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歹徒闯入好莱坞名流云集的餐厅,在场的纪录片导演被迫以手机拍摄实况上传网络,媒体随即陷入疯狂。歹徒一边折磨人质,一边欣赏新闻报导。他用游戏筛选下一个受害者,竟意外翻转舆论风向,暴露媒体嗜血本色,观众争相押注:下一个死者是谁?关乎人命的新闻报导,却成了荒唐的娱乐节目。当电影情节化为现实,身旁的人陆续被一枪毙命,幸存者究竟该如何说服歹徒:下一个死的不该是我?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ol)
1969年生于苏格兰,80年代后移居英格兰并生活至今,曾当过记者、吉他演奏者、录音工程师,现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赫特福德郡。他是英国知名文学经纪人达利·安德森麾下超级热门的犯罪惊悚新秀,以“FBI犯罪心理剖绘专家杰佛逊·温特系列”小说走红文坛。卡罗尔擅长节奏明快的悬疑小说,文笔洗练犀利,《失控》是他在系列畅销作品之外,首次挑战全新写作题材,作品张力十足、极具现实感。
在这210分钟里,我屏住呼吸,仿佛和书中人物一起,时刻担心我的命运。卡罗尔用一场赌注,为我们展现了人性底层的那一面。媒体对新闻头条嗜血而冷酷的追求,如同现实世界的翻版,这本书堪称年度之作。
——《信书》杂志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一个跳脱常规的悬疑小说,终于这本书出现了,完美契合我所有的要求!一个令人极度紧张又深刻思考的杰作。
——Goodreads 读者评论
4
歹徒在艾德·理查兹周围徘徊,双腿呈作战姿势分开,瞄准了这位演员的后脑勺。理查兹正跪在地上。他浑身颤抖,低声自言自语。JJ看着他的嘴型,意识到他正在祈祷。娜塔莎·洛维特的祈祷都应验了,那么或许这法子对他也适用。不过,她并没有抱有太多希望,至少是看到歹徒如何对待海沃德之后。
太疯狂了。人质有24个,歹徒只有一个,却拥有绝对权力。如果他们并肩合作,绝对能制服歹徒。不过这需要有序的组织,而组织就需要言语交流。现在每个人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这样的举动也意味着牺牲。歹徒被击倒之前多少人会被射杀?多少人会死?他们都是温和的人,习惯了温和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急于放弃美好生活。
还有炸弹。
风险太大,胜算太低。24个人质,一个歹徒。无论JJ如何分析,歹徒总是获胜的一方。她认识理查兹许多年了。两人并不是特别亲近,但她也不想看到他这样死去——后脑勺上一颗子弹,然后倒在餐厅冰冷的地板上流血身亡。没有人应该这样死去。
她闭上眼睛,只是这样反而更糟。闭上眼睛气味就更强烈了。食物、火药,以及可怕的恶臭。JJ睁开眼睛。理查兹正低头盯着地板。他双眼和两颊全都是泪水。没有演戏的成分,这个时候绝对没有。她想扭过头去,但终究还是做不到。她只能无助地看着,等待结束生命的那一声枪响。
“砰。”歹徒喊道。
众人不由得猛地抽搐了一下。理查兹灰色丝绸内裤上湿了一片。歹徒抬起枪,后退了几步。他又在面罩后奸笑起来。一部手机响起,JJ跟着声音往娜塔莎·洛维特的橙色帆布包看去。几秒钟之内,铃声、嗡嗡震动声和短信唧唧声交织在空气中。“各位,看来消息已经传出去了。”
歹徒伸进包里,随机拿出一部手机,在众人面前晃了晃,关掉之后漫不经心地扔回包里。他又拿出一部,关掉,然后扔回包里。就这样,他把手机一一关闭。他的举动非常刻意,似乎是要让众人明白,他们现在完全与外界切断了联系。
“各位,计划有变。我本可以一枪打死领头羊先生,可是杀了他有什么用呢?”他扫了一眼海沃德的尸体,“真是糟蹋了这精致的地板。”
JJ再次看了看理查兹。这位演员还跪在地上。他双手捂脸,极力抑制自己的啜泣。这是她见过的最可悲的景象之一,但仍然比另一种设想好得多。
“我在想,或许可以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育教育你们。记得小时候玩过的表演秀[表演秀(Show and Tell)是指孩子讲课堂上展示并介绍所带物品。]吗?”
