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网络司法研究丛书

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网络司法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惠岭,李少平 等 编
图书标签:
  • 网络司法
  • 典型案例
  • 刑事
  • 2017
  • 法律
  • 案例分析
  • 网络犯罪
  • 司法实践
  • 研究丛书
  • 电子证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ISBN:97875109202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6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网络司法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积极回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网络司法需求,经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批准,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成立了“网络司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网络司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务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涉网案件提供支持。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为及时与广大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推进人民司法事业的发展,研究中心将陆续出版“网络司法研究丛书”,以飨读者。

目录

一、网络信息技术类犯罪典型案例
1.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刑法适用
——周志全、寇宇杰等侵犯著作权案
2.组织网络刷单炒信行为的刑法适用
——李汉宇非法经营案
3.利用恶意吸费软件秘密扣取用户巨额资费行为的定性
——任庆、郑少宁等盗窃案
4.利用微信绑定他人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
——陈嘉莹盗窃案
5.利用网络交易规则恶意刷单造成竞争对手严重损失行为的定性
——董志超、谢文浩破坏生产经营案
6.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恶意修改他人商品价格造成严重损失行为的定性
——陈鹏破坏生产经营案
7.攻击受害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的法律适用
——耿林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李龙破坏生产经营案
8.利用“撞库”方式获取数据信息行为的刑法适用
——姚圣华等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
9.域名劫持型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的刑法适用
——李某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
10.流量劫持行为的刑法适用
——付宣豪、黄子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
11.利用网络云盘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的认定
——何某贩卖淫秽物品牟利案

