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采用教育史学科的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鉴别,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研究普及义务教育情况。对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历程中各种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的执行、政策的修订以及政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把握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同时,对同一时期英、美、德、法等国普及义务教育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加清晰地展现和把握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的特征。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第一节 幕政改革与初等教育发展
第二节 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三节 明治维新与普及教育方略
第二章 普及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制》的颁布与普及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教育令》的颁布与普及初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改正教育令》的颁布与普及初等教育政策的再调整
第四节 《再次改正教育令》的颁布与普及初等教育政策的第三次调整
第三章 普及四年制义务教育
第一节 《小学校令》的颁布与普及四年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普及四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改正小学校令》的颁布与四年制兔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第四章 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
第一节 确立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节 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五章 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
第一节 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的设想
第二节 《国民学校令》的颁布与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的落空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包括11部专著,这些专著均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博士点师生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各自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写而成的。
出版一套日本教育史研究丛书是我们多年的愿望。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特色鲜明,从世界教育史的范围来看,属于后发速进,善于学习别国之长成就自己教育之特色,并能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在古代,当中国已处于晋朝,封建教育已经相当完备的时候,日本才于公元284年通过朝鲜半岛上的汉学家引入汉学经典,开始创办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宫廷学问所。此后日本大力吸收中国儒学和印度佛教,并使之与日本神道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16世纪中叶以后,兰学传入日本,日本教育中又增加了西洋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元素。到封建社会后期,日本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教育体系,还形成了以“和魂汉才”为指导思想的善于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教育成果的能力。
在近代,当西方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发展200多年,且在其经济社会成长中日益发挥巨大作用之时,日本才通过明治维新推翻封建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道路。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维新伊始,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此,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一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封建制度,一面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文明开化的工具,实施殖产兴业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被视为旺国兴邦的战略武器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明治政府的带领下,日本全国上下掀起了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教育改革运动以“和魂洋才”思想为指导,以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内容,以快速实现国家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由于政策得当,措施有力,仅用几十年时间便实现了既定目标。然而,由于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彻底性,日本近代教育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教育毒素,在以后日本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中,这些残余和毒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日本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葬送了前期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其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大力铲除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建立了以美国教育为样板的民主教育制度,为其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67年和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和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至此,日本宣布国家发展的追赶型战略已经结束,今后将迎来独创发展的新时代。恰逢此时,1973年中东爆发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又发动了其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支持国家的独创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实行了许多新政策,采取了许多新措施。但与第一次、第二次教育改革相比,由于没有现成的可以模仿的样板,时至今日,这次改革的成效仍不显著。虽然如此,他们在许多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于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教育问题而言,仍是颇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东瀛育思:近代日本义务教育的播种与耕耘》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日本近代义务教育制度从萌芽、确立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并分析其对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刻影响。我们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试图通过梳理史料、解读文献,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日本近代教育图景,理解这一制度如何成为塑造现代日本国民精神、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 一、 时代浪潮下的先行之思:近代化呼唤的教育革新 19世纪中叶,日本身处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之中。黑船来航敲开了锁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德川幕府深刻反思其固步自封的政策。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国家富强,成为摆在日本人民面前的燃眉之急。在这一历史关口,教育被视为兴国之本,成为改革的焦点。 德川幕府时期,虽然存在寺子屋等普及性教育机构,但其内容、形式和覆盖面与近代化国家的需求已然不符。随着明治维新一声号角,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中央集权政府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要维系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能够掌握现代知识、服务国家建设的国民。因此,建立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体系,被提上了政治议程。 本书将首先考察,在明治维新伊始,日本知识分子、政治家和社会精英们对教育的初步构想。他们是如何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又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道路?这个阶段,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争鸣,为义务教育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会深入剖析当时出现的各种教育主张,例如强调“富国强兵”的实用教育观,注重“国民精神”塑造的道德教育观,以及对西方教育模式的引进与消化等,展现早期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 奠基之路:从《学制》到《教育敕语》的制度构建 1872年(明治五年)颁布的《学制》,标志着日本近代义务教育制度的正式开端。这一被誉为“日本教育史上的划时代事件”的法令,以法国教育制度为蓝本,确立了中央集权下的国家统一教育体系,将国民教育纳入国家管辖范围,并明确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 本书将详细解读《学制》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它如何划分学区、设立学校、规定学制?在推行过程中又面临了哪些阻力?例如,对于许多农民家庭而言,送子女入学意味着劳动力损失,这曾是推行初等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平衡教育普及与家庭生计?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将通过对当时政府法令、地方官员报告、民间报刊舆论等史料的分析,展现《学制》在实践中的曲折历程。 《学制》之后,日本教育制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需求的变化,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其中,1880年代的教育改革,特别是1885年颁布的《教育令》及其后续修正,对义务教育的内容、管理和宗旨进行了重要调整。这一时期,教育的重点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强调“国民道德”的培养,为后来的《教育敕语》铺平了道路。 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成为日本近代教育的精神内核。这篇简短而充满感召力的敕语,将忠君、孝亲、爱国等传统伦理与近代国家意识相结合,成为指导国民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义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本书将深入分析《教育敕语》的文本特征,解读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文化逻辑,并探讨它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被具体实践,又如何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角落,塑造了特定时代的国民性格。 三、 普罗大众的知识启蒙: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挑战 本书将重点关注近代日本义务教育在实践层面的推进。我们关注的是,当国家法令从纸面走向现实,如何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建设是基础。我们将考察早期学校的选址、建筑风格,以及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早期教师的地位如何?他们是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启蒙者,还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与此同时,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代日本如何编写适合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侧重于哪些方面?是科学知识、历史文化,还是道德伦理?教材的编写是否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将通过对早期教科书的分析,了解近代日本国民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怎样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我们还将考察不同社会阶层对义务教育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经济和文化上的障碍?在城市地区,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家庭,又如何看待和利用义务教育的机会?本书将试图描绘出一幅多元化的图景,展现义务教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社会变迁和阶层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义务教育在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对弱势群体(如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这些挑战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也为我们理解教育公平和普惠性的长期追求提供了历史镜鉴。 四、 义务教育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国民塑造与国家建构 近代日本义务教育的建立,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更是一项深刻的社会工程,旨在塑造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国民”。 本书将深入探讨义务教育在国民塑造方面的作用。通过统一的教材、共同的学校生活,以及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义务教育如何试图消弭地域差异、阶层隔阂,培养具有共同国家认同感的国民?“忠君爱国”、“勤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深入人心,并成为日本国民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义务教育也是日本国家建构的重要工具。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国民群体,为工业化、军事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本书将分析,受过义务教育的民众,如何在工厂、军队、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何直接服务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 我们将考察,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日本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例如,教育机会的增加,是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家庭的社会功能?又如何在新的社会秩序中,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近代日本义务教育制度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西方列强的互动。日本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特性?教育制度的设计,又如何在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同时,回应国际社会的评价和期望? 五、 历史的回响:近代义务教育的遗产与反思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近代日本义务教育制度的历史遗产。它为后来的日本教育留下了怎样的基础?它所塑造的国民精神,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在20世纪的命运,乃至当代日本社会? 我们将反思,近代日本义务教育制度的积极意义,例如其在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需要对其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进行审视,例如,教育中的过度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对个体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潜在压抑等。 通过对日本近代义务教育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日本这个国家如何崛起,更能够从中汲取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民塑造中的普遍规律和深刻教训。本书致力于呈现一个全面、细致、充满历史厚度的日本近代义务教育图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日本现代化进程,乃至思考教育本质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