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這本書沒有新的寫作技巧,也沒有華麗的詞藻,但讀後讓人深受感動。這是一個真實的、倔強的、獨特的霍金,他在科學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使我們有一種積極嚮上的精神!
作為宇宙學不可爭議的權*,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影片《時間簡史》和本書《時間簡史續編》正由此應運而生。對於非專業的讀者,這是欣賞人類文明成果的好機會。而對於各領域的專傢,本書無疑是他們寶貴靈感的源泉之一,這也是我們齣版本書的初衷。
2018年新版的《第*推動叢書》全新設計瞭版式和封麵,簡約個性,提升瞭閱讀體驗,讓科普給你更多想象。
隨書附贈價值39.6元由汪潔、吳京平掰開揉碎,帶你懂科學好書的《經典科普解讀課》6摺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從獲奬紀錄片電影《時間簡史》而産生的,敘述瞭霍金教授的生命曆程和研究工作,展現瞭他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麵那位真實的“人”。全書附有人物照片及霍金教授生平照片,同時還有大量圖片展現所討論的科學觀念,包括黑洞、時間之箭等。
從與電影製作人討論拍攝《時間簡史》這部電影起,霍金教授就堅持不要將其拍成一部傳記性電影,而是要一部能為廣大觀眾闡釋他的研究學說的電影。因此,這部花費350萬英鎊,獲得美國紀錄片大奬的電影就成瞭一部生動的關於霍金教授的口述曆史。其中,包含瞭霍金、他的傢庭、生平好友、同事和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傢,以及關於霍金教授的科學概念的演化與性質的充滿激情的過程曆覽。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英國理論物理學傢,現任劍橋大學牛頓、狄拉剋等人曾擔任過的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時間簡史》一書的作者,被尊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傑齣的理論物理學傢。
譯者介紹:
吳忠超,1946年齣生於福州,1968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無綫電係,並任教於該校。1984年在霍金教授指導下,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鬍小明,1947年齣生於無锡,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
目錄
前言
譯者序
第一章 (童年及傢人)
第二章(學業及患病)
第三章(研究黑洞理論)
第四章(成就及名望)
第五章(病重及後續)
語錄
跋
小辭典
精彩書摘
第1章(部分)
史蒂芬·霍金:
我齣生於1942年1月8日,剛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後的同一天。然而,我估計瞭一下,大約有20萬個嬰兒在同一天誕生,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後來對天文學感興趣的人。
盡管我的父母親在倫敦生活,我卻是在牛津誕生的。這是因為牛津在戰時是個齣生的好地方:德國人同意不轟炸牛津和劍橋,英國以不轟炸海德堡和哥廷根作為迴報。可惜的是,這類文明的措施不能擴及更大的範圍。
我父親是在約剋郡長大的。他的父母在20世紀初破産瞭,但還是設法把他送到牛津學醫。我母親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誕生,和我父親的傢庭一樣並不富裕。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把她送到瞭牛津。
在牛津學習結束後,她做過各式各樣的事,包括她所不喜歡的查稅員,之後又放棄這差事去做秘書。這就是她在戰爭早期邂逅我父親的緣由。
我是相當正常的小男孩,很慢纔學會閱讀,但對事物的來龍去脈卻非常有興趣,在校的成績從未在中等以上(這是一所精英學校)。我12歲時,一位朋友跟另一位朋友用一袋糖果打賭,說我永遠不可能成材。我不知道這個賭的輸贏是否已被敲定。如果是,究竟是哪一方贏瞭?
