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角度,强调医务工作者提高人文修养和文化品位的重要性。并建议他们多读中外名著,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培养对于诗歌、书画、旅游、收藏、音乐等的爱好。在当今医患关系概不那么和谐的中国。作者的见地无疑高出一筹,是一本值得所有医疗从业者一读的好书.
姚志彬 1953年8月生,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脑衰老和老年性痴呆,神经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编《脑研究前沿》《医用解剖学》等著作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出版《春暖杏林——医风名言录》及诗集《黄梅雨》《多雪的春天》。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而人文则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智慧和灵魂价值的科学。
医学除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特性以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关乎人,并服务于人的科学。即医学与人的生命、智慧和灵魂都有着根本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能割断的,也无法割断。所以医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这也要求医学工作者要具有更完备的人文修养。
从本质上来看:人文与医学的关系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疗技术是医学的肉体。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行医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它引领着医学的前进和实践方向,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
人文即人的精神文化,亦即人性与教养,包括知识、文化、道德、信仰、文学、艺术等人类精神活动的内容。人文精神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与人类生存价值的提高。如果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文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
医学是人文精神产生最早的领域,也是与之联系最紧密的领域。从医学诞生之日始,人文精神便相伴而生,并护佑其发展和进步。我国传统医学将其称为“仁术”,仁者爱也,爱什么?当然是爱人。所以晋代《医论》中便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古代西方的医学誓言中也有“启我爱医术,便爱世间人”。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突飞猛进,新的药物、技术和仪器不断涌现,导致一些医务人员,只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加之,临床分科愈来愈细,医生的专科化技术程度愈来愈高,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势必难以尽数掌握众多领域的知识,在技术和人文的取舍上往往顾此失彼。而我国的教育制度设计,过早的文理分科,又使得医生人文知识和兴趣的培养方面形成缺陷。加之市场对医疗活动的介入等,诸多因素致使医学人文精神逐步褪色甚至缺失。
最直接的后果是医患沟通和交流减少,患者不能感受到温暖,医患误会和矛盾增多,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并进一步造成对医界的不满情绪在社会蔓延,且时有医患矛盾演变为辱医伤医事件,使得医生的执业环境恶化,职业荣誉感下降。现代医学陷入了技术至上,人文失落的发展困境。
为了走出现代医学的困境,有识之士指出必须高扬人性人道的旗帜,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将医学人文精神贯彻在临床医疗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医生的言行举止和医生的医疗行为之中。
1.将人视为生物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确立病与人,身与心、生物与社会的“一元论”医学观。
2.将医学服务的目标定位于满足人对身心健康,生命质量的需求。
3.全面转变治疗观念,努力为病人提供最优化的治疗,尽量减少对肌体的损伤,限制某些高新技术的滥用,提高医疗安全。
医生是医疗活动的践行者,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医生责无旁贷。医生除了要熟练掌握医学科学技术之外,还应对文化素质,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呼应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引导年轻医生提高人文修养,我们编写《让人文照亮医学》,着重介绍如何提升医生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培养博物情怀和自然山水情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信仰和追求,让年轻医生在不断学习,不断修炼的过程中提升境界,登高望远,开阔胸襟。
本书编写和出版期间,我们相继迎来中华医学会和广东省医学会建会一百周年,纵览百年历史,这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是中国人从“东亚病夫”走向体魄强健,健康中国的历史。其中有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爱国为民,崇尚科学,弘扬医德,竭诚服务的伟大贡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医生这个职业是最美好、最崇高的事业。无论医学科技如何进步,人道、人性、人文的光辉,永远是医学救助的价值皈依。尽管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时常会遇到挫折,有时还必须面对医生公众形象受损的现实,但我们不能气馁和沉沦,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要有意识地去维护医生的群体形象。然而,外在的形象不是刻意即能塑造出来的,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们要自律、自省和自信,还要不断地学习和修为,丰富并提升自己。真正做到从内心坚持,做到知行合一,用我们精湛的技术和温馨的服务造福病人,并赢得大众的信任和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行且珍惜,请珍惜医生的崇高而美好的职业生涯。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让人眼前一亮。“人文”与“医学”的结合,这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一直觉得,医生不单单是治病救人的技术人员,更应该是能够理解人、关怀人的思想者。医学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它承载着生命中最脆弱、最珍贵的部分。这本书如果能探讨医生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的诊疗中,如何理解患者的恐惧、焦虑,如何用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沟通,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书中能有真实的案例,或许是医生的故事,或许是患者的经历,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医学背后的人性光辉。它或许能告诉我们,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不让医学变得冰冷,如何让每一次接触都充满温暖和尊重。我猜想,这本书也许会触及医学伦理的深层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医学的客观性和人性的主观性,如何在生死面前做出艰难的抉择,又如何在压力巨大的医疗环境中保持一颗同理心。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帮助我们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复杂性与崇高性,那就太好了。
评分“让人文照亮医学”,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种愿景,一种理想。我一直在思考,医学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关注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本书名恰恰触动了这一点。我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医学伦理的故事,那些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关于人性的抉择和思考。也许会介绍一些医生,他们如何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坚守人道的原则,将人文关怀置于首位。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医学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科技的介入与人际的温度,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患者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它或许还会讨论,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何才能让未来的医生,不仅是技术的专家,更是充满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医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医学的本质,看到它在科学光芒之下,所闪耀的人性之光。
评分“让人文照亮医学”,这个书名就像是一盏灯,点亮了我对医学的另一重想象。一直以来,我对医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科学层面,比如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药物的作用机制等等。但是,“人文”这个词的加入,让我想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医学不仅仅是与身体打交道,它更是与“人”打交道。每一个疾病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有他的故事、他的情感、他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医生如何将这些“人”的因素融入到医学实践中。也许它会讲述一些感人的医患故事,那些在医学面前,人性的光辉如何闪耀的时刻。也可能,它会探讨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出既有精湛医术,又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医生。我想象中,这本书会带领读者走进医学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些冰冷器械背后跳动的心脏,去理解那些专业术语背后蕴含的生命尊严。它或许能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疾病时,保持一份从容和勇气,也如何去理解和尊重那些在生命线上奋斗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人文照亮医学”,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温暖和力量。我一直认为,医学虽然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它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因此,医学的温度和人文关怀,是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才能不让医学变得冰冷和机械化,如何在诊疗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医生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去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困扰,并给予恰当的疏导。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方法,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建立信任,缓解恐惧。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内涵,去感受医学背后所蕴含的仁爱精神。它或许能让我明白,真正的医学,不仅在于治愈身体的病痛,更在于安抚心灵的创伤,最终实现生命的完整与尊严。
评分读到“让人文照亮医学”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了。在我看来,医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科学,它更关乎生命、关乎人性。很多时候,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是紧张的氛围,是快速的问诊,是专业的术语。但其实,在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有无数的情感在涌动。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医学的期待——它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技术,而应该充满人文的温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医生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去倾听患者的心声,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去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也许书中会介绍一些医学史上的故事,那些伟大的医生,他们是如何在行医过程中,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的。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方法论,教导医学生们如何培养同理心,如何与患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医学的“人文”一面,是会通过诗意的语言,还是通过严谨的分析?我期待它能让我重新审视医学,看到它更柔美、更深刻的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