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1949.4.23 套装上下册)/城市解放纪实丛书

南京解放(1949.4.23 套装上下册)/城市解放纪实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市档案馆 编
图书标签:
  • 南京解放
  • 历史纪实
  • 战争回忆录
  • 城市史
  • 1949年
  • 解放战争
  • 国民党
  • 共产党
  • 纪实文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4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4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解放纪实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9
套装数量:2
字数:9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解放(1949.4.23 套装上下册)/城市解放纪实丛书》以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图片再现了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解放南京的壮丽场景;重新翻开了南京人民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掀起“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斗争,纷纷组织起来护厂、护校的革命斗争史;系统记述了南京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京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军事接管,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的光辉历程;真实记录了邓小平、刘伯承、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南京、建设南京、发展南京呕心沥血的身影和足迹。

目录

第一篇 风雨南京
一、国民党政府崩溃前采取的各项措施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晓谕民众,力持镇静”致南京市政府密电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补发《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致南京市政府训令
(一九四八年三月九日)
国民政府粮食部视察余仲篪关于镇压南京市民抢购面粉致粮食部呈
(一九四八年五月七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抄发《剿匪地区军政机构配合方案》致南京市政府训令
(一九四八年五月八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切实施行《戒严法》致南京市政府训令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禁止人民罢工、罢课、请愿、游行致南京市政府密电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
南京市党政军联席会议记录*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七日)
国民党首都卫戍总司令部宣布临时戒严令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国民政府粮食部关于南京发生抢米风潮之报告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局长董显光关于政府绝未考虑迁都之声明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
南京市政府关于疏散职员眷属之训令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
汤恩伯关于颁发《京沪警备总司令部保防工作指导方案》之代电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蒋介石饬令核议顾祝同强化统治之签呈致行政院代电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严禁公务员请愿致南京市政府训令
(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
南京市政府为请出示戒严布告致首都卫戍总司令部代电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
南京市政府为订定非常时期施政纲领致行政院呈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
孙科为蒋介石“辞职”等事致南京市政府电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关于切实加强南京治安之代电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为迁广州办公致南京市政府电
(一九四九年二月七日)
国民党首都卫戍总司令部为由其召集“学运小组”事致教育部留守处函
(一九四九年四月九日)
南京市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记录
二、南京人民迎解放的斗争
中共上海局致南京地下党市委指示信
(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中共上海局致南京地下党市委指示信
(一九四八年九月底)
南京地下党最近工作报告
(一九四八年十月)
中共上海局关于地下党应如何配合解放军入城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二月)
南京区大专学生“争生存”联合会成立宣言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南京市大专学校璧联联合会争生存、争和平宣言
(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国民党首都警察厅为报告镇压“四·一”学运经过致教育部代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日)
南京市公务员工联谊总会关于公务员工反内战等情况的报告书*
(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日)
李昌禄在国际学联调查会上控诉国民党政府镇压“四·一”学运之罪行
(一九五〇年五月)

