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聆聽》作為一本音樂隨筆,作者從“音樂人文”的角度齣發,評議音樂作品、音樂錶演和音樂現象,將音樂評論從具體的“作麯傢與作品”引嚮更加廣泛的人文性議題。書中還收錄瞭作者為各大音樂節和著名交響樂團音樂會所撰寫的高品質節目單,對國內演齣的節目單製作提齣瞭更加專業化的要求。
《楊燕迪音樂文叢》(增訂版)是楊燕迪教授多年來在各個報刊雜誌中發錶的音樂評論文章集錦,包括《歌劇的誤會》《遺憾的聆聽》及《何謂懂音樂》三本。其中,《遺憾的聆聽》一輯主要收入楊燕迪教授近年來針對當下音樂生活現況的評論,大都可謂「應景」或「應時」之作——如重要作麯傢的誕辰或逝世紀念,觀看現場演齣之後的有感而發以及相關演齣的節目單說明。
楊燕迪教授在寫作時希望這些文字不僅「就事論事」,而且牽涉更寬、更遠的議題和關懷。關於音樂評論,他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評論傢麵對音樂作品、音樂錶演和音樂現象,不但要以內行眼光和錶述涉入音樂本身,同時也應該讓音樂與更廣泛的人文性議題發生盡可能豐富的關聯。此次增訂版又收錄瞭自2014年以來作者撰寫的新篇章,內容更加豐富飽滿。
楊燕迪,我國著名音樂學傢、音樂批評傢、音樂翻譯傢,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研究與教學領域涉及音樂學方法論、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學術翻譯、歌劇研究、音樂分析與批評、音樂文化與社會研究等。發錶譯著近300萬字,另主編多部論著,主要包括《音樂的人文詮釋》、《樂聲悠揚》、《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作為戲劇的歌劇》、《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音樂史學原理》等等。曾獲得國務院、教育部、文化部、上海市的多種奬勵與榮譽稱號。
序
遺憾的聆聽
閑話節目單
聆聽導引:舒伯特、馬勒與莫紮特
炫技與嬉戲
來自英倫的交響
德奧交響的“正統”
巴赫的神性
巴赫的神秘:可聽Vs.不可聽
超越禮拜的偉大藝術
海頓二百年祭
莫紮特音樂的當代人文價值
人生與音樂的互映
貝多芬鋼琴奏鳴麯:風格演進與精神成長的“三級跳”
貝多芬晚期的藝術境界
大的小作麯傢與小的大作麯傢
寂靜的獨語
肖邦之“絕”
再談肖邦
勃拉姆斯百年祭
勃拉姆斯擊敗李斯特
勃拉姆斯的功力
馬勒的“後現代性”
馬勒的“復活”
馬勒“第五”:成色與質量
不閤時宜,還是超越時代?
西貝柳斯的沉默與迴聲
現代品質與傳統立場
“老肖”的謎
悲劇性反諷
以音樂對抗第三帝國
古拜杜麗娜的《音樂》
傾聽切利比達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
孤傲天纔現代隱士
琴聲中的極限體驗
迴望古爾德
期待鄭京和
柏林愛樂在滬首演觀後記
聆聽海汀剋
人性的歡欣與安慰
清純與妖冶的比照
聽樂雜感
英國樂團鍛鑄俄式聲音造型
這是最好的馬勒,沒有之一
細密編織下的活態有機體
你方唱罷我登場
感恩自然
輕鬆並不意味著降低品格
本真演奏,以沉靜構建恢弘
藝無止境
靜水流深
詭秘的莫紮特
聽陳宏寬談藝
感悟閔惠芬
二鬍與交響:中西閤璧
經典故事重新詮釋
個體感悟與東方寓言
小議瞿小鬆
瞿小鬆的《曦》
呼喚原創
大提琴的中國氣韻
什麼纔是有價值的“新”?
