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套装上、下册)(第2版)

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套装上、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隋唐五代史
  • 中国大历史
  • 历史
  • 通史
  • 套装
  • 第二版
  • 历史文化
  • 古代史
  • 唐朝
  • 五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3888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82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大历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376
套装数量:2
字数:106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毕生功力所在,四大断代史之一;

黄仁宇、易中天承其衣钵,高校学生历史必读教材;

从始至终,充斥着各种读史法门、史学观点,索隐钩沉,纵横开阖,史料充足,然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又极喜翻案,阅读之下,或者豁然开朗,或者瞠目结舌。每一小节,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第四部,为其毕生学术功力真正之所在,备受史学界所推崇,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本书分前后两部分,上半部叙述政治历史的变革,包括王朝的兴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以及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等;下半部对该时代的社会文化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实际上是一部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涉及社会组织、社会等级、农工商业、衣食住行、人民生计、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方面。先生逊言:“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

本书充分体现了吕思勉的历史研究方法,从始至终,充斥着各种读史法门、史学观点,索隐钩沉,纵横开阖,史料充足,然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又极喜翻案,阅读之下,或者豁然开朗,或者瞠目结舌。每一小节,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论文。民国期间,就被列为齐鲁大学国学院的专著汇编,之后更成为全国高校的历史必读教材。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21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精彩书评

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钱穆

钱穆的头脑太迂腐,迂腐得自成一家,这种现象,并无师承,因为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却前进得多。老师前进、学生落伍,这真是怪事!

——李敖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吕思勉)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谭其骧

