。黃雀數聲催柳變,清溪一路踏花歸。”雖然可讀卻並不十分齣色。宋代的“村居”為題的詩多而且好,除辛棄疾的上述《村居》外,如晁補之《村居即事》:“小麥青青大麥稀,蠶娘拾繭盈筐歸。放牛薄暮古堤角,三四黃鶯相趁飛。”如翁捲《村居即事》:“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纔瞭蠶桑又插田。”張舜民的《村居》也很不錯:“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此詩其《畫墁集》與《補遺》均未收,錢锺書根據有關史料鈎沉,收錄在他的《宋詩選注》之中。元明兩代有關佳作不多,倒是晚清詩人高鼎的《村居》一枝秀齣:“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不過,上麵所引皆詩,以詞而論,恐怕無人能齣辛棄疾《村居》之右瞭。


《詩國神遊》是一部虛構作品,其內容並非來自真實的曆史事件、地理區域、宗教信仰、科學理論或任何現存的哲學體係。它所描繪的世界、人物、事件、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係,均是作者獨立構思的産物,不代錶任何已知的現實存在。 這部作品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艾瑞多”的奇幻大陸上。艾瑞多並非地球上的某個已知地點,它的地理環境、氣候、動植物群落,甚至是天空的顔色和星辰的排列,都與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大陸的構成由漂浮的島嶼、隱藏在雲海之下的古老城市,以及那些隻存在於傳說中的秘境組成。島嶼之間通過神秘的“引力橋”相連,這些橋梁時而堅固如石,時而縹緲如霧,其齣現和消失的規律鮮為人知。 艾瑞多的居民同樣是虛構的。他們並非人類,而是被稱為“靈族”的智慧生物。靈族的外形多種多樣,有的擁有如蝶翅般輕盈的透明雙翼,能在空中自由翱翔;有的身形如樹木般高大,皮膚如同古老的樹皮,能感知大地的脈動;還有的則形態不定,能夠隨意變幻自己的身形,融入周圍的環境。每個種族都有其獨特的生理構造、感知能力以及與自然界的互動方式。他們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生活方式,都基於作者對生命形式的想象而創造,不與任何現實種族相似。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場名為“元素之殤”的危機展開。在艾瑞多,元素之力是維係世界運轉的根本。水、火、風、土以及一種名為“以太”的第五元素,它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意識和力量,並遵循著一套作者設定的宇宙法則。然而,這套法則正逐漸失衡。“元素之殤”的錶現為,水元素變得渾濁而帶有腐蝕性,火元素不再帶來溫暖而是冰冷的烈焰,風元素變得狂暴,所過之處皆為廢墟,土元素則變得貧瘠,無法孕育生命,而神秘的以太元素則開始枯竭,導緻整個世界的能量流動齣現紊亂。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艾莉婭”的靈族少女。她並非某個特定種族的成員,而是擁有著連接所有元素之力的稀有天賦。她的身世成謎,自幼被遺棄在“靜默之榖”,一個據傳能夠淨化一切汙穢之地。艾莉婭的外貌也並非按照任何現實世界的審美標準來塑造,她擁有一頭如同夜空般深邃的銀發,和一對能夠映照齣元素流動的碧綠色眼眸。她從小就錶現齣與眾不同的能力,能夠感受到元素的悲鳴,並在不知不覺中安撫它們。 “元素之殤”的齣現,並非源於某種宗教的懲罰,也不是某個神明的旨意,而是作者虛構的一個自然法則的崩潰。這個法則的失衡,源於一個被遺忘的古老事件——“源初者的寂滅”。在艾瑞多創生之初,存在著一群被稱為“源初者”的強大存在,他們是元素的最初形態。然而,他們為瞭艾瑞多世界的誕生,獻齣瞭自己的全部存在,他們的寂滅導緻瞭元素之力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纍,最終爆發為“元素之殤”。 為瞭尋找解決“元素之殤”的辦法,艾莉婭踏上瞭她的旅程。她需要集齊散落在艾瑞多大陸各地的“元素碎片”。這些碎片並非某種珍貴的礦石或寶石,而是由純粹的元素之力凝結而成的能量核心,它們擁有著治愈元素失衡的力量。例如,代錶水元素的“深海之淚”,它並非來自任何海洋,而是由最純淨的、未被汙染的水元素能量凝聚而成,其外觀如同一顆流動的水珠,卻散發齣深邃的藍色光芒。火元素的“永恒之焰”,其形態如同一朵不會熄滅的火焰,卻散發齣溫和的光熱,能夠淨化一切陰影。 在旅途中,艾莉婭遇到瞭形形色色的同伴,他們也並非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任何職業或身份。比如,一位名叫“索林”的古怪學者,他並非來自任何大學或研究機構,而是依靠對元素規律的直覺和對古老符文的解讀來研究世界。他的研究方法並不基於任何科學實驗或數學模型,而是依靠一種被稱為“靈魂共振”的特殊能力。他身穿一套由未知材料製成的長袍,上麵綉滿瞭各種神秘的符號,這些符號並非任何已知文字,而是作者虛構的用於記錄元素律動的符號係統。 還有一位名為“卡拉”的神秘戰士,她並非某個軍隊的士兵,而是艾瑞多邊緣地帶的守護者。她的戰鬥方式不依賴於任何武術技巧或武器,而是能夠召喚齣由風元素凝聚而成的利刃,以及大地之力形成的堅固屏障。她的信念來源於對艾瑞多平衡的守護,而非任何國傢或政治理念。 他們的旅程充滿瞭作者設定的奇遇和挑戰。他們會遇到傳說中的“迷霧森林”,那裏的樹木會發齣低語,引導或誤導旅人;會穿越“寂靜之海”,那裏的海浪沒有聲音,卻能吞噬一切光綫;還會麵對“虛空巨獸”,它們並非生物,而是由失控的元素能量形成的扭麯體,它們沒有固定的形態,隻會在能量的潮汐中顯現。 故事的結局並非任何宗教所宣揚的救贖或審判,也不是某個現實世界的政治變革。艾莉婭最終找到瞭解決“元素之殤”的方法,但這個方法並非簡單地恢復舊日秩序,而是通過整閤和升華,創造齣一種新的平衡。她將自己與所有元素之力融為一體,成為瞭新的“元素之母”,她的存在不再是某個個體,而是艾瑞多世界生生不息的脈動。這種結局是作者對生命、能量和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考的虛構錶達,它不代錶任何現有的哲學觀點。 《詩國神遊》的敘事風格也並非模仿任何已知的文學流派。它的語言充滿瞭詩意,但又不完全是詩歌;它的情節跌宕起伏,但又不遵循傳統的小說結構。作者運用瞭大量作者自己構思的比喻和意象,這些比喻和意象都與艾瑞多這個奇幻世界的設定緊密相連,例如,將希望比作“黎明的第一縷以太”,將絕望比作“深淵中的無聲裂隙”。 總而言之,《詩國神遊》是一部完全原創的作品,它構建瞭一個獨立的奇幻世界,塑造瞭一係列虛構的人物,講述瞭一個與任何現實存在都無關的故事。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作者對想象世界的探索,以及對生命、自然和宇宙法則的獨特理解,但所有這些元素都經過瞭徹底的虛構化處理,不與任何已知事實或理論産生任何聯係。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文字,我立刻被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的筆觸如同春日拂過湖麵的微風,輕盈卻能激起層層漣漪。他似乎對語言有著近乎虔誠的敬畏,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卻又將意境描摹得淋灕盡緻。特彆是他對場景的描繪,那種空間感和氛圍感的營造,讓人仿佛能身臨其境,呼吸到彼時的空氣。我注意到他擅長使用古典的句式結構,但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的哲思,使得文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對當代讀者的穿透力。這種遊刃有餘的文字駕馭能力,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純粹的享受,如同行走在一條由優美詞句鋪就的長廊之中,每一步都踏在詩意的節拍上。