二、其他涉及网络犯罪典型案例
1.P2P网贷平台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法律适用
——徐江表、余建锋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通过网络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行为的法律适用
——邵鑫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案
3.侵入网站获取考生信息出售造成严重后果行为的法律适用
——杜天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4.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法律适用
——孙学斌盗窃案
5.电子数据的审查和认定
——朱武进等盗窃及李观钦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
6.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诈骗致被害人死亡案件的法律适用
——陈文辉、郑金锋等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7.网络诈骗案件中被害人人数及诈骗资金的认定
——史京皓、孟凡硕、伦浩鑫诈骗案
8.利用银行卡副卡盗刷他人信用卡行为的性质认定
——杨某、张某盗窃案
9.电信诈骗案件中诈骗电话次数的计算
——肖群、张红梅等诈骗案
10.电子数据作为网络犯罪案件定案核心证据的适用
——张英涛、张英东、张电湖诈骗案
11.利用虚构的期货交易(现货交易)平台实施诈骗行为的定性及犯罪数额认定
——王红宇等诈骗案
12.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中“非法控制”行为的认定
——商泽术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
13.网络游戏币的性质认定
——吴冰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
14.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区分
——淡拥军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案
15.利用网络向不特定主体传播含有犯罪方法的内容的行为的法律适用
——王瑞传授犯罪方法案
16.电子证据及其载体的审查与判断
——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王欣等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17.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认定
——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王欣等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三、最高司法机关2017年度发布的涉网指导性案件和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第十六批指导性案例(87号)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批指导性案例
附:最新涉及网络犯罪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及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7年5月8日)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7年6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利用网络云盘制作、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牟利
行为定罪量刑问题的批复
(2017年11月22日)
《关于利用网络云盘制作、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牟利行为定罪量刑问题的批复》的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6年9月9日)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6年12月19日)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解读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网络司法研究丛书》,为您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实践前沿探索:金融科技与数据治理的挑战与应对 (本书属于“前沿法治观察丛书”系列)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球经济活动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金融科技(FinTech)的爆炸式发展、大数据分析的普及应用,以及人工智能(AI)在商业决策中的深度介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法律、监管乃至社会治理的传统图景。本书《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实践前沿探索:金融科技与数据治理的挑战与应对》,正是在这一时代洪流中,聚焦于那些最迫切需要法律回应和制度创新的领域,力求为法律从业者、监管机构、科技企业及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指南与深刻的洞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刑事诉讼证据的特定年度案例汇编,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宏观、更具变革性的商事法、金融监管法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等前沿交叉领域。我们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催生出全新的法律风险、监管难题和治理困境。 全书分为“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的博弈”、“数据主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构”、“算法责任与智能合约的法律适用”三大核心板块,共计十二个专题章节,力求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当前数字法律环境下的关键议题。 第一板块: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的博弈 金融科技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传统的银行业、证券业和支付清算体系。本板块深入剖析了在支付系统、数字借贷(P2P的演进与监管、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以及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应用于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法律挑战。 重点探讨内容包括: 1. 新型金融活动中的监管套利与穿透式监管: 分析传统金融监管框架如何应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挑战,以及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风险防范。特别关注涉及虚拟资产的跨境流动和反洗钱(AML)合规策略的演变。 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信息不对称: 探讨在数字化信贷审批流程中,算法歧视(Algorithmic Bias)如何侵犯借款人权益,以及建立有效的“可解释性金融”(Explainable Finance, XAI)标准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3. 证券发行与代币化(Tokenization)的法律定性: 对比各国对于实用型代币(Utility Token)、证券型代币(Security Token)的监管实践,明确其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是否构成受规制金融产品,并分析其在证券法框架下的合规路径。 第二板块:数据主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构 数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石油”,其采集、流通、使用和跨境传输引发了全球性的立法竞赛。本板块的核心在于解析全球范围内数据治理模式的差异,以及企业在应对日益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法规时所面临的实操困境。 重点探讨内容包括: 1. 数据本地化要求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冲突: 深入比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下的充分性决定机制、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出境数据流动的严格限制,以及美国州级立法(如CCPA/CPRA)的差异化影响。如何设计合规的“数据本地化”解决方案,成为跨国企业运营的关键。 2. “数据权”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构建: 探讨个人是否拥有真正的“数据可携带权”(Data Portability)和“被遗忘权”(Right to Erasure)在技术实现上的障碍,以及数据资产化过程中权利归属的模糊地带。 3. 敏感数据识别与去标识化技术的法律效力: 分析在“假名化”和“匿名化”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界定数据处理活动是否仍涉及个人信息,以及法律上对这些技术安全等级的认证标准。 第三板块:算法责任与智能合约的法律适用 人工智能(AI)决策的“黑箱”问题,以及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人工干预的刚性,是现代商事活动中亟待法律介入的两大技术前沿。 重点探讨内容包括: 1. 自动驾驶与AI侵权责任的分配难题: 考察在特定场景下(如L3/L4级自动驾驶事故),侵权责任应由软件开发者、传感器供应商、车主还是平台运营商承担。本书提出建立基于风险分配而非传统过错原则的法律框架的必要性。 2. 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与救济机制: 研究智能合约的“代码即法律”理念与既有合同法原理的冲突。分析当智能合约执行结果出现不可预见的技术错误或底层数据篡改时,司法机构应如何介入,以及如何平衡代码的自动执行性和合同的自由裁量性。 3. 知识产权保护在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时代的困境: 讨论由AI生成内容(AIGC)的版权归属问题,训练数据的合法性审查(特别是版权和个人肖像权),以及如何在新技术驱动的创作爆发期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避开了对单一立法或司法实践年度成果的总结,转而采用跨学科、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聚焦于那些因技术迭代过快而导致法律规范滞后的“灰色地带”。本书汇集了多位在金融监管、信息安全、民商法领域的资深专家观点,旨在为理解和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复杂法律挑战提供深刻的智力支持。它是一部为未来法律实践做好准备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我最大的感受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网络司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联系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案例的选取紧扣“网络”和“司法”这两个核心,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在数字化浪潮下,犯罪分子如何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以及司法体系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书中对一些复杂案件的审理思路和判决依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法律在面对新兴事物时的审慎与灵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案例分析中,不仅关注了法律的条文和判决结果,更深入探讨了案件所引发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比如,在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中,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犯罪分子的惩处,而是进一步引申到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意识的培养等议题。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让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案例集,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网络法律公开课,让非法律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部《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网络犯罪和司法实践。我通常会关注一些宏大的理论研究,但这本书的案例分析,却以一种非常具象的方式,展现了法律在实际操作中的细节和困境。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脱离实际,而是将读者直接带入到一个个具体的案件场景中,让我们体会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们在处理网络案件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书中的案例,不仅涵盖了常见的网络犯罪,也涉及了一些当时比较前沿和复杂的情况,比如涉及加密货币的洗钱案件,或者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进行的虚假信息传播。作者在解读这些案例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判决,而是深入剖析了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以及在当时的技术和法律条件下,司法机关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的。这种深入的解读,对于我们理解网络犯罪的演变规律,以及法律体系如何不断适应技术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洞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法条汇编,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直接堆砌法律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案件背景的交代,往往会简要介绍案发时所处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状况,这为理解案件的成因和司法判决的考量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书中对不同类型网络犯罪的案例分类清晰,逻辑严谨。无论是涉及金融领域的网络欺诈,还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网络盗版,亦或是利用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的案件,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从中了解到,网络犯罪的隐蔽性和跨地域性给侦查和审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司法机关也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这本书让我对网络空间的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网络司法所肩负的重任。

评分

这本《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法律类书籍之一。作为一名对互联网法律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网络时代下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和挑战。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收录的2017年度刑事案件,涵盖了网络诈骗、网络侵犯隐私、网络诽谤、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多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不仅梳理了案件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呈现了案件的审理过程,包括证据的收集、法律条文的适用、法院的判决理由,以及案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的局限性。 我特别欣赏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之处。2017年,正值中国网络司法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新型犯罪形式层出不穷,对现有的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书中挑选的案例,正是那个时期网络犯罪的缩影,它们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代表性,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技术发展对犯罪手段的革新,以及司法机关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应对和调整。例如,其中关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网络诽谤的案例,详细描述了证据固定上的困难,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追溯责任主体,这对于理解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与法律边界之间的张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网络司法典型案例(刑事卷2017)》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我国网络司法发展的进程。作为一名关注科技与法律交叉领域的人士,我一直想了解中国在网络犯罪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本书提供的2017年刑事案件案例,正是我所需要的。它没有回避实践中的难题,而是将这些难题,比如证据链的构建、犯罪主体的认定、跨境犯罪的管辖权等,都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出来,并辅以权威的分析。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新型网络犯罪的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一些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的潜在违法行为,或者通过新兴社交平台传播的复杂信息,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如何被界定和处理,书中都有提及。这种对法律前沿问题的关注,让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案例汇编,它更像是一份关于网络司法前瞻性研究的宝贵资料。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法律如何应对当下的挑战,也让我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空白和改革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