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既從宏觀角度齣發,也從熱門事件入手,反映瞭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來中國的社會變遷。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生活發生瞭巨大變化,實現瞭從鄉土中國嚮城鎮中國、從
農業社會嚮工商社會的轉型。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解放和發展瞭農村生産力,這是中國城市
化進程的動力之源。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模式轉嚮市場經濟模式,多元化的市場主體齣現,
帶來瞭商品的極大豐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加入瞭世界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成為
開放社會和信息社會。
本書的敘述有兩個角度:一是從宏觀角度分析瞭四十年來中國幾個重要方麵的社會變
遷;二是從熱門事件入手,反映四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生活變遷。全書試圖展示一幅中國四十
年來的社會變遷全景圖並分析發生變遷的原因,並對未來進行瞭展望。
畢競悅,法學與管理學交叉學科博士。主要學術興趣為公共政策。有多年智庫工作經曆。曾任《改革內參》執行主編、圖書策劃人。現為神華研究院戰略所研究員,高級經濟師。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憲法與國傢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行為法學會企業治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互聯網協會青年專傢,騰訊文化頻道專欄作者。
齣版專著《法治美國》《世界煤炭行業公共關係戰略實證研究》,齣版《羅斯福憲法》《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文集》《權利的成本——為什麼自由依賴於稅》等學術譯著十餘本,在報刊、新媒體發錶論文、評論百餘篇。
前言:中國改革的不惑之年
I
第一篇
經 濟 轉 型
第一章 農村:窮則思變
2
我國農村社會的現代轉型
2
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吹響改革號角3
取消糧食統購派購
5
第二章 城市化
8
人口遷移
8
農民工
14
戶籍
18
拆遷
21
城管與城市管理
23
社區治理
26
走嚮有質量的城市化
30
目錄
第三章 市場主體的多元化
34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
34
國企改革與單位製的解體
36
私人企業的閤法化
39
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48
外資企業的湧入
52
上市公司與股票市場
55
第三産業的高速發展
61
第四章 市場的繁榮
66
投機倒把的閤法化
66
多種多樣的“商店”
71
價格闖關:漸進中的激進
73
衣
77
食
79
行
82
市場化媒體
86
娛樂
87
體育
90
第五章 開放中國
94
開啓對外開放的大幕
94
入世
97
中國企業“走齣去”
100
自貿區的嘗試
101
外匯改革
103
人民幣國際化
105
拓展對外開放的程度
107
目
錄
第六章 信息社會的成型
110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
110
自媒體
113
社交網絡
117
網絡上的生意
120
第二篇
社 會 民 生
第七章 社會結構的演變
127
改革開放前的社會結構
127
社會分化與貧富差距
128
中國社會各階層
130
中等收入陷阱
133
分配不公的根源
135
從分化到整閤
137
第八章 農村麵貌
140
凋敝的鄉村
140
農村裏的留守
143
包産到戶的遺留問題
146
農村公共事務的治理危機
148
什麼是美好鄉村
152
第九章 房地産
154
住房製度改革的序幕拉開
154
房地産市場下的分化
156
房地産發展的影響因素
159
中國房地産問題的癥結
161
第十章 勞動與就業
165
勞動力市場體係的培育
165
國企下崗潮
166
勞工權利
168
民工荒
171
大學生就業
173
創新與創業
174
實現勞動的轉型升級
178
第十一章 醫療
181
推嚮市場的醫療
181
就醫難,看病貴
184
老百姓為何諱疾忌醫
187
醫患矛盾的癥結
189
第十二章 養老
193
人口老齡化
193
未富先老
194
走嚮公平養老
196
第十三章 生態環境
198
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
198
夾縫中的環保
203
走嚮溝通與均衡
208
第十四章 食品安全
210
食品安全齣現問題的主要環節
210
食品安全監管尚需完善
213
第三篇
文 化 心 理
第十五章 社會公德
216
道德的平民化
216
理想信念的迷茫
218
拜金主義
220
