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船在江湖,山重水复疑无路,何日苦尽甘来。
骑马倚斜桥,雾里看花花非花,果然红尘一梦。
民国十六年,七小姐来到盐店街。
看似门当户对的联姻,暗藏着两家处心积虑的设计。
虎狼环伺,暗箭汹涌,金玉满堂里,时时是钩心斗角。
千里盐场,盐战澎湃,风平浪静下,处处是尔虞我诈。
纵火、闹事、罢工、枪战,盐店街上风波迭起;
流言、诬蔑、陷害、嫁祸,玉澜堂里阴谋丛生。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追清河两岸花香,览一卷盐业风云,看几番尘缘真情。
江天雪意
本名张媛媛,热爱写作的电视工作者,想留住时光的痕迹,于是用文字,用影像,还原逝去的传奇。著有长篇小说《春雨落长河·惊梦》《春雨落长河·浮生》《盐店街》,人物传记《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等。
新浪微博名:江天雪意zyy
第一章 岁序不言
第二章 城上清笳
第三章 苦当为盐
第四章 歧路问情
第五章 描就春痕
第六章 情深莫问
第七章 妒花天气
第八章 新客旧识
第九章 同尘和光
第十章 草蛇灰线
第十一章 寸心冷暖
第十二章 平沙飞起
第十三章 波谲云诡
第十四章 我心何伤
第十五章 黑云压城
第十六章 来日大难
火车驶过成都平原,绿野如屏,田埂间开着金色的油菜花,远山的峰峦被白云截断,壮阔的岷江孕育着丰润的土地。一路走走停停,他们从清河一直玩到成都,再从成都转火车前往峨眉。
宝宝如愿坐上了火车,兴奋极了,拉着静渊问这问那,又问:“爹爹什么时候带着我去坐大轮船?”
七七和小桐忙着给他们父女俩削水果,忍不住笑她,“真是个贪心的小丫头。”
静渊用手指点了点女儿粉嘟嘟的额头,“等你再长大一点儿,爹爹一定带你去坐大轮船,看大海。”
宝宝十分向往,抱住父亲的胳膊,“爹爹千万不要忘了。”
七七把削好的苹果递给宝宝,给她使了个眼色,宝宝会意,马上递给静渊,甜甜地道:“爹爹先吃。”
静渊心中温馨,低下头咬了一口,细嚼慢咽,微笑道:“我们俩一起吃。”
宝宝觉得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便是这样,乖乖咬了一口苹果,看着车窗外飞快掠过的美景,金色的海洋一般的油菜花田,从高山上川流而下的飞瀑,黑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在水塘里打着盹儿的大耕牛,她小心捏着苹果的两头,一根小手指轻轻翘起,悄声感叹了一句,“要是小弟弟跟着我们一起来就好了。”
这段时间宝宝和文斓接触得并不多,偶尔文斓到晗园来,姐弟俩一起逗兔子、玩松鼠,或者听七七讲故事,倒是很开心。文斓沉静了许多,宝宝心里其实很明白,这是因为自己从他手中夺走了父亲一半的爱,可是她也没有办法,她和文斓一样需要父亲,依恋父亲,她也感激小弟弟,因为或许没有他,自己永远见不到这个如此疼爱自己的父亲。
她心中想到什么便说什么,七七将头微微低下,抓了一把花生剥着,静渊倒是神色平静,轻轻搂着宝宝的小肩膀,抚弄着她的小辫子。
七七缓缓抬头,将剥好的花生米全倒入他手中,嫣然道:“你慢慢吃,不够我再剥。”
他却轻轻钩住她一根柔腻的手指,“歇一会儿,别累着了。”
这样的温情,仿佛能将她一生的幸福都浓缩在其中,她几乎要沉溺,心中却始终不安。
有悠扬的歌声从临近的三等车厢传来。
嘹亮的彝族音调,高昂亮丽,听不懂歌词,一群年轻的声音在用欢笑附和着,“小蛮腰”晃荡了一圈儿回来,一只手拿着一小袋子煮好的茶叶蛋,另一只手执着一小把彩色的芭蕉扇。他把茶叶蛋放在静渊和七七面前的桌子上,小扇子送给了宝宝。
小扇子用彩纸制成,鲜艳夺目,极是可爱,宝宝用白嫩的小手搓着扇柄,舞成一团彩色的光晕。
“小蛮腰”笑道:“是那边车厢里那些学生给的。”
“他们那儿好热闹。”静渊侧头细听。
“有一对学生要结婚呢,正好有要过路的彝人,学生们便求着他唱歌,这彝人倒是不谦虚,还说自己是族中有名的歌手呢。”
七七大感兴趣,和静渊微笑着对视一眼,“去看看?”
