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是现代历史上少有的一位书、画、诗、史兼通的艺术家。囿于资料的缺乏,学界对他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本书首次系统整理了白蕉先生的书画艺术、历史掌故等方面的成果,值得艺术爱好者收藏阅读。
本书是当代书画家、学者白蕉先生著作的第*次系统整理,收录了白蕉先生的书法理论、史学、掌故笔记等领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整理有助于推动当代书法史、民国史等领域的研究。
白蕉先生是当代书画界巨匠,他的书法及绘画创作皆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的书法,得力于二王、阁帖、欧阳询和米芾,宋以后字不染,又能胸有诗书,故其书无近人习气,让人有面目一新之感”。在书法教育及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他也作出了较大贡献,有《书法十讲》《云间谈艺录》《书法问题讲话》《怎样临帖》《云间书跋甲集》《云间画题乙集》等著作。
白蕉先生在史学方面也取得了极高成就。在民国时期,他编写了《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嘉庆和珅档案》《光绪皇帝之悲剧》《珍妃的悲剧》《殖民边问题之检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日德之役与外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与华府会议》《世界大战中之华工》《民国女子参政运动第*声》《辛亥革命史的回顾》等数十种史学论著。这些论著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因为这些资料一直没有系统整理,所以学术界对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白蕉先生还有许多笔记掌故类著作,收录了他所耳闻目睹的民国以来大量的民俗、艺术、饮食以及名人趣事等珍贵资料。他生前曾将之编为《危楼漫记》《留云闻见漫录》《白室漫记》。这些随笔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及史料价值。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人,本姓何,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曾任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书画师。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言艺录》、《题画稿》、《十讲》、《书法问题讲话》等著作。
序一: 云间翰墨似兰馨时建英1
序二许宝驯1
书画随笔类
书法十讲3
书法问题讲话46
怎样临帖81
关于习字83
要重视书法和金石篆刻85
书法与金石篆刻也是“花”吧?86
百家争鸣中关于提倡书学的问题 88
兰道 98
兰题杂存102
中国画的民族风格和技法特点(初稿)105
略论国画的思想问题——看折扇义卖中的几件作品110
云间书跋甲集113
云间书跋乙集117
云间画题甲集118
云间画题乙集128
画题鳞爪131
题画稿136
白蕉金石书画碑帖题跋143
白蕉画题153
宗师章、体用章156
云间言艺录158
历史掌故类
四山一研斋随笔181
白室漫记222
留云闻见漫录235
危楼漫记244
史事检讨256
《嘉庆和珅档案》序260
光绪皇帝之悲剧262
珍妃之悲剧275
民国初年有关大局之三件大暗杀案289
民国女子参政运动之第一声304
辛亥革命重要文件之展视314
辛亥革命史的回顾327
宣统复辟332
宗社党351
袁世凯的压迫言论自由364
袁世凯帝制思想之由来与日本375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377
殖边问题之检讨517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国参战55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日德之役与外论577
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与华府会议599
世界大战中之华工683
学运与学潮的历史观727
伤心的一年765
杂著类
张母刘太夫人六十寿序769
谈到柳先生770
悼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772
袁宏毅先生希涛774
黄炎培龙马精神778
裱褙能手周圭生780
愿为粪翁标榜者782
艺苑二贤784
书二书人786
留云轩记787
白蕉自订书画篆刻小约788
白蕉书画篆刻直例789
醉乡侯赐漫郎敕790
白蕉小启791
六爱六绝座右铭792
索引的禁书总录校异793
索引的禁书总录补遗811
大宋宝祐四年丙辰岁会天万年具注历诸名家跋文辑815
关于顾千里书跋之辑刊823
《一足印稿》跋824
《钱鲈香先生笔记》序826
词与新诗827
白蕉论诗830
谈近乎人情832
再谈近乎人情834
自由平等——贡献给金山青年(一)836
人生观——贡献给金山青年(二)839
能笨842
剖视844
内生命篇846
关于吃茶之类850
新村和空气水火道路852
下山舞势看周娘——虞山行之一855
破山寺貌想齐梁——虞山行之二856
一队画师入剑门——虞山行之三858
来时方拓路,归日两行树——虞山行之四860
跋蒋炳昌862
《书法十讲》
书学前言
书学在古代为六艺之一,本来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周秦以来,历代都非常重视,尤其是汉、晋、唐三朝。五千年来,其间书体颇有变迁,不过可以这样概括地说: 我国的书法,直到魏晋,方才走上一条大道,钟王臻其极诣,右军尤其是集大成,正好像儒家的有孔子一样。
在书法的本身上说,不佞并无新奇之论。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的有三个字: 第一个是“静”字。我常说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我人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要行所无事。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像这样名心既澹,火气全无,自然可造就不同凡响。第二个字是“兴”。我人研究一种学问,当然要对所研究的一门要先发生兴趣。但是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是容易完的。那末如何可以使兴趣不绝地发生呢?总之,在于有“困而学之”的精神。俗语所谓“头难、头难”,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易,没有毅力的人,不免见难而退,就此灰心。所以我们先要不怕难,能够不怕,自会发生兴趣。起始是一种浅尝的兴趣,到后来便得深入的兴趣,有了深入的兴趣,不知不觉便进入“不知肉味”的境界里去了。将来炉火纯青,兴到为之,宜有杰作。第三个字是“恒”。我们要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不可一曝十寒。世界上许多学问事业,没有一种学问、一种事业可以无“恒”而能够成功的。《易经·恒卦》的卦辞,开始就说:“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那是说有恒心是好的、是通的、是有益的,如果锲而不舍,那就无往而不利了。当年永禅师四十年不下楼,素师退笔成冢,可见他们所下的苦功。又如卧则划被,坐则划地,无非是念兹在兹,所以终于成功。
但是,梁庾元威说:“才能关性分,耽嗜妨大业”,不佞平时对书学就有这一点感想。请诸位也想一想看: 现在通俗的碑帖是谁写的?他们在当时的学术经济是什么样?可不是都很卓越吗?唐宋诸贤,功业文章,名在简册,有从来不以书法出名的,但是我看到他们的书法,简直大可赞叹!所以我往常总是对讲书法的朋友说:“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此话说来似乎已离开艺术立场,然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我人不可不知自勉。今天我所以又说起此点,正是希望诸位同学将来决不单单以书法名闻天下!
第一讲书法约言
书法这个问题,讲起来倒也一言难尽,因为它历史长、方面多、议论杂。在往年,因为一般的需要,朋友的怂恿,我曾经计划过为初学书法者编写《书法问题十讲》,可是人事草草,未能落笔,至今方能如愿。
在准备研究书法之前,先必须弄明白什么叫书法?书法二字的界说如何?同时也应简单了解一下文字、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从历史上讲,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法。文字的演进,大别为制作与书法。六书——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文字组织所归纳的基本原则;篆、隶、分、草、行、楷的递变,为书法之演进。制作方面的属于文字学,我们现在所谈的为书法。所谓书法,就是讲文字的构造、间架、行列、点划的法度。
