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雄安新区的设立、全面二孩的放开和去杠杆的不断加码……这些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出台和政策的转向将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一些突发社会事件也成为新闻热点,进入公共视野,引发大规模讨论。在国际舞台上,美国重回单边主义并制定减税政策,邻国印度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或将对中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AI技术的突飞猛进重燃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同时也带来对人工智能的而忧虑;考古遗传学的突破或许能一举解决中国人从哪来的问题;而与现实生活更加密切的是,手机支付刚提出没几年,无现金社会已悄然形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的足够快。”《三联生活周刊》是当今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文化类媒体。其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在此传统基础上创刊,以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和一贯秉持的人文情怀,为读者忠实记录着世界和中国发生的变化。
正如它的名字,雄安,一个横空出世的地理概念,一跃成为“雄伟”和“安定”的象征。这一出人意料的棋子,是如何下的,它又能否破解超级城市的困局?近乎一张白纸的雄安,能否绘上一幅壮阔雄伟的千年蓝图?
《下一站,雄安》
从“只生一个好”的社会动员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的逐步放宽,在漫长的35年独生子女时代后,中国正在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这一回归的背后,是对中国人口现状认识的重大转变。
《全面二孩:35 年独生子女时代结束》
特朗普不愧为美国历史上特立独行的一位总统,他的每一次决定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巨大争议。奉行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说到做到,不仅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承认耶路撒冷的地位,30多年来大规模的减税法案也在年底通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才是特朗普四年任期的一年。
《特朗普执政的一年》
人类如何从猿类进化而来?人类的祖先是不是来自非洲?中国人到底从哪来的?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主笔袁越历时半年,采访全球优秀的科学家,从DNA的层面为您解读来自远古的证据。
《中国人从哪里来?》
江歌案:三个留学生的命运交织
王珊、刘畅
等待了一年的庭审
12月11日一大早,一身黑衣的江秋莲就从东京地铁东中野车站走了出来。这是离女儿江歌曾租住的公寓最近的车站。从车站出来往右拐是樱山路,只有五六米宽,沿着东京中央线的铁轨往前铺去。江秋莲很熟悉这条路,去年8月她来日本时,女儿曾挽着她一次次从这里走回家里,稍微加快步伐,只需要七八分钟。这次,江秋莲走得很慢。她路过了一家面包店、一家居酒屋、一家台球厅,还有花店。这都是经过女儿家的标志。在看到儿童馆的时候,江秋莲右转往前走上半分钟,就到了江歌生前居住的公寓——在她离开日本两个多月后,在女儿房门口,陈世峰用一柄长19.5厘米的水果刀杀死了只有24岁的江歌,脖子被刀刺通了,上面有十一二个伤口,衣服也被刀割破了十几处。
那是一栋贴满白色瓷砖的三层小楼,和中野区所有的住宅楼一样,楼层低,建筑时间久远,老旧但依然干净整洁。小楼背后紧挨着地铁,平均两分钟就有电车驶过,很是吵闹。楼下是一个半米多高的木栅栏门,没有上锁,只要轻轻拉开门闩就可以进去。江歌是在2016年3月搬进201的,房间大概有9平方米。房东大内太太还记得她很贴心,曾送给他们夫妇几样从中国带来的腌菜和调料,并贴上便签,标注上味道、口感。她也多次叮嘱江歌晚上“不要给外人开门”。如今江歌原来的房子已经租给了一名日本居民。江歌事件后,整个中野区人心惶惶,不敢将房子租给留学生。
