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收纳·基础篇 [ちょうどいい数をすっきりしまう]

从零开始学收纳·基础篇 [ちょうどいい数をすっきりしま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株式会社主妇与生活社 著,谢玥 译
图书标签:
  • 收纳
  • 整理
  • 家居
  • 生活
  • 技巧
  • 断舍离
  • 极简主义
  • 日本
  • 实用
  • 新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3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942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ちょうどいい数をすっきりしまう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铜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寸土寸金的家居面积中,恰当的利用立面空间也变得不容忽视。在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与地区,收纳文化呈现出一种愈加流行的趋势,学会如何整理、利用居住空间似乎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必备技能。把收纳理解为一种生活艺术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止步于此,就模糊了“收纳”所遮蔽的空间权力和消费主义文化,或许这两者才是促使收纳流行的原动力。就比如空白的墙壁除了用普通的壁柜式和搁板收纳杂物,还可以用创意十足的挂式收纳轻松为家扩容噢!不仅能让空白的墙面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可以将墙面空间100分的利用起来,为家储物扩容。

内容简介

  

整理、做饭、清扫能够顺利地进行的家中,物品的数量往往恰到好处。对于现在的自己而言,考虑清楚家里的东西哪些是必须的,哪些又是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都是开启舒适生活的第一步。本书中收录了8位收纳高手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成员组成与生活方式,通过她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将家中物品的数量变得恰到好处。

这本书告诉你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里怎么去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怎么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丰富的储存功能。


  

作者简介

日本株式会社主妇与生活社(编)

东京中央区总部出版社。以女性杂志先驱——《女性周刊》和时尚杂志《JUNON》等期刊为中心开展出版事业女,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以生活类别为主出版有多种书刊的大型出版社。

谢玥(译)

1980年生,北京人。

200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毕业后进入日企工作,先后从事翻译、贸易工作。2013年进入出版社工作。曾翻译过《名画上的莎士比亚》、《美的反叛者——拉斐尔前派》等一系列日版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2 想想看,对于我家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数量”

4 本书介绍的8位收纳达人

6 吉留妇美子(43岁/全职上班族)

可能因为工作与服装业有关,所以对物品的数量和颜色很在意

将物品整理为“各2个”、“3种颜色以内”,看着舒心,用着方便


26 山本瑠实(36岁/专职主妇)

以前搬家的时候,大量处理物品的过程很痛苦

将容易增加的物品控制在“1人4个”


40 樋口千晶(31岁/专职主妇)

由于工作调动频繁,使用箱子、篮子就可以应对搬家

只要坚持“只装1个箱子”,马虎的我也可以做到。


52 小山田麻衣子(38岁/短时打工)

自从大女儿上中学以来,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重视3人在一起的时光,物品的摆放随处都是“3个在一起”


68 中川由纪子(40岁/专职主妇)

作为喜爱制作小点心、收藏咖啡用品、兴趣多多的人

我将“篮子、盒子、家具作为1个整体”来整理,收拾起来轻松愉快


86 津田麻美(40岁/短时打工)

将收纳做了个大清理,物品多得不得了的家中焕然一新

从那之后,“每年大清理2次”必不可少,一直维持着干净利索


96 柴野亚希子(42岁/个体经营)

因为有3个成长中的孩子,家中物品日渐增多

所以我家全体成员正在实行“增加1个,扔掉1个”的运动


106 泷本真奈美(45岁/个体经营)

讨厌制作装饰摆设的材料、工作资料乱糟糟的

坚持“给每1种类保留出大的空间”,养成确认物品数量的习惯


118 在狭小空间中重新审视“合适的数量”

一定会产生自己也可以做到的自信心


精彩书摘

想想看,对于我家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数量”


“合适的数量”当然因人而异,并不是简单的减少就可以。

在物品日益增多的生活中,想用的东西找不到、已经有的东西又重复购买,这种情况是对时间、金钱和空间的浪费。如果能找到对自己来说“合适的数量”以及保持这个数量的收纳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浪费。