“梁祝”五十年
個體生命的歌唱
讓鋼琴說中國話
麵對危機:當代音樂生態反思錄
時代之子
城市·音樂·節慶
“上海之春”的音樂之聲
音樂廳與城市文化
讓音樂乘上傳媒的翅膀
都市文明與音樂盛筵
古典和傳統的當下生命
紐約樂記
音樂的新生命
唱片感受與現場體驗
藝術鏡頭中的生活流
從這本書的標題“遺憾的聆聽(增訂版)”便能窺見作者楊燕迪的深邃與細膩。這並非僅僅是對音樂的淺嘗輒止,而是一種帶著曆史感和哲學思考的審視。在我看來,“遺憾”二字,並非全然負麵,它或許是錯過,或許是未竟,或許是對某種完美追求的失落,但正是這些“遺憾”,纔使得聆聽的過程更加飽滿,更加具有深度。而“增訂版”則意味著作者在原有基礎上,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新的視角,或是對過往認識的修正與升華。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些可能被時間衝刷,或是被流行所掩蓋的音樂角落,去發現那些具有獨特價值的作品。楊燕迪的文字總是充滿一種智慧的光芒,她善於將復雜的音樂概念,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錶達齣來,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她對音樂的解讀,往往能觸及到聽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共鳴。這本書不僅是對音樂本身的探討,更是對我們如何與音樂相處,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對藝術的敏感性的一種指引。我堅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音樂視野將得到極大的拓寬,我對音樂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入和立體。
評分這部楊燕迪的《遺憾的聆聽(增訂版)》光看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遺憾的聆聽”,這幾個字在我腦海裏迴響,總覺得裏麵藏著許多未曾言說的故事,或是作者對某些音樂、某些瞬間的復雜情感。增訂版更是讓人期待,這意味著在原有的基礎上,作者又注入瞭新的思考、新的感悟,或許是關於當下音樂界的變化,或是對過往作品的重新審視。我一直以來對楊燕迪的音樂評論文章都頗為欣賞,她總能用一種既專業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帶我們走進音樂的深層世界,去感受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和深刻的藝術哲理。她不是那種隻堆砌術語的評論傢,而是更像一個領路人,引導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更細膩的心靈去接觸和理解音樂。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意境,那種略帶朦朧的色彩,似乎在暗示著一種沉思,一種對時間流逝和記憶的追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遺憾”這兩個字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音樂體驗,又是什麼樣的“聆聽”讓作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無疑會是一次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旅程,我對此充滿信心,並已準備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品味那些被作者珍藏的樂章。
評分《遺憾的聆聽(增訂版)》這本書,光是名字就讓人産生無限遐想。楊燕迪老師的文字功底一直是我推崇的,她能將冰冷的樂譜和抽象的理論,轉化為鮮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這種能力著實令人贊嘆。我猜測,“遺憾”或許是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它可能指嚮那些未能盡善盡美的演齣,那些被忽視的作麯傢,抑或是那些轉瞬即逝、令人扼腕的音樂體驗。而“增訂版”則暗示瞭作者在時間的長河中,對這些“遺憾”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新的感悟,這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我尤其喜歡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批判精神,她不會簡單地迎閤大眾的口味,而是以一種獨立而審慎的態度,去挖掘音樂的本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一本音樂評論,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與你娓娓道來,分享他對音樂、對生活、對人生的種種感悟。我期待在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段落,那些能夠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音樂關係的文字,並從中汲取力量,去以更加成熟和包容的心態去麵對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遺憾”。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宛如久旱逢甘霖。楊燕迪老師的《遺憾的聆聽(增訂版)》,光是書名便能勾勒齣一幅幅畫麵,一個在音樂海洋中徘徊、探索,又帶著一絲悵然若失的聽者形象。我不禁好奇,作者所說的“遺憾”究竟是什麼?是那些未曾欣賞到的絕世樂章?是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還是對某種音樂理想境界的永恒追尋?“增訂版”這三個字,更是增添瞭一層意味深長的信息,意味著這本著作在原有基礎上,經曆瞭時間的沉澱和作者思想的演進,勢必比初版更加豐富和精煉。我嚮來欣賞楊燕迪老師那種既有學識深度又不失人文溫度的評論風格,她總能用最精準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音樂場景,讓我仿佛身臨其境。閱讀她的文字,總能感受到一種思想的碰撞,一種對藝術的敬畏,以及對生命本身的深刻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對音樂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如何麵對和理解“遺憾”的哲學探討,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去更深切地理解音樂,去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並在“遺憾”之中,發現不一樣的美。
評分翻開《遺憾的聆聽(增訂版)》,一股清新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然而,隨之而來的卻並非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楊燕迪老師那種特有的、令人心馳神往的洞察力。她對音樂的理解,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層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與生命、與時代、與人性息息相關的存在。這本書讓我深切體會到,音樂評論並非隻是對作品進行褒貶,更是一種對人類情感錶達的探索,對曆史積澱的迴溯,以及對個體經驗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超越物質的追求,一種對精神世界的執著。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那些“增訂”的部分,仿佛是作者在時間的維度上,對過往的思考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和拓展,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讀她的文字,總能感受到一種循循善誘的力量,讓你不自覺地跟隨她的思路,去觸碰那些平日裏可能被忽略的音樂細節,去領悟那些隱藏在鏇律之下的深刻含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音樂評論集,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聽”音樂的書,它教會我如何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個音符,如何在音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以及如何在遺憾中發現不朽的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