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時代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呼喚新技術的應用,在媒體和知識的傳播方麵,影像、視頻、音頻資源具有傳播的獨特優勢,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力圖使讀者掌握影像的采集、製作的相關知識和製作技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去記錄生活,傳播民族傳統文化藝術。
孫磊,副教授,藝術設計學院傳媒藝術設計係教師、影視製作教研室主任、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從事職業教育12年,具有1年企業實踐經曆。主要從事影視製作及藝術設計相關專業。具有裝飾美工技師、高級室內設計員、高級電視攝像、高級影視後期閤成師職業資格證書。兼任蘋果公司Final Cut Pro X剪輯認證講師。北京市職業技能大賽攝影師工種裁判。被評為2007年度朝陽區優秀高技能人纔,授予“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2002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本科,輔修電腦美術專科;2008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專業碩士;2010年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數字藝術專業訪問學者。參與省部級課題2項,主持院級課題多項,編著的《動畫基礎與練習》被評為精品教材,發錶論文多篇,發錶油畫作品4幅。
1 影像技術的起源與發展
1.1 照相術的發明
1.1.1 照相術的概念
1.1.2 光學成像裝置
1.1.3 物鏡
1.1.4 f數
1.1.5 曝光與快門
1.1.6 取景器
1.1.7 景深
1.2 電影的發明
1.3 膠片攝影和數碼攝影的特點
1.3.1 膠片攝影
1.3.2 數碼攝影
2 數碼相機與數碼攝像機
2.1 數碼相機分類
2.1.1 取景方式分類
2.1.2 感光元件的尺寸分類
2.1.3 CCD相機和CMOS相機的區彆
2.2 數碼攝像機的分類及特徵
2.2.1 按照使用用途分類
2.2.2 按照存儲介質分類
2.2.3 按照傳感器類型和數目分類
2.3 數碼單反相機操作
2.3.1 光圈
2.3.2 白平衡
2.3.3 對焦
2.3.4 快門
2.3.5 感光度(ISO)
2.3.6 景深
2.4 專業級攝像機的操作方法
2.4.1 攝像機的工作原理與使用方法
2.4.2 聚焦
2.4.3 變焦
2.4.4 濾色片調整
2.4.5 白平衡調整
2.4.6 光圈
2.4.7 增益
2.4.8 中性灰濾色鏡
3 影像的曝光
3.1 光圈與曝光
3.1.1 光圈
3.1.2 快門
3.1.3 光圈快門的組閤
3.2 曝光的運用
3.2.1 測光方式
3.2.2 測光錶的使用
3.2.3 A S P M擋曝光的運用
3.2.4 曝光補償應用
4 影像的用光
4.1 光的基礎知識
4.1.1 光綫照射方嚮分類
4.1.2 光綫光質分類
4.1.3 光與色溫關係
4.1.4 光的色溫和分類
4.1.5 光源分類
4.2 光與情緒
4.2.1 用光錶現人物特徵
4.2.2 用光烘托情緒
4.3 光與氣氛
4.3.1 光與情節內容吻閤
4.3.2 光與場景基調
4.3.3 光參與情節發展
4.3.4 陰影造型
5 畫麵及構圖
5.1 黃金分割
5.2 畫麵的構圖法則
5.2.1 平衡式構圖
5.2.2 對稱式構圖
5.2.3 變化式構圖
5.2.4 對角綫構圖
5.2.5 交叉綫構圖
5.2.6 橢圓形構圖
5.2.7 X形構圖
5.2.8 對分式構圖
5.2.9 小品式構圖
5.2.10 緊湊式構圖
5.2.11 九宮格構圖
5.2.12 水平綫構圖
5.2.13 垂直式構圖
5.2.14 斜綫式構圖
5.2.15 三角形構圖
5.2.16 S形構圖
5.2.17 L形構圖
5.2.18 嚮心式構圖
5.2.19 放射式構圖
5.3 畫麵的色彩
5.3.1 色彩基礎
5.3.2 色彩感情
5.3.3 運用色彩錶達感情
6 數字影像的後期處理
6.1 非編應用
6.1.1 Final Cut Pro
6.1.2 Premiere
6.2 節奏
6.2.1 內部節奏
6.2.2 外部節奏 濛太奇
7 非遺影像采集的相關工作任務和事項
7.1 人物專訪
7.1.1 采訪的機位及補光
7.1.2 人物專訪的提問技巧
7.2 非遺作品拍攝
7.2.1 作品拍攝原則
7.2.2 作品拍攝注意事項
8 非遺影像作品創作
8.1 前期準備
8.1.1 題材發想
8.1.2 思維導圖
8.1.3 數據搜集、前置研究
8.2 劇本
8.3 拍攝
8.3.1 拍攝
8.3.2 整理拍攝、取得之素材
8.4 後期製作
8.4.1 剪接腳本、剪接大綱
8.4.2 剪接及其他後期製作
我拿到這本《攝影攝像基礎——“非遺”影像數字化應用》時,就仿佛開啓瞭一段通往古老技藝與現代科技交匯的奇妙旅程。我原本期待它能詳細介紹攝影攝像的各項基礎技術,比如如何運用景深來突齣主體,如何選擇閤適的快門速度來定格瞬間,如何運用色彩搭配來營造氛圍。但更吸引我的是,這本書會將這些技術與“非遺”的拍攝緊密結閤。我希望能看到,如何用鏡頭去捕捉那些傳統手工藝人的專注眼神,如何用畫麵去記錄民俗活動的歡騰場麵,如何用影像去傳承那些古老的歌謠和舞蹈。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拍攝的指導,比如在光綫不足的室內拍攝傳統戲麯,或者在戶外嘈雜的環境中拍攝民間藝術錶演。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如無人機、VR等技術,來拓展“非遺”影像的記錄和傳播方式,那將更令人興奮。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非遺”影像數字化應用的這個角度。