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泰宁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
  • 建筑年鉴
  • 2017
  • 设计作品
  • 建筑师
  • 行业参考
  • 学术研究
  • 建筑工程
  • 现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9105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431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优秀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原则,对最近一年涌现出的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直观、全面的诠释,它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结构,记录了主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甚至是设计价值。

作者简介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人。

内页插图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蓝图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并非仅仅是两册装订成册的图录,它是一次对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过去一年深度回溯与前瞻性洞察的系统性呈现。上、下两册,如同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以严谨的视角、专业的眼光,记录并解析了2017年在中国大地上绽放的建筑创意与实践。它不仅是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城乡面貌变迁者的宝贵参考,更是一面映照当下建筑思潮、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镜子。 上册:理性之光——城市发展与公共空间 上册聚焦于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以及在此背景下涌现出的各类公共空间创新。2017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本册内容深入探讨了这一转变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体现。 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智慧: 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平衡扩张与保护、发展与历史,是摆在中国建筑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上册中收录的案例,从国家级新区的前瞻性规划,到城市中心区域的有机更新,再到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再利用,都展现了设计者在面对复杂城市肌理和多重利益诉求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远见。例如,对老工业区改造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拆除重建,而是深入挖掘其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通过引入新的功能和业态,使其重焕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节点。对新兴城区的规划,则更多地融入了生态理念、智慧城市技术,以及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力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环境。 公共建筑的时代精神: 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载体。2017年的作品,在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其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新建的博物馆,不再仅仅是陈列文物的容器,而是通过创新的空间设计,引导观众与历史对话,激发思考。体育场馆的设计,则在满足国际赛事需求的同时,也考虑了其在赛时之外的日常使用功能,强调其作为社区活动中心的价值。环保、节能、智能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这些公共建筑在功能性之外,更显现出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对一些特殊功能建筑,如医疗建筑和教育建筑,其设计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人性关怀,创造更舒适、更安全、更利于康复和学习的环境。 景观与街道的尺度: 城市的面貌,不仅在于宏伟的建筑,更在于其肌理、街道和景观。上册也关注了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开放空间的精心设计。这些空间的设计,不仅关注视觉美学,更着力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休憩、交往、活动的场所。对城市街道的设计,则从行人体验出发,优化流线,增加绿化,引入艺术元素,使其成为城市有活力的“血管”。这些看似“小而美”的设计,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幸福感。 下册:创新之翼——多元探索与未来想象 下册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更多元的建筑类型,以及建筑设计在技术、材料、理念上的前沿探索。它展示了中国建筑设计在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如何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相结合,并孕育出独特的创新成果。 地域文脉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是设计的重要议题。下册中的众多作品,尤其是在乡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等领域,充分展现了设计师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现代的设计语言,将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转化,使其在功能和形式上都符合当代需求,同时又保留了浓厚的地域气息。例如,在一些历史古村落的改造中,设计师巧妙地将现代居住功能与传统院落空间相结合,既保留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技术革新与材料的突破: 2017年,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新材料的应用加速。下册收录了大量应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预制化建造等先进技术,以及新型环保材料、智能材料的建筑项目。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和建造的效率,更在空间形态、结构表现、节能环保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的复杂曲面造型,展现了建筑形式的无限可能;新材料的应用,则使得建筑更加轻质、耐久、保温隔热,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 面向未来的建筑探索: 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智能化的人居环境,还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创新设计,本册都呈现了设计师们对未来建筑的深刻思考。对于未来社区的设想,对于模块化、可变性的建筑体系的探索,对于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践,都预示着中国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低能耗、零能耗建筑的尝试,对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应用,对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未来贡献着设计的力量。 两册合一:中国建筑设计的前进脉络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两册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中国建筑设计图景。它不仅记录了2017年中国建筑设计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建筑设计在时代浪潮中的发展脉络与前进方向。 从“量”到“质”的飞跃: 年鉴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建筑设计正经历着从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和品位的深刻转变。设计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需求,而是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文化传承、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设计师们在吸收全球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挖掘和表达,展现出中国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以及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建筑设计正以其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描绘着属于中国未来的建筑蓝图。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是献给所有热爱建筑、关注城市、思考未来的专业人士和公众的珍贵读物。它以详实的案例、精美的图片、深刻的解析,带领读者一同感受中国建筑设计的时代脉搏,洞察设计背后的力量,并一同展望更加美好的建筑未来。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激励着每一个参与到这场伟大变革中的人,用设计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融合颇感兴趣的读者,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关于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的案例,它们展现了中国建筑师们如何以人为本,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社区的活力和归属感。从小型社区图书馆到大型的滨水公共空间,每一个项目都体现了对当地文化和居民需求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绿色出行、慢行系统等理念融入城市肌理的设计,这不仅优化了城市交通,更营造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是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有力实践。

评分

毫无疑问,《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类著作。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界蓬勃发展的活力和创新精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乡村振兴和旅游地产的设计案例印象深刻,它们展现了建筑如何能够激活区域经济,带动地方发展,并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从乡村民宿到特色小镇,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地方特色,创造出既符合经济效益又兼具文化品位的建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评分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是一部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建筑盛宴。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项目所吸引,它们预示着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智能化家居设计到模块化建造技术,这些前沿的应用都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的无限可能。书中对于材料创新和建造工艺的介绍也十分详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我特别关注了那些利用新型复合材料和参数化设计技术建造的建筑,它们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在结构性能和能源效率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

读罢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我深感中国建筑设计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设计故事,展现了中国设计师们在传承经典与开拓创新之间的不懈追求。我注意到,本年度年鉴中,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涌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佳作。这些项目不仅在物理空间上修复了古迹,更在文化内涵上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让历史的痕迹得以延续,并与当代生活产生和谐的共鸣。这种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创造性转化,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深厚底蕴和长远目光。

评分

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思想上的碰撞。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中国建筑师们大胆的创意和精湛的工艺。尤其是在商业综合体和文化场馆的设计上,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将功能性、艺术性和体验性完美结合,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书中对每一个项目的介绍都极为详尽,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落成,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思路非常有帮助。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复杂的功能需求转化为简洁而富有诗意的空间形态,也对如何提升建筑的公共性与开放性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优秀出版物。我被其中关于教育建筑和医疗建筑的创新设计所吸引,这些项目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书中对校园环境、病房空间等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对人性化关怀的深度思考。我从中看到了建筑设计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为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优秀建筑设计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让我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表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惊喜地发现,许多项目在借鉴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这种“走出去”又“引进来”的设计思路,让中国建筑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闪耀。我特别欣赏那些在文化遗产地进行的创新性设计,它们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的功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全新诠释。

评分

对于许多正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简直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宝典”。我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实践经验。在审阅案例时,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在严苛地形或复杂场地条件下完成的建筑项目。这些项目展现了设计师们非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实力,他们如何巧妙地应对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环境,甚至成为环境的点睛之笔,都让我佩服不已。书中对每个项目从场地分析、概念生成到技术实现的完整呈现,对于我自身项目的推进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体验式建筑的研究者,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素材。我着重研究了书中关于公共空间和体验性设计的内容,它们如何通过空间序列、光影变化、材料质感等元素,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场所体验,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关注了那些鼓励互动的社区空间和激发灵感的文化场馆,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的载体,更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人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从而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建筑。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爱好者,拿到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7(上、下册)》时,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翻开第一页,便被那些精美的设计图纸和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从宏伟的公共建筑到精致的住宅空间,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我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可持续设计和绿色建筑方面的案例,它们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惊叹,更在理念上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例如,书中关于某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融为一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市民提供了休憩交流的场所,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