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冬梅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学
  • 构形学
  • 规范汉字
  • 字形研究
  • 汉字标准化
  • 语言学
  • 文字学
  • 汉字结构
  • 字体设计
  • 汉字编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009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633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400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8105字为对象,对通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属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出现代汉字的直观构形理论,构建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体系,基于该体系构建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构形单位的属性进行量化分析,从统计角度明确了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构形单位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进而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汉字构形属性分析、描写和统计的图表,为汉字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

目录

目录
序 i
第1章 引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1.1 汉字问题仍困扰着我们 2
1.1.2 成年人汉字书写水平呈断崖式下降 8
1.2 研究范围 9
1.2.1 学科范畴——现代汉字学 9
1.2.2 研究内容——汉字构形学 10
1.2.3 研究对象——《通用规范汉字表》 11
第2章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体系的构建 15
2.1 现有国家规范对汉字字形认识的分歧 15
2.1.1 认识的分歧 15
2.1.2 认识存在分歧的原因 19
2.2 现有汉字构形理论与构形体系概观 24
2.2.1 “六书”构形理论及其构形体系 24
2.2.2 “形素”构形理论及其构形体系 26
2.2.3 其他汉字构形理论 27
2.3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理论的提出 29
2.3.1 理论假设 29
2.3.2 理论内涵 31
2.3.3 理论基础 32
2.3.4 拆分依据 34
2.3.5 描写方法 35
2.4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理论提出的动机 37
2.4.1 汉字构形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37
2.4.2 从字理角度分析现代汉字字形的缺点 39
2.4.3 现代汉字的特殊性 42
2.4.4 流俗文字学纯字形的现代汉字解构 45
2.5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体系的构建 47
2.5.1 构建的目的 47
2.5.2 体系的内容 48
第3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描写 56
3.1 现有汉字字形分析方法概观 56
3.1.1 “六书”分析法 56
3.1.2 “结构—功能”分析法 58
3.1.3 部件分析法 61
3.1.4 其他分析法 65
3.2 现代汉字部件的拆分 66
3.2.1 部件的界定 66
3.2.2 部件和偏旁的区分 67
3.2.3 部件拆分的依据 70
3.2.4 部件拆分的原则 74
3.2.5 部件拆分的下限 83
3.2.6 部件的判定 84
3.2.7 部件的分类 85
3.3 现代汉字笔画的拆分 88
3.3.1 笔画的界定 88
3.3.2 基本笔形与从属笔形 90
3.3.3 笔画拆分的依据 90
3.3.4 笔画拆分的方法 91
3.3.5 笔画拆分的步骤 97
3.4 《通用规范汉字表》整字构形属性的描写 98
3.4.1 《字表》的独体字和合体字 98
3.4.2 《字表》的基础部件 99
3.4.3 《字表》合体字的部件组合特点 101
3.4.4 《字表》合体字的层级特点 101
3.4.5 《字表》合体字的生成过程 101
3.4.6 《字表》合体字的构形模式 101
3.5 《通用规范汉字表》部件构形属性的描写 103
3.5.1 《字表》基础部件的构字 103
3.5.2 《字表》基础部件的功能 104
3.5.3 《字表》基础部件的分布 105
3.6 《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构形属性的描写 109
3.6.1 《字表》基础部件的笔画 109
3.6.2 《字表》笔画的组合特点 111
3.6.3 《字表》笔画的笔形变化 113
第4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建设 115
4.1 现有汉字属性数据库研究概观 115
4.1.1 大陆汉字属性数据库研究 115
4.1.2 台湾地区汉字属性数据库研究 116
4.2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类型 118
4.2.1 数据库的类型 118
4.2.2 ACCESS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 119
4.3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119
4.3.1 关系式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119
4.3.2 关系式数据库数据结构的相关概念 119
4.3.3 关系的性质 120
4.3.4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表设计 121
4.4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的入库 127
4.4.1 汉字字符库设计 127
4.4.2 整字生成过程信息的抽取 130
4.4.3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 132
4.5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说明 138
4.5.1 数据库“表”属性的补充与修正 138
4.5.2 “Chaifen”表及其分量说明 139
4.5.3 “Zhengzigouxing”表及其分量说明 140
4.5.4 “Bujiangouxing”表及其分量说明 141
4.5.5 “Strokegouxing”表及其分量说明 143
第5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计量分析 144
5.1 现有汉字属性定量分析研究概观 144
5.1.1 汉字属性定量分析研究的萌芽 144
5.1.2 汉字属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探索与成熟 144
5.2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构形属性的定量分析 146
5.2.1 通用规范汉字的独体字与合体字 146
5.2.2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组合特点的定量分析 147