最近经常听到一个形容极端减少物品的词语——极简派。但是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教你将物品减少到极致。过度减少物品,会使生活不便、失去乐趣。思考一下对现在的自己来说什么是必要的、需要多少,能将它们整理得使用起来很方便,这个工作才是舒适生活的根本。


明白了“合适的数量”,生活瞬间变轻松

如果现在你感到生活不舒适,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对你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数量”。

比如内衣、袜子、盘子等生活必需品。“如果每天清洗的话,包括替换用的,准备4件就足够了”、“鞋子脏得很快,每个季节处理1双旧的,再买1双新的”,如果能像这样审视一下,那么家中的所有物品都在“目力所及”范围内。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减少无效的行为,收拾、做饭、扫除等所有事情都会变得顺利!如果你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那么找到“合适的数量”是最有效的捷径。


前言/序言

本书介绍8位收纳达人从单身、夫妻2人世界,到家中有孩子的4口之家,我们介绍的收纳达人在家庭构成、年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不同。

(译者注:LDK是日本用来介绍房屋布局的常用词,L表示起居室客厅,D表示饭厅,K表示厨房。1LDK表示1个房间外加客厅、饭厅、厨房,3LDK表示3个房间外加客厅饭厅厨房。)

01 吉留妇美子(43岁/全职上班族)

单身(+1只猫)

建成4年的独栋楼房(1LDK,63㎡)

爱好:手工制作摆件、创意翻新

02 山本瑠实(36岁/专职主妇)

丈夫(39岁)、长子(12岁)、次子(8岁),4口之家(+1条狗)

建成5年的独栋楼房(3LDK,100㎡)

爱好:养绿色植物、改变房间样式

03 樋口千晶(31岁/专职主妇)

丈夫(31岁)、女儿(4岁)、儿子(2岁),4口之家

建成26年的租赁公寓(3LDK,70㎡)

爱好:家具DIY、收集名家制作的器皿

04 小山田麻衣子 38岁/短时打工

丈夫(40岁)、女儿(14岁),三口之家(+1只狗)

建成19年的独栋楼房(3LDK,85㎡)

爱好:手工制作、遛狗

05 中川由纪子(40岁/专职主妇)

丈夫(39岁)、女儿(12岁)、儿子(8岁),四口之家

建成15年的独栋楼房(3LDK,72㎡)

爱好:做点心、送人小礼物

06 津田麻美(40岁/短时打工)

丈夫(41岁)、长女(14岁)、次女(11岁),四口之家

建成12年的独栋楼房(3LDK,80㎡)

爱好:重新涂家具、在家悠闲地喝茶

07 柴野亚希子(42岁/个体经营)

丈夫(43岁)、长子(16岁)、次子(14岁)、女儿(9岁),5口之家

建成10年的独栋楼房(4LDK,136㎡)

爱好:收集室内装饰品、手工制作饰品

08 泷本真奈美(45岁/个体经营)

丈夫(38岁),2人世界(+1只狗)

建成5年的独栋楼房(3LDK,120㎡)

