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言辞而善于思考的莱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教授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缺水、迷路、风暴、高温、史前生物等种种困难和险情,同时也得到了地下海、史前人骨骸等惊世的发现。
儒勒·凡尔纳,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在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当律师,但他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为此挨了一顿狠揍,并流泪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幻想旅行。
凡尔纳创作了六十多部科幻小说,还有几部剧本,一部《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代表作品主要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
一 里登布洛克叔叔……………………………………………………… 1
二 神秘的羊皮纸………………………………………………………… 5
三 叔叔也困惑不解……………………………………………………… 9
四 我找到了钥匙…………………………………………………………16
五 叔叔念那张羊皮纸……………………………………………………20
六 叔侄辩论………………………………………………………………25
七 准备出发………………………………………………………………31
八 出 发…………………………………………………………………37
九 在冰岛…………………………………………………………………44
十 冰岛的一顿晚餐………………………………………………………50
十一 向导汉斯·布杰尔克………………………………………………55
十二 去往斯奈菲尔的路上………………………………………………60
十三 向斯奈菲尔靠近……………………………………………………66
十四 无谓的辩论…………………………………………………………70
十五 斯奈菲尔山顶………………………………………………………75
十六 火山口中……………………………………………………………79
十七 真正的探险之旅开始了……………………………………………84
十八 海面以下一万英尺…………………………………………………88
十九 “必须实行配给了”…………………………………………………93
二十 死胡同………………………………………………………………97
二十一 渴得难受……………………………………………………… 101
二十二 仍旧没有水…………………………………………………… 105
二十三 汉斯真棒……………………………………………………… 108
二十四 海 下………………………………………………………… 113
二十五 休整一日……………………………………………………… 116
二十六 只剩我一人…………………………………………………… 121
二十七 迷路了………………………………………………………… 124
二十八 模模糊糊的声音……………………………………………… 127
二十九 终于脱险……………………………………………………… 132
三 十 地中海………………………………………………………… 135
三十一 木 筏………………………………………………………… 141
三十二 第一天航行…………………………………………………… 145
三十三 大海兽………………………………………………………… 150
三十四 阿克赛尔岛…………………………………………………… 156
三十五 暴风雨………………………………………………………… 160
三十六 我们往何处去………………………………………………… 165
三十七 人 头………………………………………………………… 170
三十八 叔叔的讲演…………………………………………………… 174
三十九 会是人吗……………………………………………………… 179
四 十 障 碍………………………………………………………… 185
四十一 往下走………………………………………………………… 189
四十二 最后的一餐…………………………………………………… 193
四十三 爆 炸………………………………………………………… 198
四十四 我们在哪儿…………………………………………………… 203
四十五 尾 声………………………………………………………… 208
一 里登布洛克叔叔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我叔叔里登布洛克教授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小宅子。他的住宅是在科尼斯街十九号,那是汉堡旧城区里的一条最古老的街道。
女仆玛尔塔刚把饭菜坐在炉子上,以为自己把饭做晚了呢。
“这下可好,叔叔是个急脾气,说饿就饿,饭菜马上就得端上来,否则他会大声嚷嚷的。”我心里在作如是想。
“里登布洛克先生今天回来得这么早呀!”玛尔塔轻轻推开餐厅的门,紧张惶恐地对我说。
“是回来得早了些,玛尔塔。饭未准备好没有关系,现在两点还没到哩。圣米歇尔教堂的钟刚敲了一点半。”我回答她道。
“可教授先生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他自己大概会告诉我们原因的。”
“他来了!我得走开了。阿克赛尔先生,请您跟他解释一下吧。”玛尔塔说完便回到厨房里去了。
我留在了餐厅里。可是,教授脾气急躁,而我又优柔寡断,让我如何去叫教授熄熄火呢?于是,我便打算溜回楼上我的小房间里去,可是,大门突然被推了开来;沉重的脚步声在楼梯上咯噔咯噔地响。屋主人穿过餐厅,径直奔向自己的书房。
在穿过餐厅时,他把自己那圆头手杖扔在了屋角,又把宽边帽子扔到了桌上,并向自己的侄儿大声喊道:“阿克赛尔,跟我来!”我正要跟过去,只听见教授已经不耐烦地又冲我喊了一嗓子:“怎么了?你还不过来!”我赶忙奔进了我的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师的书房。
里登布洛克其实人并不坏,这一点我心知肚明。但是,说实在的,除非出现什么奇迹,否则他这一辈子都是个可怕的怪人。
他是约翰大学的教授,讲授矿物学。他每次讲课,总会发这么一两次火的。他并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是否都来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将来会有所成就。说实在的,这些事对他来说,都是细枝末节,小事一桩,他不放在心上。用德国哲学家的话来说,他这是在“主观地”授课,是在为自己讲课,
而不是在为他人讲课。他是一个自私的学者,是一个科学的源泉,但想从这科学的源泉汲取水分,那却并非易事。总而言之,他是个悭吝人。在德国,有这么几位教授同他一个德性。
遗憾的是,我叔叔虽身为教授,但说起话来却并不利索。在熟人之间情况尚好,在公开场合就很不如人意了。对于一位授课者,这可是个致命的弱点。确实,他在学校讲课时,常常会突然卡壳,常常因为某个刁钻古怪、生僻难说的词而打住话头。那个词在抗拒着他,不愿就范,以致教授逼到最后,只好以一句不太科学的粗话说出口来,然后自己便火冒三丈,脾气大发。
在矿物学中,许多名称都采用的是半希腊文半拉丁文的名称,十分难发音,甚至诗人见了都挠头。我这并不是在对这门科学大放厥词,我根本就没这个意思。可是,当你碰到一些专有名词,比如:“零面结晶体”、“树脂沥青膜”、“盖莱尼岩”、“方加西岩”、“钼酸铅”、“钨酸锰”、“钛酸氧化铣”等时,口齿再伶俐的人读起来也磕磕巴巴的。