江秋莲没有去江歌居住的201,她把花放在地上,跪了下来,脸贴着地,身体在抖动。随后,她站起来拿出手机,拍了一张公寓的照片,然后慢慢返回地铁站。这次,她没有太多停留的时间。她要作为证人,入庭为女儿讨回公道。这场开庭她等待了一年,“404天”,从女儿遇害开始,每过一天,江秋莲都会在日历上标上时间,她的日子是一天天数过来的。
从江歌的居住地到她就读的学校需要乘坐日本铁路中央、总武线,列车开上七站,行驶半小时就可以到江歌就读的法政大学附近的市谷站。法政大学是日本MARCH(五大名门学府)之一。从名气和日后的就职机会来说,它是除了东大和庆英、早稻田之外不错的选择。
对于江歌来说,居住在东中野附近,与学校距离适当,是不错的选择。中野区又是东京都少数的住宅密集地区,不在商业圈范围内,所以租金相对都心、副都心等地会便宜不少,因而留学生众多。而且,这里距离日本最著名的繁华商业区新宿只有两站路,购物、逛街也方便。
2016年11月3日,江歌出事的当天,她一起打工的同事桥本在报纸上看到了中野区有一个女留学生被杀的新闻,但并没有点出名字。他隐约有些担心,他尝试联系江歌,但是没有人应答。11月1日的时候,他还跟江歌在打工的居酒屋见过,两人都是傍晚18点开始上班。江歌招待客人,帮客人点餐。
桥本跟江歌都是大学生,两人一个学政治经济学,一个学政策创造科,又是同龄,平常很喜欢聊相关的专业知识。“每次说话,(江歌)都很认真听,也不会跟别人顶嘴。”江歌还告诉他喜欢日本,以后要留在日本工作。
2016年11月6日,江歌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报道上,他哭了,“干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桥本想起来出事前江歌一直在等待一部电影上映,电影叫《猫有九条命》,“她喜欢猫,说一定要去看。”桥本后来才知道,电影于11月25日在日本上映,恰好是江歌出事后的第22天。
桥本想知道真相,他在日本媒体上很难找到对江歌案件的具体报道,身边的人也不愿意谈论这个事情,他们觉得“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了给好朋友江歌寻一个公道,他在网上签名支持陈世峰判处死刑。他还在两个Twitter账号上号召大家一起来支持,但是关注的人了了。
为了能够聆听庭审,桥本跷了课,取消了约会,还跟打工店的老板请了假。旁审座席有限,需要排队抽签进入。他就拉来朋友一起帮他排队。“身边的朋友都谴责我,说我麻烦别人。”桥本告诉本刊,因为这个事情,他还被居酒屋店方警告,如果营业额下降,他需要承担所有人的生活费。
江秋莲的目明确而直接:她希望日本法院判处陈世峰死刑。她策划签名、请愿、接受媒体采访、换律师,最终的目的都是这个。
审判的地方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日本的法庭,一条木质的围栏将法官、被告人、律师以及陪审团、检察官与旁听席划分成开来。3个审判员、6个陪审员坐在最前面的审判席上。事实上,从陪审员的设置能看出江歌案在日本法庭上还是受到了重视。按照日本的法律,陪审员对于重大伤害案,可致无期、死刑等处罚的案件参与审理。2005年的统计,3.2%的案件启用了陪审团。
江秋莲就坐在检察官的后面。她是在检察官读完起诉书之后进来的。她从右门进来,坐在检察官的后面。原本,一位与江秋莲亲近的志愿者告诉我,考虑到江秋莲的心理承受力,是不会让她出席的。江秋莲特意戴了一副眼镜,距离她五六米开外,就是陈世峰,两人隔着证人席、检察官见了案发后的第一面。
在此之前,除了学校、户籍等基本信息外,江秋莲对陈世峰都不算了解。她在微博上贴满了陈世峰的照片,希望以此获得更多的信息,目前看来并没有起到效用。江歌遇害后,她的闺密刘鑫也没有告诉江秋莲更多关于陈世峰的信息,只知道是刘鑫的前男友,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家是山西的。陈世峰的父母也没有来找过她,唯一的信息还是来自与女儿生前的对话。
案发前两个多小时,江秋莲曾跟女儿微信语音,当时女儿曾告诉她陈世峰下午来找刘鑫复合,“很小人”,她与刘鑫跟陈世峰还发生过争吵,持续了20分钟左右。江秋莲在通话中还提醒女儿小心,“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女儿还安慰她,“日本治安好,邻居也好,警察出警也快”。
江秋莲直直地盯着陈世峰,很少眨动眼睛。本刊记者就坐在第一排旁听席上,能够清楚地看到江秋莲的表情,悲戚、隐忍、充满疑问,很难用语言去描述这种复杂的表情,不过我确信,当时,江秋莲的心中的痛和疑问已经超过了恨意。她似乎想从陈世峰的脸上弄清女儿被杀害的具体原因,也想探究这个人为什么会对女儿下如此的狠手。这显然并不容易,对面的陈世峰,并没有看过她。大多数时候,他盯着前方,眼神有些空洞,偶尔也会侧过脸跟身边的律师说些什么。
......
