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in China (2017-2018)]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in China (2017-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学忠 贾文峥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轨道交通
  • 轨道交通运营
  • 中国交通
  • 交通运输
  • 公共交通
  • 行业报告
  • 运营发展
  • 2017-2018
  • 中国城市
  • 轨道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2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1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
外文名称: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in China (2017-2018)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以“运营”为切入点,从运营企业、政府与社会公众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运营成效,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价值。同时有利于企业间互相借鉴学习,为其运营管理提供数据与智力支持,并为运营企业与国外同行业间的交流提供素材。此外,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的理解。

作者简介

崔学忠 1979.09-1983.08 上海海运学院起重运输机械系机械设计专业学习。1983.08-1987.05 交通部计划统计局对外经济处干部。1987.05-1989.10 交通部计划司对外经济处副主任科员。1989.10-1994.10 交通部计划司对外经济处主任科员。1994.10-1998.07 交通部综合计划司对外经济计划处助理调研员。1998.07-2002.10 交通部综合规划司综合规划处副处长。2002.10-2009.03 交通部综合规划司综合规划处处长。2009.03-2009.05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巡视员。2009.05-2009.06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巡视员、阿坝州委常委(挂职)。2009.06-2011.06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巡视员、阿坝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挂职
2011.06—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贾文峥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总经理韩建明和运营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回顾与展望/001
  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002
  二 行业管理逐步完善/008
  三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基本运行情况/010
  四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可控/017
  五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可承受成为发展难点/020
  六 “互联网+”城轨方兴未艾/022
  七 运营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028
  八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030

Ⅱ 借鉴篇
2 国内外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情况对比/031

Ⅲ 运营篇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056
4 城市轨道交通成本可承受能力分析/113

Ⅳ 专题篇
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社会共治机制探索/185
6 广州地铁运营可靠性管理实践与思考/197
7 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网络化运营的思考及管理实践/207
8 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南京模式/218
9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员工发展下的激励机制研究/229
10 现代有轨电车与跨座式单轨的对比分析/246
11 城市轨道交通维修消耗定额标准初探/257

Ⅴ 附录
12 附录一 相关图表/270
13 附录二 术语定义与说明/272

Abstract/276
Contents/278

前言/序言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与经济系统运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领导人总书记明确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抓住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上述论述说明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官的职责和使命没有改变,交通运输在稳增长、促投资、促消费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交通运输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态势没有改变。城市轨道交通重视量的发展,但更重视解决质的提升,我们要不断提升行业治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防范重大风险,真正实现由“大”转“强”,在运营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既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城市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水平决定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秩序直接影响大城市社会与经济系统的运行秩序。
还要看到,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新开通城市数的增多以及运营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越来越大的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代表性成果,社会矛盾的转化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中应当有充分体现。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看,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各大城市运输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服务需求也已从......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 导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已成为支撑我国城镇化进程、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尤其在2017年至2018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发展现状,从多个维度剖析其成就、问题与未来趋势,为政府决策者、行业研究者、企业经营者以及广大公众提供一份全面、深入、具有参考价值的洞察。 一、 运营网络规模与客运量分析 1.1 轨道交通线路网络的扩张与布局优化 2017-2018年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继续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的态势。报告将详细列举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并对新增开通的线路、里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进行详尽的统计。重点分析新增线路的区域分布特点,例如是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还是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蔓延;是聚焦于超大、特大城市的骨干网络完善,还是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补课”。 此外,报告还将关注线路网络的优化布局。这包括: 网络化程度的提升: 评估现有线路是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换乘体系,能否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便捷衔接,减少乘客出行距离和换乘次数。 线网结构的变化: 分析骨干线路(如地铁、轻轨)与辅助线路(如市郊铁路、有轨电车)的协调发展,以及它们在满足不同出行需求方面的作用。 “轨道+”模式的探索: 关注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如公交、共享单车)的融合,以及在站点周边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提升整体出行效率。 1.2 庞大的客运量增长与出行结构分析 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报告将提供2017-2018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年客运总量、日均客运量以及增长率等关键数据。 在客运量分析的基础上,报告还将深入探讨: 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分析高峰时段(早晚高峰)和非高峰时段的客流变化,以及不同线路、不同站点的客流分布规律。 出行目的构成: 尝试分析轨道交通客流的通勤、购物、休闲、旅游等出行目的的比例,揭示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模式。 客运量的驱动因素: 探讨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票价政策、换乘便利性等因素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流与互动: 分析轨道交通对地面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传统交通方式的客流吸引和替代效应,以及在某些时段或区域可能存在的客流互补现象。 二、 运营管理与技术创新 2.1 运营服务水平与效率提升 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是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运营的准点率与运行效率: 分析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在准点率、运行速度、发车频率等方面的表现,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 乘客出行体验: 关注车站环境(清洁度、舒适度、信息指示)、车厢拥挤度、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以及乘客满意度等指标。 票务系统与支付方式的便捷化: 详细分析各类票务(单程票、储值卡、二维码支付、人脸识别等)的普及程度,以及其对乘客出行便利性的影响。 应急响应与安全管理: 评估轨道交通在突发事件(如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和实际处置能力。 2.2 技术创新在运营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轨道交通运营迈向智能化、高效化的关键。报告将重点关注: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 分析先进的信号系统、综合调度平台在优化列车运行、提高运能、减少延误方面的作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乘客出行规律、预测客流峰值、优化列车时刻表、提升运营效率。例如,智能安防监控、客流监测与预警、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等。 自动化与无人驾驶技术的进展: 关注在信号系统、列车自动运行(ATO)、自动驾驶(driverless)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试点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未来轨道交通运营模式的潜在影响。 节能减排技术: 评估再生制动、LED照明、变频空调等节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降低运营成本、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贡献。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关注在车辆制造、轨道铺设、车站建设等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如何提升运营的可靠性、耐久性和舒适度。 三、 经济效益与财务状况 3.1 票务收入与盈利能力分析 票务收入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报告将对2017-2018年各城市的票务收入、人均乘车费用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票务收入的关键因素,如票价政策、客流量、客单价等。 3.2 运营成本构成与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员成本、能源成本、维护成本、折旧摊销等。报告将对这些成本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并评估各城市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措施和成效。 3.3 政府补贴与投融资模式 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公益属性和巨大的建设投资,政府补贴是其维持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撑。报告将分析不同城市的政府补贴政策,以及轨道交通项目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例如PPP模式、专项债券等。 3.4 经济效益评估 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显著的间接效益,如带动沿线土地开发、促进商业聚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就业机会等。报告将尝试从宏观角度评估轨道交通在这些方面的贡献。 四、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挑战分析 尽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盈利能力不足: 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是重要课题。 建设与运营的协调: 新线路的密集开通给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保证新线路的平稳运营和与既有网络的有效衔接。 客流增长的可持续性: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共享出行方式的普及,轨道交通如何继续保持客流优势。 技术更新换代与维护成本: 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增加,维护成本也随之攀升。 人才队伍建设: 行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旧线路的更新改造: 部分早期建设的线路面临设备老化、运能瓶颈等问题,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4.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对当前运营状况的分析和技术发展的前瞻,报告将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将不再是孤立的交通系统,而是与市郊铁路、地面公交、城市慢行系统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轨道交通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运营管理、乘客服务、安全保障的全方位升级。 绿色、低碳发展: 环保理念将进一步深入,节能减排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的服务升级: 更加关注乘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探索: 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将探索更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 区域协调发展: 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结论 2017-2018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本报告通过对运营网络、客运量、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将以更加智能、绿色、一体化的姿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轨道交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在技术标准演进的记录上做得极其扎实。我尤其关注了报告中关于列车控制系统(CBTC)升级对行车间隔缩短的贡献率分析。它没有简单地声称新技术带来了效率提升,而是通过对比不同供应商、不同实施阶段的实际数据,揭示了技术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例如,从某一既定间隔缩短到下一个目标间隔所需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其比例是如何随着技术接近物理极限而急剧上升的。这种对投入产出比的冷静剖析,对于理解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决策逻辑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在城市快速扩张期后,运营优化的重点将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而是追求稳定和可持续的投入回报。