5.2.3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层级特点的定量分析 147
5.2.4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构形模式的定量分析 149
5.2.5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构形属性的统计分布特征 173
5.3 通用规范汉字部件构形属性的定量分析 174
5.3.1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构字的定量分析 174
5.3.2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功能的定量分析 176
5.3.3 通用规范汉字直接组合部件的定量分析 178
5.3.4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分布层级的定量分析 179
5.3.5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分布位置的定量分析 180
5.3.6 通用规范汉字形变基础部件的定量分析 187
5.3.7 通用规范汉字合体字基础部件构形属性的综合计量分析 191
5.3.8 通用规范汉字部件构形属性的统计分布特征 200
5.4 通用规范汉字笔画构形属性的定量分析 204
5.4.1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笔形分布的定量分析 204
5.4.2 通用规范汉字重码笔顺的定量分析 207
5.4.3 通用规范汉字笔画构形属性的统计分布特征 216
5.5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统计分布规律 217
第6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19
6.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19
6.1.1 提出并实践了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理论 219
6.1.2 提出并实践了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体系 221
6.1.3 明确了现代汉字三级构形单位的统计分布特征 222
6.1.4 分析了现代汉字的系统性程度 222
6.2 研究的应用价值 224
6.2.1 为汉字的构形属性提供了描写方式 224
6.2.2 为非成字部件的命名提供了依据 224
6.2.3 为汉字印刷字形的规范提供素材 228
6.2.4 为汉字的整形提供借鉴 232
6.2.5 为简化字的评价提供依据 243
6.2.6 为现代汉字的教学提供帮助 246
6.2.7 为现代汉字手写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262
参考文献 278
附录 289
后记 386
表目录
表3.1 汉字结构与部件形体的关系 71
表4.1 “拆分基础信息表”结构 122
表4.2 “整字构形属性表”结构 123
表4.3 “部件构形属性表”结构 125
表4.4 “笔画构形属性表”结构 126
表4.5 整字及部件拆分数据存储方式 131
表5.1 整字部件统计 148
表5.2 合体整字层级特点统计 148
表5.3 合体整字构形模式统计 171
表5.4 基础部件构字能力统计 176
表5.5 基础部件功能统计 177
表5.6 合体字基础部件直接组合部件统计 179
表5.7 合体字基础部件分布层级统计 181
表5.8 合体字基础部件分布位置统计 182
表5.9 基础部件倾向性分布统计 187
表5.10 形变基础部件分类统计类型 189
表5.11 形变基础部件形变规律统计 191
表5.12 合体字基础部件综合构形属性统计特征异同 192
表5.13 构字能力极强的合体字基础部件综合构形属性统计特征 193
表5.14 综合构形属性统计特征相同基础部件的区分 195
表5.15 基础部件的基本笔形统计 205
表5.16 基础部件的笔形变化统计 206
表5.17 笔顺重码的基础部件 208
表5.18 以笔形为区别特征的重码笔顺 209
表5.19 以笔画拓扑关系为区别特征的重码笔顺 210
表5.20 以笔形和笔画拓扑关系为区别特征的重码笔顺 211
表5.21 基础部件笔画区别特征统计 215
表6.1 《常用字部件规范》中“代表字+部位”类非成字部件命名的修正 226
表6.2 《常用字部件规范》中“字源+省”类非成字部件命名的修正 226
表6.3 《常用字部件规范》中“传统文字学称谓”类非成字部件命名的修正 227
表6.4 《常用字部件规范》中包含“部件读音”类非成字部件命名的修正 228
表6.5 基础部件构字能力分级 246
表6.6 基础部件组合能力分级 247
表6.7 基础部件分布位置类型 247
表6.8 合体整字的优势构形模式分类 249
图目录
图1.1 “亲、爱”二字的繁体字和异体字 6
图1.2 颜真卿楷书作品中不同字形的“爱”字 7
图1.3 颜真卿楷书作品中的简化字字形 7
图2.1 《说文解字》中“月、甘、休、枝”的小篆字形 25
图2.2 徐冰的书法作品《析世鉴——天书》 30
图2.3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体系 49
图2.4 “藻”的树图 51
图2.5 “藻”的初级构形模式 51
图2.6 “藻”的高级构形模式 52
图3.1 “结构—功能”分析法分析汉字字形实例 60
图3.2 “藻、嫉”的树图 84
图3.3 “嫉、病”的树图 87
图3.4 “跑、舔”的树图 88
图3.5 基础部件类型关系图 88
图3.6 笔顺的三种表示方式 91
图3.7 “乞亿天元云艺支厅区”的树图 102
图3.8 “乞亿天元云艺支厅区”的初级构形模式 102
图3.9 “乞亿天元云艺支厅区”的高级构形模式 103
图4.1 台湾“ACCESS 全汉字检索系统”截图 117
图4.2 新造字符代码的选择 128
图4.3 新造字符参照字的选择 129
图4.4 新造字符的编辑 129
图4.5 新造字符的存储 130
图4.6 构建二叉树结构的流程 132
图4.7 构建二叉树的搜索示意 133
图4.8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1 133
图4.9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2 134
图4.10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3 135
图4.11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4 135
图4.12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5 136
图4.13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6 136