第二篇 解放南京
一、国民党江防兵力情况
华东军区参谋处关于各地蒋军情况通报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
华东军区参谋处关于大江南北匪蒋军设防情况的报告
(一九四九年一月)
华东军区参谋处关于蒋军拼凑残余力量作孤注挣扎的报告
(一九四九年一月)
华东军区参谋处关于黄维兵团覆没南北残匪各自逃命的报告
(一九四九年一月)
华东军区参谋处关于一九四八年底华东地区江北蒋军指挥系统及兵力统计表
(一九四九年三月三日)
华东军区参谋处关于蒋军江防情况介绍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
二、解放南京之战
金陵支队关于南京近况的参考材料(部分)
(一九四九年一月)
邓小平、陈毅关于建议先抽派林罗部部分部队提前南下致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二月四日)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关于渡江作战的八个问题致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电
(一九四九年二月九日)
中央军委关于渡江作战计划等问题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一日)
中央军委关于准备攻占浦口及炮击南京问题致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电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实行正规编制讲话材料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关于向江南大进军的政治工作指示
(一九四九年三月一日)
粟裕、张震关于攻取浦口炮击南京之部署复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一日)
唐亮、张震、钟期光关于攻占浦口炮击南京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四日)
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关于渡江作战部队准备中应注意的几项主要工作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
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关于渡江作战在战术指挥上应强调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
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渡江准备工作之经验总结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
陈毅、粟裕、谭震林关于扫清长江北岸敌桥头堡的作战部署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七日)
陈毅、饶漱石、邓小平等关于攻占浦口炮击南京等问题致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八日)
陈毅、谭震林关于攻占江北桥头堡夺取两浦致中央军委等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九日)
中央军委关于攻占两浦夺取江北敌据点致陈毅、饶漱石、邓小平等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九日)
华东军区关于执行京沪杭战役的工作指示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陈毅、邓小平、谭震林关于推迟两天渡江等问题致中央军委等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中央军委关于同意推迟两天渡江致总前委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陈毅关于第三野战军渡江准备的军政动向致中央军委并报二野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日)
第二野战军关于渡江作战战术指示通令
(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日)
总前委关于《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致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总前委关于在部队内颁发渡江作战动员口号致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
第八兵团关于以一部包围监视两浦之敌兵团率主力进入扬州、宜陵地区集结的部署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日)
第八、第十兵团渡江作战部署
(一九四九年四月八日)
第二野战军关于京沪杭战役基本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八日)
中央军委关于查告江水情形和推迟渡江时间有何不利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日)
总前委关于先打过江,然后争取和平接受为更有利的问题致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日)
总前委关于二十二日渡江不再推迟为好致中央军委并告刘伯承等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一日)
总前委关于为配合谈判推迟一星期渡江致刘伯承等并报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一日)
中央军委关于推迟至四月二十二日渡江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一日)
第八兵团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一日)
总前委关于推迟一星期渡江需对干部说明的问题致二野、三野前委和各兵团党委并报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二日)
总前委关于了解和研究翻坝堵口开河等问题致二野、三野并报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三日)
中央军委关于国共谈判情况及渡江时间等问题致总前委等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四日)
总前委关于相机夺取江北守敌桥头堡及江心洲致刘伯承等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五日)
第八、第十兵团渡江作战准备工作情况的补充报告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六日)
总前委建议不再推迟渡江及渡江后的部署致中央军委并告二野、三野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七日)
总前委关于渡江作战的具体战斗部署致中央军委并告二野、三野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七日)
总前委关于二野及三野七、九两兵团渡江后之行动致中央军委并刘伯承、粟裕等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
粟裕等关于建议第七、第九兵团迅速插向敌之纵深致中央军委并刘伯承、李达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总前委关于七、九两兵团应迅速向东挺进致粟裕等并报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八兵团关于三十五军进攻两浦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粟裕等给第八、十兵团及有关各部的作战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总前委关于对接受南京和芜湖的处置意见致中央军委并二野、三野和谭震林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总前委关于遵命按时到达南京呈中央军委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三十五军关于部队占领与接管南京之政治工作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前委关于一面派队追歼,一面整顿态势致粟裕、张震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前委关于彻底歼灭敌军保证全国胜利的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粟裕、张震关于京镇敌军向杭州逃窜各部应迅猛追歼致各军、各兵团首长等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前委就占领南京乘胜追击敌人严整入城纪律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华东军区政治部关于渡江南进政治工作的指示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总前委关于南京情况呈中央军委之电报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夺取与肃清敌在江北岸桥头堡的作战经过
(一九四九年四月)
邓小平关于渡江后工作情况报告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
第三野战军关于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总结
三、林遵率舰起义
林遵等起义官兵致毛泽东、朱德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
毛泽东、朱德复林遵等电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
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致林遵等慰电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
四、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成立启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交通组工作报告
(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欢迎指导组工作报告*
(一九四九年四月底)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宣传组工作报告
(一九四九年四月底)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治安组工作摘要
(一九四九年四月底)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关于结束工作的启事
(一九四九年五月九日)
国民党南京市政府留京员工联谊会工作报告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
五、庆祝南京解放
华北党政军领导机关庆祝南京解放贺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一野战军庆祝南京解放贺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中原党政军领导机关庆祝南京解放贺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庆祝南京解放贺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晋绥党政军领导机关庆祝南京解放贺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全国总工会等十二人民团体联名庆祝南京解放贺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平壤华侨为庆祝南京解放致毛泽东、朱德电
(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
中共中央致第二、第三野战军贺电
(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日)
方光焘等关于庆祝南京解放之宣言
(一九四九年五月四日)
……

