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家居面积中,恰当的利用立面空间也变得不容忽视。在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与地区,收纳文化呈现出一种愈加流行的趋势,学会如何整理、利用居住空间似乎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必备技能。把收纳理解为一种生活艺术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止步于此,就模糊了“收纳”所遮蔽的空间权力和消费主义文化,或许这两者才是促使收纳流行的原动力。就比如空白的墙壁除了用普通的壁柜式和搁板收纳杂物,还可以用创意十足的挂式收纳轻松为家扩容噢!不仅能让空白的墙面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可以将墙面空间100分的利用起来,为家储物扩容。
整理、做饭、清扫能够顺利地进行的家中,物品的数量往往恰到好处。对于现在的自己而言,考虑清楚家里的东西哪些是必须的,哪些又是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都是开启舒适生活的第一步。本书中收录了8位收纳高手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成员组成与生活方式,通过她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将家中物品的数量变得恰到好处。
这本书告诉你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里怎么去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怎么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丰富的储存功能。
日本株式会社主妇与生活社(编)
东京中央区总部出版社。以女性杂志先驱——《女性周刊》和时尚杂志《JUNON》等期刊为中心开展出版事业女,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以生活类别为主出版有多种书刊的大型出版社。
谢玥(译)
1980年生,北京人。
200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毕业后进入日企工作,先后从事翻译、贸易工作。2013年进入出版社工作。曾翻译过《名画上的莎士比亚》、《美的反叛者——拉斐尔前派》等一系列日版书。
目录
2 想想看,对于我家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数量”
4 本书介绍的8位收纳达人
6 吉留妇美子(43岁/全职上班族)
可能因为工作与服装业有关,所以对物品的数量和颜色很在意
将物品整理为“各2个”、“3种颜色以内”,看着舒心,用着方便
26 山本瑠实(36岁/专职主妇)
以前搬家的时候,大量处理物品的过程很痛苦
将容易增加的物品控制在“1人4个”
40 樋口千晶(31岁/专职主妇)
由于工作调动频繁,使用箱子、篮子就可以应对搬家
只要坚持“只装1个箱子”,马虎的我也可以做到。
52 小山田麻衣子(38岁/短时打工)
自从大女儿上中学以来,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重视3人在一起的时光,物品的摆放随处都是“3个在一起”
68 中川由纪子(40岁/专职主妇)
作为喜爱制作小点心、收藏咖啡用品、兴趣多多的人
我将“篮子、盒子、家具作为1个整体”来整理,收拾起来轻松愉快
86 津田麻美(40岁/短时打工)
将收纳做了个大清理,物品多得不得了的家中焕然一新
从那之后,“每年大清理2次”必不可少,一直维持着干净利索
96 柴野亚希子(42岁/个体经营)
因为有3个成长中的孩子,家中物品日渐增多
所以我家全体成员正在实行“增加1个,扔掉1个”的运动
106 泷本真奈美(45岁/个体经营)
讨厌制作装饰摆设的材料、工作资料乱糟糟的
坚持“给每1种类保留出大的空间”,养成确认物品数量的习惯
118 在狭小空间中重新审视“合适的数量”
一定会产生自己也可以做到的自信心
想想看,对于我家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数量”
“合适的数量”当然因人而异,并不是简单的减少就可以。
在物品日益增多的生活中,想用的东西找不到、已经有的东西又重复购买,这种情况是对时间、金钱和空间的浪费。如果能找到对自己来说“合适的数量”以及保持这个数量的收纳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浪费。
最近经常听到一个形容极端减少物品的词语——极简派。但是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教你将物品减少到极致。过度减少物品,会使生活不便、失去乐趣。思考一下对现在的自己来说什么是必要的、需要多少,能将它们整理得使用起来很方便,这个工作才是舒适生活的根本。
明白了“合适的数量”,生活瞬间变轻松
如果现在你感到生活不舒适,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对你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数量”。
比如内衣、袜子、盘子等生活必需品。“如果每天清洗的话,包括替换用的,准备4件就足够了”、“鞋子脏得很快,每个季节处理1双旧的,再买1双新的”,如果能像这样审视一下,那么家中的所有物品都在“目力所及”范围内。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减少无效的行为,收拾、做饭、扫除等所有事情都会变得顺利!如果你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那么找到“合适的数量”是最有效的捷径。
本书介绍8位收纳达人从单身、夫妻2人世界,到家中有孩子的4口之家,我们介绍的收纳达人在家庭构成、年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不同。
(译者注:LDK是日本用来介绍房屋布局的常用词,L表示起居室客厅,D表示饭厅,K表示厨房。1LDK表示1个房间外加客厅、饭厅、厨房,3LDK表示3个房间外加客厅饭厅厨房。)
01 吉留妇美子(43岁/全职上班族)
单身(+1只猫)
建成4年的独栋楼房(1LDK,63㎡)
爱好:手工制作摆件、创意翻新
02 山本瑠实(36岁/专职主妇)
丈夫(39岁)、长子(12岁)、次子(8岁),4口之家(+1条狗)
建成5年的独栋楼房(3LDK,100㎡)
爱好:养绿色植物、改变房间样式
03 樋口千晶(31岁/专职主妇)
丈夫(31岁)、女儿(4岁)、儿子(2岁),4口之家
建成26年的租赁公寓(3LDK,70㎡)
爱好:家具DIY、收集名家制作的器皿
04 小山田麻衣子 38岁/短时打工
丈夫(40岁)、女儿(14岁),三口之家(+1只狗)
建成19年的独栋楼房(3LDK,85㎡)
爱好:手工制作、遛狗
05 中川由纪子(40岁/专职主妇)
丈夫(39岁)、女儿(12岁)、儿子(8岁),四口之家
建成15年的独栋楼房(3LDK,72㎡)
爱好:做点心、送人小礼物
06 津田麻美(40岁/短时打工)
