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海洋区域信息化、精细化、立体化管理,提高我国海洋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环境监测和海上智能化作业能力,是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强大助力。本书是编者在多年从事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和海洋通信技术研究基础上整理而成,重点介绍了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通信组网优化方法以及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协同任务规划方法,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理论指导。
任佳简介:男 汉族 34岁,中共党员。海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和海洋通信技术。研究成果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发表论文25篇,SCI/EI索引16篇,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目前承担国家科技合作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目 录
目 录 I
图目录 I
表目录 I
第1章 临近海面空间多智能体协同技术 1
1.1 海洋智能装备应用前景 1
1.2 多智能体协同技术研究进展 3
1.2.1 海洋智能装备 3
1.2.2 多智能体协同任务规划 6
1.2.3 多智能体通信组网优化 12
1.3 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协同关键问题 13
1.4 本书主要内容 16
1.4.1 海上多智能体编队编成 16
1.4.2 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 16
1.4.3 基于时间窗口机制的集中式任务规划 17
1.4.4 基于任务一致性的分布式任务规划 17
1.5 本书组织结构 18
第2章 无人水面艇技术 20
2.1 引言 20
2.2 早期USV的应用 20
2.3 现代USV的原型-猫头鹰系列 23
2.4 现代USV技术发展 25
2.4.1 军用USV技术发展 25
2.4.2 民用USV技术发展 37
2.5 本章小结 42
第3章 海上多智能体编队编成 43
3.1 引言 43
3.2 编队编成问题描述 43
3.2.1 编队编成基本原则 43
3.2.2 编队编成问题描述 44
3.3 海上多智能体编队编成模型 44
3.3.1 编队任务执行效能 44
3.3.2 编队编成模型 47
3.4 基于DNBPSO的海上多智能体编队编成算法 48
3.4.1 粒子群优化算法描述 48
3.4.2 DNBPSO算法描述 51
3.4.3 基于DNBPSO的海上多智能体编队编成算法描述 53
3.4.4 基于DNBPSO的海上多智能体编队编成算法实现 55
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56
3.5.1 实验环境与条件假设 56
3.5.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8
3.6 本章小结 60
第4章 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 61
4.1 引言 61
4.2 海上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61
4.2.1 海上无线电波传播环境 62
4.2.2 海上无线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62
4.3 网络拓扑优化控制模型 65
4.3.1 链路通信质量模型 66
4.3.2 网络连接收益模型 66
4.3.3 网络连接成本模型 67
4.4 基于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 68
4.4.1 基于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描述 68
4.4.2 基于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实现 70
4.5 基于EM-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 72
4.5.1 基于EM-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描述 72
4.5.2 基于EM-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实现 74
4.5.3 基于EM-DPSO的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复杂度分析 76
4.6 仿真实验与分析 77
4.6.1 实验环境与条件假设 77
4.6.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78
4.7 本章小结 81
第5章 海上多智能体协同打击时敏目标集中式任务规划 82
5.1 引言 82
5.2 协同打击时敏目标问题描述 82
5.3 协同打击时敏目标集中式任务规划算法 83
5.3.1 集中式任务分配 83
5.3.2 在线路径规划 87
5.3.3 集中式任务规划算法实现 89
5.4 仿真实验与分析 91
5.4.1 实验环境与条件假设 91
5.4.2 仿真与分析 92
5.5 本章小结 97
第6章 海上多智能体协同目标跟踪分布式任务规划 98
6.1 引言 98
6.2 协同目标跟踪问题描述 99
6.2.1 通信决策 99
6.2.2 动态任务分配 100
6.2.3 跟踪路径规划 100
6.3 通信决策机制 100
6.4 协同目标跟踪分布式任务规划算法 101
6.4.1 分布式动态任务分配 101
6.4.2 跟踪路径在线规划 104
6.4.3 分布式任务规划算法实现 105
6.5 仿真实验与分析 107
6.5.1 实验环境与条件假设 107
6.5.2 仿真与分析 107
6.6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117
前 言
形成海洋区域信息化、精细化、立体化管理,提高我国海洋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环境监测和海上智能化作业能力,是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强大助力。
海洋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与突破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为此,我国在2014年、2015年国家863计划中连续部署了“深远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和“未来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和示范”重大专项。2016年发布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上述研究计划布局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步建设以星基通信/观测为基础,空中平台为延伸,水面和水下自主航行器为触手的立体化海洋信息系统。
相对于“空-天-海-地”大尺度空间,海平面以上3000米至海平面以下200米的贴海区域是人类在海洋发生社会活动、经济行为和军事斗争主要区域,该区域可称作临近海面空间。目前,世界各海洋军事强国都在积极开展临近海面空间内的多类型智能体协同技术研究,期望形成多类型智能体协同指挥、协同控制、协同侦察和协同打击的新型海洋无人作战体系。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本书将围绕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的编队编成、组网优化和协同任务规划等应用背景,构建多智能体编队编成算法、网络拓扑优化控制算法和集中式/分布式动态任务规划算法,并在无人机与无人船的协同作战任务背景下进行应用。
本书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本分主要是全书相关内容的背景介绍,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回顾了多智能体协同任务规划和多智能体通信组网优化领域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围绕临近海面空间阐述了多智能体的编队编成、组网优化和协同任务规划的任务背景及关键科学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本书相关内容。第2章主要介绍一新兴海洋智能装备——无人水面艇技术的演进过程以及发展现状,并重点对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与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通信组网优化方法,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围绕海上多智能体的编队编成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改进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的编队编成算法,并以南海无人岛礁防卫为任务背景,阐述了海上多智能体的编队编成问题以及BPSO算法在该问题中的应用。第4章针对海上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拓扑优化与控制问题,结合海上无线电波的传播环境,构建了海上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并将该海上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DPSO算法结合,在海上智能体网络拓扑优化控制中的进行应用。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协同任务规划方法,包括第5章和第6章。第5章介绍了海上多智能体协同打击时敏目标集中式任务规划方法。针对海上任务持续时间不确定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时间窗口机制的集中式动态任务规划算法。该方法主要是保证智能体在有效的时间窗口内到达打击点,完成全部时敏目标的打击任务,并均衡地分配打击任务,发挥多智能体协同作战能力。第6章介绍了海上多智能体协同目标跟踪分布式任务规划方法。对分布式控制方式下,多智能体协同跟踪多个移动目标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分解为通信决策、任务分配和路径规划三个子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仿真实例。