第三篇 接管南京
第四篇 建设南京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南京解放(1949.4.23 套装上下册)/城市解放纪实丛书》:
  一、查本市各专科以上学校匪谍学生连日鼓动学潮,上海各大学亦派有代表参加,显系有计划之行动。本厅事前据报,一面转报钧部设法防范,一面派遣便衣员警不断严密侦查,并会同军宪,用劝导方式设法防止,力求避免事态扩大。兹将处理经过报告如左:
  甲、3月31日匪谍学生在中央大学开会,决定4月1日上午9时在四牌楼中央大学集合,举行“南京各大学专科学校争生存争自由联合大游行”。本厅据报后,一面呈报钧部设法防止,一面令饬保警总队派遣徒手长警两中队,归由东区局薛局长指挥,加强警力,机动使用,积极设法劝导,并于3月31日夜9时派城区各局长参加钧部召开会,即席决定:“以力加劝阻为原则,如劝阻无效,只有忍让,不强行阻止”,同时秉承上项决定,令饬城区各局员警切实注意防范,力求避免发生意外。
  乙、4月1日清晨,东区局按照预定计划派警前往中央大学封锁前、后门及附近交通,加强戒备。至上午8时,各校学生陆续到达中大集合,约4000余人,计有中大、政大、金大、金女大、建国法商学院、音专、剧专、药专等单位。上午10时许,由中大整队出发游行,途经成贤街、碑亭巷、林森路至总统府前,随即派出教职员、学生代表7人向代总统请愿,其余学生即在总统府前张贴各种反动标语,并高呼反动口号,跳秧歌舞。至12时30分左右,由总统府前经大行宫、太平路、白下路、中正路、新街口、中山路、鼓楼,回至金陵大学。下午1时30分,在总统府请愿之各代表亦回至金大,当时全体学生唱歌欢迎,旋由该代表等当众报告请愿经过,并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游行是胜利了,然而我们不能认为满足”等语,旋即散会。
  丙、讵料边疆、政大两校学生6人于大光路军官收容总队门前举行反动宣传时,因激起军人公愤被打耳光,遂干下午3时许邀集同学百余人,在金大散会后分乘卡车3辆前往大光路,意图报复,并在白下路,向大中桥方向行驶,沿途高呼“反饥饿、反迫害、反征粮、反美援、打倒反动军队”等口号时,大中桥附近军官收容总队官兵20余人更激起愤慨,上前质询“谁是反动军队?”学生答“戡乱军队就是反动军队!”随即触怒在场官兵,相互混打。当时该军官总队住大光新村官兵百余人赶上参加。本厅据报后当即饬由中区局欧阳局长率领员警前往调解,并切实维持秩序。计当时混打经过受伤学生田文蕙等54人、受伤军官张著涵等多名、(2060)卡车司机1名(姓名待查),当即由欧阳局长设法送往市立医院治疗。
  丁、大中桥发生混打后,边校学生当即分向中大、金大等校求援,至下午4时许,复有中大、金大等校学生500余人再向总统府请愿。本厅据报后,令饬东区分局薛局长率领员警前往劝阻无效,学生坚持围坐总统府前路中。下午5时许,突有军官收容总队官兵百余人分乘卡车两辆到达东海路北口下车,分执木棍,蜂涌向总统府方向前来。薛局长见来势凶猛,立即向学生大呼“快点走开”,内有学生回说“不走”。薛局长当时一面转身去总统府调派预备之长警一队前往拦阻军人,以免发生事端。讵转瞬间军人已冲到,军人、学生双方且打且退,退人总统府大门内。本厅徒手员警奋不顾身极力维持秩序,终以军人持有木棍,情绪激昂,致殴学生李士全等57名。下午6时25分,总统府警卫队鸣枪,军人始行退去。事后即协同卫戍总部派卡车,分将受伤学生送鼓楼等医院救治。本厅薛局长当时会同总统府卫戍总队在现场逮捕肇事军人7名,解送卫戍总部办理。
  ……

