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

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其泰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漢代史
  • 班固
  • 漢書
  • 傳記文學
  • 史學研究
  • 古代文學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史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ISBN:97875080936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428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陳其泰先生曾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傢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餘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

中國古代史學高度發達,但以往對史傢、史著的研究,卻容易局限於單學科的範圍之內。陳其泰先生跳齣這種窠臼,認識到曆史學的發展與文化學和其他學科有多嚮性的聯係,將“史學”與“文化”作互動考察,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傢、史著的成就,增加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瞭解。《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史學與民族精神》《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學術史沉思錄》等書,對於《史記》《漢書》《史通》《文史通義》,以及《春鞦》《左傳》《日知錄》,乾嘉考史三大傢錢大昕、王鳴盛、趙翼及龔自珍、魏源、崔述等名著、名傢,提齣瞭新的看法,做齣瞭新的闡釋。


內容簡介

《陳其泰史學萃編》共九捲,約300萬字,包括:(一)《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二)《史學與民族精神》;(三)《清代春鞦公羊學通論》;(四)《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五)《梁啓超評傳》;(六)《範文瀾學術思想評傳》;(七)《中國近代史學的曆程》;(八)《曆史編纂與民族精神》;(九)《學術史沉思錄》。匯集瞭陳其泰教授三十餘年來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史學和文化作瞭深入發掘和闡釋,在多個學科領域作齣開拓性貢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本捲的主體部分為作者1994年在上海人民齣版社齣版的《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本次修訂增加瞭《曆史編纂學的新視域》等五篇文章。本書對《漢書》的價值、《漢書》的編纂體係等做瞭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陳其泰先生1939年齣生在粵東韓江邊的一個小鎮,1957年在中山大學曆史係學習,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1963年7月從中山大學畢業,1978年全國恢復統一招考研究生之後,考取瞭白壽彝先生指導的“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從這時候起,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正實現瞭大學時代從事本專業的夢想”。“我念研究生時已三十九歲,深感時間珍貴,時不我待,因而認真讀書、寫作。先後齣版的著作有十一種,主編的著作二種,另有閤著三種。”這本身就是一段曆史和傳奇。


目錄

引言: 修史風波…………………………………………………… 5

第一章 傢世和傢學……………………………………………… 1

  一、邊地豪富, 儒學世傢…………………………………… 1

  二、班彪: 纔高而好述作…………………………………… 7

第二章 潛心著史……………………………………………… 17

  一、從私撰到受詔………………………………………… 17

  二、二十五年心血的結晶………………………………… 23

  三、晚年際遇與班昭續史………………………………… 28

第三章 創立新的構史體係…………………………………… 34

  一、走齣巨人的身影……………………………………… 34

  二、強盛的國力是創造的源泉…………………………… 38

  三、時代召喚“漢書” 齣世……………………………… 45

第四章 對抗神學濁流………………………………………… 51

  一、鬼神與人事之爭……………………………………… 51

  二、麵對神學濁流………………………………………… 62

第五章 一代興亡的曆史畫捲………………………………… 69

  一、開國和上升…………………………………………… 70

  二、鼎盛時代……………………………………………… 81

  三、中興和衰亡…………………………………………… 100

第六章 宏富的蘊涵 嚴密的體例…………………………… 115

  一、繼起者的勞績………………………………………… 115

  二、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 125

  三、嚴密閤理的體例……………………………………… 134

第七章 進步史識和時代印記………………………………… 143

  一、弘揚實錄精神………………………………………… 145

  二、觀察曆史變局………………………………………… 149

  三、為“狂狷之士” 立傳, 怒斥祿利之儒……………… 153

  四、卓越的人纔觀………………………………………… 158

  五、關注民生疾苦, 主張民族和好……………………… 161

  六、正宗思想的印記……………………………………… 166

第八章 學術文化的瑰寶……………………………………… 171

  一、寶貴的文獻…………………………………………… 172

  二、開法製史之先河……………………………………… 185

  三、對經濟活動的重視…………………………………… 190

  四、地理沿革和水利工程………………………………… 198

  五、學術史的雛形………………………………………… 205

第九章 在曆史長河中………………………………………… 212

  一、史壇豐碑……………………………………………… 212

  二、“漢書學” 大興……………………………………… 219

  三、走齣低榖……………………………………………… 225

增訂篇目

曆史編纂學的新視域:

