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泰先生曾受教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主要在先秦两汉史学、清代及近代学术史、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耕耘,《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恳恳治学的结晶。
中国古代史学高度发达,但以往对史家、史著的研究,却容易局限于单学科的范围之内。陈其泰先生跳出这种窠臼,认识到历史学的发展与文化学和其他学科有多向性的联系,将“史学”与“文化”作互动考察,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学术史沉思录》等书,对于《史记》《汉书》《史通》《文史通义》,以及《春秋》《左传》《日知录》,乾嘉考史三大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及龚自珍、魏源、崔述等名著、名家,提出了新的看法,做出了新的阐释。
《陈其泰史学萃编》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一)《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二)《史学与民族精神》;(三)《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四)《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五)《梁启超评传》;(六)《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七)《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八)《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九)《学术史沉思录》。汇集了陈其泰教授三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史学和文化作了深入发掘和阐释,在多个学科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本卷的主体部分为作者1994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本次修订增加了《历史编纂学的新视域》等五篇文章。本书对《汉书》的价值、《汉书》的编纂体系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陈其泰先生1939年出生在粤东韩江边的一个小镇,1957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1963年7月从中山大学毕业,1978年全国恢复统一招考研究生之后,考取了白寿彝先生指导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从这时候起,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实现了大学时代从事本专业的梦想”。“我念研究生时已三十九岁,深感时间珍贵,时不我待,因而认真读书、写作。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十一种,主编的著作二种,另有合著三种。”这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和传奇。
引言: 修史风波…………………………………………………… 5
第一章 家世和家学……………………………………………… 1
一、边地豪富, 儒学世家…………………………………… 1
二、班彪: 才高而好述作…………………………………… 7
第二章 潜心著史……………………………………………… 17
一、从私撰到受诏………………………………………… 17
二、二十五年心血的结晶………………………………… 23
三、晚年际遇与班昭续史………………………………… 28
第三章 创立新的构史体系…………………………………… 34
一、走出巨人的身影……………………………………… 34
二、强盛的国力是创造的源泉…………………………… 38
三、时代召唤“汉书” 出世……………………………… 45
第四章 对抗神学浊流………………………………………… 51
一、鬼神与人事之争……………………………………… 51
二、面对神学浊流………………………………………… 62
第五章 一代兴亡的历史画卷………………………………… 69
一、开国和上升…………………………………………… 70
二、鼎盛时代……………………………………………… 81
三、中兴和衰亡…………………………………………… 100
第六章 宏富的蕴涵 严密的体例…………………………… 115
一、继起者的劳绩………………………………………… 115
2
二、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125
三、严密合理的体例……………………………………… 134
第七章 进步史识和时代印记………………………………… 143
一、弘扬实录精神………………………………………… 145
二、观察历史变局………………………………………… 149
三、为“狂狷之士” 立传, 怒斥禄利之儒……………… 153
四、卓越的人才观………………………………………… 158
五、关注民生疾苦, 主张民族和好……………………… 161
六、正宗思想的印记……………………………………… 166
第八章 学术文化的瑰宝……………………………………… 171
一、宝贵的文献…………………………………………… 172
二、开法制史之先河……………………………………… 185
三、对经济活动的重视…………………………………… 190
四、地理沿革和水利工程………………………………… 198
五、学术史的雏形………………………………………… 205
第九章 在历史长河中………………………………………… 212
一、史坛丰碑……………………………………………… 212
二、“汉书学” 大兴……………………………………… 219
三、走出低谷……………………………………………… 225
增订篇目
历史编纂学的新视域:
以《汉书·刑法志》为个案的分析…………………………… 231
《汉书·五行志》平议………………………………………… 244
20 世纪《汉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55
《汉书研究》后记……………………………………………… 275
《大中华文库·汉书选》前言………………………………… 277
跋 语…………………………………………………………… 284
自序(节选)
1957年高考,我幸运地考上中山大学历史系。踏进美丽的康乐园,见到一座座古典式建筑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宽敞的操场……这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特别是,历史学系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教授,陈寅恪、岑仲勉、刘节、梁方仲、戴裔煊、董家遵、金应熙,还有当时比较年轻的李锦全、蔡鸿生等先生,他们有的亲自为我们授课,有的虽未授课却能读到他们的著作或耳闻师生对其为人为学的讲述,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他们的学术风范。我就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认真读书,吮吸着智慧的甘露。
在中大,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著名史学家刘节教授。他于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先生研习古代史。曾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金石部主任,自1946年起长期在中山大学任教授(1950至1954年兼任系主任)。他于1927年撰成的《洪范疏证》是学术界首次对《尚书·洪范》篇撰成年代进行系统、严密考证的名文,梁启超曾称赞文中提出的见解“皆经科学方法研究之结果,可谓空前一大发明”。其后撰著的《好大王碑考释》《管子中所见之宋钘一派学说》均受到学界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刘先生曾撰有《西周社会性质》等多篇文章,主张西周已进入封建社会,并论述由低级奴隶社会向封建制度的过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一贯性等带规律性问题。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详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称誉该书和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同为必传之作”。我在校即听了刘节先生开设的“历史文选”课程,对他渊博的学识和认真教学的态度深感敬佩。后来先生为研究生讲授《左传》,也让我去听讲。1963年初,全国第一次统一招考研究生,我即选择了刘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为报考志愿。大约至5月初,正值等待录取消息的时刻,有一次恰好在路上遇到刘先生,那时他是校务委员会委员,高兴地对我说:你已被录取,校务委员会已经讨论批准,报教育部备案,你可准备下学期初开学要用的书籍。当时我们都绝未料到,一场批判刘节先生的风暴即将刮起,后来发生的一切就都完全事与愿违。虽然自毕业离校后我再无机会见到刘节先生,但我今日从事的专业,渊源则始自大学时代受业于先生,师恩难忘。
1963年7月由中山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河南省工作,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至1978年。虽然在基层工作与科研机构差别很大,但我认真从事,十五年下来,自觉在对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认识,对古今名著名篇的钻研阐释,对语言文字的精心推敲运用等项,都有颇为深刻的体会,实也为此后学术研究之一助。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历史进入新时期,1978年全国恢复统一招考研究生,我有幸考取了白寿彝教授指导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真正实现了大学时代从事本专业的梦想。