读这本书,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历史画卷之中。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时代风云的媒体保持着一种敬意,《三联生活周刊》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总能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视角,去剖析社会现象,去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去触碰那些被大众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议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感受到那种“旁观者清”的智慧,那种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的严谨,以及那种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微妙联系的细腻描摹。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曾经让我拍案叫绝的选题,那些让我扼腕叹息的报道,以及那些至今仍能引发我激烈讨论的观点。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将他长年累月积累的观察和感悟,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醒与独立。
评分太久没有如此沉浸在阅读的海洋里了。拿到这本书,是被它朴素却又饱含力量的书名所吸引。《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回忆与共鸣。我至今还记得,在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有些迷茫的学生时,每周六早晨,我会准时跑到街角报刊亭,期待翻开那一期《三联》。它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是一种思考的启示,一种看待世界的多棱镜。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将那些我曾经读到过、深受触动过的时代印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将那些零散的观察和观点,重新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让我们得以回溯那些关键的瞬间,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社会形态的重大事件。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重温那些曾经让我热血沸腾、或是引发我深思的篇章,去感受《三联》的独特魅力,去理解它如何用文字和影像,捕捉时代的脉搏,传递人文的温度。
评分每当看到《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名字,我内心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份杂志,更像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也塑造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希望能够在这里重拾那些曾经触动我的瞬间。我期待它能将那些零散的记忆,串联成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让我能够再次感受到那些文字的温度,那些观点的锋芒,以及那些人文的光辉。我想要去回味那些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报道,那些让我陷入沉思的评论,以及那些让我对人性有更深刻理解的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洞察,它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思考,提醒我们关注,提醒我们保持一份独立与清醒。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目光敏锐、笔耕不辍的记录者,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勾勒出时代的轮廓。我一直觉得,《三联生活周刊》拥有一种独特的“现场感”,它不仅仅是报道新闻,更是在讲述故事,在传递情感,在引发共鸣。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重温那些曾经让我为之动容的瞬间,那些关于人性光辉与阴影的真实写照,那些关于社会进步与阵痛的深刻反思。它是一种观察,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的态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曾经照亮我、启发我的文字,去重新感受那种纸媒特有的厚重感和温度感。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时代的回应。我一直认为,《三联生活周刊》在媒体界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它总能以一种超脱于喧嚣的方式,去呈现事件的本质,去探讨深层的议题。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品味到那种“智识的盛宴”,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巧妙融合的叙事手法,以及那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我想要再次经历那些让我思考、让我感慨、甚至让我愤怒的时刻,去理解《三联》是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持一份冷静与理性的,是如何用文字的力量,去触动人心,去引发变革。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时代的对话,一次与思想的碰撞,一次对过往的梳理和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书不错,就是刚出板有些小贵
评分不错,从14年开始,每年都买了看!
评分不错,从14年开始,每年都买了看!
评分发货快书的质量也很好,字清晰,内容也不错。
评分挺好的系列书,一直在买,很受益
评分价格优惠,内容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三联生活周刊的精华本,值得收藏。
评分这个应该是三联周刊的合集吧
评分不错,从14年开始,每年都买了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