爱好:手工制作摆件、翻新室内装饰、整理收纳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图书《从零开始学收纳·基础篇》的详细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具体信息,力求自然、专业。 --- 书名: 《筑巢引凤:家居收纳的入门与实践指南》 副标题: 从混乱到有序,构建高效生活空间的系统化操作手册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专业的作者名,如:林溪]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专业的出版社名,如:生活美学出版社] --- 内容简介: 告别“收纳焦虑”,构建真正属于你的高效生活系统 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物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处不在的杂乱和收纳的巨大压力。我们常常感到,即使花了大量时间整理,混乱似乎总会如影随形,物品找不到,时间被浪费,心情也随之低落。这本书,正是为所有渴望摆脱这种“收纳困境”,寻求一套切实可行、持久有效的居家整理策略的读者而准备的。 《筑巢引凤:家居收纳的入门与实践指南》并非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折叠衣物或摆放碗碟的技巧手册。它是一套从思维重塑到空间重构的系统化方法论。我们深知,收纳的本质,是对生活方式的梳理和对个人需求的精准定位。 本书的核心理念建立在“适度原则”与“动线优化”之上。我们认为,完美的收纳不是将所有物品塞进看不见的角落,而是确保每一件物品都能被舒适地取用,并且有其固定的“家”。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模块,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稳定的收纳体系: --- 第一篇:收纳的哲学基石——认知重构与物品清点 在动手整理之前,必须先建立正确的“收纳观”。很多整理失败的案例,往往是源于对物品的过度依恋或对空间潜力的低估。 1. 审视你的“拥有”: 本篇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物品盘点。这不是简单的“扔东西”,而是通过一系列提问框架,帮助你明确每件物品对你当前生活状态的真实价值。我们将探讨“留存的阈值”概念,区分“必须拥有”、“偶尔使用”和“情感寄托”,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需要管理多少“存量”。 2. 空间心理解析: 深入剖析杂乱背后的心理因素,如“囤积倾向”、“完美主义陷阱”和“未雨绸缪情结”。通过专业的心理引导工具,帮助读者卸下心理包袱,为物理整理扫清思想障碍。 3. 建立“物品档案”: 引入科学的物品分类系统,将家庭中的所有物品依据其使用频率、功能属性和物理尺寸进行初步建档。这是后续高效布局的基础。 --- 第二篇:空间动线与区域规划——打造高效流动的家 收纳的效率,取决于你与空间互动的流畅性。本篇聚焦于家居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1. “黄金三角”与生活动线: 详细解析厨房、卧室和工作区等核心区域的日常操作流程(如烹饪动线、更衣动线)。通过优化家具的相对位置和存储点的设置,确保使用最省力、最快捷的方式完成日常行为。 2. 分区存储策略: 提出“就近原则”和“反向存储”等实用策略。例如,解释为什么清洁工具不应存储在离使用区域最远的地方,以及如何根据家庭成员的使用习惯划分个人专属区域。 3. 垂直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探讨如何安全、美观地利用墙面、门后和柜体内部的垂直空间。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承重墙体的存储解决方案,避免不切实际的安装建议,确保安全性和实用性并重。 --- 第三篇:容器的智慧选择与精细化管理 收纳容器是实现有序的物理载体,选错容器往往是收纳系统崩溃的开始。 1. 容器的“匹配度”理论: 摒弃盲目购买统一尺寸收纳盒的做法。本篇强调容器必须与收纳物体的形态、尺寸以及存储位置完美契合。我们将提供一套详细的“容器选购清单”,列出针对不同材质(如纺织品、文件、小型零配件)的最佳容器类型及其优缺点。 2. 抽屉内部的“微观布局”: 聚焦于最容易产生混乱的抽屉空间。介绍分隔板、抽屉垫和可调节高度的收纳件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抽屉内的物品即使被翻动后也能快速复位。 3. 文件与电子设备的有序管理: 针对现代家庭中日益增多的纸质文件、数据线和电子配件,提供专业的归档和标签系统。确保重要的法律文件、保修卡和日常数据线都能在需要时瞬间找到。 --- 第四篇:维护与迭代——让“整洁”成为一种习惯 收纳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本书最后一部分专注于如何将整理行为内化为日常习惯,并应对生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1. “五分钟复位法”: 介绍一套快速清理(Tidy-Up)流程,它可以在家庭成员日常活动间隙中完成,有效阻止小混乱演变成大灾难。 2. 季节性与周期性维护: 制定家庭物品的“生命周期检查表”,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季度性、半年度的深度检查和物品更新,尤其关注衣物换季和节日用品的存储。 3. “引入新物”的缓冲机制: 许多收纳失败在于缺乏对新购物品的“缓冲空间”管理。本书提供了“一进一出”原则的实用落地方法,确保家庭存量始终保持在一个可控的水平线上。 --- 本书特色: 拒绝“断舍离”的极端化倾向,主张“适度拥有,高效利用”。 强调工具的理性选择,而非对昂贵收纳产品的过度推销。 注重家庭成员的参与性,提供家庭成员间沟通整理规则的实用建议。 图文并茂,提供大量实际操作的步骤分解图和概念图示,让复杂的整理流程变得直观易懂。 《筑巢引凤》旨在帮助读者将“整理”从一项令人头疼的家务,转变为一种提升生活品质、节省时间精力的积极生活技能。它将为你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你无论面对何种生活阶段的变化,都能轻松应对,享受一个真正清爽、有条理的居住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收纳工具的选择,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理性。它没有极力推销任何昂贵的品牌或产品,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不同材质、不同尺寸收纳用品的适用场景,甚至强调了“利用现有物品”的重要性。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是说,在你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物品数量和空间限制之前,盲目购买收纳盒,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收纳用品的收纳问题”。这简直是当头棒喝!我立刻停止了上周准备去大型家居店“扫货”的计划,转而利用家里的旧鞋盒和饮料箱,稍作装饰后,成功解决了浴室柜下方的一些零散洗漱用品的存放问题。这种“先梳理、后购买”的严谨逻辑,不仅帮我省下了一笔不必要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更加审慎的消费观,让我对待每一件物品都更加珍惜。

