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光明城·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自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罗的导师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自主性”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建筑设计。这种学术思想的承袭以及突破,在此篇论中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32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作为“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为人所知;1967年,他在纽约创立建筑与城市研究协会(IAUS),并担任负责人至1982年。1980年,他自行开业,作品多次获奖。埃森曼曾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现任耶鲁大学建筑系教授,同时也是库伯联盟建筑学院的名誉教授。著有多本著作,还在世界知名杂志及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近年著作包括:Written Into the Void: Selected Writings, 1990-2004(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Ten Canonical Buildings, 1950-2000(Rizzoli, 2008)等。
目录
译者序:困局与揭示 / 罗旋APORIA AND ITS DISCLOSURE / BY XUAN LUO 前言PREFACE 导言INTRODUCTION 第一章 形式之于建筑CHAPTER ONE: FORM IN RELATION TO ARCHITECTURE第二章 一般性建筑形式的属性CHAPTER TWO: THE PROPERTIES OF GENERIC ARCHITECTURAL FORM第三章 形式系统的发展方式CHAPTER THREE: DEVELOPMENT OF FORMAL SYSTEMS第四章 形式系统的分析CHAPTER FOUR: ANALYSES OF FORMAL SYSTEMS瑞士学生会馆 | 法国巴黎 | 勒?柯布西耶巴黎救世军庇护所 | 法国巴黎 | 勒?柯布西耶马丁住宅 | 美国纽约州水牛城 |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库恩利住宅|美国伊利诺伊州河滨镇|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市政中心 | 芬兰珊纳特赛罗 | 阿尔瓦?阿尔托塔林美术馆 | 爱沙尼亚塔林 | 阿尔瓦?阿尔托法西斯宫 | 意大利科莫 | 朱塞佩?特拉尼圣伊利亚幼儿园 | 意大利科莫 | 朱塞佩?特拉尼第五章 封闭式与开放式理论CHAPTER FIVE: CLOSED-ENDED AND OPEN-ENDED THEORY后记 / 彼得?埃森曼AFTERWORD / BY PETER EISENMAN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索引INDEX
精彩书摘
《光明城·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体不但会改变既存的模式,而且会因为其自身的出现而改变所有将在未来出现的单体。例如,设想一座建筑物,它的入口就不可能被设在恰好没有办法通行的地方。就此而言,任何建筑物都必须承认既定的外部模式,即便这些模式完全可以被视为某种未来的绝对秩序的一部分。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是,所有城市规划都必须考虑到,任何一种未来秩序的本质都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种常量或一种静态的实体。相反,它必须被视为连续的、能够容许生长和变化的。9任何一种从“绝对”意义上看待未来秩序的想法都很难不被批评为“浪漫主义乌托邦”。10圣伊利亚( Sant‘Elia)的设计作品《新城市》(Citta Nttova)就是这类空想姿态的典型代表。“对于圣伊利亚而言,关于能量与速度的未来主义奇想就是他试图通过建构( architectonic)来表达的“绝对性”。”但这么做的同时,他让自己陷入了矛盾,因为他设计的建筑物在不得不保证具体性的情况下,只能以一个相对恒定的未来状态为前提而存在。他将一种象征着未来主义乌托邦的空气动力流线型美学强加到这些具体的设计上。无论他的图画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它们对如何思考一种连续的“未来模式”终究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针对此问题的理性策略是,必须假定一种整体秩序,或者用本文的话来说,必须假定一种既能够包容变化与生长、又可以保持自身特质不变的“绝对性”。这里至关重要的正是有关这种“绝对性”的“优先次序”概念,因为只有这一概念能够为前文五点要素提供重要性排序的基础。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来尝试处理这一关键议题了o本文认为,建筑在本质上就是为意向、功能、结构和技术赋予形式(“形式”本身即其中一个要素)的过程。故形式高居各要素等级之首。尽管延续至20世纪的所有学院式与理性主义思想大抵都会给予形式思考以首要的地位1,但如本文这般把形式奉为至高无上仍可以算是另辟蹊径。然而,他们的那些形式思考属于另外一种范畴:沉溺于“为形式而形式”、多轴线构成、人工的对称美学;它们从根本上对功能的公然无视迫使现代建筑师们开始了当初对全新表达方式的寻求。15不过,如果要求形式为我们提供理解整体环境的途径,那么自然地,赋形( form-giving)过程中就必须彰显明确的优先次序。这么看来,单体建筑物的形式并不需要对其意向或功能进行表达,它只需要有助于整体环境的秩序、尺度、和谐及模式即可。 若要维持以上立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将“形式”这一总类别细分为两类:“一般的”( generic)和“具体的”(specific)。“一般形式”一词在此处应根据柏拉图式意义理解为自身具有内在法则并被这些法则所界定的实体;另—方面,“具体形式”一词则可以被视为是为回应具体意向及功能而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的构型。