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为抓手,系统整理我国中药材栽培加工的传统及特色技术,旨在科学指导、普及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加工,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为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包括:概述、白及药用资源、白及栽培技术、白及特色适宜技术、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白及现代研究与应用等内容。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适合中药种植户及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白及药用资源
一、形态特征及分类检索
二、生物学特性
三、地理分布
四、生态适宜分布区域与适宜种植区域
第3章 白及栽培技术
一、种子种苗繁育
二、栽培技术
三、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
第4章 白及特色适宜技术
一、组培快繁技术
二、套种
三、间种
四、仿野生种植
笫5章白及药材质量评价
一、本草考证与道地沿革
二、药典标准
三、质量评价
第6章 白及现代研究与应用
一、化学成分
二、药理作用
三、应用
四、市场动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
1.防治原则
白及的病虫害防治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选育抗病性强品种、健康无病害和损伤的块茎作为种茎和种苗、科学施肥、科学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配合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白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其次选用化学农药,防治时应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浓度、用量、施用次数,安全使用间隔期遵守国标GB8321.1-7,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品种,执行其中残留量最大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
2.防治措施
白及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主,物理防治和施药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若必须施药防治,应采取早治早预防的原则。
(1)农业防治①选择无病虫害块茎作为种茎。②利用白及种子无菌萌发结合组培快繁技术培育出大量不带病毒的组培苗,再通过炼苗、驯化等获得大量健康白及种苗。③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栽种地阴湿,干旱时及时浇水,雨季及时疏沟排水;中耕除草减少机械损伤;发现病虫害植株及时处理;保持栽种地空气流通,防止原菌的萌发、滋生和传播。④做好冬夏防护工作,夏季防日灼,冬季防寒抗冰。⑤改良土壤,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促进白及良好生长。
(2)物理防治用简单工具或光、热、温度及动物的趋性能来防治病虫害。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黏虫板杀成虫,达到降低田间落卵量;利用虫对糖、酒、醋的趋性进行诱杀;在幼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幼虫;播种前深翻晒土杀虫灭菌。
(3)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农药品种,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等国家及行业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使用必须遵行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控制使用次数和用量。
3.具体防治方法
(1)块茎腐烂病患病块茎呈水渍状并黑腐烂,地上茎叶部分出现褐变长型枯斑或全叶褐变枯死。多发生在多雨季节,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病害多发时期,虫伤或机械损伤可加重病变发生。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排水,对地下虫害进行防治,减少机械损伤,发病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窝或喷雾防治。
(2)叶褐斑病一般白及成叶易受害,初生新野不易受害。患病植株的叶沿叶尖显现出现黄褐色云纹状病斑,少数患病较重植株整片叶都受害枯死,但同株相邻叶仍可正常生长。此病害通过研究发现,与种植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温室中种植的比田间种植的发生重,但此病的危害相对较轻。
……
前言/序言
中药材是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需求量剧增,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历史上很多以野生或少量栽培为主的中药材开始大面积种植,中药农业应运而生,其稳定持续发展事关医疗健康民生工程。中药材种植的迅速发展,出现不少中药材规模种植区、种植乡、种植县等,药材生产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这些人员大多缺乏中药材生产加工经验和技术,加之科研成果转化薄弱,市场出现了对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的强烈需求。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在未来15年,要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纲要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提出了新的想法、做出了战略布局。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图书简介(精简版,用于突出核心内容) 本书系统阐述了白及的规范化种植、科学采收、高效初加工以及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内容涵盖了从优良品种选择、栽培基质准备、病虫害综合防治,到最佳采收时机把握、分级标准制定、传统与现代加工方法介绍,再到白及活性成分提取、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白及生产者、加工商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方案,以期提升白及药材的产量、品质和附加值,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图书简介(详细版,约1500字) 核心价值与读者定位: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一书,作为“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中的一员,聚焦于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现代化、规范化生产与加工。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白及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并结合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系统梳理、创新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经济高效的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体系。本书内容详实,技术指导性强,旨在服务于广大白及种植户、合作社、中药材初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企业、中药饮片厂、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对白及药材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它将成为您从零开始掌握白及种植、采收、加工全流程的权威指南,助力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内容深度与广度解析: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循序渐进,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覆盖了白及生产加工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白及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基础 植物学特性与分布: 详细介绍白及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以及其在我国主要的野生和栽培分布区域。