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

———刘学照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隋室兴亡 6

第一节?文帝内治 6

第二节?文帝外攘 14

第三节?炀帝夺宗 26

第四节?炀帝荒淫 32

第五节?炀帝事四夷 39

第六节?隋末之乱(上) 51

第七节?隋末之乱(下) 64

第三章?唐之初盛 76

第一节?高祖、太宗之治 76

第二节?唐初武功(一) 86

第三节?唐初武功(二) 95

第四节?唐初武功(三) 100

第五节?唐初武功(四) 106

第六节?唐初武功(五) 111

第七节?唐初武功(六) 120

第四章?武、韦之乱 130

第一节?高宗之立 130

第二节?武后得政代唐 136

第三节?武后政治 144

第四节?高宗、武后时外患 152

第五节?中宗复位 163

第六节?韦后乱政 168

第七节?玄宗之立 174

第五章?开元、天宝治乱 179

第一节?玄宗政治 179

第二节?开、天边事(一) 190

第三节?开、天边事(二) 197

第四节?开、天边事(三) 201

第五节?开、天边事(四) 205

第六节?开、天边事(五) 211

第七节?安史之乱(上) 216

第八节?安史之乱(下) 225

第六章?安史乱后形势 237

第一节?代宗之立 237

第二节?吐蕃、回纥之患 242

第三节?藩镇及内乱 253

第四节?代宗政治 265

第七章?德宗事迹 276

第一节?德宗初政 276

第二节?东方藩镇之变 284

第三节?泾师之变 289

第四节?兴元后藩镇起伏 297

第五节?贞元后边患 308

第六节?贞元朝局 321


第八章?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335

第一节?顺宗谋诛宦官 335

第二节?宪宗时藩镇叛服 341

第三节?元和朝局 351

第四节?穆宗时藩镇叛服 361

第五节?穆、敬荒淫 372

第九章?文、武、宣三朝事迹 385

第一节?甘露之变 385

第二节?武、宣朝局 400

第三节?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412

第四节?回纥之亡 426

第五节?吐蕃衰乱 437

第十章?唐室乱亡(上) 449

第一节?懿、僖荒淫 449

第二节?中叶后南蛮之患 457

第三节?懿、僖时之内乱(上) 470

第四节?懿、僖时之内乱(中) 475

第五节?懿、僖时之内乱(下) 479

第六节?僖宗再播迁 493

第十一章?唐室乱亡(下) 497

第一节?昭宗征河东 497

第二节?河东与邠、岐、华之争 506

第三节?岐、汴之争 516

第四节?梁太祖代唐 525

第五节?唐末割据(上) 534

第六节?唐末割据(下) 546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始末(上) 555

第一节?梁、唐盛衰 555

第二节?梁室之亡 559

第三节?后唐庄宗乱政 573

第四节?唐灭前蜀 578

第五节?后唐庄宗之亡 583

第六节?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594

第七节?从荣、从厚败亡 606

第十三章?五代十国始末(中) 613

第一节?唐、晋兴亡 613

第二节?晋高祖时内外形势 622

第三节?石晋之亡 630

第四节?契丹北去 640

第十四章?五代十国始末(下) 652

第一节?郭威代汉 652

第二节?南方诸国形势(上) 659

第三节?南方诸国形势(中) 664

第四节?南方诸国形势(下) 674

第五节?周世宗征伐 679

第六节?宋平定海内 688

第十五章?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697

第一节?东北诸国 697

第二节?南方诸国 702

第三节?西北诸国 709

第十六章?隋唐五代社会组织 727

第一节?婚?制 727

第二节?族?制 740

第三节?人?口 748

第四节?人民移徙 756

第五节?风?俗 761

第十七章?隋唐五代社会等级 773

第一节?门?阀 773

第二节?豪强、游侠 783

第三节?奴?婢 786

第十八章?隋唐五代人民生计 803

第一节?物价、工资、赀产 803

第二节?地?权 821

第三节?侈靡之俗 831

第四节?官私振贷 845

第十九章?隋唐五代时实业 854

第一节?农?业 854

第二节?工?业 866

第三节?商?业 871

第四节?钱?币(上) 884

第五节?钱?币(下) 903

第二十章?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916

第一节?饮?食 916

第二节?食储、漕运、籴粜 924

第三节?服?饰 943

第四节?宫?室 951

第五节?葬?埋 969

第六节?交?通 984

第二十一章?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1011

第一节?政?体 1011

第二节?封?建 1018

第三节?官?制(上) 1027

第四节?官?制(下) 1046

第五节?选?举(上) 1066

第六节?选?举(下) 1097

第七节?赋?税(上) 1126

第八节?赋?税(下) 1142

第九节?兵?制 1164

第十节?刑?制 1194

第二十二章?隋唐五代学术 1220

第一节?学?校 1220

第二节?文?字 1237

第三节?儒、玄、佛思想转移 1251

第四节?史?学 1263

第五节?文学美术 1288

第六节?自然科学 1304

第七节?经?籍 1319

第二十三章?隋唐五代宗教 1330

第一节?诸教情状 1330

第二节?限制宗教政令 1341

第三节?杂迷信 1351


精彩书摘

第一节?文帝内治


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贤主也。综帝生平,惟用刑失之严酷;其勤政爱民,则实出天性,俭德尤古今所无,故其时国计之富亦冠绝古今焉。其于四夷,则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致其朝贡以自夸功德。既非如汉文、景之苟安诒患,亦非如汉武帝、唐太宗之劳民逞欲。虽无赫赫之功,求其志,实交邻待敌之正道也。

帝平陈之明年,江南复乱,遍今浙东西、皖南、闽、赣之地,遣杨素讨平之。事见《素传》。又《陆知命传》:晋王广时镇江都,召令讽谕反者,知命说下十七城,得其渠帅三百余人;亦可见乱事蔓延之广也。江都,隋郡,今江苏江都县。《通鉴》述致乱之原曰:“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尽徙之入关,远近惊骇。”盖南北隔绝既久,民情不免猜疑,丧其利权者,乃从而鼓动之也。此等变乱,究非民欲,故不旋踵而冰消瓦解矣。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盖深有意焉。《本纪》:开皇三年正月,禁长刀大矟。九年(589年)平陈之后,诏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十年五月,诏曰:“魏末丧乱,寓县瓜分。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十五年二月,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斩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十八年正月,诏曰:“吴、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已上,悉括入官。”此承久乱之后,不得不然,固不得訾其欲弱天下之民,以保一家之业也。《炀帝纪》:大业五年正月,制民间铁叉搭钩刃之类,皆禁绝之。犹沿此策。