图4.14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步骤-7 137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 引言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方块形态和丰富的表意功能,历经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到金文的铭铸,再到篆书的规整,隶书的简化,楷书的端庄,以及行书、草书的灵动,汉字的形体一直在不断地演变与革新。这种演变并非随意的涂鸦,而是遵循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其中,“构形属性”的研究,便是揭示汉字生命力与演变机制的关键所在。 本书《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旨在对当前广泛使用的通用规范汉字,进行系统、深入的构形属性分析。我们将跳出单纯的字形描摹,着力于探究汉字在结构、笔画、部首、偏旁等方面的内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构形属性如何影响汉字的辨识度、书写便捷性、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表现。本书并非对汉字进行历史的溯源或文化的颂扬,而是专注于其“形”的科学分析,以期提供一套严谨的、可量化的构形属性研究框架,为汉字信息化处理、智能识别、以及更加科学高效的汉字教学与传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汉字构形属性的界定与分类 本章将首先界定“汉字构形属性”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将阐述,构形属性并非孤立的笔画组合,而是指汉字在造字、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单元和组织方式。 随后,我们将对汉字构形属性进行系统性的分类。这包括但不限于: 基本笔画属性: 对汉字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即横、竖、撇、捺、点、折、钩等,进行详细的属性描述。我们将分析不同笔画的形态特征、书写运动轨迹、以及在汉字结构中承担的功能。例如,横笔可以承载结构,竖笔可以支撑框架,撇捺则可以带来动感和平衡。 部首与偏旁属性: 探讨部首和偏旁在汉字构形中的作用。部首作为表意的线索,其形状和位置往往具有规律性,而偏旁则更多地参与形体的组合与装饰。我们将分析部首和偏旁在不同字中的演变规律,以及它们如何与整体字形相互作用。例如,三点水旁的“氵”在不同字中的形态演变,以及它如何与字的其他部分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 结构属性: 这是汉字构形的核心。我们将详细分析汉字的结构类型,如独体字、合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杂合结构等)。对于合体字,我们将深入研究其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空间排布、以及笔画连接与呼应的规律。例如,分析“明”字的上下结构,其“日”和“月”的比例如何影响字体的稳定感,“明”字上下部分的笔画如何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和谐的整体。 笔画组合与连接属性: 探讨不同笔画在组合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形态,例如,笔画的交叉、粘连、断开、以及连笔等。这些组合方式直接影响字体的流畅度和视觉效果。我们将分析这些组合方式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字体的书写速度和美感。 字形空间与平衡属性: 汉字作为方块字,其内部空间和整体平衡至关重要。我们将研究字形内部的虚实关系、空间分配,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轻重、粗细、长短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例如,分析“山”字和“川”字的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在视觉上的稳固程度。 第二章:通用规范汉字的构形属性分析——以笔画与部首为切入点 本章将聚焦于当前国家推行的通用规范汉字,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汉字的构形属性进行详细考察。 笔画属性的量化分析: 我们将对通用规范汉字中常见的基本笔画进行统计分析,例如,不同笔画的出现频率、长度比例、角度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这些量化指标与汉字识别度的关系。例如,是否存在某种笔画组合或角度变化,能够显著提高汉字的辨识度。 部首与偏旁的形态稳定性与变异性: 针对通用规范汉字中的常见部首和偏旁,我们将分析其在不同字中的形态稳定性。有些部首形态相对固定,而有些则会根据所处位置和周围笔画发生细微变化。我们将研究这些变异的原因,以及它们对字形整体的影响。例如,“木”字旁在“林”和“森”中的形态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适应整体结构。 部首与字义关联的构形体现: 尽管本书侧重构形,但亦会触及构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我们将分析部首在表意功能之外,其构形属性如何在字形层面体现其意义。例如,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构形特点如何相互协调,形成既有表意线索又兼具视觉美感的整体。 第三章: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与结构关系研究 本章将深入探讨汉字的结构属性,分析不同结构类型下的构形特点。 独体字的构形逻辑: 分析象形、指事等产生的独体字的构形原理,探讨其简约而直观的形态特征。例如,“日”、“月”、“山”、“水”等字的构形逻辑。 合体字的结构类型与空间布局: 详细分析各种合体字的结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上下结构: 研究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关系、重心分布,以及笔画间的连接与呼应。例如,分析“苗”字上下部分的紧密结合。 左右结构: 考察左右两部分的平衡感、开合度,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例如,分析“林”字左右两部分“木”字的疏密关系。 内外结构: 研究包围部分的严谨程度、开口方式,以及被包围部分的形态。例如,分析“国”字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的协调。 杂合结构: 探讨多重结构叠加时的构形挑战,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组合。 笔画组合在不同结构中的作用: 分析在特定结构中,笔画组合方式的变化如何影响字体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左右结构中,左侧笔画的收敛或展开,如何与右侧笔画形成对比或呼应。 第四章:构形属性对汉字辨识度与书写便捷性的影响 本章将从应用层面,探讨汉字构形属性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 构形属性与汉字辨识度: 笔画的清晰度与组合的独特性: 分析清晰、具有区分度的笔画,以及独特性强的笔画组合,如何提高汉字的辨识度。例如,分析“犬”和“大”的区别,以及“人”和“入”的区别。 结构的稳固性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探讨稳固、比例协调的结构,以及合理的空间布局,如何帮助读者快速识别汉字。例如,分析“中”字与“口”字的结构对比。 部首与偏旁的表意与形体辅助: 分析部首和偏旁在提供表意线索的同时,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构形,帮助区分形近字。 构形属性与汉字书写便捷性: 笔画的书写流畅性: 分析连笔、提按的运用,以及笔画走向的合理性,如何影响书写的流畅度。 结构的易于把握性: 探讨结构清晰、重心稳定的汉字,其书写难度相对较低。 部首与偏旁的标准化: 分析标准化、规范化的部首和偏旁,如何降低书写难度,提高书写效率。 形近字构形属性的比较分析: 本节将选取若干组形近字,从构形属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揭示导致形近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强调特定构形特征来帮助辨识。