以《漢書·刑法誌》為個案的分析…………………………… 231

《漢書·五行誌》平議………………………………………… 244

20 世紀《漢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255

《漢書研究》後記……………………………………………… 275

《大中華文庫·漢書選》前言………………………………… 277

跋 語…………………………………………………………… 284


前言/序言

自序(節選)

1957年高考,我幸運地考上中山大學曆史係。踏進美麗的康樂園,見到一座座古典式建築的教學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寬敞的操場……這裏一切都是那麼新鮮!特彆是,曆史學係擁有一批全國著名的教授,陳寅恪、岑仲勉、劉節、梁方仲、戴裔煊、董傢遵、金應熙,還有當時比較年輕的李錦全、蔡鴻生等先生,他們有的親自為我們授課,有的雖未授課卻能讀到他們的著作或耳聞師生對其為人為學的講述,讓青年學子感受到他們的學術風範。我就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認真讀書,吮吸著智慧的甘露。

在中大,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著名史學傢劉節教授。他於192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先生研習古代史。曾任國立北平圖書館金石部主任,自1946年起長期在中山大學任教授(1950至1954年兼任係主任)。他於1927年撰成的《洪範疏證》是學術界首次對《尚書·洪範》篇撰成年代進行係統、嚴密考證的名文,梁啓超曾稱贊文中提齣的見解“皆經科學方法研究之結果,可謂空前一大發明”。其後撰著的《好大王碑考釋》《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說》均受到學界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劉先生曾撰有《西周社會性質》等多篇文章,主張西周已進入封建社會,並論述由低級奴隸社會嚮封建製度的過渡、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與一貫性等帶規律性問題。他多年開設史料學和史學史課程,著有《中國史學史稿》,對於曆代修史製度、史籍之宏富多樣和著名史傢的成就均有詳實的論述,見解獨到,尤其重視曆史哲學的發展,是中國史學史學科重要代錶作之一,著名史學傢白壽彝先生稱譽該書和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國史學史》“同為必傳之作”。我在校即聽瞭劉節先生開設的“曆史文選”課程,對他淵博的學識和認真教學的態度深感敬佩。後來先生為研究生講授《左傳》,也讓我去聽講。1963年初,全國第一次統一招考研究生,我即選擇瞭劉先生的“中國史學史”為報考誌願。大約至5月初,正值等待錄取消息的時刻,有一次恰好在路上遇到劉先生,那時他是校務委員會委員,高興地對我說:你已被錄取,校務委員會已經討論批準,報教育部備案,你可準備下學期初開學要用的書籍。當時我們都絕未料到,一場批判劉節先生的風暴即將颳起,後來發生的一切就都完全事與願違。雖然自畢業離校後我再無機會見到劉節先生,但我今日從事的專業,淵源則始自大學時代受業於先生,師恩難忘。

1963年7月由中山大學畢業,我被分配到河南省工作,一直擔任高中語文教師,至1978年。雖然在基層工作與科研機構差彆很大,但我認真從事,十五年下來,自覺在對中國優良文化傳統的認識,對古今名著名篇的鑽研闡釋,對語言文字的精心推敲運用等項,都有頗為深刻的體會,實也為此後學術研究之一助。粉碎“四人幫”之後,我國曆史進入新時期,1978年全國恢復統一招考研究生,我有幸考取瞭白壽彝教授指導的“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真正實現瞭大學時代從事本專業的夢想。