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白及的生长规律,为后续的栽培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药用价值与应用: 梳理白及作为传统中药的悠久历史,重点阐述其主要化学成分(如粘液质、多糖、生物碱、挥发油等)及其药理活性,如止血、消肿、生肌、抗炎、抗病毒等。同时,介绍白及在临床上的经典应用与现代研究进展,如在肺结核、支气管炎、烧伤、创伤等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潜在开发价值。了解其价值是优化生产加工的出发点。 遗传资源与品种选育: 介绍当前市场上主要的白及品种(如川白及、湘白及、浙白及等)的特点差异,以及最新的品种选育动态,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区域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宜的品种。 第二部分:白及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栽培模式与场地选择: 详细介绍不同栽培模式的优劣势,包括林下仿野生栽培、大田栽培、设施栽培等,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科学的场地选择,评估土壤肥力、排水性、光照条件等。 繁殖技术与播种育苗: 深入讲解白及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组织培养、块茎分株等,重点阐述高效、易操作的播种育苗技术,从母本选择、采种、催芽、基质配制到移栽管理,提供详细的操作规程。 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土壤 preparation and fertilization: 强调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土壤消毒的重要性,以及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科学施肥的方案,包括基肥与追肥的种类、用量和时机。 Planting density and spacing: 根据不同栽培模式和品种,给出最佳的种植密度和株行距,以保证光照、通风和养分利用率。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详细介绍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以及干旱和涝灾的防治措施,强调排水的重要性,避免烂根。 Weed control: 介绍物理、化学和生物防除杂草的方法,以及化学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重点讲解白及常见的病虫害(如根腐病、炭疽病、蚜虫、线虫等)的识别、发生规律,并提供以绿色防控为主,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强调农药的安全使用和残留控制,符合GAP(良好农业规范)要求。 生长周期管理与营养调控: 针对白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包括萌发期、生长期、成熟期的管理重点,以及通过叶面喷施等方式进行营养调控,促进块茎膨大和有效成分积累。 第三部分:白及的科学采收与初加工 最佳采收时机判断: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观察白及植株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变黄、地上部分枯萎等)、块茎的成熟度(如大小、颜色、质地)来准确判断最佳采收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对药效和产量造成影响。 采收方法与工具: 介绍科学、高效、对植株损伤小的采收方法,以及常用的采收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采后处理: Cleanliness and grading: 详细介绍采收后如何初步清洗白及块茎,去除泥土、杂草等,并根据块茎的大小、形状、色泽等进行分级。 Drying techniques: 重点阐述多种白及的干燥技术,包括自然晾晒、机械烘干(如热风烘干、远红外烘干等)的工艺流程、温度控制、时间掌握等。强调如何通过科学的干燥方法,有效去除水分,防止霉变,最大限度地保留白及的有效成分和药用价值。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指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宜的仓储环境,包括温湿度控制、防虫、防鼠、防潮等措施,以确保白及药材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 第四部分:白及的精深加工技术与应用 传统加工工艺改进: 介绍传统的白及炮制方法(如润透、切片、蒸、炒等)的科学原理,并结合现代技术,提出改进方法,以提高炮制效率和药效。 现代加工技术: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详细介绍白及主要活性成分(如多糖、粘液质等)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醇提、超声波提取、酶法提取等,并介绍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等分离纯化技术。 Product development: 介绍白及在现代中药制剂(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剂)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提供具体的技术路线和配方参考。 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 介绍白及药材及产品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如多糖含量、粘液质含量等)、杂质检查等。阐述如何运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如HPLC、GC-MS、TLC等)对白及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第五部分: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市场分析与趋势: 分析当前白及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价格走势、主要消费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政策与法规: 介绍与中药材生产加工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GAP、GMP等认证要求。 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规避: 对白及的生产投入、产出、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并提供常见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的应对策略。 本书的鲜明特色: 1. 技术性强,操作性高: 所有技术均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操作流程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照章操作。 2. 前沿性与实用性并重: 既包含了传统经典的技术,又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3. 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强调采用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倡导绿色防控、节能降耗,符合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 4.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采用插图、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技术要点,降低阅读难度。 5. 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生产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技术。 《白及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一书,将是您在白及产业领域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助力。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科技与生产的桥梁,为您揭示白及产业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