我国的书法,从来便称为东方的一种美术。美术是属于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动人美感,所以称为美术。原来我国的文字是从象形蜕化而来,其初是和绘画不分的,如: 、、、、、、,便是代表人、龙、羊、鱼、目、日、子这几个字。而且一个字的写法,繁简变化不同,有像其静态的,有像其动态的。这种符号,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简化了的美术图画,不正是美而富于情感的吗?直到秦汉时代,书法的形式统一以后,绘画才成为独立的艺术。书法的结构、间架、行列、点划与所用的工具,虽然渐渐和绘画分了家,可是其中所包含的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还是存在的。
一般的人说起书法,总是说正、草、隶、篆,要知道这个次序,是排得与书体发展的历史不相符合的。我们现在研究书法,先得把这一点弄清楚。
第一,我们熟知我国造字的圣人是黄帝时的史官叫做仓颉,他始作书契——文字,以代替结绳(当然这决不是他一个人所造得出的)。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变,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古文。到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又作《大篆十五篇》,与仓颉的古文颇有出入,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大篆——这里所称的“作”,当然不是指创作,而是指史籀把当时流行的文字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和改良工作。那时他之所以做这种工作,大概是想整齐划一天下文字的缘故。可是那时不像现在,交通不便,不曾能够通行,而且平王东迁,诸侯力政,七国殊轨,文字乖舛。直到秦始皇打平六国,统一天下,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中国的文字才告统一,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小篆。可见我国的文字,自从黄帝以后,直到战国末年、秦始皇时代,这些年间所通行的文字,只有篆书。虽统称为篆书,其中大别,还分为古文、大篆、小篆三种。
第二,社会进化,人事方面也一天一天繁复起来,写篆书像描花一般,渐渐感到费事。秦始皇既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官职的事,实在太多了,这时候有个姓程名邈的人,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之方圆,作隶书三千字,趋向简易,拿给秦始皇看,秦始皇便起用他为御史。但当时仅官司刑狱用之,其它方面,还是应用小篆。直至汉朝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世称三仓,都用隶书来写,隶法从此而广。为什么叫隶书呢?原因是那时的人,因程邈所作的字是方便于徒隶的,所以叫做“隶书”;它的写法便捷,可以佐助篆书所不及,因此又叫做“佐书”;汉初萧何草律,以八体试学童,八体中隶书最切时用,所以选拔其特出的好手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因此汉人亦名隶书为“史书”。从篆到隶,这是我国书体上的一大改革。
第三,章草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解散隶体,粗略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放,赴速急就,字字区别,实在是隶书之捷写,适应时代所需要,救济隶书所不及的产物。其后百年,有杜伯度、崔瑗、崔实,是当时有名的精工章草的书家。到了后汉弘农张芝,因而转精其巧,面目又不同起来,即后世所称今草之祖,其草又为章草之捷。行书是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魏初钟繇是他的弟子。讲到楷书,史称是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但这是说八分之祖,不是今日的正楷书。八分别于古隶,由于用笔有波势。今日的正楷书,在汉末已经成立,到魏晋这一个时期内,始集大成,而应用亦日广。所以书体在汉代变样最多,而后一直到现在没有变过。
所以约言起来:“自仓颉以来,字凡三变: 秦结三代之局,而下开两汉;三国结秦汉之局,而下开六朝;隋结六朝之局,而下开唐宋,遂成今日之体势。”
拿到《白蕉文集》,我第一时间就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同样有着深邃的内涵。我本身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文集》时,内心充满了期待。 书中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除了艺术评论和创作心得,我还惊喜地发现了很多关于白蕉先生个人生活、读书体会,甚至是与友人往来的书信。这些内容,如同磁石一般,牢牢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他笔下的文字,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 我特别着迷于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他能够捕捉到最细微的景物变化,并将之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他笔下的山水,仿佛触手可及;他笔下的花鸟,仿佛就在眼前翩跹。这种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功力,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 《白蕉文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他对待艺术的极致追求。他并非满足于现状,而是时刻保持着对创新的渴望,对完美的执着。他对于笔墨的理解,对于构图的把握,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读他的作品,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的那份纯粹和热爱。 书中关于他人生哲思的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深刻思考融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他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思考,都触及了人生的根本问题。 我常常在想,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拥有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灵。《白蕉文集》恰恰展现了这一点。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能够从细微之处体察人情冷暖。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和经验,为我点亮前行的道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必须承认,《白蕉文集》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积累和心境。然而,我确信,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家的作品集,更是一份关于生活、关于艺术、关于人生的宝贵财富。我将把它珍藏起来,并时常翻阅,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拿到《白蕉文集》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虽然我并非白蕉先生的至交好友,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与这位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联系。这本书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读完的读物,它更像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回甘。 我原本对白蕉先生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上,觉得那是高雅而遥不可及的存在。但《白蕉文集》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白蕉。书中收录的大量散文、随笔,就像是他的人生笔记,记录了他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他能够从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中,捕捉到生命的脉搏,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他的文字,如同他笔下的水墨画,意境悠远,充满诗情画意。读他的文字,我常常会有一种置身于山林之间的感觉,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白蕉文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他对于“真”的追求。他不仅仅是在技法上追求极致,更是在人生态度上追求真实。他反对虚伪和矫饰,提倡自然和本真。这种对“真”的坚持,贯穿于他艺术创作和人生哲学的始终。 