他起身,携着她和宝宝的手,兴冲冲走到那列车厢,车子轻微晃动一下,灯亮了,窗外一片黑暗,原来列车钻进了一个隧道,铁轨的声音显得特别响亮,仿佛蒙在一个大坛子里,处处都是回声,出了隧道,列车已经开始进入山区,走得很慢。车厢里的学生有七八个,簇拥在一起,满面青春,给他们让了两个座位出来,静渊把宝宝放在自己的膝上坐着,七七微笑着扫了学生们一眼,看到那对眉目甜蜜的恋人。
他们紧握着彼此的手,眼波如水,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女孩子粉色的嘴唇微微颤动,头轻靠在恋人肩上,短发飘拂,沉浸在自己幸福的期许之中。这对恋人手指上各自系着一枚彩色的草编戒指,和那小芭蕉扇同样的风格,那女孩子见她看过来,展颜抬手,眼光朝彝人歌手一瞥,“是这位彝族大哥送给我们的五彩戒。”
静渊听到,亦往他们手上看了看,对七七道:“一会儿我们也找这个彝人要,看他还有没有。”
“嘘。”七七小声道,“听他唱歌吧,多好听。”
没有一个人听得懂这歌谣,宝宝只觉得旋律悠扬,拍着小手打着拍子,那彝人见到如此光鲜亮丽的一家人,也极是高兴,尤其喜爱娇艳可爱的宝宝,一面唱,一面不住地朝她微笑。
一曲毕,四座热烈鼓掌,七七见那彝人光着脚,脚上全是伤痕,甚为可怜,便起身回到车厢,找来列车员。列车员平时兼卖货物,七七估摸着那彝人脚的大小,给他买了一双布鞋两双袜子。
那彝人万没料到这个衣饰富贵的太太,竟然会如此好心送给自己新鞋新袜,捧着纸包发了会儿愣,讷讷地道谢,静渊微笑道:“别客气,你的歌唱得这么好听,就当是我们的谢礼。”
有学生问那彝人叫什么名字,他说叫阿山,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叫阿月。他眼珠黝黑,眉毛英挺,倒是个很俊俏的男子,七七便笑道:“你妹妹一定很美。”
阿山笑着点头,从自己腰上的挎包里取出纸做的小扇子和一堆草编的染色戒指,“这是我妹妹做的,阿月让我在路上挣点儿茶水钱。”又取出一把小扇子送给了宝宝,那些学生亦喜欢宝宝活泼可爱,正把她拉过去逗着玩,宝宝对一切都很新奇,自豪地说自己也是学生,已经快上三年级了。
阿山另取出一对五彩戒指,双手捧着递给静渊,“这戒指上加了我们彝族人的咒语,会保佑先生和太太幸福平安一生。”
静渊接过,拿起一个要给七七戴上,孰料火车又一个轻轻晃动,这戒指刚刚圈在七七右手的无名指上,微微一扯,竟然扯断了三股细线。
他们心中都掠过不祥的预感,虽然并没有断,可实际上已经不能戴了,七七将戒指脱了下来,“没关系,我再把它重新编起来。”
阿山眼中似乎颇有复杂的神色。
静渊心中微颤,问道:“你说这戒指上有咒语,现在它成了这样,是不是预示着什么?”
阿山想了想,轻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静渊还待再问,七七忙拉着他的衣袖,“别问了,越问心里越别扭。”
阿山忽然说:“太太,您不用再重新编这戒指了,它已经断了,断掉的东西不能再接起来的。”
静渊太阳穴青筋一跳,七七紧紧按住他的手。
阿山凝视着七七,“太太,不要担心,戒指断了,只是说因缘中有一个结被解开,也不一定会是坏事。”
七七轻轻一笑,“你唱歌好听,说话却像哲人。”
阿山并不太明白什么叫哲人,只说:“我从四岁就开始唱歌,族中长老教给我这些歌谣,有的是用在嫁娶,有的却是给天堂路上行走的亡灵听的,但也有些歌谣,加入了我们祈福的咒语。太太,你这么善良,会有神鬼护佑的,别害怕,我现在就唱一首给你祈福。”
阿山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说是祈福,音调却如此悲凉,且这一次,歌词是汉话,一词一句,清冽如泉水,透过了众人的耳鼓。
“竹林生竹笋,慈母养子孙。天上彩霞飞,江水在鸣琴。山河孕育了两朵花,阿哥是金花,阿妹是银花。天上云有千万重,阿哥阿妹在相恋,海誓山盟成了亲。穿过白云九层,穿过黑云九层。金花银花飞进了阿妹的肚子,母亲的五脏是绿叶,六腑是花瓣,绿叶花瓣护着花心,阿哥阿妹掐着手指算日子。一天天,一夜夜,美丽的花朵要开放,金花银花满地开。严寒过后春来到……春天过去又秋来,姑娘像妈妈一样美,儿子像父亲一般高。树长根,草发芽,蚂蚱死在草坡上,蚂蚁死在路中间。人一生不能像江河一样长,阿哥阿妹的爱却比天高。瓜熟蒂落花开谢,草木入冬又一春。”
他凄婉地唱着,唱到最后,歌词陡转,重新变成他们听不懂的语言,嗡嗡有声,闭上双眼,竟是在念咒。
念毕,空气中回荡着铁轨的声音和他的咒语。
众人都觉得似有一股神秘的值得敬畏的力量在身边,不由得都静默了 。
宝宝悄悄走过来,不知道为什么,她小小的心中竟也陡然生起一丝哀愁,紧紧依偎着母亲。
阿山伸出手,“太太,把那断了的戒指给我吧。”
七七很平静地交还给他。
车窗半开着,那戒指划过一道五彩的光影,被阿山投掷在这陌生的旅途。
他重新拿了一枚戒指,又朝静渊一笑,“先生,这只是我们这些山里人的小玩意儿,拿着玩玩可以,若有好的寓意在上头,也就取个吉祥的意思,没有咒语会永远灵验,不好的咒语是这样,好的咒语亦是如此。祝您和太太白头到老,情意长存,金花银花开满山,子孙绵绵。”
将戒指放到静渊的手中,静渊不敢再轻易碰这戒指,只将它收在掌心里,紧紧攥着。
彝人好酒,他们给阿山买了一斤烧酒,又请学生们吃了顿饭,阿山笑容满面,拿起酒瓶子一饮而尽,列车在一个小站停下,他穿上新鞋子,背着他的背篓,下车去了。
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简直是天马行空,作者像是用意识流的手法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迷失方向,又在不经意间被某个精妙的意象牢牢抓住。它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碎片化的、非逻辑的排列组合。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潮湿、粘稠,仿佛能透过纸面渗出来的质感,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特定时空里,耳边充斥着若有似无的低语和机械的摩擦声。人物的塑造也极为大胆,他们似乎没有完整的心灵轨迹,更像是某种特定社会机制下的符号或残影,每一次出现都带来新的、令人不安的解读空间。读到一半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去拼凑出作者想要暗示的某种宏大主题——或许是关于记忆的脆弱性,或许是对现代城市异化的一种深刻反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脑力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因为它迫使你放弃掉所有既有的阅读习惯,真正地“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之中。看完后,很多情节的关联性依然模糊不清,但这反而成了它的魅力所在,留下无穷无尽的探讨余地。
