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境内后以天山为界分为三条线路:南线、中线和北线。从最初的南线繁荣,到后来的中线兴起,再到北线畅通,丝绸之路在新疆天山南北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本书以丝绸之路新疆段的三条线为主干,用专业的眼光、通俗的文笔,对近年来三条线上的重点文物考古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报道,向读者展示了新疆文物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新疆文物考古的新进展,破解了众多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难题和历史谜团,为国家一直强调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这一理念提供了历史事实和证据,同时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众多的中国话语权,增强了我们的中国声音。
王瑟 光明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20多年来跑遍了新疆所有的地州市县和绝大部分乡镇,坚持从基层的一线报道新闻,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其新闻作品也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残疾人好新闻奖、中国科星新闻奖以及新疆新闻奖等各种奖项,对新闻采访与写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
近年来,在报道“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主题时,作者将目光投向较有说服力和事实证据的新疆文物考古报道领域,通过深入文物考古发掘现场,打破了传统的文物考古报道的形式、方式和手段,形成了自己在文物考古报道领域独特的报道风格,受到读者的关注与好评
沙漠连着沙漠的黄沙之路
笼罩在沙漠殿堂小河墓地的迷雾
帕米尔高原惊现拜火教遗址
神秘高原塔什库尔干
和田沙漠深处的惊人发现
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出现时
曾经的佛国达玛沟
点点绿洲连接着通天大道
翻阅吐鲁番这本大书
在交河和高昌故城聆听古老的传说
吐峪沟没有被发现的秘密
吐鲁番古人过的美好生活
神秘的通古斯巴什古城
库车唐王城真的是王城吗?
古和硕人为什么选择在这里生活?
察吾呼文化是当地真实的文化吗?
天山道枢纽的发现与惊喜
比敦煌石窟早300年的克孜尔石窟
当库木吐喇千佛洞展现在你眼前时
一马平川成就的草原之路
玄奘取经也曾在这里动摇
月氏人的家园东天山
汉朝将军耿恭战斗过的疏勒城
盛唐王家的故城
天山里有个失落的王庭
世界最著名的生殖崇拜岩画竟然是这样
这个部落的黄金用吨来计量
凝望这些巨大的石头堆
如众多马儿奔腾的石头
寻找“中央帝国之城”阿力麻里
清朝新疆的首府原来在这里
细君公主曾经在这里生活
伊犁河谷最早最大的青铜时代遗存地
惊喜与困扰都在这里
科技让沉默千年的文物“说话”
新疆文物保护的困境
文物也有自己的医院
有一天文物“井喷”时,谁来保护它?
后记
前言
当人们津津乐道文学作品里的盗墓人是怎样历险时,我却跟着一群专业的考古工作者,行走在天山南北的沙漠戈壁、深山峡谷,寻找着一个个或有
记载、或没有任何记载的历史文物古迹。
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地底下挖出个物件,就仿佛挖出了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它让你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要去探寻或还原那段历史。
有多位考古工作者表示,他们这个职业很艰苦,想干的人不多,他们都不情愿给别人说自己是干什么的。可在我的眼里,他们是令人羡慕和敬仰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可以触摸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来穿去。
慢慢地,我和他们变成了朋友,那种不常见,但招呼一声就立马赶到身边的朋友。
说句实话,我最初采写这些文物考古报道,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但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写着写着,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竟然欲罢不能,心里有了一份牵挂、一份思念。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喜欢上、热爱上了,那就成了他事业的起点。
仍然是奔波在文物考古现场,仍然与众多考古专业人士交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想,他们可都是教授或博士,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着相当水平的学识与见地。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朋友,把自己的新发现在第一时间告诉你;当你的文物考古报道得到了采访对象——这些专业人士的认可,一种被认同、被认可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从此,作文物考古报道不再是一份苦差事,而是一种快乐。
面对几千年的历史穿越,面对几千年的不解之谜,面对几千年的历史印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快乐无比,每一次都像吃了一次大餐,一次精神大餐。
当然,要获得这种快乐,前提是需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补充各种知识储备,特别是要有追求更大目标的淡定。
因为喜欢,自己踏上了这条路;因为热爱,自己主动去吃苦。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都是自己给自己种下了苦果,但吃在嘴里,却甜蜜无比。
经年的日积月累,突然发现这些年写的文章可以编成一本书了。
坚持,每个人只要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做出自己满意的结果来,不论它是好是坏,自己内心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因为好与坏,有时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对自己来说,对得起内心那份追求、那份念想就是最好。
当汉代张骞开通西域后,由于种种原因,丝绸之路在现在的新疆境内,竟然有了三条路线: 南线、中线和北线。这本书的框架就是以遗留在新疆的丝绸之路三条路线来划分,由“沙漠连着沙漠的黄沙之路”“点点绿洲连接着通天大道”“一马平川成就的草原之路”和“惊喜与困扰都在这里”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介绍丝绸之路南线、中线和北线的文物考古发现,第四部分则是展示新疆近年来文物考古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惊喜和面临的困扰。
给自己有追求的目标,给自己有前进的方向,这可能就是我出这本书的一个最初动力吧。
说实在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旅程,但目的地却并非明确的终点站,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反思的起点。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它不提供廉价的情感宣泄,而是留下了一片值得深思的旷野。许多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宏大又微观的时代切片。我注意到,作者在配角的塑造上也丝毫没有含糊,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他们的故事线往往是引爆核心主题的关键所在。这种全局观和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让整个故事的完成度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件需要被反复品味和咀嚼的艺术品。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确实是没得说的,那种细腻入微的描摹,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几个主角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那种挣扎与摇摆,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被捕捉得极其到位。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看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像是参与到了一场真实的人生戏剧中。那种情感的冲击力,着实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在描绘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时,那种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处理得既深刻又自然,丝毫没有故作高深或者刻意煽情的感觉。那种浑然天成的叙事节奏,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怅然若失地合上书页,回味无穷。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线索清晰、逻辑严密的叙事方式,结果它采用了更加碎片化、更接近生活本身的叙事手法。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拼凑那些散落的线索和时间点。但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每当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突然与之前的内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体验中极其美妙的瞬间。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无疑拓宽了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边界,看得出来作者在结构设计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绝非信手拈来之作。
评分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它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读起来韵律感十足,仿佛能从中嗅到远古的气息。但有趣的是,在叙述到关键的冲突场景时,语言又会瞬间变得犀利、简短,如同刀锋般直指要害,节奏感极强,让人心跳加速。这种在华丽与朴拙之间自由切换的驾驭能力,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语言掌控力。我个人对其中一些比喻和意象的运用印象深刻,那些描述是如此新颖别致,完全避开了陈词滥调,成功地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了独特的视觉体系。
评分这本书在主题的探讨上显得异常深邃,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价值判断,而是将许多尖锐的社会议题像剖开的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让读者自己去看,去感受背后的沉重。其中对于人性幽暗角落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作者的笔触虽然克制,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特别欣赏它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它没有简单地将角色脸谱化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呈现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无奈与选择的灰色地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忠实记录,让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小说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深度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