无人应答。每个人都茫然地盯着房间随意一处。任何地方,只要不看到歹徒就行。
“肯定都玩过。现在看看我的表演秀吧。”
歹徒不紧不慢地扫视众人,他的目光在每个人身上依次逗留。轮到JJ时,她一动不动,盯着镶木地板上的一片划痕。他只看了她一秒,但感觉却有一年之久。
“你,还有你,过来。”
JJ快速瞥了一眼,看到娜塔莎·洛维特站了起来。JJ与这位导演并无交集,不过她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想不了解她的动向都难。娜塔莎的丈夫是大卫·威尔斯,为数不多荣获奥斯卡奖的黑人演员之一。两人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强力夫妻档。他们一直是话题中心,尤其在当今这个追求种族多样性的时代。他们家中的壁炉架上可能摆着各自的奥斯卡奖杯,不过他们都清楚,自己只不过是个例外。
JJ不太认识站在娜塔莎旁边的人。他四十多岁,体型微胖,发际线已经略显后移。如果她没猜错,这人大概是个会计,一看就是爱操心的命,好像要确保各项名目相加跟总数对的上。他身穿白色内裤,脚上是黑色袜子,站在那儿呆呆盯着地板。他低着头弯着腰,似乎想让自己没那么显眼。娜塔莎看起来也同样脆弱。她穿着一套绛紫色内衣内裤,双手交叉放在小肚子上。
“别害羞嘛。来,你们俩过来吧。”
娜塔莎和那位会计终于挪动了步子。他们的脸上写满恐惧,双腿木头般移动。歹徒指了指理查兹面前的一块地方。
“跪在领头羊先生面前。”
两人跪下。
“现在我们来聊聊后果。要知道,无论做什么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你把晚餐放在炉子上忘记了,那晚餐就会烧糊。这是一种后果。你酒后开车撞死一个人,这也是一种后果。现在,如果我让你做些什么你却无动于衷,那你最好相信这也是有后果的。”
歹徒转向理查兹。“我决定让你活着。但是这个决定也有相应的后果。如果我任由你不尊重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所以呢,你得做个选择,决定哪一个要替你去死。如果你不想开口,那最好再考虑考虑,不然他们两个都得死。”
他转向娜塔莎和那位会计。
“公平起见,我会给你们每人30秒说服领头羊先生,说说你为什么该活下去,”歹徒看着会计,“你先来吧。”
“请不要杀我。”他低声说道。
“你不需要说服我。你的目标应该是领头羊先生。”
会计心存愧疚地看了一眼娜塔莎,然后转向理查兹。
“我家里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他声音颤抖着,好似蛋壳般脆弱,“我小儿子只有三个月大。我想看着他长大。我想看到两个孩子长大。 求求你了,不要杀我。”
歹徒缓缓鼓掌。“真感人。打亲情牌,不错。我们的导演朋友得拿出点更站得住脚的理由了,”他转向娜塔莎,“轮到你了。”
娜塔莎挺身站起,直勾勾地盯着歹徒。她满脸泪水,双臂无力地耷拉着。“没什么好说的。”
歹徒走上前,头歪向一侧。娜塔莎畏缩了,但仍旧原地不动。
“我不会这么做的,”她平静地说道,“我不要玩这个游戏。”
“那你就错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已经没法退出了。亲爱的,不管我给你定什么曲子,你都得配合着跳舞。说些什么不说什么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区别,”他停下来,给娜塔莎一番思考时间,“现在,你想对领头羊先生说点什么吗?”
娜塔莎直视前方,一言不发,一动不动,甚至点头摇头都没有。
“那好吧。”歹徒把注意力转向理查兹。
“是时候做决定了。谁生谁死?”
“请不要让我这么做。”理查兹低声道。
“抱歉,我没听清。”
“求你了,不要让我这么做。”
“那好,我就把他们两个都打死。”枪在娜塔莎和会计之间来回往复,就像钟摆一样。嘀嗒,嘀嗒。“换个角度,或许这是救人一命的机会,这么想或许有帮助。”
“等等。”理查兹喊道。
“做好决定了?”
这位演员点点头闭上眼。“娜塔莎。”他静静说道。
“你想让她活下来?”