书中收录的关于他对艺术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仅仅是谈论笔墨纸砚,而是深入到艺术的本质,谈论情感的表达,谈论精神的升华。他的观点,既有深度,又富有启发性,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想,阅读《白蕉文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他用他的生命经验和艺术智慧,为我指引方向,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他个人经历的记述,这些零散的片段,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白蕉形象。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坛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普通人,只不过他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美,如何在困难中保持坚韧,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总而言之,《白蕉文集》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能满足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更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评分在我手中这本《白蕉文集》,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空胶囊,承载着一位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光芒。初次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它凝聚了岁月和智慧的精华。书的装帧设计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低调的雅致,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深邃与隽永。 我并非艺术领域的专家,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翻开《白蕉文集》,我首先被其中那些散文和随笔所吸引。白蕉先生的文字,没有冗余的辞藻,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入微,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悟,更是充满了哲思。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他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与他一同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白蕉文集》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白蕉先生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他对待笔墨的态度,如同对待生命一样庄重。他对于线条的理解,对于构图的把握,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思考。他并非炫技,而是力求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这种“匠心”精神,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书中收录的白蕉先生的书信,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情味的他。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这让我觉得,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样拥有一颗善良而细腻的心。 阅读《白蕉文集》,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用他的生命经验和艺术感悟,为我指引方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关于他对人生、对时间、对存在的感悟。这些内容,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源于他丰富的人生实践和深刻的艺术体悟。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想,一本真正的好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启迪。《白蕉文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及如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总而言之,《白蕉文集》是一部集艺术、哲学、人生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能满足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更能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评分当我翻开《白蕉文集》时,我并没有立刻被它的艺术性所震撼,而是被一种朴素的真诚所打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浮夸的色彩和图案,只有“白蕉文集”四个字,以及一种淡淡的墨香,仿佛是从遥远的书斋里飘来。这样的开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书法绘画的理论书,充斥着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但令我意外的是,书中收录的更多是白蕉先生的生活随笔、读书心得,以及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些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 他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极其细腻而富有诗意。他能从一片飘落的黄叶中读出生命的轮回,能从一阵微风中感受到季节的更迭。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意境深远。读他的文章,我仿佛能够看到他笔下勾勒出的山水,感受到他心中涌动的万千情思。 《白蕉文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他并非将艺术视为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途径。他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对完美的执着,都让我深感敬佩。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为艺术而生”的信念。 书中的一些篇章,还记录了他与亲友之间的交往,以及他对人生一些困惑的思考。这些内容,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也看到了他内心的坚定。 我常常觉得,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白蕉文集》就是这样一本书。白蕉先生用他的人生智慧和艺术感悟,与我分享他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理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关于读书心得的篇章。他能够从古籍中汲取养分,并将之融于自己的创作和思考之中。这种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能力,是我非常欣赏的。 《白蕉文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我可以说,这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更加珍视与他人的情谊,更加坚定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总而言之,《白蕉文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生的指南。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白蕉文集》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慢慢咀嚼的作品。翻开扉页,没有浮夸的序言,只有朴实的“白蕉文集”四个字,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庄重感。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位传说中的艺术家,究竟在文字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白蕉先生多方面的才华。