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何怀宏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8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6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305
包装:精装
开本:360000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
字数:466
正文语种:16开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是何怀宏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研究的力作。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选举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给出了有别于社会流行观点的阐释。
  季羡林先生评价本书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用力很勤,材料极富,独到新见颇多的佳作。

内容简介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作者在本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选举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试图用它来概括中国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以及一种自成一体的社会形态。本书的主旨是:对中国从战国这一过渡时代直至晚清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提出一种有别于流行观点的社会学阐释,以便为诠释中国自秦汉至晚清的迥异于西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一条新的合理思路。

作者简介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著有《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等;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论》《正义论》等。

目录

目 录
序 言 ......I
导论 “选举社会”的概念 ......001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现代选举” ......002
古代中国人的社会历史观 ......004
现代“封建社会”的解释模式 ......013
“官僚帝国社会”的解释模式 ......016
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021
“选举社会”的概念如何能够成立? ......030
第一编 趋 向
第一章 平等与现代性 ......043
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因素问题 ......043
平等作为“现代”的基本特征 ......046
什么样的平等? ......054
第二章 中国古代对平等的诉求 ......063
平等的思想资源 ......063
对平等的暴力诉求 ......071
第三章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发展 ......075
走向制度化的选举 ......075
从推荐到考试 ......082
考试制度的完备 ......086
第四章 古代选举是否体现了一种“平等精神”? ......090
怀疑的意见 ......090
是否所有人都能参加考试? ......093
是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100
是否还有实质性的机会平等? ......107
第五章 古代选举带来的社会变化 ......113
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变化 ......113
还是等级社会,还是少数统治 ......122
第二编 标 准
引 言 问题与资料 ......129
第一章 经 义 ......141
历代考试内容的演变 ......141
经义应试文的产生 ......145
四书首要地位的确定 ......153
第二章 八 股 ......158
八股的形成 ......158
基本范式 ......167
考八股究竟在考什么 ......189
第三章 考 生 ......195
读 书 ......195
学 文 ......199
应 试 ......204
第四章 考 官 ......208
资 格 ......208
出 题 ......211
衡文标准 ......212
衡文过程 ......215
第五章 中 卷 ......217
童试卷 ......217
乡试卷 ......220
会试卷 ......229
第六章 落 卷 ......248
黜落种种 ......248
黜落佳卷 ......253
得失总评 ......259
第七章 昔 议 ......266
明末清初的野议 ......266
清中叶的朝议 ......277
清中叶的野议 ......281
第八章 今 评 ......288
今人对八股的批评 ......288
八股是否能得人? ......296
人才能否得八股? ......302
敲门砖 ......309
余 论 ......313
第三编 终 结
第一章 历史的困境 ......319
“科举累人”与“人累科举” ......320
人之量累 ......327
人之质累 ......337
传统的批评与改革意见 ......342
第二章 衰落与改革 ......351
晚清科场的衰落 ......351
一位乡绅所见的清末世变 ......357
改革科举的意见 ......362
改革的最后尝试 ......371
第三章 走向终结 ......375
实力派变革科举的基本思路 ......375
从主张渐废到主张立废 ......378
废除科举后的反应 ......388
废除科举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391
附 录
中国的儒学传统与太学 ......405
1.尊崇儒学与太学的建立 ......408
2.太学最初的发展与儒学的兴盛 ......411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段曲折 ......414
4.走向最盛期的太学(国子监) ......416
5.学校与科举的合流及国子监的衰落 ......419
6. 余 论 ......422
1905:终结的一年 ......425
古代选举制度的终结 ......427
“选举社会”的终结 ......429
传统等级社会的终结 ......431
未终结的“唯政治” ......432
新的开端? ......434
不仅是科举,不仅是教育制度 ......436

索 引 ......440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平等与现代性


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因素问题
1995年7月,金耀基为《中国文化》杂志写了一段“学人寄语”,以下一些话看来反映了目前萦绕在这位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有年的学者心中的重要问题:

在跨世纪之前夕,中国人最应深省的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性”课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一被变项,也是一自变项,现代化之路是多元的,“现代性”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有没有可能出现“中国”的现代性?主要视乎中国文化能不能及如何回应现代的普遍性问题。