在这座城市里,人人都知道我叔叔的这一情有可原的毛病,他们借机来出他的洋相,专门等着他碰上这种麻烦词,看他出错,等他发火,借机开心。这么做,即使在德国人来说,也是很失礼的。来听里登布洛克教授讲课的人总是很多,但其中总有不少的人是专门来看教授大发雷霆,以此为乐的。
初读这本小说,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时而急促紧张,仿佛心跳都跟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加速,时而又放缓下来,留出大段的篇幅来描绘环境的宏大与诡谲。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想象如果自己身处那种与世隔绝、光线完全依赖人工或奇特生物的环境中,我的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关于时间感错乱的描写,在地底深处,日夜的界限模糊,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这种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探讨,远超了一般的冒险小说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哲学的寓言,探讨了在极端条件下,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如何得以展现或扭曲。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能将如此宏大的设定,通过个体细腻的感受来娓娓道来,使得冰冷的地质结构也充满了鲜活的情感张力。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基于“深入地下”的设定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无非是又一个洞穴探险的翻版。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结构精妙,层层递进,每一次看似走投无路的困境,都巧妙地引出了一个更深、更复杂的谜团。作者的布局非常宏大,他不仅关注了地表与地心的垂直关系,还巧妙地引入了关于地质历史和远古文明的线索,让整个故事的维度瞬间拉伸到了无穷。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时间尺度的处理,在地下的漫长旅程中,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这种对比带来的宿命感,让人在激动之余,又多了一份对存在本身的敬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你以为已经看到了终点,结果发现那只是通往另一个更广阔世界的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作者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知的世界。那种深入地壳内部的探险过程,描绘得如此逼真而又充满奇幻色彩,让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奇特的地下生物和奇观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我真的和主角们一起穿越了那些层层叠叠的岩石,感受到了地心深处的温度和压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对未知世界的科学猜想,虽然是虚构的,但又带着那么一丝丝可信的逻辑,让人在惊叹之余,还能学到一些关于地质学的皮毛知识。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艘高速飞行的潜水艇,不断突破已知的界限,每一次发现都带来强烈的震撼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探险故事,更像是一场对人类求知欲的终极颂歌,它让人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思考还有多少奥秘尚未被揭开。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勇气和团队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人在为他们的安危担忧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坚韧而鼓掌。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冒险故事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并非一气呵成的线性推进,而是充满了精妙的“呼吸点”。在主人公们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遭遇后,作者会立刻安排一段相对平静的休整期,让读者(以及角色)有机会喘口气,消化刚刚发生的一切,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存在。而且,作者非常擅长制造“悬念的链条”,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引出三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种层层剥茧的过程,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充实和满足,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拖沓的空洞感。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接下来将如何化解下一个危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辞藻盛宴。它不是那种直白叙事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浪漫主义的激情。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品味某一个长句中词语的排列组合,那种美感是无可替代的。作者似乎对自然界的一切元素都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无论是地下河流的奔腾,还是晶体结构的闪耀,都被他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描摹出来。这使得即便是描述一些看似枯燥的科学考察过程,也变得引人入胜。更难得的是,这种华丽并未掩盖故事的核心——那就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那份近乎偏执的渴望。它不像某些科幻作品那样,一味追求技术的奇观,而是将科技的探索与人性的挣扎、情感的纠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片光怪陆离的色彩和一种挥之不去的史诗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