伊莎貝爾·霍金(母親):
史蒂芬在某些方麵肯定是非常能乾的,但不是所有方麵。他相當晚纔學會閱讀,他妹妹就快得多;但他總是很多話,也非常富有想像力,在這方麵比數學方麵發展得更快。他喜歡音樂和演戲。有一件事他記得最清楚,我們帶他去看過班傑明·布萊頓的《讓我們演歌劇》的首演。我想因為史蒂芬相當懶惰,加上他又有許多自己愛做的事,所以從未在音樂方麵有過任何發展。
珍娜·韓福瑞受過一般醫學和精神病學的訓練,現為一位開業的弗洛伊德分析專傢。她的父親約翰和史蒂芬·霍金的父親在同一研究所工作。當西濛·漢弗萊和史蒂芬·霍金在海格特同一所小學上學時,漢弗萊一傢認識瞭霍金一傢。1959年當霍金一傢的其他人都到印度生活時,由於史蒂芬在上聖阿爾班斯學校,所以在漢弗萊傢住瞭1年。
基本上他們隻不過是孩子,我們比較注意的是我丈夫的纔乾而不是史蒂芬的。盡管如此,史蒂芬一開始就是個自學者。如果他不想學什麼東西則多半是他不需要。他大體上像是一張吸墨紙,把什麼都吸收進去,我們經常把他和妹妹帶到南肯辛頓的博物館去。我把他留在科學博物館,把瑪麗留在自然曆史博物館。費利珀從小就非常愛藝術,我就把她帶到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因為她這麼小,我就和她待在一起,而讓其他的孩子去逛。他們沒有任何人想到另外的博物館去,他們根本就不一樣。
史蒂芬從未受到他父親工作的影響,他對生物學從來就毫無興趣,他不要寵物。他從小就愛製造東西、想東西並且非常多話。
瑪麗·霍金(妹妹):
史蒂芬曾計算過,共有11種進屋子的方法。我隻能找到其中10種,迄今仍然不知道這第11種是什麼。屋子的北邊是一間自行車庫房,前後各有一扇門。在這上麵是一扇通到L形狀房間的窗戶。你可以在前麵繞過一個角落爬到屋頂上去,而從那一層你可以爬到主屋頂上去。我想這兒是史蒂芬進屋的方法之一,正如我說過的,他是比我強得多的攀登者。我們不清楚哪裏還有其他的方法。它們不可能是門廊的上方。這個門廊在當時都已經相當腐朽瞭,上麵有許多玻璃。門後麵是溫室,它即使在那時候就已經倒塌瞭,每次颳風的時候總有一些玻璃片落下來。
……
前言/序言
我寫《時間簡史》時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傢在理解製約宇宙的定律方麵當代最新的進展。如果能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而且不用方程式來解釋這些基本觀念,我想彆人也會感到和我一樣的興奮和贊嘆。我聽說,每用一道方程式都會使書的銷售數目減半。但是這沒有關係。如果你要做統計就必須用到方程式,不過這些是數學枯燥的部分。大多數有趣的觀念用文字或圖畫就能錶達瞭。
我當然希望該書會成功並可獲得適量的金錢。我在1982年開始寫此書時,是想為我女兒的學費做些籌備。然而我從未想到這本書會這麼成功。從1988年4月愚人節首版以來,此書已在世界各地被翻譯成30種文字,並齣售瞭大約550萬冊。這也就是說,在全世界平均每900名男女老幼就擁有一冊。為什麼所有這些人都要買它呢?有許多人試圖解釋這種現象。有些意見認為,人們雖然買這本書,但是實際上並不讀,懂的人就更少瞭。有人認為他們隻是要讓人傢看到他們有這本書,或者又有人認為他們以擁有該書而感到自我安慰,因為不必努力閱讀就能擁有知識。
也許我不是客觀的仲裁者,但是我認為這不是全部真相。不管我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旅行,人們總會上前來告訴我,他們是如何地欣賞這本書。這些人都是一般人,不是愛趕時髦的那種人或是科學怪人。他們之中大多數似乎都讀過這本書,有些人還讀瞭許多遍。他們也許不能理解所讀的每一處細節。如果他們能的話,就已經有資格開始攻讀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瞭。但是,我希望他們感到與一些重大的物理問題之間並沒有隔閡,而且如果他們努力一下就能理解得更多。我認為有些批評者過於自命不凡,貶低瞭一般大眾。這些批評者自以為非常聰明,如果連他們都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書,則凡人就更沒指望瞭。
對於一本書而言,雖然銷售550萬冊是偉大的成功,但仍然隻觸及一小部分人類。電影和電視纔是接觸更廣大讀者的唯一途徑。這就是在本書初版6個月後,高登·弗利曼找我來拍一部電影時,我也就欣然接受的原因。我曾想象這部影片會是幾乎全部有關科學並附大量圖解的紀錄影片。然而,當他們開始製作時,整部影片像是變成全部有關我的生平的傳記,而很少涉及科學。當我錶示不滿時,他們告訴我:你心目中的這類電影隻能吸引少數人,為瞭吸引廣大觀眾,必須把科學和你生平結閤在一起。我半信半疑。我以為這隻是一個藉口,用來達到拍攝傳記片的目的,這是我早先曾否決過的事情。和導演埃洛爾·莫雷斯共事的經驗使我信服:在電影界他算是鳳毛麟角的相當正直的人。如果有任何人選能製作一部人人想看而又不失原書宗旨的電影,則非他莫屬。
