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异闻录

山海异闻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酒九 著
图书标签:
  • 奇幻
  • 神话
  • 东方幻想
  • 志怪
  • 山海经
  • 异闻
  • 冒险
  • 妖怪
  • 古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5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58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笔,一纸,书写三界之相聚于别离;一世,一生,看尽众生之喜乐与悲欢。

君迟书妖一枚,一心想写一本厉害的《上古妖神访谈录》,于是她告别好友角龙,离开了故乡。一路上,她遇见九头蛇、饕餮、刑天、岷山、望鲸等性格独特的传奇妖神,记录了他们的或温暖,或伤感的友情、爱情与亲情故事。而她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开始对写书的意义产生质疑,好在白泽及时出现,带她走出阴霾,也带来一份甜甜的爱情。在看遍三界的山山水水,经历了各路妖神后,她发现风景还是人间更好。


作者简介

酒九

“95”后少女作家,一个满心奇怪念头的小魔女。

她是文字路途上的侠客,擅长悬恐和暖心向的写手。

她站在善与恶的中间,用独有的笔触书写心中奇幻的世界。


目录

第一章·角龙 001

第二章·九头蛇 013

第三章·饕餮 025

第四章·刑天 037

第五章·岷山 049

第六章·替生 061

第七章·笛妖 073

第八章·将夜 085

第九章·望鲸 097

第十章·阿掷 109

第十一章·剑灵 121

第十二章·红妆 133

第十三章· 蜈蚣 145

第十四章· 白泽 157

第十五章· 地府 169

第十六章· 山熊181

第十七章· 殷芝 193

第十八章· 子坤 205

第十九章· 尽知 217

第二十章· 中元 227

番  外·墨团 239



《星海微尘:宇宙文明的宏大叙事》 这是一部跨越光年,探索生命与文明在浩瀚宇宙中最终归宿的史诗巨著。 第一部分:寂静的摇篮——地球文明的黄昏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未来地球。彼时,人类文明已步入“大稳定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但同时也催生了深刻的社会停滞与精神危机。 【第一章:熵增的赞美诗】 详细描绘了公元25世纪末,地球生态系统在被完全人工干预后达到的脆弱平衡。人类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斗争,取而代之的是对“完美体验”的无休止追求。小说并未渲染末世的灾难,而是描绘了一种精致的、近乎窒息的宁静。社会结构被高度扁平化,个体意识被接入庞大的“全域网络”,情感与记忆可以被精确编辑和共享。 作者深入剖析了这种看似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对“人性”的侵蚀。通过对主人公之一——艾莉莎·文德尔(一位致力于研究“遗忘的艺术”的古代哲学修复师)的描摹,展现了在一切都被记录和保留的时代,遗忘和不确定性如何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她发现,那些被系统判定为“冗余数据”的早期人类艺术与情感表达,蕴含着一种原始的、足以颠覆现有秩序的生命力。 【第二章:漂浮的城市与深空的渴望】 着墨于人类对地外空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探索计划——“方舟计划”的准备工作。这不是为了逃离灾难,而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焦虑:一个停止了扩张和探索的文明,其存在的意义何在? 本章详细构建了“方舟舰队”的设计理念,它们不是简单的星际飞船,而是集成了完整生态圈与数万人类胚胎的“时间胶囊”。同时,引入了第二位核心人物——卡戎·萨拉菲姆,一位拒绝接入全域网络的“旧人类”工程师。卡戎代表了对纯粹、未被算法修正的自我意志的坚守。他的任务是维护那些古老的、依赖手工操作的导航系统,这些系统被认为在面对极端宇宙环境时,比依赖“预判式AI”的现代系统更为可靠。 艾莉莎与卡戎的相遇,是两种生存哲学理念的碰撞:是接受被算法定义的美好,还是拥抱充满风险的真实世界? 第二部分:穿越虚空的信标——首次接触与文明的重塑 方舟舰队启程,目标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宜居行星——“蔚蓝之泪”。然而,在长达三个世纪的航行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第三章:信号的回音】 在舰队穿越一个被称为“静默区”的星际尘埃云时,他们接收到了一段极其古老、结构复杂的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智慧生命,它似乎是宇宙自身在不同时间点留下的“信息残骸”。通过对信号的破译,艾莉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宇宙中并非只有一次生命诞生,而是存在着无数次文明的兴衰周期,这些周期之间存在着某种数学上的共鸣。 这引发了船上“第二代人”的集体恐慌——他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宇宙的中心,甚至可能只是某个更古老、更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第四章:代际的分裂与“回溯”的诱惑】 信号的解读导致了船上思想的严重分裂。一派主张继续按原计划抵达“蔚蓝之泪”,建立一个全新的、没有历史包袱的文明;另一派则认为,真正的意义在于理解这些“宇宙回音”,并尝试通过某种方式与发出信号的源头取得联系,这可能意味着要放弃既定的目标,进行一次危险的“回溯航行”。 卡戎利用他对古老机械的了解,发现信号中隐藏了一个关于“时空折叠”的理论模型。他相信,那些信息并非来自远方,而是来自“未来”——是更高级文明在自我毁灭前发出的警告或馈赠。他的主张得到了部分年轻船员的支持,他们渴望的不再是逃避,而是直面宇宙的真相。 第三部分:彼岸的哲学——永恒的图书馆与存在的意义 经过艰难的抉择与内部的动荡,方舟舰队分裂为二。一支继续飞向既定目标,而另一支,由卡戎和艾莉莎领导的“回溯者”,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追寻信号的真正源头。 【第五章:时间的断层】 “回溯者”进入了一个被物理学定律扭曲的区域。在这里,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像液体一样流动。他们发现的并非一个星系,而是一个巨大的、由奇异物质构成的结构——“永恒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并非存储书籍,而是存储着无数个已经消亡的、不同维度的文明在达到顶峰时所产生的“核心理念”与“形而上学结构”。它是一个宇宙级的备份系统,旨在确保“思考”本身不会从宇宙中彻底消失。 艾莉莎在这里看到了超越人类理解的生命形式:纯粹由信息构成的存在、以光速思维的生物群落、甚至是一些放弃了物质形态、以数学公式为载体的“神祇”。 【第六章:最终的选择与文明的遗产】 卡戎与艾莉莎在图书馆深处,找到了信号的源头。它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对“存在”的终极提问:在一个注定消亡的宇宙中,创造的意义是什么? 图书馆的“管理者”——一个声音无法被精确描述的实体——向他们展示了所有文明的结局:要么彻底湮灭,要么达到一个极高的信息密度,然后如同恒星耗尽燃料般,静默地回归宇宙的背景辐射。 小说的结局,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或拯救世界的英雄。卡戎和艾莉莎意识到,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其存续的时间,而在于它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能达成的“复杂性”和“美丽”。