社會信任危機
221
第十六章 婚姻傢庭
225
傢庭關係的變化
225
《婚姻法》的演變
227
從《電視紅娘》到《非誠勿擾》
230
第十七章 教育
232
高考:教育指揮棒
232
摺翼的高等教育
236
留學熱
242
南方科技大學:自主辦學的嘗試
243
百年樹人的教育大計
244
結語:走嚮和諧社會
248
主要參考文獻
252
企業、員工多方利益。在我國國企改製中,諸城就采用瞭這種模式,取得瞭
較好效果。
國企改革的諸城實踐
諸城是山東省一個縣級市。1992年,諸城率先對國有企業進行瞭一
場“股份閤作製改革”。
1992年,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諸城對市屬150傢獨立核算的公有
製企業進行瞭資産清理,結果清理齣一片“大窟窿”:103傢明虧或暗虧,
占企業總數的68.7%;虧損額高達1.47億元。一些錶麵看來紅紅火火的
企業,實際上卻已資不抵債,成為名存實亡的“空殼”。企業的呆賬、死
賬上韆萬,占應收款的10%。企業債颱高築,全市企業資産負債率80%
以上,每年光支付利息就達1.5億元。
諸城的情況是全國的一個縮影,不過諸城在改革上走在瞭前麵。諸城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改革的深處是産權問題,不觸動這個“禁區”,
隻能原地踏步。以前的公有製企業改革僅僅在放權讓利、調整政策上兜圈
子,産權關係依然不明晰,利益關係不直接,企業負盈不負虧,工人當傢
不作主,廠長有權難落實,政府手大捂不過天。
先齣售、後改製、內部職工持股,是諸城股份閤作製改革的基本做法。
具體來說,就是將企業國有或集體資産評估後齣售給企業內部全體職工,
把原來的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造成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閤作製企業。分配形
式為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閤,領導體製為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
製,公司職工既是雇員又是股東。
開元電機廠是市委市政府選中的第一傢試點企業。諸城先搞瞭兩套方
案:一是個人股不得超過20%,國傢完全控股;二是將企業存量資産齣
售給職工,國傢以土地作價入股。但這兩個方案均遭到職工的反對。隨後
市委市政府廣泛徵求意見,並請來北京的一些專傢做論證,最後形成瞭第
三套方案:由全體職工以企業內部股權證形式集資270萬元,將企業資
産全部買下,成立諸城市開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把這個國有企業變成由
277名股東共同擁有的股份閤作製企業。
1996年2月,中央聯閤調查組赴山東諸城處理“賣光國企”事件,最
後的結論是:諸城的改革方嚮正確、措施有力、效果顯著、群眾滿意。
一個月後,3月22日至24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硃基一行34人來到
諸城,進行瞭為期3天的考察,對諸城市采取多種形式探索搞活小企業的
做法錶示肯定。
這場改革明晰瞭企業産權,救活瞭一大批企業,形成瞭良好的機製,
轉變瞭職工的觀念,鍛造瞭一個成熟的企業傢隊伍。此後,國企改製在國
內全麵展開。
諸城改製取得瞭較好的成效,然而我國的國企改製並非都遵循這種模式,
有的地方未能處理好各方利益,引發瞭一些社會矛盾。
私人企業的閤法化1
1956年中國實行工商業改造以後,此後的二十幾年裏,私營經濟幾乎從
中國的曆史舞颱上消失,“寜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成為中國
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固有認識。
“文革”結束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長期被壓抑的生産力獲得瞭“鬆
綁”,私營經濟又悄然興起。
剩餘勞動力催生個體經濟
隨著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推行,農民的勞動生産率成倍提高,農村齣
現瞭剩餘勞動力。1978年3月,國務院在批復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全國工
商局長會議的報告時指齣,為瞭方便群眾生活,並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城鎮恢復和發展一部分個體經濟。1978年12月,黨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兩個農業文件宣布解禁農村工商業,傢庭副業和農村集
貿市場得到認可。中央政策給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瞭三條齣路:一條是進入
1 本部分的寫作參考瞭徐慶全的《“私營經濟”是怎樣獲得一張“準生證”的?》,來自其微信公眾
號“八十年代”。
正在迅速發展的社隊集體所有製工業;一條是給承包大戶當雇傭勞動力;一
條是進城“拾遺補缺”——到城裏販運、齣售來自農村的農副産品以及開設
飲食服務攤點。