這本《時間簡史續編》是為瞭提供背景知識給原書的讀者或這部影片的觀眾。這本書比影片容納瞭更多的資料,並包含影片中的照片和影片中科學思想的闡釋。此書是原書之電影之書。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在計劃一部原書之電影之書之電影。
史蒂芬·霍金
1992年1月
《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時間簡史續編》 一部追溯宇宙終極命運的宏偉史詩 在浩瀚無垠的時空中,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古老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的科學理論,我們總是不懈地追問:宇宙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以其深邃的洞察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開瞭宇宙的神秘麵紗,引發瞭全球性的思考。而今,《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時間簡史續編》將這份求索的精神延續,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前沿的科學發現,帶領讀者踏上一次關於宇宙終極命運的全新探索之旅。 本書並非對《時間簡史》的簡單復述或補充,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目光投嚮瞭最新的宇宙學研究成果。它深入探討瞭那些曾經深奧難解,甚至在我們認知邊界之外的宇宙奧秘,旨在呈現一幅更加完整、更加動態的宇宙畫捲。從量子力學的詭譎世界到宇宙膨脹的宏偉圖景,從黑洞的吞噬力量到時空結構的本質,本書將帶領我們一步步揭示宇宙運作的深層邏輯。 超越想象的宇宙奇觀:從大爆炸到終結 本書的開篇,將引領讀者重返宇宙誕生的那一刻。大爆炸理論,作為我們理解宇宙起源的基石,在此將得到更加細緻入微的剖析。我們不僅僅會迴顧它如何解釋瞭宇宙的膨脹、背景輻射以及輕元素的豐度,更會深入探討近期在高能物理實驗和宇宙學觀測中齣現的對大爆炸模型的新挑戰與新思考。宇宙的“第一微秒”究竟發生瞭什麼?膨脹的動力學在早期是否經曆過超光速的暴脹?這些令人著迷的問題,將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述和形象的比喻呈現在讀者麵前。 隨後,本書將聚焦於宇宙的演化曆程。星係的形成與演化,恒星的生死輪迴,以及這些宇宙結構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宇宙麵貌,都將是重要的篇章。我們將瞭解,看似恒久不變的星辰,實際上正經曆著一場場宏偉的“宇宙戲劇”。質量的分布、引力的作用、物質的相互作用,共同譜寫著宇宙生命史的壯麗詩篇。 但宇宙的故事並非隻有誕生與成長,它也包含著衰亡的可能。本書將嚴肅而深入地探討宇宙的幾種可能的終結方式。從“大擠壓”的無限收縮,到“大撕裂”的終極瓦解,再到“熱寂”的永恒寂靜,每一種終結都蘊含著深刻的物理定律和令人敬畏的宇宙力量。我們將理解,是什麼樣的宇宙參數和物理規律,決定瞭宇宙最終的命運。這不僅僅是對科學理論的探討,更是一種對存在意義的哲學拷問。 黑洞的終極謎團與時空的奧秘 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神秘、最引人入勝的天體之一,在本書中將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更是檢驗我們物理學理論的終極實驗室。本書將詳細闡述黑洞的形成機製、視界的物理意義,以及那些令人睏惑的“信息悖論”。事件視界內部到底發生瞭什麼?掉入黑洞的物質是否真的會完全消失?霍金輻射的發現,為我們理解黑洞的量子性質提供瞭重要綫索,而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些發現對我們理解時空本質的深遠影響。 更進一步,本書將探討時空本身的結構與性質。我們所處的時空,真的是一個平滑連續的“織物”嗎?在極小的尺度上,時空是否呈現齣量子化的、泡沫狀的結構?量子引力理論的最新進展,例如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將在此得到介紹。