前言/序言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1840年清政府《南京条约》的签订,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南京人民经历过无数变革与探索、磨难与挫折、奋斗与抗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党领导人民闹革命、谋幸福,使南京人民看到光明和希望。1949年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科学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英明决断,在赢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3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以横扫千钧之力直捣蒋家王朝,一举攻占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奏响了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壮丽凯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现代史上辉煌的篇章。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从此意气风发地走进了一个新时代。6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于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奋发有为,使南京从百业萧条、民生凋敝的国民党统治中心变成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朝着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
  六十八年的沧桑巨变,六十八年的成就辉煌。为了追忆那段威武雄壮、惊天动地的历史,隆重纪念即将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南京解放七十周年,南京市档案馆编纂再版了《南京解放》一书。该书以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图片再现了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解放南京的壮丽场景;重新翻开了南京人民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掀起“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斗争,纷纷组织起来护厂、护校的革命斗争史;系统记述了南京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京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军事接管,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的光辉历程;真实记录了邓小平、刘伯承、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南京、建设南京、发展南京呕心沥血的身影和足迹。该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实,不仅可以使我们牢记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更可以启迪教育后人,弘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我们要在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定新目标,紧抓新机遇,争创新优势,再创新辉煌,奋力书写“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崭新篇章,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城市解放纪实丛书》系列简介 “城市解放纪实丛书”系列,旨在系统、深入地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各大中城市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每一部作品都聚焦一座城市的解放,从战前准备、战略部署,到具体的攻城战役、接管整顿,再到解放后新生活的开启,力求以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图片以及生动的文字,还原历史现场,呈现那段跌宕起伏、充满牺牲与胜利的岁月。 本丛书不局限于军事层面的描述,更着力于展现城市解放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我们深入挖掘城市在解放战争中的独特地位和战略意义,剖析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与军事行动如何相互配合,如何赢得民心,最终实现城市的和平或武力解放。同时,丛书也关注解放后,如何迅速恢复城市秩序,重建社会经济,以及普通市民在这一历史巨变中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变化。 丛书中的每一卷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窗口,透过它,读者可以看到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解放历程,感受到解放战争的复杂性、艰巨性与伟大性。我们力求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新中国的黎明如何在一座座被解放的城市中冉冉升起,人民如何迎来了新的命运。 本丛书注重史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广泛搜集了国家档案馆、军事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以及各参战部队的珍贵档案,并采访了大量亲历者,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精美的图片资料,包括珍贵的历史照片、作战地图、宣传画等,更是为丛书增添了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城市解放纪实丛书”系列,不仅是献给历史研究者们的宝贵资料,更是面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年轻一代,提供的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荡气回肠的解放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中国。 本系列丛书涵盖的城市解放案例,将从战略要地到工业重镇,从历史文化名城到边疆新兴城市,力求展现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度和深度。每部作品都将独立成册,但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描绘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全中国的宏伟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任何历史事件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看到大量关于人物的生动描绘。我不仅想了解那些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更想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或者承受着巨大命运转折的普通人。比如,那些在地下工作中英勇斗争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牺牲与坚持;那些在战火中奔赴前线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汗水与泪水;那些在社会转型期经历巨大变化的市民,他们的迷茫与适应。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笔触,勾勒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和生活轨迹,让他们不再是模糊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我尤其对那些能够体现人性光辉与复杂性的故事感兴趣,比如,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恶是如何展现的?在历史巨变面前,人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到他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历史变迁尤为敏感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南京解放对这座城市以及居住在其中的普通民众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军事行动的记录,更能深入探讨这场解放如何改变了南京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新政权是如何接管这座城市的?土地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工厂、学校、医院等机构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普通市民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新的界定?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当时市民生活状态的描写,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工作学习,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的适应与挣扎。我尤其对那些能够体现社会转型期阵痛与希望的细节感兴趣,比如,一些曾经的权贵阶层是如何被改造的?普通劳动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获得了哪些新的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南京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社会变迁,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