杨氏先世,久居武川,当亦渐于胡俗。然南北朝末,世运已更,虽宇文氏犹思变革,而况于帝乎?帝在受禅之先,即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既受禅,又易周氏官仪,依汉、魏之旧。皆见《本纪》。时诏议服色。摄太常卿裴正奏言:“后魏已来,制度咸阙。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周宣帝变胡服,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五章第一节,据此,则仍非纯乎汉仪也。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者,已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既越典章,须革其谬。”《礼仪志》。开皇二年(582年),颜之推上言:“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冯梁国旧章,考寻古典。”高祖不从,曰:“梁乐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邪?”俄而郑译奏请修正。于是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九年,平陈,获宋、齐旧器,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牛弘奏曰:“前克荆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蒋州,隋平陈置于石头城。又得陈氏正乐。请修缉之,以备雅乐。其后魏洛阳之曲,《魏史》云:太武平赫连昌所得,更无明证。后周所用,皆是新造,杂有边裔之声。戎音乱华,皆不可用。请悉停之。”制曰:“制礼作乐,圣人之事。功成化洽,方可议之,宇内初平,我则未暇。”晋王广又表请,帝乃许之。十四年三月,乐定。诏并令施用,见行者皆停之。《音乐志》。

帝颇能勤政。《本纪》言其“每旦听朝,日昃忘倦。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朞。及东拜泰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开皇十四年八月,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洛阳。十五年正月,以岁旱,祠泰山以谢愆咎。上敕斥堠,不得辄有驱遣。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免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旧唐书·太宗纪》: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飧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贞观四年(630年)。帝之勤政,固时人所共喻矣。

其俭德尤为绝人。《本纪》言其居处服玩,务在节俭。《食货志》云:六宫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所食不过一肉而已。开皇十五年(595年),相州刺史豆卢通相州,今河南安阳县。贡绫文布,命焚之于朝堂。《纪》言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铜铁骨角而已。虽曰齐之以刑,究亦由其能以身先之也。

帝初受禅,即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又弛山泽之禁。开皇三年(583年),入新官,见下。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陈平,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十年(590年),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下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满。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皆见《食货志》。皆宽恤民力之事也。