例如,“日”与“目”的细微区别,“乙”与“已”的变形等。 第五章:构形属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章将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构建汉字构形属性研究的理论框架: 提出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汉字构形属性分析方法论。 深化对汉字演变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构形属性的深入分析,为理解汉字的演变提供新的视角。 为汉字学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提供一套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以支撑汉字学相关的理论构建。 实践意义: 促进汉字信息化处理: 为计算机汉字识别、输入、编码等提供更精确的构形信息。 优化汉字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构形特点,设计更有效的汉字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指导汉字设计与应用: 为字体设计、商标设计、文化产品开发等提供构形上的参考。 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通过科学的构形分析,帮助更多人理解汉字的魅力。 结论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并非止步于对汉字字形的描述,而是深入其形体结构,探究其内在的构成逻辑与演变规律。通过对基本笔画、部首偏旁、结构组织等构形属性的系统分析,我们试图揭示汉字作为一种高度符号化的文字系统,其生命力所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其构形属性所蕴含的巨大应用潜力。本书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汉字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最终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打磨,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地去阅读和消化。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气氛,而是专注于用最精准的学术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呈现出一种高度的智力投入感。坦率地说,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节奏可能会显得有些缓慢甚至沉重,因为它要求你必须停下来,思考每一个术语的精确含义。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精确性,确保了其论述的权威性,它更像是一部精密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而非随性的散文集,是真正面向专业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力作。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简洁又不失深度的设计风格,配色沉稳大气,很符合其内容的严肃性。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留白适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结构分析,都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侧面增加一些索引标识,方便快速定位到特定章节,那就更完美了,但总体来说,作为一本工具书级别的著作,其物理呈现的品质绝对是顶尖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简直令人咋舌,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扎根于文献考据和数据分析。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等多个历史阶段的典型字例,这使得其关于“构形属性”的论述,绝非空泛的理论构建,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语料基础之上的。在某些关于笔画交叉和结构平衡的讨论部分,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反复揣摩作者提出的模型和分类标准。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否则可能会在某些专业术语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但对于追求极致学术探究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恰恰是其魅力所在。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手册。我发现自己过去在进行字体设计或者古籍校对时,经常遇到一些关于笔画归属和部件界限模糊的困惑,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相当清晰和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建立一套分析和规范的体系。特别是书中关于“结构对称性”和“视觉重心”的量化描述,为现代数字化字体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虽然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它的结论却是可以被有效转译到实际应用中的,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纯理论研究,具备了跨学科的潜在价值。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所折服。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仿佛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系统性的汉字结构解剖之旅。作者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笔画组合或偏旁部首的演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规范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深挖到底的劲头,让人由衷敬佩。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异体字和古今异体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方位的证据链支持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在理解当前规范的同时,也能洞悉历史的复杂性。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深入理解汉字“为什么长成这样”的文字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为扎实的基础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