评分这部小说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语言本身的解构与重塑。作者仿佛在挑战读者对“意义”的固有认知,大量的术语、自创的词汇,以及被故意打乱的语法结构,初看时令人火冒三丈,感觉像是被关进了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懂的密室。然而,当你耐下心来,把那些晦涩的词汇视为一种新的声学体验而非单纯的语义载体时,一切豁然开朗。你会发现,那些佶屈聱牙的句子背后,隐藏着一种近乎诗意的韵律和节奏。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演奏一首关于失语和信息爆炸时代的交响乐。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沉默”的处理,作者似乎认为真正的沟通发生在词语的缝隙之间,发生在那些没有被言说、但又无处不在的张力之中。这种对语言边界的不断试探和突破,让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与感知的陡峭山峰,每上升一步,看到的风景都与众不同。对于追求阅读刺激和智力挑战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即便完全是文字构成的世界,作者也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幅极具风格化的“画面”。想象一下,被过度曝光的日光下,一切色彩都显得失真而刺眼;或者在无尽的地下空间里,只有应急灯发出的单调黄光。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得益于作者对细节描述的偏执。他会花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一扇生锈的门把手、一张磨损严重的地图,或者墙上剥落的油漆的纹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件,却被赋予了超越其物质形态的象征意义。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故事,而是在参观一个被精心策展的、关于衰败与记忆的艺术展览。这种对“物质性”的执着,反而指向了精神层面的空虚。读完后,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不是情节,而是那些细节堆砌出的,令人不安却又极具美感的场景,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由光影和锈迹编织的网捕获了。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和沉淀的作品,初读时,我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迷宫探索,主要任务是不要迷失方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结构上埋藏的精巧呼应和隐秘的对称性。那些在开篇看似杂乱无章的段落,在后半部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被重新联系起来,形成某种复杂的、如同钟表齿轮般精准的咬合。这种结构上的巧思,体现了作者对叙事掌控力的强大自信。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去捕捉那些看似偶然的重复出现的符号或色彩。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深沉且晦涩,作者的笔调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几乎是科学观察者般的距离感,这种反差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批判力量。它没有试图提供任何慰藉或答案,只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最复杂、最华丽的方式呈现给你,然后将其完全交由你的思辨能力去消化和审判。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那一定是“疏离”。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极其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冷酷。他们之间很少有传统意义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某种功利性或程序化的互动。这种冷漠并非是作者的无心之举,而是精心设计的,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原子化和功能化趋势。我甚至怀疑,小说中的角色是否真的拥有完整的“人性”,他们更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驱动的木偶,执行着既定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时间”被重新编码的描写,令人脊背发凉。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设定,而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探讨——当所有的参照系都被打破后,我们如何锚定自己的存在?这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辨穿插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场景中,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莫名的焦虑感和存在主义的重量。我合上书本时,那种被抽离出来的感觉久久不能平复,仿佛刚从一场漫长的、意义不明的梦境中醒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