這時,正值全國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年代,舉國上下意氣昂揚、韆帆競發,徹底批判極左路綫、砸爛思想枷鎖,呼喚科學的春天、重視知識重視人纔,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我深深慶幸自己趕上瞭這個偉大的時代,慶幸投到名師門下受業深造。白壽彝先生在多個學科領域均深有造詣,他又擔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民族宗教三個研究所學術委員等多項職務,而他的主要精力則放在學術工作上,尤其專注於主編多捲本《中國通史》和推動中國史學史學科建設。其時先生已屆七旬,但他不知老之將至,相反地是迎來他學術上最輝煌的時期,許多重要著作,正是在他人生道路最後二十年中完成的。他熱愛偉大祖國的曆史文化,同時他堅信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馬剋思主義來指導學術研究和各項工作。“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從事新的理論創造”這句擲地有聲的話,精當地概括瞭白壽彝先生的學術宗旨。他真正做到瞭把認識和總結客觀的曆史、體現當今的時代要求、關心國傢和民族的未來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他幾十年的著述,則是把堅持正確的理論方嚮、豐富詳實可靠的史料、恰當優美、雅俗共賞的錶現形式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白先生擔任總主編、匯集國內眾多學者共同完成的多捲本《中國通史》(共十二捲,二十二巨冊,總字數約一韆四百萬字),於1999年由上海人民齣版社全部齣版,被學術界譽為“20世紀中國史學壓軸之作”。白先生又是中國史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他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達半個多世紀,齣版有一係列重要著作,如:《史記新論》、《史學史教本初稿(上冊)》、《曆史教育與史學遺産》、《中國史學史論集》、《白壽彝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並主編瞭《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教本》、多捲本《中國史學史》等。他提齣瞭許多精闢的論點和推進學科建設的構想,如,於50年代提齣史學史研究要擺脫書目解題式格局,至80年代初進而提齣要突破學術專史的局限,要總結史學如何反映瞭時代的特點和成功史書撰成之後又如何推動時代前進;論述研究史學史應區分精華與糟粕,傳統史學是一筆寶貴遺産,應當根據時代的需要,大力繼承和發揚;對於史著或一個時期的史學成就,應從曆史思想、史料學、曆史編纂學和曆史文學四個方麵來分析評價。又如,論述古代史傢提齣的問題可以作為今人觀察曆史與社會的思想資料;論述不應以凝固不變或互相孤立的觀點看待古代幾種主要史書體裁,而應看到其發展和互相聯係,要從傳統史學提齣的改革曆史編纂的主張獲得啓示,並設想以“新綜閤體”來撰寫通史或斷代史。事實證明,白先生提齣的這些重要觀點和命題,對於推進史學史研究均有指導性意義。先生領我走進學術殿堂,我研究生畢業後,即留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任教,前後跟隨先生達二十一年,時時聆聽教誨,使我受益終生。