这时,正值全国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年代,举国上下意气昂扬、千帆竞发,彻底批判极左路线、砸烂思想枷锁,呼唤科学的春天、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我深深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庆幸投到名师门下受业深造。白寿彝先生在多个学科领域均深有造诣,他又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民族宗教三个研究所学术委员等多项职务,而他的主要精力则放在学术工作上,尤其专注于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和推动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其时先生已届七旬,但他不知老之将至,相反地是迎来他学术上最辉煌的时期,许多重要著作,正是在他人生道路最后二十年中完成的。他热爱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他坚信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术研究和各项工作。“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事新的理论创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精当地概括了白寿彝先生的学术宗旨。他真正做到了把认识和总结客观的历史、体现当今的时代要求、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几十年的著述,则是把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丰富详实可靠的史料、恰当优美、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白先生担任总主编、汇集国内众多学者共同完成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共十二卷,二十二巨册,总字数约一千四百万字),于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压轴之作”。白先生又是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达半个多世纪,出版有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史记新论》、《史学史教本初稿(上册)》、《历史教育与史学遗产》、《中国史学史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并主编了《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教本》、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等。他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点和推进学科建设的构想,如,于50年代提出史学史研究要摆脱书目解题式格局,至80年代初进而提出要突破学术专史的局限,要总结史学如何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成功史书撰成之后又如何推动时代前进;论述研究史学史应区分精华与糟粕,传统史学是一笔宝贵遗产,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对于史著或一个时期的史学成就,应从历史思想、史料学、历史编纂学和历史文学四个方面来分析评价。又如,论述古代史家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为今人观察历史与社会的思想资料;论述不应以凝固不变或互相孤立的观点看待古代几种主要史书体裁,而应看到其发展和互相联系,要从传统史学提出的改革历史编纂的主张获得启示,并设想以“新综合体”来撰写通史或断代史。事实证明,白先生提出的这些重要观点和命题,对于推进史学史研究均有指导性意义。先生领我走进学术殿堂,我研究生毕业后,即留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任教,前后跟随先生达二十一年,时时聆听教诲,使我受益终生。
作为一名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一部作品的索引和注释系统是否完善。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堪称典范。注释部分详尽且信息量巨大,不仅标注了引文的出处,更有许多学者自己的旁注和辨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无数宝贵的线索和方向。而书末的索引,更是体现了编辑团队和作者的严谨态度——不仅收录了主要人物和地名,连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典故都有清晰的页码指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可以从头读到尾的著作,更是一部极具工具价值的参考手册。当我需要回顾某个特定的观点或文献时,能够迅速定位,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这种对“工具性”的重视,显示了作者对读者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他们明白历史研究者需要的是可以被反复利用和交叉引用的高质量资料库,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阅读快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深得我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初见便给人一种庄重而厚实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相当出色,细腻而富有韧性,阅读时几乎没有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也透露出一种匠心,线装的设计使得整本书可以平铺翻阅,这一点对于需要对照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排版上,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非常考究,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又营造出一种古典的美感。我尤其欣赏其在引用原文时的格式处理,清晰的区分和规范的标注,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文本。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质层面上的精心打磨,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时,就已经对其倾注了极大的尊重与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是区分普通读物与典藏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文献解读抱有极高标准的人,因此在接触任何关于古代史学的著作时,都会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这本书在叙事逻辑的构建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密性与前瞻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将分散的砖石(即史料碎片)精心布局,最终搭建起一座结构稳固、逻辑自洽的知识殿堂。作者在论证某个观点时,总是能提前预埋伏笔,使得后续的章节论述显得水到渠成,毫无牵强附会之感。这种行文的节奏感极佳,张弛有度,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框架梳理,又不乏对微观细节的深入剖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自己被引导着去思考那些原本我忽略的关联性,作者的洞察力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达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那种平铺直叙、缺乏引导的传统学术写作,让人感觉自己是在与一位真正的智者并肩探寻历史的奥秘,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其学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处理传统史学范式时的那种批判性继承。它没有盲目地遵从既有的某些定论,而是勇敢地从更广阔的视角切入,比如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变迁等多元因素纳入考量,从而对传统历史叙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重估。特别是对某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立体化的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这种跨学科、跨视角的综合分析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边界。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帝王将相的记录,而是变成了一部关于时代精神、制度演变和文化心理的深层剖析,这种学术上的“破壁”行为,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它成功地将“历史”从“故事”中抽离出来,升华为一门充满活力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耐心的体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只能用“典雅而不晦涩”来形容。作者显然深谙汉语古典叙事的精髓,遣词造句精准到位,用词考究,却又极少出现那种故作深奥的生僻词汇,保证了学术的严肃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即使是面对复杂的历史概念或长篇的引文分析,作者也能通过巧妙的转承句式,将信息有效地“消化”并“提炼”后呈现给读者。我体会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即作者假设读者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同时又致力于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尽可能平顺自然。这种对文字艺术的掌控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学研究,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智力探索。相比于那些堆砌辞藻却逻辑混乱的作品,这本书的文字更像是一把锋利而优雅的手术刀,直指问题的核心,干净利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