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他的书法或绘画创作,但事实却远不止于此。文集中穿插了大量的散文、评论,甚至是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回忆。这些内容,如同他笔下的线条一样,时而刚劲有力,时而婉转流畅,勾勒出一个鲜活而立体的艺术家形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艺术创作过程的记述。他对于笔墨的理解,对于构图的把握,对于情感的抒发,都写得极为细致。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他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投入。他不仅仅是在“画画”或“写字”,而是在与天地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白蕉文集》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白蕉先生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能够从日常的点滴中发现诗意,从平凡的景物中捕捉灵感。他对于花鸟虫鱼的描写,对于季节变化的感触,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这些文字,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身边的美。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有时,我会因为其中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有时,又会被某个生动的比喻所打动。白蕉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的艺术一样,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 我想,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匠心”精神。白蕉先生对于艺术的追求,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磨练,去创新。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另外,书中收录的白蕉先生的书信,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信件,如同他个人生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他更真实的一面。他与朋友的交流,对后辈的教诲,都充满了真诚和关怀。 《白蕉文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触及灵魂的。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白蕉先生的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引起共鸣,能够启发人心的力量。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够像白蕉先生一样,用如此深沉的热爱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去感受生活,那该有多好。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总而言之,《白蕉文集》是一部集艺术、哲学、人生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更能启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读者。
评分拿到《白蕉文集》,第一个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似乎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并非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一直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的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我好奇,在这本集子里,我能够窥见到一个怎样的白蕉?是那个在宣纸上挥洒自如的书法家?是那个笔下生花、意境深远的画家?还是一个有着独特思想和人生感悟的智者? 书的装帧设计很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却有一种低调的雅致。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字体的排版也十分精巧,让人一看便心生好感。阅读的开始,我被其中收录的散文所吸引。白蕉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的画作一样,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感情,他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深刻而引人入胜。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的篇章。他谈论笔墨的运用,谈论线条的力量,谈论意境的营造,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枯燥地阐述理论,而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思考融于一体,使得这些内容既具学术性,又富有趣味性。我从中看到了他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以及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白蕉文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白蕉先生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淡泊宁静的心态,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能够从细微之处体察人情世故。这种能力,是我所渴望拥有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产生共鸣的句子。比如,他谈论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去理解生命的意义。这些内容,都如同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的足迹,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各种类型的文章穿插其中,既有艺术评论,又有生活随笔,还有一些关于他个人经历的回忆。这种多元化的内容,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充满了惊喜。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白蕉文集》之前,我对白蕉先生的了解是有限的。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白蕉先生,一个不仅在艺术上有造诣,在思想上也有深刻见解的艺术家。 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去审视艺术与生活,审视个人与社会。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去勇敢地面对挑战。 《白蕉文集》就像是一位智者,与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和经验,为我点亮了前行的道路。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反复阅读,从中汲取力量。 总而言之,《白蕉文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适合艺术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对生活、对人生有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白蕉文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是一本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书,或者是一些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就是它所展现的白蕉先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他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的实践者,一位思想的探索者。文集中收录的各种类型的文章,如散文、评论、书信,甚至还有一些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多维度、立体的白蕉。