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是地球上古老的海洋,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更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同时,也是千年战场。
为生存而战的劫掠者、十字军战士、宗教骑士们、嗜血君主……各大势力轮番登场,演绎了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而人类文明,也在血腥惨烈的争夺战,走过了辉煌和衰落。
本书融历史、地理、社会、政治、民族和经济等多学科于一体,再现了古地中海世界的全貌以及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
J?H?布雷斯特德(1865~193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美国古典史学科奠基人,西方古典史研究领域D一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首位考古学家成员。
破译古埃及的文明密码
我们在尼罗河上的航程中探索了那些遗址遗迹,从而了解到了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知道,想要对远古历史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只有在了解了这些最早的文字资料后才能实现。如果100 年前我们泛舟尼罗河时就发现了这些埃及文字记录,它对我们而言,将会毫无意义。因为早在一千多年前,最后一个能读懂埃及象形文字的人就死去了。此后,再也没有人能明白尼罗河畔的遗物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到底传达了什么意思。
很长时间以来,尼罗河奇奇怪怪的文字就深深困扰着这些学者,虽然解读这些文字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没有丝毫进展。后来,一位名为商博良的法国人开始研究这些问题,经过多年令人沮丧的失败后,他终于取得了进展,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头绪。最初,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博士发现了“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这两个用象形文字写成的名字。12 个象形符号后来被证实属于一个字母表,而商博良通过这两个人名确定了这12 个象形符号的发音。随后,商博良还解读出了另外几位贵族的名字。
他于1822 年写给法国科学院的那封信轰动一时,他在信中介绍了他取得的成就,并报告了他的发现。
直到这时,商博良才真正利用上了那块著名的罗塞塔石头。换而言之,虽然解读古埃及文字的关键在于罗塞塔石头,然而,解读古埃及文字的第一把钥匙是商博良,而非它。正是因为对罗塞塔石头的有效利用,他才能使象形文字的符号数量陡增。这块石头为他了解词意和理清句子的结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832 年,商博良在去世前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语法规则,并准备编写一本小型的象形文字词典。虽然至今许多有关埃及文字和语言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商博良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为埃及文字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对埃及文字的破译,尼罗河谷中的遗迹重获新生。它向世界昭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项被遗漏的成就,正因为它的破译,人类文明史中那段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显得格外生动。
人们也以同样的方法破译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历史遗迹,从此,人们才有机会了解在那里发生的古老故事。继埃及人之后,西亚各民族都相继走出了蒙昧时代,步入工业生产的发展时期。他们还学会了使用金属,创造出了文字系统,最终在古代世界登上了领袖地位。我们将在下一章讲述那些在亚洲发生的古老的东方故事。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有一种古典的、略显沉稳的节奏感,这与它所描绘的那个充满野心与变动的历史舞台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作者的措辞考究,很少使用现代口语化的表达,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庄重感,仿佛真的在研读一份泛黄的羊皮卷轴。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海洋霸权的兴衰时,作者的笔调中流露出一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喟叹,那种对辉煌逝去、帝国倾颓的缅怀,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去细品每一个长句中蕴含的复杂从句和精确的修饰语。尽管如此,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读者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韵律美,它将冰冷的历史事件包裹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外衣之下,使得那些陈旧的战役和条约也仿佛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古老的文明废墟和波澜壮阔的海洋之间。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那些鲜活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描绘舰队集结时士兵的士气、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在港口讨价还价的场景,都跃然纸上。读到那些关于海上贸易路线变迁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咸湿的海风拂过脸庞的感觉,以及不同香料和丝绸散发出的浓郁气味。书中对权力更迭的分析也颇具洞察力,那种权力如何像潮水一样涨落,又如何塑造了沿岸各民族的性格,被阐述得淋漓尽致。虽然涉及的地域范围极其广阔,时间跨度也很大,但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清晰度和连贯性,让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能够紧紧抓住主线不至于迷失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不懈探索精神的史诗,让人在阅读后对那片蓝色水域背后隐藏的复杂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它绝非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作者显然投入了海量的研究,书中引用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令人印象深刻,为每一个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史学流派的观点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中立,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性,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严谨的态度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某次关键海战的战略评估,书中呈现了多方军事指挥官的决策逻辑,使得整个历史场景立体了起来。然而,也正因为其学术性的基调,某些段落的论证略显密集,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复杂历史地理学和经济学分析。但对于渴望深入挖掘历史肌理的读者而言,这绝对是一份宝贵的智力挑战和知识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以单纯的国家或帝国为单位来划分章节,而是以“冲突点”和“关键航道”作为叙事节点,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举例来说,当作者将两个看似无关的地区,例如古代爱琴海的城邦与后来的腓尼基商业网络联系起来时,那种跨越千年的历史呼应感非常震撼。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静态的历史书,而是在看一盘宏大且持续演变的世界棋局。作者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在同一海域上的竞争策略进行对照分析,揭示出人类在面对海洋资源争夺时,其核心动机是多么的具有恒久性。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对“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权力意志的延伸。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海洋”这一自然元素,提升到了与人类意志同等重要的历史角色。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洋流、季风以及不同港口地理条件的限制,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战争的胜负和贸易的繁荣。这种对环境决定论和人类能动性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是我在其他同类历史著作中很少见到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为什么某些文明能够崛起,而另一些却停滞不前时,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君主的贤明或愚昧,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他们是否掌握了驾驭海洋的“技术”和“知识体系”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那些看似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与人类的集体智慧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图景。它拓宽了我对历史驱动力的认知范围,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以前看过作者写的《地中海的衰落》,跟本书感觉一样,视野开阔,寓意深远,大开本,值得一读!
评分对地中海史比较感兴趣,作者是西方古典史大家,虽然这本书成书较早,仍然值得一读
评分对地中海史比较感兴趣,作者是西方古典史大家,虽然这本书成书较早,仍然值得一读
评分55555555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55555555
评分55555555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