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者》:
◆这就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那部小说!
◆“我们是威廉·吉布森的狂热粉丝。”——《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姐妹
◆“1923年以来100本英文小说佳作”之一
◆“赛博朋克”经典
◆一举拿下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
◆“这部小说问世十年后,我们才终于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纽约时报》
◆“简直无法想象它刚出版时的激进程度。”——《时代》
◆它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它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这个词,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先锋音乐、时尚、游戏……
◆而它仍然新鲜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写出来,仍然眩目得可以震撼到未来三十年的人类。
《零伯爵》:
◆ 《零伯爵》是“赛博朋克”经典《神经漫游者》的续集,是“赛博朋克”小说流派的经典著作。
◆《零伯爵》绝对不是《神经漫游者》的重复。这是一头全新的野兽,更古老、更诡异、更难以捉摸。
◆恶魔确实存在,胜利一触即发!耀眼、颓废、弥散性的伤感,赛博空间里的流浪者史诗从这里开始。
◆一个真正的文化现象。——《出版人周刊》
◆出版30多年来,《零伯爵》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虚拟现实”这些全新的概念,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
《重启蒙娜丽莎》:
◆延续前两部的精彩与刺激,“神经漫游者”系列大结局,揭开全部未解之谜
◆让人大呼过瘾的单行本小说,高度紧凑的叙事透出旖旎诗意,将读者的专注与智慧充分调动起来。——《出版人周刊》
◆吉布森的犀利笔锋未曾有丝毫失色。——《圣路易邮电报》
◆我简直不忍释卷。如果说《神经漫游者》是一则惊艳的开篇,《零伯爵》虽为佳作却玉有微瑕,那么《重启蒙娜丽莎》就是吉布森真正的盖世之作。——读者评论
◆吉布森的笔力愈发出众,结构更妙,节奏也更快了……他的小说剧情错综复杂,堪比酣畅的冒险故事,但却发生在一个类地世界,不会让读者产生疏离感。——《费城问讯者报》
◆吉布森的文笔泛着高科技之光,使得这部《零伯爵》的续作更添戏剧性,推荐给所有科幻爱好者。——《图书馆杂志》
《神经漫游者》: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强大对手……
《零伯爵》:
未来世界,科技为王。
马斯和保坂,两家巨人企业,势力庞大、各据一方。天才科学家们和这些跨国集团签下了无限期的卖身契,沦为收入奇高的囚徒。直到死亡,雇佣关系才会解除。
科学家克里斯托弗·米切尔,发明了一种蕴藏巨大潜能的新型生物芯片,涉及利益无数,牵动了各方人马。与此同时,他决定携带生物芯片叛变,从马斯出走,投靠保坂。
特纳,一个雇佣兵,被指定去执行这个极度危险的任务,而他自己刚刚从一场粉身碎骨的爆炸里醒来……
《重启蒙娜丽莎》:
一个年轻的妓女,一个耀眼的女明星,一个被放逐的机械师,一个跨国财团大小姐,四人的命运相互交错。
网络空间内,一场绑架正在酝酿,卑微少女蒙娜和国际明星安琪产生了意外的交集。两个女孩挣扎在生死边缘,而全人类的命运也危在旦夕……
威廉·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1948~ )
当代伟大的英文作家,科幻小说宗师,赛博朋克之父。
他的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开创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流派,1985年一举拿下雨果、星云、菲利普·K.迪克奖。2005年,《时代》将其列入“1923年以来100本英文小说佳作”。