这里指出了“现代”或“现代化”、“现代性”有它的普遍性,或毋宁说,当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时,“现代”一类概念本身就是在指示一种普遍性、指示一种近数百年,尤其20 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先后不同程度地、不管愿意或抗拒与否都被卷入的一个世界性历史进程,并且,这一过程首先是在西方世界发生的,并首先在那里得到仔细的阐述、分析、反省和批评。我想,任何一种对“现代”的研究, 任何一种对各民族“现代化”道路或“现代性”之独特性的强调,都不宜否认或脱离这一基本事实。因而,在分析“现代”时,不宜如弃敝屣似的匆忙摈弃西方的一些分析范畴。
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显然又是相当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烦恼也无疑将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这不仅对中国是这样,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换言之,“现代”将越来越多地被全球、被世界各民族和各国所分享和负担,西方的色彩可能淡化,而非西方的色彩却可能突出起来。这种前景又是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 植根于过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变,虽然自19 世纪被西方激起之后, 大致到20 世纪才真正发生并初步成形,但是,“现代”的某些趋势可能在中国内部却早已存在,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西方迥然有别的特点。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学者寻找中国内部固有的“现代”因素的种种努力: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从宋、明、清,或更早的时期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的萌芽;另一些受到韦伯式问题启发或刺激的学者则试图在中国乃至东亚发现可以支持工业化或者民主化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念或者某种张力。这些尝试是有意义的,但可能尚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现代”因素的独特性。因而,他们寻找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虽然“现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相当缺乏的东西,而中国历史上缺乏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缺乏“现代”因素和倾向,尤其是如果我们恰当和全面地理解“现代”,理解“现代”不仅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演变的某种大势就更其如此。
我在此也想做一种从中国的内部、以一种较长远的眼光,探究中国的过去与“现代”关系的初步尝试。借助于托克维尔考察欧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所形成的一个概括,本编试图对中国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世袭制解体以来平等的趋向提出一种概略的描述。这一平等的趋向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崩溃以后的平等潮流既有相合之处,同时又有自己的显著特色。托克维尔以平等的发展来概括一个走向“现代”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国与西方相遇以后自然不可能自外于这一进程,但问题是在中国社会的内部也早就发展着这一趋势。
我们可以先浏览一下中国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来大致不变和发生变化的方面,对基本不变的方面我们可以简略地指出:君主制、官僚制、政教合一、士农工商、宗法关系的社会格局,相对停滞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变化的主要方面,参照一些学者的归纳可以大略地指出:版图或经济地域由中原向外部的扩展,尤其是自北向南的不断拓殖;人口大致有了十倍的增长;土地私有及小农化日益发展,租税由征收实物变为征收银钱,徭役也渐变为募役,货币经济亦曾有过兴盛的发展,农业耕作日趋集约化;中央统一帝国的形成并趋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官僚组织日益完备有序,入仕机会扩大,统治阶层从下层吸收其成员的措施已演成一套客观严密的制度;法令细密,废除了肉刑,刑罚的残酷程度也得以减轻;奴隶日渐消失,贱民也在减少,贵族门第阶层消失,身份越来越不固定;家族纽带在民间社会中虽仍相当凝固,但越来越退出上层政治的领域;文化教育亦趋普及,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扩展,其应用和效果远超过火药和罗盘;儒家意识形态获得统治地位之后,显示了它极大的吸纳、包容和同化力量,这包括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北方部族入侵和入主中原之后的多次大规模汉文化等等。这些变化当然是就总的趋势而言,尤其是就最后在明、清所达到的状态而言,中间不无曲折和反拨。这些变化是和平的、渐进的和积累的,并无彻底的断裂、变革和创新,这并不是说其间没有暴烈的实践,而是说那些不时迸发的暴烈实践并未带来社会结构实质性的变化,故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是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总的名称来概括呢?它们是否仅凭自身最终也将把中国带入一种“现代社会”呢?对此还邃难判断。但在上面的变化中,我们看到至少有不少方面是指向平等、指向等级关系的松解的。
但是,我在本编中尚非全面地考察这一平等的趋势,而只是从一个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侧面:即联系中国两千多年来先为荐选(察举),后为考选(科举)的选举制度的发展,来考察一种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平等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前言/序言