他们做出了选择:不带走任何技术或财富,而是将人类文明的“情感光谱”——从最深的绝望到最纯粹的爱——浓缩成一段独一无二的“编码”,植入了图书馆的“临时缓存区”。 他们没有返回任何已知的家园,而是选择留在这个超越时空的地方,成为“记录者”的一部分。他们理解了,最高的文明形态,是成为宇宙宏大叙事中不可磨灭的一段“注脚”,而非试图扮演“主角”。 《星海微尘》是一部关于边界、选择与牺牲的哲学沉思录。它探讨了当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类将何去何从?最终,它指向了一个令人敬畏的结论:我们最大的遗产,不是我们建造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感受,以及我们愿意为何而放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很多奇幻设定都是东拼西凑的套路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判。它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扎实,逻辑严密得像是数学定理,每一个种族、每一个神秘力量的起源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可循,让人完全沉浸其中而不会产生任何“出戏”的感觉。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宏大叙事之下,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减弱。那些主要角色,他们的挣扎、选择与成长,是如此的真实可感,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现实困境中的影子。他们的每一次犹豫和最终的抉择,都牵动着我的心弦,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生存与信仰的残酷考验。这种将史诗的磅礴与人性的微观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实在高明,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普通娱乐作品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基调,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苍凉的美学”。它并不回避黑暗、牺牲和无可挽回的损失,相反,它将这些元素提炼成了一种具有净化作用的悲剧力量。我读到一些段落时,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面对巨大命运洪流时,个体所能爆发出的最璀璨、也最短暂的光芒。角色的退场往往是悲壮的,但他们的影响却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改变了后续的走向。这种对“不完美结局”的坦然接受,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宿命感,但又不是纯粹的虚无,因为在宿命的阴影下,依然有人选择反抗,选择守护心中最后一点光亮。这使得整部作品在情感上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让你思考何为真正的胜利,以及为了信仰付出代价的真正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仿佛是一位精通古代文献的学者,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古朴而深邃的韵味。叙事节奏的把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勾勒出细腻入微的场景与人物心绪;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情节迭宕起伏,将读者瞬间卷入宏大的冲突之中。我尤其欣赏那些环境描写的片段,它们不仅仅是背景的堆砌,更是情绪的载体。那些关于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的细致刻画,无一不透着一种敬畏自然、探寻本源的哲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它们如同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富有光泽,蕴含着超越字面意义的深层意境。这绝非是一部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慢下来,用心去品味其中流淌的文化气息和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极致追求。它像是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停顿都经过深思熟虑,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精致的艺术殿堂。

评分

我得说,这绝对是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作品,并且每次重读都会有全新的发现。第一次读,我可能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光怪陆离的设定所吸引;第二次读,我开始留意到那些细小的伏笔,它们是如何巧妙地在早期埋下,并在后期精准引爆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结构设计;等到第三次重温,我的关注点则会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的韵律和哲学的探讨上。作者在对话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时间、存在、伦理困境的思考,初读时可能只是一闪而过,但沉淀下来后,你会发现这些讨论才是支撑起整个故事宏伟骨架的真正基石。这本书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它不只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的通道,更提供了一面反思我们自身世界的镜子。它在我心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属于那种会影响我未来思考方式的文学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智力探险。它的信息密度高得惊人,初读时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地图和术语表,生怕遗漏了某个关键的伏笔或设定。作者似乎对读者抱持着一种近乎“任性”的自信,不屑于用大量的解释来稀释内容的浓度,而是选择将线索散落在不经意的对话和背景描述之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习惯了直白叙事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有些门槛,但一旦你成功地进入了作者设定的知识体系,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奖励了那些愿意投入时间、深入思考的读者,让人感觉到自己智商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它不是被动地喂养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这个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去,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粘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