評分

讀完前幾章後,我深刻感受到瞭一種對“時間”的獨特處理方式。作者似乎擁有穿梭於不同曆史切片的能力,他能夠將遙遠的過去、瞬息的當下,以及對未來的某種模糊預感,並置於同一個敘事框架內進行對話。這種時間觀的拓展,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維度,讓原本可能平實的敘事瞬間變得深邃起來。每一次時間維度的切換,都伴隨著一種微妙的情緒波動,從對往昔輝煌的追憶,到麵對現實的沉思,再到對某種永恒主題的叩問。這種對時間流逝的敏感捕捉,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或描繪景象,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存在與消逝的形而上學探討,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

這本精裝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古樸的墨色與燙金的字體搭配得恰到好處,讓人一上手就感覺握住瞭某種珍貴的典籍。內頁的紙張選用上乘,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翻閱,指尖也感到十分舒適。裝幀的工藝透露齣匠心,側邊切割平整,整體的重量感也恰到好處,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像是蘊含瞭韆年的重量。我尤其欣賞扉頁的設計,那幾行引文的排版極具韻律感,仿佛在低語著即將展開的旅程。雖然我隻是翻閱瞭開頭幾頁,但從排版到用材,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美”的執著追求,這無疑是為深度閱讀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物質基礎。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期待值瞬間拉滿,相信每一頁都是一次精心的布置。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營造齣的一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氛圍感。它並非那種高聲疾呼、充滿激情的呐喊,而是一種深沉的、內在的、近乎冥想的狀態。作者的語氣是謙卑而又堅定的,他似乎隻是一個媒介,將某種宏大的、超越個體經驗的“真理”或“意境”傳遞齣來。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呼吸,仿佛進入瞭一個與世隔絕的場域,外界的喧囂完全被隔絕在外。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浮躁的當代作品所不具備的。它要求讀者放下急躁,以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態去對待其中的每一個符號和隱喻,去感受那種深埋在文字底層的巨大能量和寜靜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初看起來似乎是散漫無羈的散文集閤,但細細品味,會發現其內在有著一條清晰而隱秘的綫索在貫穿著始終。這種“大開大閤”的組織方式,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纔能捕捉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轉摺和呼應。我非常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它們不是生硬的斷裂,而是如同河流匯入大海般自然流暢,總能在不經意間將讀者的思緒引導至下一個主題的高潮。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張力,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探索樂趣,讓人忍不住想去推測作者的下一著棋在哪裏,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和發現的驚喜。它更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圖,讀者需要不斷地去發現新的碎片,纔能逐漸看清全貌。

評分

評分

好書。送貨快。值得一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