导论: “选举社会”的概念

我在本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选举社会”(selection society)的基本概念,这个概念是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的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1] 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祐“三本”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2] 但如果要概括自察举到科举的全部历史,叙述古代选拔人才入仕的全部内容,则古人常用“选举”一词来做此概括,这就是自唐代以来历代正史的“选举志”,以及《通典》中的“选举典”,《通志》中的“选举略”,《文献通考》中的“选举考”,以及《十通》后续作者所取的用法。[3] 而我现在所使用的“选举”,也正是这样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用法,即不仅包括古代选举前期的“荐选”(“察举”),也包括后期的“考选”(“科举”)。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现代选举”
中国古代的“选举”(selection)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election) 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election”词条的作者巴特勒指出:该词源于拉丁语动词“eligere”(意为“挑选”),虽然起源甚早,但现代含义上的、作为民主前提的自由和普遍的选举,其历史实际上只有两个世纪。选举是一种具有公认规则的程序形式,人们据此而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选举制度》的撰稿人波格丹诺说,选举制度是一种向候选人和政党分配公职,把选票转换成席位的方法。[1] 按科特雷与埃梅里的意见,现代的选举可以被定义为由种种程序、司法的和具体的行为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主要目的是让被统治者任命统治者。[2] 又迈克尔·曼主编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的“选举”词条说,选举是较大的群体为自己提供一个较小的领导群体的一种方法。[3] 我们或许可以说:现代选举是以“多”选“少”,以“众”选“贤”(“贤”不含褒贬义),即通过多数自下而上地来选择实施治理的少数。
现代选举(election)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即谁参与、做什么和怎样做。人们可以参与选举的范围在近代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至普选的过程,财富与性别不再成为限制,而人们一般是通过投票来进行表决,选出一个或一些人来代表他们的意见或者实行对全社会的治理。现代选举主要是一种投票,比如说选举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理论上是所有公民参加,至少也是多数人参加才有效,它对几乎全部选民来说只是选举他人,但最后被选上的这个人却要成为最高决策者,竞选者提出一定的政策纲领,通过一定的组织(一般是政党)来进行宣传,来动员群众和争取选票;它是大众的,或者说“民主”的,虽说大众仍可被操纵,但至少它形式上是“民主”的。它是自下而上的选择,理论上是不应该有任何先定的、意识形态的实质内容的限制的,而是要一切以民意或者说众意、多数意见为定。它也必须容有选择对象的多种可能,使人们有选择的自由才符合“选举”的本义。选举的胜利者常常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政党),于是胜利者的更迭是可以带来国家方针政策的某些改变的。由此可以和平地更换统治者,并为现代政府提供一种合法性的基础。
而中国古代的选举(selection)则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即还是通过少数来选择少数,但它又是被相当强韧地客观化和制度化了的,不以个人的意志和欲望为转移。[1] 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择。它从理论上虽说也是几乎所有人都不被排斥在外,但实际上却总是只有很少数人参加或被选,甚至只有少数人参加,更少人被选才能顺利运作,参与者或被选者不是选他人,而实际是自己被选或自荐,最后或者是通过他人的推荐,[2] 或者是通过客观的考试而被选中。选中者自然是一批人,而非一个人,他们亦非成为最高决策者,而只是成为君主制下的官员或者获得任官资格。竞选者所依凭的主要是体现在个人自身的德行、才能、名望、族望,或者文化修养,每次的被选中者也不构成一个统一的集团而仍是一些个别的人,每次选举也不带来国家政策上的改变,而只是为统治阶层输送新血。所以,它总是精英的,从形式到实质都是少数人的一种活动。它的选择标准是受到某种先定的实质内容的限制的,它也不涉及国家和政府合法性的根本基础,但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可以合理预测的期望,对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分层的确立以及个人地位的变迁意义至关重大。
至于“中国古代的选举”与“现代选举”的类似点以及可以有何种联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但我们在此主要是从两者的区分立论。下面,我想继续察看亲历这一段生活的古代中国人的社会历史观和近代以来提出来解释这一段历史的主要解释模式,再阐述据以提出“选举社会” 概念的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以及必要的理论说明和初步的史实验证。
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收藏

评分

618囤书,根本来不及看。不过这本书还是很值得读一读。

评分

好!!!!!!!!!!

评分

好书推荐,值得拥有,推荐!

评分

这一系也齐了。。。。。。。。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很适合使用。

评分

著名学者何怀宏先生的力作,对中古世界以来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有很清晰而独到的观察与论述。

评分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是何怀宏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研究的力作。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选举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给出了有别于社会流行观点的阐释。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选举社会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