史學巨擘與鴻篇巨製: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史學的深度探索 書名:史學巨擘與鴻篇巨製: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史學的深度探索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度剖析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脈絡與高峰,聚焦於那些奠定後世史學基石的傑齣人物及其不朽著作。我們不涉足於任何特定朝代的斷代史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史學之為“學”的本質,探討其理論構建、方法論革新以及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想體現。全書圍繞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史官製度的演變、史學思想的流變,以及史書編纂體例的創新等核心議題展開,力求呈現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古代史學史畫捲。 第一部分:史學觀念的萌芽與確立(先秦至兩漢之交) 本部分追溯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源頭。史學並非孤立的知識體係,而是與政治哲學、倫理道德緊密交織的産物。 一、早期史料與信史的雛形: 探討甲骨文、金文所承載的早期記事傳統,以及《尚書》等典籍中史學精神的初步體現。重點分析“實錄”觀念在周代史官群體中的醞釀,以及“天命靡常,德惟守之”的史學目的論的形成。 二、春鞦筆法與史學批判的開端: 深入剖析《春鞦》的微言大義,解析其所蘊含的褒貶褒貶的道德評判體係。繼而考察孔子弟子對史實的記錄態度,以及早期史傢如何通過修辭手法來傳達政治倫理的關懷。 三、史官製度與官方記憶的建構: 考察自夏商周至春鞦戰國時期,史官在王室和諸侯國中的地位、職能及其所承擔的“驗今之法”的曆史任務。分析“左史”、“右史”的分工,以及檔案保存與史書編纂的早期實踐。 四、諸子百傢的史學觀照: 分析儒傢、道傢、墨傢等不同學派如何看待曆史進程及其對後世史學理論的影響。例如,探討墨傢對“兼相愛、交相利”原則在曆史事件中的投射,以及法傢對曆史經驗的功利性利用。 第二部分:體例的革新與史學的專業化(漢代及其後) 隨著大一統帝國的確立,史學活動進入一個更為係統和規範的階段,體例的創新成為推動史學進步的核心動力。 一、紀傳體之成熟的理論基礎: 詳細論述紀傳體這一中國古代史學最獨特、影響最為深遠的編纂體例的邏輯結構。探究其在人物傳記(列傳)與曆史事件敘述(本紀、錶、書)之間的有機結閤方式,及其如何實現對宏大曆史的微觀刻畫。 二、通史理念的探索與實踐: 考察古代史傢如何超越斷代史的局限,緻力於構建貫穿古今的整體曆史敘事。討論早期通史敘事中“斷代”與“連續”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曆史分期的初步思考。 三、史學批評的興起: 記錄史學批評的初步形態,分析早期史傢對前代史書優劣得失的評議。探討史傢如何從單純的記錄者轉嚮對史料真實性、敘事邏輯的批判性審視,為後世“左史”與“右史”的論戰埋下伏筆。 四、史學與經學的融閤與分野: 分析漢代“獨尊儒術”背景下,史學如何被納入經學軌道,以及這種融閤帶來的正麵效益(如對道德教化的強調)和負麵影響(如對純粹曆史研究的束縛)。 第三部分:史學理念的深化與流派的形成(魏晉南北朝至唐宋) 這一時期,史學不再僅僅是官方行為,士人階層對曆史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史學理論開始趨嚮成熟和多元化。 一、史官精神的堅守與“獨立之見”的萌發: 探討在政治動蕩時期,史官在記錄史實時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職業操守。著重分析少數史傢如何頂住壓力,力求“不虛美,不隱惡”,展現齣一種近乎現代意義的職業倫理。 二、史學理論的係統化: 深入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思想的活躍,特彆是關於史書編纂原則、史學功用(如“鑒前事,資治用”)的討論。考察“史學”與“文學”關係的辯證,及其對後世敘事風格的影響。 三、編年體的發展與成熟: 詳細分析編年體這一與紀傳體並行不悖的體例如何演進,特彆是其在處理時間連續性方麵的優勢。探討編年體如何為史傢提供更為清晰的年代框架,以服務於“鑒誡”的目的。 四、史學批評的精細化: 記錄宋代史學批評的繁榮景象,分析宋代理學思潮對曆史解釋的影響,以及史學傢對史料辨僞、互證方法的改進。探討宋人如何通過細緻的考訂來確立曆史事實的可靠性。 第四部分:史學思維的轉型與方法論的深化(元明清) 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史學在麵對宏大帝國治理經驗的總結時所展現齣的新的思維模式,以及對古代史學的最終總結與反思。 一、官修正史的典範與局限: 分析元明清三代官方修史機構的組織模式、修史規模及其所遵循的既定範式。討論“二十四史”作為古代史學成就的集大成者,其體係的完備性與在史料利用上的嚴格性。 二、考據學對史學方法的革命: 詳述清代考據學思潮對史學研究方法的巨大貢獻。探討訓詁、校勘、辨僞等考據手段如何被係統地應用於曆史文獻的審視,從而極大地提高瞭曆史結論的可靠性。這是一種對“實證”精神的迴歸與升華。 三、史學通論的形成: 梳理清代學者對於“史學”本身性質、目的和方法論的係統性闡述。分析他們如何試圖從經驗層麵總結齣一部完整的“史學原理”,以指導未來的史學實踐。 四、對古代史學傳統的終極反思: 總結古代史學在“德教”、“鑒誡”與“求真”之間的永恒張力。探討古代史學在處理人類復雜性與曆史必然性問題上的智慧與局限,為理解中國史學在近代的轉型提供曆史縱深。 本書力求以一種超越具體朝代敘述的純粹史學史的視角,呈現古代史學從樸素的記錄走嚮自覺的、具有嚴密理論體係的知識體係的全過程。它是一部麵嚮對史學方法論、理論建構和古代知識體係感興趣的讀者的深度專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深得我心,封麵采用瞭一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墨綠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初見便給人一種莊重而厚實的感覺。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相當齣色,細膩而富有韌性,閱讀時幾乎沒有反光,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工藝也透露齣一種匠心,綫裝的設計使得整本書可以平鋪翻閱,這一點對於需要對照查閱資料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排版上,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處理都非常考究,既保證瞭信息傳遞的清晰度,又營造齣一種古典的美感。我尤其欣賞其在引用原文時的格式處理,清晰的區分和規範的標注,讓讀者能夠迅速抓住重點,跟隨作者的思路深入文本。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物質層麵上的精心打磨,已經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時,就已經對其傾注瞭極大的尊重與期待。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往往是區分普通讀物與典藏之作的關鍵所在。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文獻解讀抱有極高標準的人,因此在接觸任何關於古代史學的著作時,都會帶著一種審視的態度。這本書在敘事邏輯的構建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嚴密性與前瞻性。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將分散的磚石(即史料碎片)精心布局,最終搭建起一座結構穩固、邏輯自洽的知識殿堂。作者在論證某個觀點時,總是能提前預埋伏筆,使得後續的章節論述顯得水到渠成,毫無牽強附會之感。這種行文的節奏感極佳,張弛有度,既有宏觀層麵的理論框架梳理,又不乏對微觀細節的深入剖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發現自己被引導著去思考那些原本我忽略的關聯性,作者的洞察力似乎能穿透曆史的迷霧,直達事件背後的深層驅動力。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遠勝於那種平鋪直敘、缺乏引導的傳統學術寫作,讓人感覺自己是在與一位真正的智者並肩探尋曆史的奧秘,而非被動地接受灌輸。

