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内,女友失踪、父亲确诊癌症晚期、母亲车祸身亡,亮介觉得自己的人生已跌落谷底。然而,灾难从不因悲伤就不再来临。他在父母家中发现了四本尘封已久的笔记,里面的内容令他既恐惧又好奇,笔记本的主人是谁,里面的内容是真的吗?亮介仿佛跌入了无底深渊。
沼田真帆香留,
194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当过家庭主妇,曾出家修行,与友人共同经营过建筑公司。年过五十后开始写小说,并于2004年凭借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如果九月可以永存》荣获第5届恐怖悬疑大奖。2010年,作品《麻木》在《书目》杂志上半年畅销排行榜中排名第2,《猫鸣》在《热销文库王国2010-2011年》(《书目》杂志增刊)休闲类读物中排名第1。另着有《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阿弥陀佛》等。
我从未读过如此不可思议的小说,不知何时恐惧和哀伤最后竟然成了幸福。
──桐野夏生(小说家)
正因为彻底无视法律或伦理,所以才能如此纯粹──透过描写这样的爱情,让我们窥见了善恶的彼岸,不愧是只有这位作者才写得出来的力作。
──千街晶之(推理小说评论家)
我认为作者在真相揭开后准备的结局,毫无疑问就是‘幸福’。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共鸣,但那的确就是一种爱。
──藤田香织(书评家)
不知道它是一开始就在那里,还是父亲翻东西的时候将它放在了那里,总之,我在箱子的最底层找到了一个茶色信封,里面装着类似文件的东西。
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是四本笔记本,每本笔记的封皮和厚度各不相同,而且右下方都有罗马数字标注的序号,分别是:Ⅰ、Ⅱ、Ⅲ、Ⅳ。我拿起其中的一本,哗啦啦翻了一遍。每页上都写满了字,基本上没有空白的部分。用铅笔写的字线条很粗,幼稚的字迹像涂鸦一样凌乱,不知道作者是故意的,还是原本写字就是这个样子。我找出标号为“Ⅰ”的那本笔记开始读起来。标题写的好像是“摇摆的心”,这是什么意思?天色有些暗了,我拿着笔记走到窗前,立刻被文章吸引了。
摇摆的心
像我这种可以面不改色杀人的人,脑子的构造是否和普通人不同呢?
我在书中看到,最近,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精神分裂症了。据说,人脑中有多种激素在相互作用,并保持着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发生变化,哪怕只是一点点,人的心情和性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当时,我想:如果相关医学继续发展下去,或许就可以研制出能够治愈杀人症的药物了。如果现实中真的有这种药物,我还是会吃吃看的。我只是出于杀人的欲望而杀人,我对于自己的行为并不会产生罪恶感。即便如此,如果可以让我停止杀人的话,我还是愿意吃药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自己也感到很奇怪。
该从何写起呢?希望我能够说清楚自己变成这种人的预兆或者契机。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定期带我到医院做检查。医生总要在我后脑勺的瘤上摸上好一会儿,然后拿出画有画的纸片来,看着我,对我重复说“苹果”、“苹果”、“苹果”……很久之后我才明白,他是要我复述他说过的话。
当时的我,虽然勉强可以理解别人对我所说的话,但是自己却从来不主动开口对别人说话,不知道这是否和我头上的那个瘤有关。
对我的诊疗一般很快就会结束,之后,母亲会花很长时间向医生说明我在家时的情况,有时候讲着讲着就会掉下眼泪。那位戴眼镜的医生说话声音很低,他每次都会耐心听母亲把话讲完,必要时还会叽叽咕咕地对她作出一些解释。他经常像找借口一样说着这样一句话:“没办法,谁让这孩子没有……的‘摇摆的心’呢。”略掉的部分每次都不一样,所以我没有记住,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摇摆的心”,而其中的任何一种我都没有。
……
这本书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它处理“错过”和“选择”时的那种近乎哲学的沉思。它没有落入俗套的煽情,而是用一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调,描绘了人生中那些擦肩而过的可能性,以及每一个决定背后沉甸甸的代价。书中的角色有着强烈的成长弧线,但这种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的“变好”,而是一种带着伤痕的“成熟”,更具说服力。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大胆创新也令人印象深刻,一些句子结构和词语的搭配,初看或许有些奇异,但反复咀嚼后,便能品出其中蕴含的独特张力。它成功地避开了常见的叙事陷阱,没有将复杂的情感简单归类,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人性灰度的光谱。读罢,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某些尘封的记忆也被轻轻触动,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清洁。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看似“慢热”的叙事节奏有些不适应,但坚持读下去后,才发现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没有急于抛出爆炸性的情节,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匠人,一点一点地打磨着故事的质地。书中的意象运用非常高超,比如反复出现的某种特定物件或天气,它们不仅仅是背景元素,更是角色内心状态的隐喻。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揣摩这些细节的深层含义,每一次的重新解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品的“陈酿”。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查阅一些作者提到的背景知识,那种知识的探索欲也被它成功地激发出来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趣,看似松散的章节串联起来,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个精密的逻辑闭环,最后的收束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感,让人震撼又唏嘘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切换得非常流畅自然,一会儿是局内人的热切,一会儿是旁观者的冷静,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故事的立体感一下子增强了。我必须赞扬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能力,即便是配角的人物塑造也绝不敷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幽暗的角落,这使得整个故事的群像显得异常丰满和真实。它有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不美化人性中的弱点和自私,反而将其放大,但这种放大并非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理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从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来看,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即便是看似闲笔的地方,也暗藏着推动情节或深化主题的伏笔。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回报你的是一个绝对值得投入的精彩世界。
评分这部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充满了未知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角色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在爱与被爱中纠结的复杂心绪,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不禁要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过往。书中的对话更是精彩,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情感的张力,每一次的交锋都像是一场精妙的博弈,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上的独到匠心,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架空,而是根植于生活肌理之中的微妙变化,但这些变化却足以引发一场情感的地震。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私密的对话,作者不加评判地将人性的幽微之处呈现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做出判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略带忧郁的美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便描写最平淡无奇的日常,也能从中读出诗意。它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关于时间流逝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改变,关于那些我们曾经紧握却最终松开的手。那些青春期的躁动不安,那些成年后的隐忍与妥协,都被捕捉得无比精准。我特别喜欢书中几处环境描写,它们不仅仅是烘托气氛,更像是独立于人物之外的“观察者”,冷眼旁观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它给你足够的空间去填充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使得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共鸣。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思考良久。
评分1
评分非常好的书,读了获益匪浅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还可以
评分满减太划算了,又买了一堆书放书柜
评分1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