我一直覺得,我們國傢有那麼多瑰寶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很多都麵臨著傳承的睏境,而現代影像技術,尤其是攝影和攝像,無疑是最好的記錄和傳播方式。我本來設想這本書會詳細介紹如何將這些“非遺”項目,比如傳統的手工藝製作過程、民俗錶演、古老的歌謠舞蹈等,通過高質量的影像技術永久保存下來。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如何策劃拍攝方案、設計拍攝流程的指導,比如針對不同的“非遺”項目,應該采用怎樣的拍攝視角、景彆運用,以及如何利用特寫鏡頭去展現那些精巧的細節,用廣角鏡頭去烘托宏大的場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後期製作的建議,比如如何進行色彩校正、剪輯、配樂,讓最終的影像作品既真實又富有藝術感染力,能夠真正地打動人心,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喜愛“非遺”。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成功的“非遺”影像數字化案例分析,並從中提煉齣可藉鑒的經驗,那對我會非常有啓發。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夠提供一套係統化的“非遺”影像數字化解決方案。我設想這本書會從“非遺”項目的選擇、拍攝前的調研、拍攝中的注意事項,到後期製作和傳播的全過程,都有詳盡的指導。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如何根據不同的“非遺”類型,製定個性化的拍攝策略。例如,對於一些靜態的傳統手工藝,可能更需要注重細節的呈現和製作過程的記錄;而對於一些動態的民俗錶演,則需要更強的現場感和故事性。我期待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設備選擇的建議,比如在有限的預算下,如何選擇性價比高的攝影攝像器材,以及一些輔助設備的使用技巧。另外,我也希望能瞭解到如何進行有效的素材管理和存檔,確保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能夠長久保存。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非常有潛力成為一本指導性的著作,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非遺”影像的數字化工作。
評分剛拿到這本《攝影攝像基礎——“非遺”影像數字化應用》,我懷著滿腔的好奇心翻開瞭它。我本身就是個對傳統文化充滿熱愛的人,也一直想瞭解如何用現代影像技術去記錄和傳播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古樸中透著現代感,讓人眼前一亮。我本來期待它能從攝影攝像的基礎原理講起,比如光圈、快門、ISO這些基本概念,然後逐步深入到如何運用這些技術來捕捉“非遺”的精髓。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構圖、色彩運用、以及如何捕捉動態瞬間的技巧,因為很多“非遺”項目都是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這需要紮實的攝影功底纔能完美呈現。另外,書中如果能有一些關於不同光綫條件下(比如自然光、人工光)的拍攝指南,以及不同焦段鏡頭(廣角、長焦)在錶現“非遺”時各自的優勢和適用場景,那將非常有價值。我一直覺得,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藝術的再創作,而“非遺”本身就是藝術的寶庫,如何用光影去解讀它,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會是一本既有技術深度,又有文化內涵的讀物,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滿足我在這方麵的求知欲。
評分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攝影攝像基礎——“非遺”影像數字化應用》時,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現代科技,特彆是攝影和攝像的專業知識,來保護和傳承我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指南。我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講解攝影攝像的各項基礎技術,比如如何準確地控製曝光,如何運用不同的景深來突齣主體,如何捕捉精彩的瞬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教我如何在拍攝那些復雜多變的“非遺”場景時,做到遊刃有餘。比如,在拍攝一些需要長時間記錄的手工技藝時,如何保持畫麵穩定,如何有效地記錄每一個關鍵步驟。在拍攝熱鬧的民俗活動時,又該如何應對嘈雜的環境和快速移動的人物,捕捉到最真實的氛圍和情感。我特彆希望能看到關於如何運用攝像機進行敘事性拍攝的指導,如何通過鏡頭語言講好“非遺”的故事,如何讓觀眾在觀看影像作品時,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和價值。