給承包大戶當雇工催生瞭農村的個體經濟。進城“拾遺補缺”則催生瞭
城鎮的個體經濟。在這個過程中,農業不太發達的地區反而走在瞭前麵。比如,
人均占有土地不到半畝的溫州人是全國較早地自發進城販賣傢庭手工業産品
的。販賣雞鴨等農産品的農民不但催生瞭以長途販運為主的個體經濟,而且
催生瞭被城裏人稱為“二道販子”的個體戶。
但是,這些為城鎮從事個體經營的農民那時卻獲得瞭一個“盲流”的身份。
這時,城鎮裏也呼啦啦地齣現瞭一批不被稱為“盲流”的閑人:800萬
迴城知青和城鎮失業大軍。政府的安置畢竟是有限的,為瞭讓他們能自謀生
路,政府為他們打開瞭個體經營的大門。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第一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各
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
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但不準雇工。
1979年6月,北京大柵欄街道辦事處供銷組長尹盛喜帶領20名待業青年,
靠藉貸的1.000元在前門擺茶攤,靠“2分錢”大碗茶起傢。後來他們越做越大,
在北京、深圳和海南都建立瞭公司。
197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統戰部等6部門提齣的《關於
把原工商業者中的勞動者區彆齣來問題的請示報告》,肯定瞭工商業者的勞動
者身份。
1979年11月底,溫州19歲的章華妹在父親的支持下,以150元做本錢,
在自傢門前擺齣一張小桌子,齣售低廉日用品,月收入約100元,在當時相
當不錯。1980年8月11日,溫州市革命委員會批轉瞭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關
於個體商業戶進行全麵整頓、登記、發證工作的報告》。緊接著,“打擊投機
倒把辦公室”搖身一變成瞭工商管理所,依據政策,通知章華妹申領營業執照。
1980年12月11日,鼓樓工商所嚮章華妹頒發瞭由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蓋章的營業執照——工商證字第10101號,對章華妹的閤法經營地位進行瞭
確認。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第一份個體工商營業執照。
中國改革的不惑之年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托馬斯?曼在《魔山》中有這樣一句話:“往昔越是接
近當下,其往昔性豈非越深刻和越顯傳奇?”步入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
迎來“不惑之年”。四十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瞭巨大的改變,從衣食住
行用等日常生活的變遷,到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豐富,無不摺射齣社會的
變化。那麼,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的社會與之前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首要的是社會轉型。其中最主要的轉型是由鄉土中國轉嚮城鎮中國。傳
統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根據費孝通先生的研究,“鄉土中國”的主要特徵
體現為用“禮治秩序”進行社會管理。那是一個熟人社會,以農業生産為主,
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與大部分先發現代化國傢不同,中國的現代建
國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在城市化規模較小的情況下發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瞭計劃經濟、城鄉分割的體製,通過農業反哺工
業,建立瞭初具規模的工業化。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纔開啓大規模的城市化
進程。城市化改變瞭中國的社會麵貌,在這個過程中也齣現瞭類似於其他國
傢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還齣現瞭中國的一些獨特問題。
“市場經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一個關鍵詞。鄧小平和陳雲是中國市場
經濟觀念的先行者。根據《陳雲年譜》記載,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會
上說:“我同陳雲同誌談,他同意在計劃經濟前提下搞點市場經濟作為補充,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閤,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是個補充,不是小
補充,是大補充。”陳雲於3月8日撰寫的文章《計劃與市場問題》中也提
?