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致观察的描写。他能够从一片落叶,一朵小花,甚至是一声鸟鸣中,捕捉到生命的美丽和哲理。他的文字,如同他笔下的水墨画一般,意境悠远,充满诗意。读他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忘却了现实的烦恼。 《白蕉文集》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思想的深刻性。白蕉先生在书中,并非仅仅记录生活,他更是在思考人生。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悟,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我从他的文字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看待事物、如何理解人生的道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他文字中那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他对于亲友的怀念,对于知己的感激,对于艺术的执着,都流露得如此真切。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觉得这位艺术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和我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而显得格外有趣。有时,我会沉浸在他对某幅画作的解读中,学习他对笔墨和构图的理解;有时,我又会被他某段人生经历的回忆所吸引,感受他曾经的喜怒哀乐。 我想,很多人在阅读《白蕉文集》时,都会和我一样,被其中那种“静”的力量所感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能够让人沉静下来,去思考,去感受的书,是多么难得。 我从白蕉先生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技巧,更是他对生活的热情,他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的一种豁达的态度。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本“文集”,更像是一位智者的感悟,一位生活的行者的笔记。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追求精神富足的读者。
评分我最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阅读《白蕉文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我之前对白蕉先生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上,总觉得艺术家离我有些遥远,他们的世界可能充斥着高深的理论和不为人知的技法。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文集》时,我才发现,原来他的人生哲学和艺术感悟,是可以如此贴近我的生活,如此触动我的内心。 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他那些散文作品。白蕉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描述的风景,仿佛就在眼前;他抒发的感怀,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心声。他能够从最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哲理。比如,他谈论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人生的短暂,这些看似宏大的主题,却被他用一种极其轻柔、极其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更具感染力。 《白蕉文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真”的追求。无论是对艺术创作的“真”,还是对人生态度的“真”,他都展现出一种毫不妥协的坚持。他对于笔墨的理解,对于线条的运用,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真”的力量,贯穿了他作品的始终。 另外,书中收录的他与友人的书信,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情味的白蕉。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谊,那些对晚辈的教诲,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这让我觉得,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我常常觉得,阅读的意义,在于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认知。《白蕉文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更多可能性,让我思考人生的更多维度。 我尤其欣赏他文字中的那种“沉静”的气质。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读到这样一本能够让你沉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的书,是多么宝贵。他教会我,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留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刻,去感受内心的声音。 《白蕉文集》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艺术家的作品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人生态度。它鼓励我们去热爱生活,去追求真理,去保持内心的纯粹。 我可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想,我会将这本书珍藏起来,并时常翻阅,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这本《白蕉文集》拿到手时,我其实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一点点犹豫的。我之前对白蕉先生的作品并不算特别熟悉,只零星地听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在书法和绘画领域都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所以,当我翻开这本厚实的文集,心中难免会有一个疑问:这本书究竟能带给我什么?是深奥的艺术理论,还是抒情的散文,抑或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白蕉文集》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家的作品集,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一个鲜活而深刻的灵魂。 从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低调的雅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却在细节处显露着不凡。封面上的“白蕉文集”四个字,字体遒劲有力,却又不失温润,仿佛是先生亲笔所书,将一种沉淀了岁月痕迹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摸起来温润而有弹性,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排版的留白,每一篇文章、每一幅作品旁都有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不被密集的信息所干扰。这种“留白”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纸张上,更贯穿了整本《白蕉文集》的内在精神,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在阅读《白蕉文集》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书法绘画的书,但事实远不止于此。文集中收录了白蕉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札记、诗词,甚至还有一些早期的创作。这些文字,如同他笔下的线条一样,充满了生命力。我被他对于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所打动,他能够从一片落叶,一缕清风中捕捉到诗意,并将之转化为文字,传递给我们。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态度,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的意义。 《白蕉文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我常常在某个深夜,被书中某一段话触动,然后久久不能平静。