評分

作為一名經常需要查閱資料的讀者,我特彆關注一部作品的索引和注釋係統是否完善。在這方麵,這本書的錶現堪稱典範。注釋部分詳盡且信息量巨大,不僅標注瞭引文的齣處,更有許多學者自己的旁注和辨析,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瞭無數寶貴的綫索和方嚮。而書末的索引,更是體現瞭編輯團隊和作者的嚴謹態度——不僅收錄瞭主要人物和地名,連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典故都有清晰的頁碼指嚮。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可以從頭讀到尾的著作,更是一部極具工具價值的參考手冊。當我需要迴顧某個特定的觀點或文獻時,能夠迅速定位,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工作效率。這種對“工具性”的重視,顯示瞭作者對讀者群體需求的深刻理解,他們明白曆史研究者需要的是可以被反復利用和交叉引用的高質量資料庫,而不僅僅是一次性的閱讀快感。

評分

閱讀體驗的流暢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對讀者耐心的體恤。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隻能用“典雅而不晦澀”來形容。作者顯然深諳漢語古典敘事的精髓,遣詞造句精準到位,用詞考究,卻又極少齣現那種故作深奧的生僻詞匯,保證瞭學術的嚴肅性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即使是麵對復雜的曆史概念或長篇的引文分析,作者也能通過巧妙的轉承句式,將信息有效地“消化”並“提煉”後呈現給讀者。我體會到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即作者假設讀者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同時又緻力於讓知識的傳遞過程盡可能平順自然。這種對文字藝術的掌控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學研究,變成瞭一種愉悅的智力探索。相比於那些堆砌辭藻卻邏輯混亂的作品,這本書的文字更像是一把鋒利而優雅的手術刀,直指問題的核心,乾淨利落。

評分

對於一部嚴肅的曆史研究著作,其學術視野的廣度和深度是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標尺。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處理傳統史學範式時的那種批判性繼承。它沒有盲目地遵從既有的某些定論,而是勇敢地從更廣闊的視角切入,比如將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思想文化變遷等多元因素納入考量,從而對傳統曆史敘事進行瞭一次全麵的重估。特彆是對某些關鍵曆史人物的評價,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情境中進行立體化的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信。這種跨學科、跨視角的綜閤分析能力,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邊界。它不再僅僅是關於帝王將相的記錄,而是變成瞭一部關於時代精神、製度演變和文化心理的深層剖析,這種學術上的“破壁”行為,無疑是令人欽佩的。它成功地將“曆史”從“故事”中抽離齣來,升華為一門充滿活力的社會科學研究對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