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沉船发掘现场保护研究(2014~2016)

“南海I号”沉船发掘现场保护研究(2014~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乃胜,陈岳,沈大娲 著
图书标签:
  • 南海I号
  • 沉船考古
  • 水下考古
  • 文物保护
  • 考古报告
  • 海洋考古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 发掘报告
  • 广东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47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4241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系列·2017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10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船体及出水文物保护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关注。《“南海I号”沉船发掘现场保护研究(2014~2016)》全面介绍“南海Ⅰ号”沉船发掘现场 2014~2016年的保护工作,包括项目前期的评估、保护方案的制定,以及围绕“南海Ⅰ号”开展的木质船体及陶瓷器、金属器、有机质文物、石质文物等出水文物的病害信息提取及现场“稳定性”保护工作。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第1章 项目前期评估
1.1 水晶宫微环境气氛评估 001
1.2 水晶宫内水环境评估 001
1.3 沉箱腐蚀状况及其对沉船遗址影响的调查 004
1.4 出水文物现状评估 032
1.5 本章结论 043
第2章 发掘保护预案
2.1 现场保护预案 045
2.2 出水文物实验室保护预案 065
2.3 发掘后水晶宫水环境维护预案 080
2.4 本章结论 082
第3章 “南海Ⅰ号”船体现场保护
3.1 船体遗址保湿与防霉 085
3.2 单体木质文物现场保护 096
3.3 船板监测 099
3.4 发掘与保护现场环境监测 112
3.5 “南海Ⅰ号”船体木材分析报告 119
3.6 “南海Ⅰ号”船体木材表面附着物的分析探讨 138
3.7 本章结论 142
第4章 “南海Ⅰ号”出水陶瓷器现场保护
4.1 信息提取 145
4.2 清理 147
4.3 脱盐 148
4.4 特殊处理的陶瓷器保护与脱盐 154
4.5 本章结论 160
第5章 “南海Ⅰ号”出水金属文物现场保护
5.1 铁器的现场保护 161
5.2 铜器的现场保护 170
5.3 金、银、锡、铅器的现场保护 180
5.4 本章结论 187
第6章 “南海Ⅰ号”出水有机质、石质文物及凝结物现场保护
6.1 漆器 188
6.2 其他有机质 196
6.3 石质文物的现场保护 203
6.4 凝结物的现场保护 205
6.5 本章结论 208
后记 209
《南海一号:深海遗珍的考古学与保护实践》 本书聚焦于中国南海海域“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发掘、科学保护及历史价值的深度阐释,全面记录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海考古工程及其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2014年至2016年间的特定研究项目,而是以“南海一号”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宋代商船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其发现、水下考古发掘的完整过程、出水文物的科学分析,以及对这些珍贵遗存进行的原址性与实验室保护实践。全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从海洋考古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造船技术、陶瓷工艺,并详细呈现当代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技术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发现与环境——“南海一号”的时代背景与水下考古的艰难跨越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南海一号”所处的历史坐标——南宋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描绘了当时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更远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宏大图景。 接着,本书详细回顾了“南海一号”的偶然发现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水下考古工作所必须克服的极端环境障碍。重点阐述了: 1. 勘探与定位技术: 介绍如何运用多波束声纳、侧扫声纳、磁力仪等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精准锁定并精细测绘水下遗址的地理信息。 2. 安全打捞与保护策略的制定: 深入剖析了针对深水、高压、强潮流环境下的考古作业流程。详述了“整体打捞”这一颠覆性决策背后的科学论证,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巨型沉箱的定位、安装与封固,确保沉船遗址在被抬升至水面的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性。这部分内容充分展现了水下考古工程学的复杂性和技术创新性。 第二部分:遗址的层位学与船体结构的重建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解构沉船遗址本身,这部分内容是海洋考古学研究的基石。 1. 考古发掘的精细化操作: 记录了水下考古队员如何克服能见度低、作业时间受限等困难,采用“吹沙”、“吸泥”等技术,系统性地揭示船体的各个层面和遗物的埋藏关系。详细展示了水下考古报告中不可或缺的“层位记录”和“三维坐标记录”方法。 2. 船体结构与造船工艺分析: 基于出土的船体残骸和构件,本书利用现代造船工程的知识体系,对“南海一号”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复原性研究。探讨了宋代福船的榫卯技术、龙骨铺设、水密隔舱的设置等关键技术细节,以此印证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成熟度和先进性。分析了沉船的航行路径推测及其可能遭遇的灾难性事件。 第三部分:出水文物的类型学与历史信息解读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本书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和深入的解读。 1. 陶瓷器的断代与产地研究: 重点分析了来自景德镇窑、德化窑、龙泉窑以及南方其他民窑的青瓷、白瓷、青白瓷等。通过对釉色、胎质、纹饰的细致描摹,结合对同类型传世品和陆地遗址的对比,精确描绘了宋代对外贸易中陶瓷品的流通脉络和消费偏好。例如,对特定外销瓷款式的分析,揭示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审美需求。 2. 金属器、钱币与日用杂项: 详述了铜钱、金银器、漆器以及可能用于航海的工具(如锚、缆绳遗存的痕迹分析)的研究成果。钱币的种类和铸造年代,为沉船的准确断代提供了坚实的物证。对漆器的残片保护和断代尝试,也反映了有机物在水下考古中的保护难度和研究价值。 3. 贸易网络重构: 综合分析所有出水物的来源地信息,本书构建了“南海一号”沉船所关联的宋代海上贸易网络图谱,探讨了其作为贸易中转站或重要节点的角色定位。 第四部分:文物保护的科学前沿与多学科协作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展示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针对复杂有机物和金属器物的保护策略。 1. 大体系保护与环境控制: 详细介绍了将整艘船体和大量文物从深海环境转移到陆地保护设施后,所面临的脱盐、脱水、稳定化处理的复杂流程。强调了在初期处理中,如何精确控制相对湿度、温度和污染物浓度,以避免文物因环境突变而发生灾难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2. 关键文物的保护案例研究: 精选了数件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如保存相对完好的漆器、易氧化的金属器或结构脆弱的陶器堆)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保护方案的制定过程,包括浸泡液的选择、生物降解的控制、以及三维扫描和微米级监测技术的应用。 3. 材料科学与保护技术的结合: 探讨了现代材料科学如何应用于水下文物的长期保护,例如新型稳定剂、加固材料的应用效果评估,以及对材料降解速率的长期监测方法。这部分展示了保护工作如何从经验积累走向标准化、科学化的流程。 4. 公众展示与遗产活化: 最后,本书探讨了“南海一号”的保护成果如何转化为公众教育资源。介绍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考古发掘的原始场景重现,向公众传递深海考古的知识与震撼,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本书全面、细致地记录了“南海一号”从海底到陆地,从发现到研究保护的完整历程,是一部集海洋考古学、文物保护科学与中国古代商业史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聚焦于“2014~2016”这个特定时间段,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对过程追踪的强烈兴趣。考古项目往往是旷日持久的接力赛,我很好奇这三年里,研究团队的工作重点和侧重的技术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是不是前两年主要集中在船体主体结构的大规模移除和初步稳定工作,而最后一年则转向了更精细的、小件文物的分层提取和现场基础数据采集?我想深入了解的是,在那个阶段,他们是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的,比如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水文变化或者文物的意外损伤,他们是如何即时调整原定方案并实现科学目标的。这种对‘正在发生’的记录,比事后总结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性。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现场日志,记录下每天的温度、湿度、能见度,以及团队成员们在艰苦条件下所做的每一次艰难抉择,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艘船的上方,与潜水员们一同呼吸。