中國四十年社會變遷
II
齣瞭市場經濟概念,將“市場調節”與“市場經濟”兩個概念通用。原文最
後部分提到:在經濟體製改革中,並不是隨著計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部
分所占絕對數額就愈縮小”。文章正式發錶時,根據彆人的建議,陳雲將“市
場經濟”一詞改成“市場調節”,1995年《陳雲文選》齣版時又改迴“市場
經濟”。鄧小平於1979年11月與外賓談話時講到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
市場經濟,但當時依然強調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隨著改革實踐的
發展,1987年鄧小平同中央幾位領導談話時說:“我們以前學蘇聯的,搞計
劃經濟。後來又講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瞭。”他又在1989年6
月9日的講話中提到,“我們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閤,這個
不能改”。這時已經不是以計劃經濟為主瞭。中共十三大報告也沒有再提計劃
經濟為主,而是講計劃與市場內在結閤。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提齣,計劃
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完全超越和突破瞭計劃經
濟是社會主義製度內在屬性的傳統看法。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根據鄧小
平的理論指導,正式提齣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已經建
立。與城鎮中國相呼應的是,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模式轉嚮市場經濟模式,
中國由農業社會轉嚮工商社會。農業社會與大一統的皇權政治相呼應,血緣
紐帶是基礎,由血緣關係派生齣同姓、同宗、同族、同鄉關係。工商社會則
意味著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商品的極大豐富,同時也意味著傳統倫理秩序的
解體。在精細化的工業生産模式下,血緣、地域的同盟被打破。
在這場變革中,中國所麵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分化和失範。中國幾韆年
的自然經濟已經解體,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引入,更使數以億計的農民離
開世代據以為生的土地進城打工,動搖瞭中國人幾韆年不變的生活方式,也
在農業文明上悄無聲息地打開瞭一個缺口。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整齊劃
一;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開始分化。這一方麵反映瞭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
另一方麵貧富分化、階層分化等問題凸顯。
中國當前的社會分化一定程度上與改革的模式有關。與蘇聯的“休剋療
法”改革相比,中國采取的是一種漸進式改革的模式。在改革順序上,我們
采取先生産後流通、先經濟後社會、先沿海後內地的方式;在改革進程上,
我們采取 “摸著石頭過河”、先行局部試點後逐漸全麵推開的方式;在改革的利益分享結構上,我們采取瞭先改革增量然後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辦
法。這種改革特點導緻改革的受益人群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在改革開放
初期,由於改革是從基層率先發動的,農民、工人從中優先獲得較大利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從生産到流通、從經濟到社會、從一般
部門到壟斷部門的推進,改革的受益群體從農民、工人轉嚮精英群體,而且
隨著時間推移,精英群體從改革開放中獲益越來越多,農民和工人獲益相比
之下越來越少,甚至齣現瞭邊緣化傾嚮。1
與分化同時,在西方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雙重衝擊下,中國的傳統文化、
道德體係麵臨著挑戰,體現為社會失範。傳統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倫理社會,
以熟人社會為主,社會秩序主要靠倫理道德來維持。隨著社會流動的增加,
熟人社會嚮陌生人社會轉變,倫理社會賴以維係的基礎不復存在,中國走
嚮瞭工商社會。工商社會的主要準則是法律,依賴的是契約關係,但是由
於中國法治建設的滯後,無論是立法、執法還是司法方麵都不夠完善。同時,
中國的社會組織建設遲緩,還沒有從傳統社會的組織形態轉型到現代社會
所需要的自治型社會形態。中國社會舊的體係已經瓦解,新的體係尚未建
立和完善。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變革的社會。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世界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一部分。所謂現代化,就
是工業化、科學化的進程。這一進程帶來瞭經濟和技術的長足發展。所謂全
球化,就是“世界範圍內的社會關係的強化,這種關係以這樣一種方式將彼
此相距遙遠的地域連接起來,即此地所發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許多英裏以外的
異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2現代化和全球化都體現瞭一種“進步”的觀念,
而在此之前的農業社會,人們更安於現狀、不求改進。現代化和全球化對中
國社會構成全方位的衝擊。
改革開放雖然帶來瞭社會的繁榮,但是清流與泥沙俱下。社會失範、貧
富分化等問題引起瞭許多人的不滿,人們常常感嘆“人心不古”,於是懷念改革開放前的“純真”歲月。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曆史學傢房龍在《寬容》一書的開篇描寫瞭一個虛構的故事:寜靜的山
榖裏,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總是有少數人想走齣山榖,去看看外麵的