我非常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展现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书籍。南京的解放,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事件,它既是政治格局重塑的宏大进程,也深刻影响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到深入挖掘。一方面,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呈现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南京这座城市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解放军如何通过周密的部署和英勇的战斗,最终夺取这座战略重地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也非常关注这场解放如何影响了城中的居民,那些曾经的精英阶层、普通市民,他们的生活轨迹在这场巨变中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们,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波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由无数个体命运的汇聚而成,每个微小的选择与经历,都共同构成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军事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军事层面的解读。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梳理南京解放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兵力对比、攻城经过等关键环节。比如,解放军是如何选择突破口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有哪些弱点?双方的火炮、坦克等重武器是如何协同作战的?我期待看到详细的作战地图,标明各个部队的行进路线、火力配置和交战区域。同时,我也想了解在战役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一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或者一些极具智慧的战术创新。我对那些被历史湮没的战场细节很感兴趣,比如某个连队的英勇突击,某个炮兵阵地的神准炮击,或者某个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这些细节,往往能够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也能够展现出参战人员的智慧与勇气。我相信,对于南京解放这样一场重要的战役,肯定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军事亮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清晰、深入、专业的军事视角。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城市解放的书,我常常会思考它所留下的遗产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南京的解放,不仅是历史的终结,更是新篇章的开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记录,去探讨这场解放对南京这座城市发展轨迹的长期影响。比如,解放后,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建和发展是怎样的?新政权是如何在南京落地生根,并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的?这座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讨论,新旧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这些思潮对南京城市精神的塑造。我也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对于当今城市发展和历史传承的有益启示,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书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历史、认识当下、展望未来,提供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评分

这本书,我前几天刚收到,装帧设计挺有质感的,上下册的套装,封面颜色搭配也比较沉稳大气,一看就是那种有分量的史料类书籍。我尤其喜欢它的装帧方式,纸张的厚度,油墨的印制,都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书的整体尺寸也比较适中,拿在手里不会觉得太沉重,放在书架上也显得很规整。当打开第一页,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南京这座城市有着特别的情感,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厚重,而“解放”这个词,更是点燃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浓厚兴趣。拿到这套书,我感觉就像是握住了通往那个年代的钥匙,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背后隐藏的无数故事和细节。我设想,这套书的内页排版也一定会很用心,字里行间都可能蕴藏着研究者的严谨和历史的温度。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我沐浴着阳光,指尖划过书页,仿佛就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过去的深情对望。它的价值,我觉得首先体现在这份实体带来的仪式感上,这对于一个热爱纸质阅读的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深知史料的珍贵和解读的重要性。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也建立在它所引用的史料是否详实、可靠,以及作者的解读是否客观、深刻。我希望作者能够充分利用南京本地丰富的历史档案、地方志、口述史料,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来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南京解放叙事。我期待作者能够对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分析,辨别真伪,厘清脉络,并在论述中清晰地引用来源,以便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证。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避免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对史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从中发现隐藏的历史信息,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我特别关注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是否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否对不同的史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是否存在一些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作者是如何尝试去还原和解释的。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前言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们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细致的条目,清晰的章节划分,都预示着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详实的学术著作。我尤其关注其中提到的史料来源,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列举出所引用的档案、文献、回忆录等,并且对它们的权威性进行考证,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多角度的史料,比如官方记录、民间口述、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完整的南京解放图景。我也在思考,作者在史料的选择上,是否会倾向于某些特定的视角,或者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当然,任何历史写作都难免带有作者的解读,我更看重的是作者能否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前言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他们对南京解放历史意义的初步判断,这些都会为我接下来的阅读提供一个重要的指引。光是看目录,我就看到了不少我感兴趣的关键词,比如“地下斗争”、“策反工作”、“兵临城下”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张力,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对“解放”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南京的解放,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更能够深入探讨“解放”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对于当时不同群体的人们来说,“解放”意味着什么?是对压迫的摆脱?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还是对未知的不确定?我希望作者能够呈现出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对这场解放的复杂情感和不同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当时知识分子、学生、工人、农民等群体的心声记录,他们对新政权的期望与疑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考。我也想知道,在“解放”的进程中,是否出现过一些思想上的碰撞和观念上的冲突?以及这些碰撞和冲突是如何被处理和解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思考“解放”的真正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次权力的交接,更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

评分

我最看重的,是历史研究的“细节”。对于像南京解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官方叙述往往会显得宏大而概括,但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展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琐碎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大量鲜活的细节,比如当年城内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解放军战士们进城时的点滴经历,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当地居民互动;又比如国民党军队在撤退前后的种种表现,他们的内心挣扎和最终选择。这些细节,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汇聚起来,才能照亮整个事件的真实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珍贵的照片、手绘图,甚至是当年的报纸剪报,这些视觉化的元素,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我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穿插一些感人的、有趣的、甚至是令人唏嘘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让枯燥的年代变得鲜活。我始终认为,历史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应该是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