评分

这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对中国城市交通脉络演进的强烈好奇心。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统计数据汇编,但翻开之后,我立刻被其深度的行业洞察力所吸引。报告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客流量增长数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运营效率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比如不同城市间在信号系统升级换代速度上的显著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整体的准点率和服务质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对“大运量地铁线网的运营压力平衡”这一章节的论述,它细腻地描绘了高峰期客流OD(起点-终点)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某些城市在应对突发大客流时,管理层决策逻辑的优劣。这不仅仅是数据报告,更像是一部城市管理者在高压环境下进行复杂系统调度的案例研究,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领略到了城市脉搏跳动的复杂与精妙。

评分

这份报告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它避免了那种激动人心的赞美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态度来审视过去两年的行业发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运营安全与乘客体验平衡的哲学困境”的探讨。报告没有回避在极端天气或突发停运事件中,管理层需要在“快速恢复运营”和“确保每一环节绝对安全”之间做出的痛苦权衡。报告通过几个著名的案例分析,侧面展现了决策链条上的信息传递延迟如何放大实际的运营风险。这种深挖决策过程中的人性弱点与系统局限性的叙述,使得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一份经济或技术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哲学的教科书。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行业发展的多维视角,远超我对一份“运营发展报告”的初始期待。

评分

读完这厚厚一本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数据的背后蕴含着无尽的城市故事和政策博弈的痕迹。报告在探讨新开通线路的初期运营磨合期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服务满意度与技术成熟度耦合模型”,这个模型似乎试图量化初次运营阶段的“阵痛期”对城市居民生活预期的长期影响。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乘客服务体验优化的部分,它没有空泛地谈论“提升服务质量”,而是细致对比了不同城市在站台服务人员配置、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效率上的实践效果。例如,某南方城市在引入了基于AI的客流预测系统后,其高峰期拥挤度指数下降了多少百分点,这些具体的量化指标让人信服。这种以结果为导向,注重细节实践的分析方法,使得整部报告的论述充满了实操价值,而非空中楼阁般的理论探讨。

评分

这份报告的体量和广度令人惊叹,它几乎将2017到2018年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领域的每一个关键议题都囊括了进去。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跨城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入市运营)的运营兼容性挑战”这一部分的探讨尤为感兴趣。报告详尽列举了在票务系统、时刻表协调以及应急救援机制上,现有城市地铁运营规范如何在新兴的城际互联模式下显得捉襟见肘。这种前瞻性地揭示未来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制度性摩擦”的能力,是这份报告超越一般年度总结的关键所在。它迫使读者思考:当城市群的概念日益清晰时,我们现有的独立运营体系是否已经达到了它的理论极限?报告的语气是审慎而客观的,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清晰地勾勒出需要政策层面介入的复杂区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