這些前沿理論試圖統一宏觀的引力世界和微觀的量子世界,為我們理解宇宙的終極真相提供新的框架。本書將以清晰的語言,闡釋這些高度抽象的理論,讓讀者得以一窺連接物質與時空的深層紐帶。 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的兩大未解之謎 如果說宇宙的可見部分令人驚嘆,那麼構成宇宙絕大部分的“不可見”部分則更加令人著迷。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當今宇宙學研究中最重要、也最令人費解的兩個謎團。本書將係統地梳理我們為何需要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是通過怎樣的天文觀測被發現的,以及它們在宇宙的結構形成和加速膨脹中扮演的角色。 對於暗物質,我們將探討各種探測暗物質粒子的實驗方案,以及理論上預測的各種暗物質候選者。從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到超對稱粒子,本書將介紹科學傢們為尋找這些“幽靈粒子”所做的不懈努力。 而對於暗能量,這個導緻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本書將深入探討其可能的本質。是宇宙常數?還是某種動態的能量場?我們將審視最新的宇宙學數據,例如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係巡視以及超新星觀測的結果,來分析這些數據如何支持或限製不同的暗能量模型。理解暗能量,不僅是理解宇宙的現在,更是預測宇宙的未來。 物理學的邊界與人類的認知極限 《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時間簡史續編》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它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認知極限的探索。它將引導讀者思考,我們現有的物理學框架是否能夠完全解釋宇宙的全部現象?是否存在著我們尚未察覺到的物理定律?多重宇宙的可能性,平行宇宙的構想,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宇宙和生命意義的潛在影響,都將在此被認真討論。 本書還將探討,科學研究的進步是如何不斷挑戰和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的。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每一次科學革命都帶來瞭全新的世界觀。今天,我們正站在又一次深刻變革的前夜。本書將鼓勵讀者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未知,並以科學的精神去探索那些依然遙遠而迷人的宇宙圖景。 為何閱讀本書? 閱讀《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時間簡史續編》,你將獲得: 對宇宙起源與終極命運的深刻理解: 從大爆炸到可能的宇宙終結,本書提供瞭一個清晰而全麵的敘事。 最前沿的科學進展: 深入瞭解當前宇宙學研究中最熱門、最前沿的理論和觀測成果。 對黑洞與時空本質的全新認識: 揭示這些宇宙中最極端的現象如何挑戰我們的物理學理解。 對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全麵解析: 瞭解宇宙的大部分組成部分為何至今仍是謎團。 一次智識上的非凡旅程: 挑戰你的思維極限,激發你對宇宙的無限好奇。 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結閤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復雜的宇宙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知識。它適閤所有對宇宙充滿好奇,渴望瞭解我們所處世界最深層秘密的讀者。無論你是物理學愛好者,還是對宇宙的未來感到著迷,本書都將為你開啓一扇通往宇宙深處的大門。 《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時間簡史續編》是一部獻給所有探索者的禮物,它邀請你一同仰望星空,思考那超越時空的永恒之問。在本書的引領下,你將不僅僅是閱讀,更是去感受,去理解,去成為這場宇宙探索壯麗史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