威廉·吉布森不仅为科幻小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疆域,他天才的文风和犀利的哲学思辨,更赋予科幻小说一种新的质感与厚度。他的每本小说,均是可以被反复品味、反复重读的当代经典。
他也是“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汇的发明者。如今处处可见的“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就是因为吉布森小说的影响力而进入了我们的语言系统。
我们是威廉·吉布森的狂热粉丝。 ——《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姐妹
一个真正的文化现象。——《出版人周刊》
强大,令人沉醉。——《费城每日新闻》
吉布森的作品,已经改变了这个领域的脸谱。——《人物》
在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流行文化里,吉布森是那颗极其闪亮的星。——《圣地亚哥联合先驱报》
威廉·吉布森的行文,异常清晰,极富技巧,这就是写给高科技的诗行……科幻小说就是因此而被发明的吧。——布鲁斯·斯特林(赛博朋克代表作家)
我简直不忍释卷。如果说《神经漫游者》是一则惊艳的开篇,《零伯爵》虽为佳作却玉有微瑕,那么《重启蒙娜丽莎》就是吉布森真正的盖世之作。——读者评论
《神经漫游者》
第一部 伤心千叶城
第二部 购物之旅
第三部 儒勒·凡尔纳大道的午夜
第四部 迷光行动
终 章 出发与到达
《零伯爵》
1 溜号的枪
2 玛丽
3 波比玩了个威尔森
4 打卡上班
5 任务
6 巴瑞城
7 购物中心
8 巴黎
9 安置楼上
10 阿兰
11 行动营地
12 白色咖啡馆
13 双手施术
14 夜间飞行
《重启蒙娜丽莎》
01.烟/ 001
02.非洲小子/ 010
03.马里布/ 019
04.流 浪/ 028
05.波托贝洛/ 035
06.晨 光/ 045
07.那儿哪儿都不是/ 052
08.得克萨斯电台/ 065
09.地 下/ 075
10.形 状/ 086
11.下楼走走/ 096
12.南极洲从此处开始/ 110
13.鹰 架/ 121
14.玩 具/ 124
《神经漫游者》:
凯斯一扬胳膊,那人轻松闪避,滚烫的咖啡洒在仿米纸的墙上,棕色的渍印顺着墙面流下。他看见那人左耳垂上的狰狞金环。特种部队。那人微笑起来。
“凯斯,喝你的咖啡。”莫利说。“没什么事,但在阿米塔奇说话之前,你哪儿也不能去。”她盘腿坐在真丝沙发上,开始拆卸箭枪,却连看都不用看一眼。她的两只镜片看着他走到桌边,又盛了一杯咖啡。
“凯斯,你太年轻了,不记得那次战争了吧?”阿米塔奇用大手摸摸自己的棕色短发,手腕上有一条粗大的金色手链在闪烁。
“列宁格勒,基辅,西伯利亚。你们是我们在西伯利亚发明的,凯斯。”
“什么意思?”
“‘哭拳行动’,凯斯。你听过这个名字。”
“挺爽的,对吧?想用病毒程序烧掉那个俄国节点。没错,我听说过这事。无人生还。”
他感觉到空气突然变得紧张。阿米塔奇走到窗边,望向东京湾对岸。“不对。凯斯,有一个小组最后回到了赫尔辛基。”
凯斯耸耸肩,啜了口咖啡。
“你是个网络牛仔。你用来侵入工业银行的那些软件原型都是为‘哭拳行动’开发的。是为了攻击位于基伦斯克的那个电脑节点。每个编组一架“夜翼”微型飞机,一位驾驶员,一个网络操控台,一个牛仔。我们用的病毒叫‘鼹鼠’。鼹鼠系列是第一代真正的侵入程序。”
“破冰程序。”凯斯端着红杯子说。
“‘冰’是个缩写,它的全称是‘反侵入电子器件’。”
“ 问题是, 先生, 我现在根本不是牛仔, 我觉得我该走了……”
“我在场,凯斯。我亲身经历了你们这种人的发明过程。”
“你跟我和我这种人屁关系都没有,伙计。你只不过有钱雇得起昂贵女杀手,把我弄到这里来。我再也不可能用网络操控台,不管是为你还是为别人。”他走到窗边,看看下面。
“我现在住在那里。”
“我们的资料显示,你在街上胡搞乱来,好让一条街的人趁你不备杀了你。”
“资料?”
“我们建立了一个详细的模型。我们花钱查过你所有的假名记录,用军用软件进行总结。你有自杀倾向,凯斯。我们的模型标明你在外边只能活一个月。而我们的医学预测是你在一年内需要换胰脏。”
“‘我们’。”他注视着那双淡蓝色的眼睛。“谁是‘我们’?”
“如果我告诉你,我们可以复原你损毁的神经,你觉得怎样,凯斯?”在凯斯的眼中,阿米塔奇突然变成一尊沉重的金属雕像,纹丝不动。他知道了,这是一场梦,他很快便会醒来。阿米塔奇再也不会说话。凯斯的梦永远是以这样凝固的画面收尾,现在,这一场梦也该醒了。
“你觉得怎样,凯斯?”