《世界信史:从史前到近代的文明碰撞与演进》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假设的、有分量的历史学家姓名,例如:阿瑟·C·丹宁]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信誉良好的历史类专业出版社名称] --- 内容简介:超越疆域的宏大叙事,重构人类文明的脉络 《世界信史:从史前到近代的文明碰撞与演进》是一部旨在打破传统地域史观束缚,以全球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巨著。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立足于考古学、人类学、气候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勾勒出一幅连贯、动态且充满内在逻辑的全球历史图景。全书以“连接”与“冲突”为主线,探讨了不同地理区域间的人口迁徙、技术传播、思想交流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展现了人类社会如何在全球尺度的互动中,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世界。 第一部分:起源的低语与早期定居(约700万年前—公元前30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物种的非洲起源,追溯了早期智人走出非洲、扩散至欧亚大陆乃至美洲的漫长历程。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仅仅是年代的标记,而是驱动这些迁徙背后的生态压力与机遇。 认知革命与生存策略的差异: 比较了早期人类在不同气候带(如冰期、间冰期)发展出的工具技术、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象征性思维的萌芽。着重分析了新石器革命的非线性发展——为何特定区域率先完成了农业定居,而另一些地区则选择了长期游牧或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并探讨了这些早期差异如何为后世文明的形态埋下伏笔。 地理决定论的再审视: 考察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对河流系统(如尼罗河、两河流域、黄河)的适应,逐步构建出第一批具有复杂分工和等级制度的定居点。本书将这些早期聚落视为独立的“实验场”,对比了它们在水利管理、社会动员和资源积累上的不同路径。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奠基与文明的扩张(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 这一时期是人类思想、信仰和政治形态空前活跃的阶段,被称为“轴心时代”。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平行发展与初步接触上。 古典帝国的兴衰逻辑: 细致剖析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以及早期中华王朝(如夏商周)在国家构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尤其关注了文字的发明、官僚体系的建立以及军事扩张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思想的地理学: 探讨了儒家思想、古希腊哲学、印度教与佛教、以及一神教在不同地域的诞生背景和传播机制。我们关注这些思想体系如何为各自的社会提供了统一的道德和政治合法性框架,并分析了丝绸之路早期阶段对文化商品和宗教观念流通的推动作用。 古典世界的终结: 对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汉朝中期的动荡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过度依赖军事扩张、内部社会矛盾激化以及气候变化对大型中央集权体系的共同挑战。 第三部分:全球网络的初步形成与“黑暗时代”的重塑(公元500年—公元1450年) 本书挑战了将这一时期简单地称为“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强调了区域性文明中心在技术创新、商业网络和知识保存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区域性整合与权力转移: 详述了拜占庭帝国在东方的知识传承作用、伊斯兰世界的知识黄金时代(“后轴心时代”的伊斯兰黄金时代)对古代科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美洲前哥伦布时期文明(如玛雅、印加)的独立技术成就。 跨洋贸易与瘟疫传播: 深入研究了印度洋贸易体系的成熟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以及早期跨大陆交流(如维京人的远征、蒙古帝国的兴起)带来的技术、作物和病原体的交换。此处,将探讨早期全球化浪潮中,信息和物种交换的正面效益与毁灭性后果。 知识的“重定向”: 分析了在欧洲相对沉寂的时期,中东、印度和东亚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印刷技术上的突破,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通过贸易路线最终被重新引入西方世界,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部分:大航海时代前的世界格局与转折点(公元1450年—约1750年) 本部分聚焦于地理大发现前夜,世界主要区域的权力平衡、技术瓶颈以及准备打破地理隔离的内在动力。 技术壁垒与航海准备: 对比了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战略选择与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在航海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分析了火药技术、造船术和制图学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最终被应用于全球范围的征服与殖民。 农业革命的准备: 考察了玉米、马铃薯、块根作物在全球的早期扩散(如美洲作物传入欧亚大陆),以及这些高产作物如何为随后的人口爆炸和工业革命提供了潜在的生物学基础。 全球权力的再平衡: 审视了奥斯曼帝国在欧亚交界处的巩固、莫卧儿王朝在南亚的繁荣,以及欧洲国家如何通过建立基于商业特许权和早期金融工具的贸易网络,开始侵蚀传统陆权帝国的经济基础。 核心价值: 《世界信史》拒绝将历史视为一连串孤立的“大事件”或单一文明的线性进步。它强调的是互动性、替代性与非决定性。通过揭示不同文明在相似挑战下做出的不同抉择,本书邀请读者跳出民族中心主义的视角,理解今日世界的复杂性是如何由数万年间全球尺度的碰撞、融合与遗忘共同塑造而成的。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理解“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度历史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有些“厚重”的,但它的深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能急躁地一口气读完,而应该把它当作一本可以时常停下来思考和对照的工具书。比如,书中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面貌的描绘,那种由盛转衰的巨大落差感,被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所经历的巨大不确定性。我尤其喜欢它对文化转向的描述,从初唐的自信昂扬到中晚唐的内敛和对宗教的依赖,这些文化上的细微变化,都与军事和政治的失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高级形态,就是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熔铸一炉,展现出一种全景式的历史图景,而非碎片化的记载。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套书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为基础,但即便如此,它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阶梯。对于我这个并非专业史学出身的爱好者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靠的分析框架。它成功地将隋朝的奠基、唐朝的辉煌、中晚唐的困境、以及五代的剧烈动荡,串联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历史长河,而不是割裂的片段。作者对不同史源的引用和比对,也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读完后,我感觉我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中国历史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带有新的内涵和结构性变化的复杂过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的史学精品。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复杂史事时的那种冷静而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很多关于唐末和五代史的著作,往往会陷入对权谋斗争的过度渲染,或者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英雄主义叙事上。然而,这本厚重的作品显然走得更远。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经济基础对政治气候的影响,比如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佛教寺院经济的崛起在多大程度上动摇了中央集权。读到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明白了那些朝代更迭并非仅仅是几个皇帝的功过是非,而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总爆发。作者对于制度变迁的梳理尤为清晰,从隋朝的开创性制度设计,到唐朝的成熟与僵化,再到藩镇节度使的尾大不掉,整个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对于想真正理解“大历史”是如何运转的读者来说,这种自上而下、兼顾经济与制度分析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坦白讲,这套书的学术性很强,但它的叙事能力却丝毫没有因此打折扣,这才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我经常发现自己被卷入作者对某些历史人物动机的深度剖析中。比如,书中对一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关键决策的人物,其内心挣扎和外部环境压力的平衡分析,非常到位。它不会简单地将人脸谱化,而是试图还原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选择逻辑。这种对历史人物“立体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当我读到五代时期那些地方军阀互相攻伐,国家认同感几近崩溃时,作者那种克制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调,让我深切感受到那个“乱世”的残酷与悲凉。这种文字力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达到了接近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而又迷人的时期——从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的乱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时,就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时间线上的事件,更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结构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重塑的。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着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在长安的朱雀大街,感受着科举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同时也目睹着藩镇割据的暗流涌动。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总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制度细节完美结合,让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中显得冰冷的帝王将相和边疆战事,立刻变得鲜活和有血有肉起来。尤其是在描述唐朝盛世的内部矛盾积累,以及随后五代十国那种“天下分合,循环往复”的宿命感时,文字的张力十足,让人掩卷深思,体会到历史的复杂与无奈。