全书由崔亚妮、任佳、杜文才共同撰写,并由任佳和崔亚妮负责统稿。具体分工为:崔亚妮主要撰写第3章、第4章、第5章,合计版面字数捌万字;任佳主要撰写第1章、第2章、第6章,合计版面字数捌万字。同时,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王福斋,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Vladimir Shikhin,海南大学张育、陈褒丹、刘文进、沈荻帆、刘琨、张胜男和戴晶帼的支持与帮助。
本书是编者在多年从事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和海洋通信技术研究基础上整理而成,其撰写和出版得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5DFR105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440048)(61562018)的资助。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和错误,请读者不吝指正。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临近海面空间”内的智能化挑战。作者显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思考,将多智能体协同的理论与海面环境的独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对于“协同”的理解,并非简单的个体叠加,而是强调了智能体之间如何通过信息共享、目标一致性以及动态适应来达成整体最优。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任务优化”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是针对单一任务的最优解,更像是对一个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的整体优化。例如,在海上搜救行动中,如何平衡侦察、搜救、通信中继等多个任务的优先级,并根据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智能体的分配和行动,这本书为这些复杂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算法的介绍,从传统的优化方法到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让我对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书。作者以“临近海面空间”这一特定场景为切入点,对“多智能体协同任务优化”这一前沿课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我注意到书中对“协同”的定义超越了简单的个体合作,而是强调了智能体之间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复杂交互和策略制定。这种“协同”的理念,在面对海面复杂的环境和多变的条件时,显得尤为重要。 书中对于“任务优化”的论述,不仅体现在对单一任务的效率提升,更在于如何通过多智能体的协同,解决那些单个智能体无法独立完成的复杂任务。例如,如何组织一个无人机群,在有限的电力和通信条件下,最优地完成大面积海域的污染物监测任务。作者在书中对各种优化算法和模型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并结合临近海面空间的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我理解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深邃的海蓝色背景,几只形态各异的无人机在海面上空盘旋,交织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科技感的画面。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晦涩,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深入探讨的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领域——多智能体协同任务优化,而且是聚焦于“临近海面空间”这一特殊场景。这让我联想到近些年无人机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以及海上搜救、勘探等应用的飞速发展,这本书无疑为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技术上的启示。 作者在开篇就详细阐述了多智能体协同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并对临近海面空间这一特定环境的挑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海面的复杂气象条件、无线通信的衰减、以及水下与空中平台的联动难题。这些挑战的提出,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面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书中对于“协同任务优化”的定义和目标设定也十分精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任务分配,更包含了动态调整、资源共享、信息融合等多个层面的考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能够穿插一些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虽然这些案例可能只是点到为止,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代入感。
评分我是一位对人工智能在复杂环境中应用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这本《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协同任务优化》恰好满足了我对前沿技术的好奇心。书中对于“临近海面空间”的界定,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生动的场景:海上搜救行动中,无人机侦察与搜救艇配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覆盖搜索区域;海上风力发电场的维护,无人机与水下检查设备如何协同完成巡检任务;甚至是在军事应用方面,无人机群与潜艇的联合侦察,如何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最优决策。 作者对于“多智能体协同”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对算法和模型的深入挖掘。我对于书中关于分布式决策、群体智能以及基于博弈论的协同策略的探讨印象深刻。这些概念听起来有些抽象,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数学推导和仿真实验的展示,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懂。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智能体之间信息交互方式、以及如何处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路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智能体协同技术在复杂海域环境下的巨大潜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海洋科学和自动化技术交叉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并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书籍。当我看到《临近海面空间内多智能体协同任务优化》这本书名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作者没有仅仅满足于对现有技术的罗列,而是着重于“优化”二字,这表明本书的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智能的算法和协同策略,在复杂的临近海面环境中实现任务的最优执行。 书中对于“多智能体”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它们之间交互机制的细致描述,为理解复杂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任务分解”、“资源分配”和“路径规划”等章节所吸引,这些都是协同任务优化的核心要素。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算法模型,并结合临近海面空间的特点进行分析,这让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改进这些模型。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像是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海域智能化应用提供了一套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