凯斯看向东京湾对岸,浑身颤抖。
“我觉得你纯属胡扯。”
阿米塔奇点点头。
“那么我要问问你的条件。”
“和你过去见过的那些差不多,凯斯。”
莫利坐在沙发上说:“阿米塔奇,让他睡一会儿。”箭枪的零件摊在丝绸沙发上,像一张昂贵的拼图。“他快崩溃了。”
“讲条件,”凯斯说,“现在。就是现在。”
他仍在颤抖。无法自制地颤抖。
这本书简直是文字构建的迷宫,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走完第一个拐角。作者的叙事手法就像是在你脑海里直接植入了一段加密的记忆文件,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带着一种冰冷的、高解析度的数字质感。我特别喜欢他对“身体改造”那部分的处理,不是那种廉价的赛博朋克炫技,而是深入到哲学层面去探讨“人”这个定义的边界。那种在生物和机械之间游移的焦虑感,读起来让人汗毛直立。更别提配乐了——虽然书里没有真正的音乐,但我仿佛能“听”到那种合成器低音炮在深夜里嗡嗡作响的共振。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永恒的、被监视的压抑氛围,让你一旦开始阅读,就很难抽身出来。那种感觉,就像你的意识被锚定在了数据流的底层结构里,周围全是闪烁着警告灯的服务器阵列。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太空歌剧,那你可能要失望了。这本书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喘口气,梳理一下刚刚吞下去的那些复杂概念。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认知强度的训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那位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但奇怪的是,他描绘的未来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方式,却又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逻辑。特别是对跨国企业那种近乎神明的权力掌控,让我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妙,时而像慢镜头下的精密手术,对细节的打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时而又像一场高速追逐戏,信息量爆炸,心脏都要跳出嗓子眼。我特别欣赏他对“信息即是生命”这一核心观点的演绎,那种数据泄漏比肉体死亡更具毁灭性的设定,真的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书里的对话很少,但每一句都像淬了毒的匕首,直插要害。那些角色的内心独白,与其说是想法,不如说更像是系统日志,冷酷、精确,却又隐隐透着一丝被压抑的人性挣扎。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你需要反复翻阅的参考指南,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未曾注意到的伏笔。
评分对于那些热衷于探讨人类意识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饕餮盛宴。它超越了简单的科幻范畴,直接叩问了灵魂的数字化可能性。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自我”这一概念的解构过程。书中的角色们,很多时候更像是承载着特定程序指令的载体,他们如何在这种非人性的设定中,努力抓住一丝丝属于“人性”的光芒,非常引人深思。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克制感,他从不滥用形容词,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最严格的算法筛选,精准地传递出冰冷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像是在绝对零度下观察到的晶体结构,既脆弱又坚不可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故事里那些关于记忆移植和身份认同的伦理困境。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系列深刻的哲学辩论,用最尖锐的方式摆在了我们面前。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的方式,都微妙地发生了一些不可逆转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沉浸式体验”。我读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自己身处温暖的房间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来自阴暗潮湿的城市下水道,或者高耸入云的巨型企业数据中心那种湿冷感。作者对环境的描绘,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皮肤去感受。那种霓虹灯在雨水中破碎的光影,那种电子嗡鸣声萦绕不散的听觉体验,都被他以一种近乎催眠的方式注入了文字之中。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其说是线性的,不如说是螺旋上升的,每一次循环似乎都更深入地揭示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黑暗权力结构。我个人非常喜欢那些充满隐喻的意象,比如不断出现的“幽灵”和“镜子”,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对角色内心状态的直接投射。这本书不讨好读者,它甚至可能让你感到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让你感受到了艺术的张力。它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你不得不直视那些被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琐碎事务掩盖掉的宏大恐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硬核”。它不像很多流行小说那样,会友好地为你铺好红毯。相反,它直接把你扔进了一个语言的深水区,让你自己摸索呼吸的节奏。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高度浓缩的比喻,初读时确实会让人感到挫败。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靠上下文猜测的,甚至需要时不时地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帮助理解那些设定的社会规则。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顿悟”的快感无比强烈。当你终于跟上作者的思维速度,开始理解那些看似混乱的代码和碎片化的叙事是如何完美契合成一个宏大蓝图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是你的耐心,而是你的智力带宽。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各个部件——无论是人物线索、哲学探讨还是环境描写——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它拒绝简单化,坚持呈现世界的复杂性,这一点,我给满分。
评分“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是写给都市流浪人的歌,它如此耀眼,又如此颓靡……” ——《华盛顿邮报》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次不错的京东购物体验!
评分物流快,书品不错,以后多多活动还会继续支持。
评分经典作品,价格略贵。
评分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买买。
评分快递送货快,包装完好,书本质量不错。
评分嗯,以前买过一个单本,9块9凑十本买的,现在比较后悔。因为当时没有这一套,完整的,现在有了,不得不重新买了一套。
评分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