理查德再次点点头,然后看了一眼会计说道:“对不起。”他似乎还想说点什么,可是不知道要怎么表达了。他垂下头闭上眼睛,满脸都被泪水浸泡了。这样子让JJ想到了一个受了惊吓的孩,仿佛不看那些糟糕的事情,糟糕的事情就看不到自己一样。
这位会计突然跳起来朝楼梯跑去。他的腿和手臂疯狂摆动,眼神疯狂而绝望。歹徒不慌不忙,缓缓举起枪。 JJ没办法看下去了。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子弹扎进他的背部,刺进胸膛,顿时一片血肉模糊。他的手臂在空中摇摆,继而倒在身边的餐桌上,碟子杯子碎落一地。蜡烛也掉了下来,在坠地前熄灭了。他在桌子上平衡了一阵,然后最终安静地滑落到椅子上。
眼前的一幕让JJ难以置信。毫无由来的内疚如漩涡般吞噬了她。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就好像是自己扣动了扳机,虽然这想法近乎疯狂。这个人与她素未谋面,放在以前她会觉得没什么交往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命一文不值。他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他值得被爱,理应被哀悼。然而最大的悲剧是,有一个小男孩永远都无法了解自己的爸爸了。
最终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留下的不仅仅是故事的余韵,更是一种长久的、挥之不去的思辨状态。它探讨的主题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更深入到关于自由意志、环境决定论以及“何以为人”的哲学命题。阅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偏移,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道德准则,在经过书中那种极端考验后,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坚不可摧。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催化剂,它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会把问题抛回给你,让你在安静下来后,持续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一场关于“存在”的辩论。它成功地做到了让读者在合书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故事的生命力在延续,这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编排堪称一绝。它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回溯或侧写,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点,直到故事的后半程才如同一块块精准的拼图般汇合起来,揭示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相。这种层层递进、不断推翻既有认知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被欺骗”但又“心甘情愿”的状态。每一次自以为掌握了全局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将所有的预设全部打破。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整部作品的悬念维持得极其稳定,从头到尾都让人心头悬着一颗石头,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把控,是许多试图模仿的惊悚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令人不安的冷峻感,那种设计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高智商犯罪或者深刻的哲学思辨。我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压迫感吸引住了,仿佛书页里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绝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硬菜”。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挑衅性,像是直接向读者发出了挑战,让人好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何种极端的生存或道德困境。这种直击灵魂的提问方式,瞬间就将我的期待值拉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毕竟,能让人在阅读之前就产生这种生理反应的书,可不多见。我特别期待它在叙事节奏上的处理,是那种步步紧逼,让人喘不过气的快节奏,还是缓慢渗透,将那种绝望感层层剥开的深沉叙事?无论如何,这种带着强烈宿命感的标题,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极其沉重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极具画面感的,即便闭上眼睛,那些场景也仿佛高清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播放。叙述者似乎拥有一种超然的视角,能够洞察到角色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欲望,并将这些细腻的情感丝毫不加修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这种清晰的描摹并非一味的直白,其中蕴含着大量留白和隐喻,需要读者自行去填补和解读。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琢磨某些关键情节的象征意义,这种需要主动参与到文本构建过程中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把所有信息都喂到嘴边,而是提供了一堆碎片,让你去拼凑出那幅令人震撼的全景图。这种对读者智力的尊重,是我认为它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人性的剖析达到了近乎残酷的精准度。那种描绘复杂情境下,个体心理防线崩塌的细节,简直让人不忍直视,但又无法移开目光。它没有采用那种老套的英雄主义叙事,反而更像是将角色置于一个巨大的、无解的迷宫中,让他们在绝望中挣扎,每一次选择似乎都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泥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那种严谨的逻辑性,即使故事背景设定在某种极端或虚构的环境下,其内在的运行规则却异常清晰,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得以持续保持,不会因为设定上的跳跃而显得突兀。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不断反思自身的底线在哪里,在极端压力下,我是否也能做出那样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出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更像是一场对自我认知的深度审讯。
评分搞活动性价比高,京东物流给力
评分包装挺好,发货也快,不错的选择
评分搞活动性价比高,京东物流给力
评分节奏比较紧凑,有时间可以一看。
评分包装挺好,发货也快,不错的选择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搞活动性价比高,京东物流给力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