丈夫(41岁)、长女(14岁)、次女(11岁),四口之家
建成12年的独栋楼房(3LDK,80㎡)
爱好:重新涂家具、在家悠闲地喝茶
07 柴野亚希子(42岁/个体经营)
丈夫(43岁)、长子(16岁)、次子(14岁)、女儿(9岁),5口之家
建成10年的独栋楼房(4LDK,136㎡)
爱好:收集室内装饰品、手工制作饰品
08 泷本真奈美(45岁/个体经营)
丈夫(38岁),2人世界(+1只狗)
建成5年的独栋楼房(3LDK,120㎡)
爱好:手工制作摆件、翻新室内装饰、整理收纳
关于收纳工具的选择,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理性。它没有极力推销任何昂贵的品牌或产品,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不同材质、不同尺寸收纳用品的适用场景,甚至强调了“利用现有物品”的重要性。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是说,在你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物品数量和空间限制之前,盲目购买收纳盒,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收纳用品的收纳问题”。这简直是当头棒喝!我立刻停止了上周准备去大型家居店“扫货”的计划,转而利用家里的旧鞋盒和饮料箱,稍作装饰后,成功解决了浴室柜下方的一些零散洗漱用品的存放问题。这种“先梳理、后购买”的严谨逻辑,不仅帮我省下了一笔不必要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更加审慎的消费观,让我对待每一件物品都更加珍惜。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简直令人佩服,尤其是它对于“基础”这个概念的定义,非常接地气。很多收纳书一上来就让你把所有东西清空,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最终不了了之。但这本书推荐的“分区域、小步快跑”策略,简直是为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量身定做的救星。它建议我们从衣柜里的一条围巾、厨房的一个小抽屉开始,每次只攻克一个微小的目标。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先是整理了常年不用的工具箱,结果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那种“掌控感”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示,这些图示不是那种过度美化的效果图,而是非常写实的“前后对比”,让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收纳”这个曾经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工程,变得可以被量化、被执行,大大降低了入门的门槛。
评分拿到这本《从零开始学收纳·基础篇》的时候,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大概率又是那种讲了很多空话,买了也白买”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整理收纳的书籍已经铺天盖地,很多都是徒有其表,要么就是设计师的“样板房”展示,普通人根本复制不来。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没有急着教你扔东西或者买一堆收纳盒,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心法”开始讲起。它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囤积”的习惯,那种潜意识里对物品的依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如何作祟的。作者用非常日常化的语言,把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让我这个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听得懂,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我突然意识到,收纳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教我怎么叠衣服,而是教我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排版和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非常实用,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似乎深谙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段落划分清晰,重点信息都会用加粗或列表的形式标注出来,即便是跳跃式阅读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血泪经验”。每当我觉得有点懈怠或者想要放弃时,翻到随便一页,总能看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收纳小窍门”,就像被重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和生活升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整理技巧,更是一种可以持久维护的、对整洁生活的美好期待。
评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物品流动性”的讨论。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收纳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东西藏起来,眼不见为净。但这本《基础篇》却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观点:收纳的最终目的是让物品的取用变得高效流畅。它详细讲解了“动线规划”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比如常用的物品应该放在哪个高度,不常用的物品应该放在哪里才能不打扰到日常生活的节奏。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客厅电视柜的结构,把遥控器、充电线这些“高频出没”的小物件,从那个深不见底的杂物盒里解放出来,放到了一个带有分隔的小托盘里。效果立竿见影,找东西的时间几乎为零。这种从“藏”到“用”的思维转变,彻底颠覆了我对收纳的认知,让我明白,真正的整理是为生活服务的艺术,而不是为了好看而做的形式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