评分

我对这种具有明确时效性和地域性研究的书籍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具体科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信息密度。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图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数据图,以及文物状况的对比照片,那就太棒了。我想看到的,是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每一个发掘层的剖面图,每一个被提取文物的编号、定位坐标以及初步的初步分析结果。这种精确到厘米甚至毫米的记录,是未来所有深入研究的基石。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而是一份面向同行、面向未来研究者的“档案”或“蓝图”。我推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不可替代性,它锁定了特定时间点上水下遗址的真实状态,为后来的所有保护措施和历史解读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原始证据。阅读它,就像是成为了一名“沉默的见证者”,亲眼目睹科学如何一步步从混沌中提取秩序。

评分

这本厚重的专著一摆在我面前,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仿佛让我触摸到了深埋海底数百年的历史遗物。我一直对古代航海和沉船考古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着那些失落的贸易路线,那些随船一同沉寂的珍贵瓷器和金属器物。这本书的书名——“南海I号”沉船发掘现场保护研究(2014~2016)——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画面感。我忍不住要去探究,在那个时间段内,考古学家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进行细致入微的发掘工作的。他们面对的挑战必然是巨大的,深海的压力、洋流的侵蚀、以及生物附着的干扰,每一样都像是给人类的探索设置的天然屏障。我期待着书中能详细描绘那些精密的水下考古设备是如何运作的,是采用遥控潜水器(ROV)还是载人深潜器?现场提取文物的过程想必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细节,如何确保那些脆弱的、已经与海水深度融合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脱离原位后能保持形态的完整,这才是真正考验考古科学的时刻。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资深爱好者或专业人士准备的“干货”,我很好奇它如何平衡严谨的科学记录与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能否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感受到那份“尘封宝藏重见天日”的激动。

评分

坦率地说,我更关注的是“保护”二字所蕴含的长期策略和尖端技术。发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南海I号”上的文物‘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世纪难题。那些浸泡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木质构件、丝织品残骸,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其化学结构就会面临快速崩解的风险。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详尽记录了文物出水后的‘急救’措施:是采用冷冻干燥法、真空干燥法,还是渗透置换法?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想必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这其中涉及的材料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想必非常深奥。特别是对船体结构本身的保护,如何通过加固和稳定的化学处理,使得这一重要的水下遗址能够被永久保存,供后世研究,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看到从海平面以下到博物馆展柜之间的漫长且精密的转化过程?它应该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凝固术”的教科书,展示人类如何用智慧对抗自然界无情的侵蚀。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更倾向于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南海I号”的意义。虽然书名强调的是“保护研究”,但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艘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南海I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它所代表的贸易网络、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令人神往的。我希望看到,在保护工作的间隙,研究人员是如何通过对提取文物的初步研究,拼凑出船只的航行路线、船员的背景,乃至船上货物的商业价值。那些被妥善保护的瓷器、香料、金属器皿,它们不仅仅是文物,更是那个时代经济和文化的缩影。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初步的文化解读,让我们窥见这艘沉船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希望它能帮我搭建起从冰冷的数据和保护技术,到鲜活的历史场景之间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