一般形式,因其超验的( transcendent)或者说普遍的本质,必然优先于其他四要素。但即使当形式是以其具体意义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看到,它仍是参照或派生自一般形式的;而这一关联或参照关系是理解它的必要条件。在建筑学语境之下,一般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型:线型( the linear)和形心型(Che cen-troidal)。立方体和球体是形心型;双立方体(double cube)和圆柱体是线型。每一个这样的基本实体在本质上都具有其特定的内在动力( inherent dynamics)。我们如果想要对某个特定实体进行语法运用或诠释,就必须理解和遵循其内在动力。16立方体作为形心形式,是自一指定中心( centrum)向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等量发散而来的。这一性质对于其理解至关重要。其次重要的就是竖直轴线与水平轴线相等、所有面相等、对角线、所有角的位置。但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立方体的这些性质,如同任何其他一般形式一样,位于一切审美偏好之上。说白了,它们就是只存在于客观意义上的内在特征;它们建立的是一般形式的“绝对”本质,顾名思义,即超越了具体形式。
当我们考虑形式与功能之间广受议论的相互关系的时候,亦能得出相同结论。17由于不论哪种功能都仅仅只能示意(亦即,不能决定)某种具体形式,或者换句话说,不存在一种服务于所有功能的形式,所以,具体形式可以被认为在本质上是“相对的”(这里的相对性指的是对某一功能要求的特定诠释)。因而,具体形式相较于一般形式就不那么重要了。具体形式要求某种审美或者主观层面的感知回应,即,这种回应所针对的是比例、表面性质、结构、象征意义这类因素。而一般形式则无须过问这些方面。我们喜不喜欢一个立方体,这不构成问题;一般形式关心的是我们是否承认立方体的存在以及辨明其内在属性等问题。但是,具体形式与“建筑学等式”中的其他各要素是紧密共生的,因此,对具体形式的分析亦脱离不了其他要素。
……
前言/序言
2016年夏天,彼得·埃森曼在整理工作室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四十多封尘封已久的柯林·罗(Colin Rowe)的来信。这些信件写于1963年,其时埃森曼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而书信的内容正是罗对这篇论文的反馈。罗在其中一封信中向埃森曼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所说的‘原理’不是普遍适用的吗,那为何要单独强调‘现代’?”虽然信纸早已泛黄,但是导师柯林·罗的字句透过名日“威望精英”的打字机字体,如今依旧入木三分且不留颜面。而埃森曼最终的论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不动声色地挑战了自己的老师。
在论文完成四十二年之后的2005年,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终于以德文译本的形式首次付印。次年,英文原著才通过原版影印的方式出版,其格式和内容完全忠于最初打字稿的样子。由于此前从未完整发表,这篇论文在此间四十余年里变得颇具神秘色彩。埃森曼本人回顾过往,认为这篇早早落笔却又姗姗来迟的论著是他写过的最重要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本书。该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文字阐述,铺陈一种理论架构,它包括导言以及“形式之于建筑…‘一股性建筑形式的属性”“形式系统的发展方式”等三个章节;第二部分则结合文字和图解对八个案例进行形式分析,这些案例来自四位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勒,柯布西耶与朱塞佩·特拉尼。
选择这四位建筑师,无疑是作者当时内心思想挣扎的反映。赖特和阿尔托这两个选择可以说是埃森曼对他的官方导师莱斯利·马丁爵士(SirLeslie Martin)作出的艰难妥协。据杰弗里-凯普尼斯(Jeffery Kipnis)所说,作为一名现代主义风格的坚定倡导者,马丁曾试图“将埃森曼的博士论文推向抒情而人文(lyrical/humanist)的方向”。1另一方面,柯布西耶和特拉尼这二者则反映了来自柯林·罗的形式主义影响。正是1961年夏天与罗一同游历欧洲的经历,让埃森曼学会了通过“精读”来看见建筑中的“不可见”。2他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相互角力的产物-人文主义还是形式主义?前者最终成为批判的对象,而后者则成为批判的方法。但是,由于罗的形式主义手段依旧离不开一种预设的、不容辩驳的人文主义式的理想化倾向,他的形式主义对于埃森曼来说是不够彻底的。虽然罗的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埃森曼已经开始质疑其理论是否足以帮助他来理解、分析以及架构建筑学的根本问题。
对于罗的质问——既然原理是普适的,为何要单讲“现代”建筑?——埃森曼在论文导言中是这样回应的:“论文中出现的’现代‘一词作为限定语仅仅是对所选案例的指称;文中讨论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光明城·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Peter Eisenman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光明城·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Peter Eisenman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光明城·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Peter Eisenman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光明城·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Peter Eisenman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