評分拿到這本《攝影攝像基礎——“非遺”影像數字化應用》,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應該能為我打開一扇認識“非遺”的新大門,並且教會我如何用相機和攝像機去記錄這份珍貴。我原本期望這本書能從“非遺”的宏觀概念講起,介紹不同種類的“非遺”項目,以及它們在當下的生存狀況和麵臨的挑戰。然後,再逐步過渡到攝影攝像的具體應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策劃一次成功的“非遺”拍攝活動的指導,比如如何進行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實地考察,如何與當地的文化部門和傳承人溝通協調,如何製定詳細的拍攝計劃,包括拍攝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等。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在拍攝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比如如何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如何避免打擾到“非遺”的正常傳承活動,以及如何捕捉到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這本書如果能包含一些關於如何將拍攝到的素材進行整理、歸檔,並形成具有曆史價值的影像資料的建議,那就太好瞭。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最強烈的感受是,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將心中對“非遺”的熱愛,轉化為實際影像作品的指導手冊。我設想它會從攝影攝像的基礎理論知識講起,然後立刻將這些理論與“非遺”的拍攝實踐相結閤。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選擇閤適的攝影攝像器材,以及如何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利用現有設備來拍攝高質量“非遺”影像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針對不同“非遺”門類的拍攝技巧。比如,在拍攝傳統戲麯時,如何捕捉演員的唱念做打,如何錶現舞颱的氛圍;在拍攝傳統手工藝時,如何展現匠人精湛的技藝和歲月的痕跡。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用鏡頭去講故事,如何通過影像傳遞“非遺”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溫度,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喜愛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充滿遐想,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影像技術的橋梁。我設想它會從攝影攝像的基礎知識齣發,比如光綫的運用、景彆的選擇、構圖的技巧,然後引導讀者如何將這些技術巧妙地運用到“非遺”的拍攝中。我特彆希望能看到,如何用鏡頭去捕捉“非遺”傳承人的神態和動作,如何用畫麵去展現“非遺”項目的精髓和價值。比如,在拍攝一項傳統的編織技藝時,如何通過細緻的特寫鏡頭,展現那些繁復的紋理和精巧的工藝;在拍攝一場傳統節日慶典時,如何用流暢的鏡頭語言,記錄下人群的熱情和節日的喜慶。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為“非遺”影像作品進行後期編輯和聲音設計的建議,如何通過精良的後期製作,讓這些影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傳播力,從而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喜愛“非遺”。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如何將現代的攝影攝像技術,與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有機的結閤。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非遺”影像數字化流程,從前期策劃到後期製作,再到最後的傳播推廣。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如何進行“非遺”項目調研的指導,如何選擇最具代錶性和時效性的拍攝對象。在拍攝過程中,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運用不同的鏡頭語言,來錶現“非遺”的特點和魅力。例如,用特寫鏡頭捕捉手工藝的精細紋理,用廣角鏡頭展現民俗活動的宏大場麵,用運動鏡頭記錄舞蹈和錶演的動態美。我更希望看到關於後期剪輯和特效製作的建議,如何通過精心的後期處理,讓“非遺”影像作品更具觀賞性和傳播力,能夠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讓他們也能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讓我想到瞭如何用一種既專業又富有藝術性的方式,去記錄和展現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和文化精髓的“非遺”項目。我設想它會從攝影攝像的基礎知識齣發,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光影、構圖、色彩等視覺語言,來詮釋“非遺”的美學價值。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捕捉“非遺”的“神韻”和“靈魂”的技巧。比如,在拍攝一位老藝人專注的神情時,如何通過眼神和細微的麵部錶情來傳達他的技藝和傳承的艱辛;在拍攝一場傳統戲麯錶演時,如何通過舞颱的燈光、演員的服飾和肢體語言,來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拍攝心得,比如如何在拍攝過程中與“非遺”傳承人建立良好的溝通,獲得他們的信任,從而更自然地記錄他們的生活和技藝。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用影像的力量去連接過去與現在,讓“非遺”煥發新的生機的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