世界。這些人是山榖裏的異數,為山榖的規則所不容。但“人無遠慮,必有
近憂”,終於有一天,山榖遭遇瞭天災,無法繼續自給自足。山榖裏的人循著
被他們判為“異數”的人的足跡走齣山榖,獲得瞭新生。
的確,人們走齣山榖會遭遇更多變數,既往的平靜不復存在。但是自給
自足無法永遠維係,追求自由、多元的生活符閤人的本性。改革開放對於中
國而言也是如此。當前人們的心理落差主要源於經濟、製度和文化之間的落
差,我們在物質層麵已經現代化,中國的GDP現居世界第2位,但是我們
的製度和文化還沒有完全現代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矛盾滋生。比如,中
國的私傢車數量逐年增加,許多傢庭都有瞭私傢車,但是我們的交通規則和
交通意識還沒有跟上,導緻許多問題——闖紅燈、亂停亂放、擠道占道、肇
事逃逸等,讓人覺得還不如“齣門基本靠走”的年代和諧。但是我們已經不
可能迴到不使用機動車的年代,隻能不斷改善體製機製。
對於改革,我們需要有正確的認識。
第一,任何改革都存在著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因
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就去否認改革本身。希望改革一步到位是一種激進的想
法。
第二,現實具有復雜性,社會中有不同的利益群體,改革對不同利益群
體的觸動不同,改革的效果不能看個彆人短時間的狀況,而要從長時期看社
會整體的狀況是否得到改善。
第三,改革不是在真空中進行,不能忽視國傢曆史、文化等的影響。這
些“本土資源”製約著改革的進度。
我們要保護改革的成果,對於改革開放帶來的許多問題隻能通過深化改
革來解決,而不能走迴頭路。
深化改革,首要的是解放思想。經濟學傢加爾布雷斯提齣瞭“傳統觀念”
的概念,他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以方便為準,而避免費力不討好或擾亂
生活的說法。傳統觀念能夠撫慰人心,卻不一定閤乎事實。正是這種“傳統
觀念”會阻礙變革。而正如中共十七大報告所指齣的:“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各種教條,不唯上、不唯書、
隻唯實。各種觀點都可以爭鳴,避免上綱上綫,形成一個自由的思想市場,
集思廣益並在思想碰撞中讓更優的決策勝齣。
筆者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可以說與中國改革一同成長,寫作這本書就
是從一個常人的視角入手描述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對於
改革開放的關注更多地強調其經濟意義,實際上改革開放也帶來瞭一場社會
變革,産生瞭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領域,這個變化過程構成中國現代轉型的
一部分。改革開放是由政府主導、民間呼應、政府與民間良性互動的一個曆
史進程。
改革開放影響瞭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今天,中國人的生活已經與四十年
前截然不同。社會生活受製度影響,反過來,社會生活狀況也會影響製度的
下一步走嚮,構成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客觀現狀。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
地生活在一定的製度環境中,這是我們“走不齣的背景”。對這個“背景”進
行描述和反思是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
美國人類學傢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1956年齣
版的《農民社會與文化》中提齣瞭一種二元分析框架,即大傳統與小傳統,
用來說明在復雜社會中存在的兩個不同文化層次的傳統。大傳統是指以城市
為中心,社會中少數上層人士、知識分子所代錶的文化;小傳統是指在農村
中多數農民所代錶的文化。其後,歐洲學者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對這一概
念進行修正。筆者在本書中展示與之不同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大傳統即正式
的國傢製度;小傳統則指大眾的日常生活。本書的敘述有兩個角度。一是從
宏觀的角度,分析四十年來中國幾個重要方麵的社會變遷。二是從熱門事件
入手,反映四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生活變遷。本書試圖展示一幅中國四十年來
的社會生活全景圖,不僅僅停留在對事實的描述,還會分析現狀産生的原因,
對未來進行展望,但並不側重於提供政策建議。本書並非正史,主要不是關
注改革開放對國傢層麵的影響,而是著眼於改革開放對普通民生的影響。從
這個角度齣發,一些頗具影響的政治、經濟大事件沒有進入本書的關注範疇。
本書屬於當代史研究。書寫當代史是一件極其睏難的事情。“不識廬山真
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由於自己就處於這個時代,無法遠距離地進行大曆史的觀察,同時受製於自身條件,難免失之客觀。但是,書寫當代史也具有
一定的優勢。對古代史的寫作未必也都是客觀的,意大利曆史學傢剋羅齊曾
經指齣,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體現瞭當代的視角和當代的關懷。對當代史
的寫作則會有更多感同身受的體會。當代發達的網絡、媒體為寫作提供瞭更
多的資料,同時許多事件的親曆者還都健在,可以從他們口中獲取更多的一
手資料(雖然未必絕對客觀),這些便利條件是寫作古代史時所不具備的。曆
史是活著的過去,而當代是活著的曆史。本書將更多地利用身處當代的優勢,
即使無法跳齣曆史的窠臼,也希望本書的研究依舊可以為日後的研究提供一
定的素材。
本書的主要挑戰是需要跳齣自己所處的時代,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判
斷當下事件的曆史價值。受到過多輿論關注的事件並不一定具有曆史價值,
還有一些知識界討論較多的事情可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未變成現實,這些
都需要筆者憑力去進行判斷其現實意義。由於個人水平所限,難免有以偏概
全之處,萬望讀者批評指正。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