评分

618图书大促销又买了一堆书,京东真是很给力。书太多了,根本来不及看,也就没有什么评价可写,即便写,也不会比京东网页上介绍的强哪去。至于图书的品相、外包装之类的,照片比文字更直观,还是看图吧。总之,谢谢京东,谢谢辛苦的快递员!

评分

吕思勉文丛(精校版):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三国史话+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套装共13册)

评分

书本身很好,但是六一八当天活动力度更大,好多书买早了,亏了不少银子,唉!

评分

买到这么一套书挺有幸的。物廉价美的典范套书。其中以断代史为主,吕思勉的断代史本来出版量就不算大,别的版本一册册去收,大概得几年才能收齐。这次相当于吃了个大饱。这种感觉那叫一个美!黑色封面,简约大方,装帧虽略普通,却对于内容为王的阅读者并无太多影响。字体小些,说明内容充足,习惯了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如果做成软精,就好了。哪怕价格略贵些。感谢出版社出这么一套好书,功德无量。

评分

哇塞,东西收到了,整整一大箱啊,非常精致,书房看起来是比较适合成熟类的,黑色的很庄重。

评分

终于到手了,不知道和第一版有什么区别,贵在什么地方。

评分

如果你看到这段话,那说明这个产品没问题,有问题会单独评价的

评分

今年618在京东买的书,太爱了,够我看好久了,信得过京东

评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你爱上阅读,你就学会了爱的方式,你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这个世界。闲暇之余,当我们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它可以随时带我们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若能读到励志之作,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更能让人心旷神怡。这是读书之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