评分

这本书的实操性简直令人佩服,尤其是它对于“基础”这个概念的定义,非常接地气。很多收纳书一上来就让你把所有东西清空,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最终不了了之。但这本书推荐的“分区域、小步快跑”策略,简直是为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量身定做的救星。它建议我们从衣柜里的一条围巾、厨房的一个小抽屉开始,每次只攻克一个微小的目标。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先是整理了常年不用的工具箱,结果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那种“掌控感”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示,这些图示不是那种过度美化的效果图,而是非常写实的“前后对比”,让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收纳”这个曾经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工程,变得可以被量化、被执行,大大降低了入门的门槛。

评分

拿到这本《从零开始学收纳·基础篇》的时候,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大概率又是那种讲了很多空话,买了也白买”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整理收纳的书籍已经铺天盖地,很多都是徒有其表,要么就是设计师的“样板房”展示,普通人根本复制不来。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没有急着教你扔东西或者买一堆收纳盒,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心法”开始讲起。它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囤积”的习惯,那种潜意识里对物品的依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如何作祟的。作者用非常日常化的语言,把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让我这个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听得懂,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我突然意识到,收纳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教我怎么叠衣服,而是教我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排版和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非常实用,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似乎深谙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段落划分清晰,重点信息都会用加粗或列表的形式标注出来,即便是跳跃式阅读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血泪经验”。每当我觉得有点懈怠或者想要放弃时,翻到随便一页,总能看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收纳小窍门”,就像被重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和生活升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整理技巧,更是一种可以持久维护的、对整洁生活的美好期待。

评分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物品流动性”的讨论。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收纳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东西藏起来,眼不见为净。但这本《基础篇》却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观点:收纳的最终目的是让物品的取用变得高效流畅。它详细讲解了“动线规划”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比如常用的物品应该放在哪个高度,不常用的物品应该放在哪里才能不打扰到日常生活的节奏。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客厅电视柜的结构,把遥控器、充电线这些“高频出没”的小物件,从那个深不见底的杂物盒里解放出来,放到了一个带有分隔的小托盘里。效果立竿见影,找东西的时间几乎为零。这种从“藏”到“用”的思维转变,彻底颠覆了我对收纳的认知,让我明白,真正的整理是为生活服务的艺术,而不是为了好看而做的形式主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