白蕉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都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对于创作的精益求精,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态度,是否也应该像白蕉先生那样,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去面对每一个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每一次翻开《白蕉文集》,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有时,我会驻足于一幅画作前,细细揣摩其笔触的运用,墨色的浓淡,构图的巧妙;有时,我又会沉醉于一篇散文,品味其遣词造句的精炼,意境的深远。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白蕉先生的书信和日记,它们像是一扇扇小窗,让我得以窥见他真实的生活片段,他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与亲友的真挚情谊。这些真实而鲜活的记录,让这位艺术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白蕉文集》之前,我对白蕉先生的了解是片面的。我只知道他是一位书法家,一位画家,但并未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理念。然而,这本《文集》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展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白蕉先生,一个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智者。他的文字,如同他的艺术作品一样,充满了智慧和情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读《白蕉文集》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感悟,与我分享他的思考。我常常被他文字中的哲思所吸引,他对于人生短暂的感叹,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于艺术永恒的追求,都让我深思。这些思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艺术实践。 我特别喜欢《白蕉文集》中关于他学习和创作过程的记录。那些细致的描写,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艺术家是如何炼成的。他对于基础的扎实训练,对于传统技法的精研,以及他对创新和突破的不懈追求,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从中看到了坚持的力量,看到了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性。 《白蕉文集》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白蕉先生的艺术作品和文字,更在于它所传递的艺术精神和人生智慧。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滋养心灵。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跨越时空,与后人产生共鸣的。 总而言之,《白蕉文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宝藏。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智慧的书。我将它珍藏在书架上,时常翻阅,从中汲取力量,感受艺术的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沉静下来的书,真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有一本书,让你愿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白蕉文集》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的作品。我常常是在工作之余,或者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然后翻开它。书中的文字,不似新闻报道那般急切,也不似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它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一种沉静的思考。 我尤其喜欢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白蕉先生生活点滴的文字,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温度。他描述的那些关于庭院里的花草,关于窗外的风景,关于与朋友的闲谈,都如同细水长流一般,润物无声地打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敏感。这种热爱,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白蕉文集》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其文字的“功力”。很多时候,我会被某个词语的运用,某个句子的结构所吸引。白蕉先生的文字,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画面,或者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这种文字的锤炼,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是何其强大,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雕细琢。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书中某些观点或者感受,与我自身的经历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能够超越时代,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考。《白蕉文集》让我觉得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在探索和感受,而是与这位跨越时空的智者,在精神上产生了连接。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白蕉先生艺术成就的记录,更是他人生哲学和审美观念的集中展现。我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的美。他对于传统的敬畏,对于创新的追求,对于人生的态度,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发现,《白蕉文集》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当时的心境。有时,你会从中读出豁达与从容;有时,你又会读出淡淡的忧伤;有时,你还会被他文字中的幽默感所逗乐。这种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得这本书在每一次阅读时,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白蕉先生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人生真谛的探索,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他并非仅仅是埋头于创作,而是将艺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这种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 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专业艺术人士的读者来说,《白蕉文集》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阅读视角。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另一面,看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思考,看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喜欢阅读,是因为在书中能够找到慰藉,找到力量。《白蕉文集》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给予读者力量和启迪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本书,就如同其名一样,是白蕉先生精神世界的“文集”,是他在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是他在艺术海洋中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