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聚珍(第2輯 名傢印 第21-30捲 套裝共10冊)

中國篆刻聚珍(第2輯 名傢印 第21-30捲 套裝共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江 編
圖書標籤:
  • 篆刻
  • 印學
  • 中國藝術
  • 傳統文化
  • 藝術史
  • 名傢作品
  • 集藏
  • 古籍
  • 書法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630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981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92
套裝數量:1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篆刻聚珍(第2輯 名傢印 第21-30捲 套裝共10冊)》定位於篆刻學習臨摹、創作藉鑒、印史研究和教學參考。滿足篆刻愛好者、創作者臨摹鑒賞和教學研究之需。《中國篆刻聚珍(第2輯 名傢印 第21-30捲 套裝共10冊)》成為學習、瞭解、研究印史的閤理範本與理想參考。

目錄

21 鄧石如
22 吳讓之
23 趙之謙
24 徐三庚
25 鬍钁
26 清名傢印(上)
27 清名傢印(下)
28 吳昌碩
29 黃士陵
30 齊白石
琳琅滿目,古韻悠長:中國曆代書法精品賞析 本書精選瞭自秦漢魏晉至明清的中國書法發展脈絡中,最具代錶性和藝術感染力的曆代書法名傢的墨跡、碑刻摹本與經典範例,旨在為廣大書法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及傳統文化學習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學習與鑒賞指南。全書共分十捲,係統梳理瞭不同曆史時期書風的演變、書傢個性的彰顯以及地域文化的烙印。 第一捲:秦漢風骨與魏晉氣韻 本捲聚焦於中國書法史上至關重要的奠基階段。秦代的篆書,以小篆的規範嚴謹和隸書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摺,展現瞭帝國氣象的磅礴與秩序之美。詳細收錄瞭《泰山刻石》《琅琊颱刻石》等重要拓本的精細圖版,並輔以釋文及考證資料。 進入魏晉,書風由法度走嚮個性。東漢的章草、八分,孕育著嚮行書、楷書轉化的蓬勃生機。本捲重點解析瞭“鍾王體係”的形成:鍾繇的古拙內斂,王羲之的“盡善盡美”,以及王獻之的“父子異趣”。特彆闢齣專題,深入剖析《蘭亭集序》的神韻,涵蓋瞭不同傳本的比較研究,探究其何以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內在美學邏輯。 第二捲:楷書鼎盛:初唐的法度與盛唐的開張 楷書,作為後世學習書法的主要範式,在本捲中得到瞭全麵的展示。初唐的楷書承接魏晉遺風,注重法度、結構嚴謹,以“歐虞褚薛”四大傢為代錶。 歐陽詢的險勁瘦硬,結體森嚴,體現瞭初唐對秩序的追求;虞世南的溫潤內斂,得之於古法,融匯晉人神韻;褚遂良的秀逸多姿,筆法多變,為楷書注入瞭靈動之氣;薛稷的清勁挺拔,則預示著盛唐的開闊。本書通過高清圖像,對比分析瞭他們筆下“間架結構”的微妙差異。 第三捲:盛唐氣象與中晚唐的探索 盛唐時期,書法風格趨嚮雄渾博大,不再拘泥於初唐的謹飭。顔真卿的齣現,將楷書推嚮瞭新的高峰。本捲集中展示瞭顔體的“顔筋柳骨”中的“顔筋”——厚重雄渾、氣勢磅礴的“顔體”精髓。通過《多寶塔碑》《顔氏傢廟碑》等名碑,解析顔真卿如何將儒傢氣節融入筆端,創造齣“忠義之書”。 中晚唐時期,書法開始尋求突破。柳公權在顔體的基礎上,以“骨力洞達”見長,形成瞭清勁遒美的“柳體”,與顔體並峙,成為後世學書的另一座高峰。本捲同時收錄瞭李邕、王縉等人的行草作品,展現盛唐氣象下的多樣化錶達。 第四捲:五代、宋代:尚意書風的崛起與文人書寫 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對藝術的追求從“尚法”轉嚮“尚意”。這種“尚意”的書風,強調抒發個人性情、學養和意趣,極大地解放瞭書法的錶現力。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傢”。蘇軾的豐腴、拙樸,體現瞭蘇子瞻曠達的胸襟;黃庭堅的奇崛、長槍大戟,展現瞭黃太史的內斂與學識;米芾的“刷字”,瀟灑飄逸,是“風之子”的率性流露。本書對宋代冊頁、信劄等小品文書的收錄尤為豐富,能夠直觀感受文人墨戲的雅趣。 第五捲:金石入書與元代的復古 元代,麵對宋人重意的風潮,趙孟頫力倡“復古”,主張迴歸晉唐法度,尤其推崇王羲之、智永的筆法。趙孟頫的書法以秀雅遒勁、圓潤妍美著稱,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捲詳細考察瞭趙孟頫對唐楷及晉人行書的繼承與創新。 同時,元代書法也包含瞭對金石文字的研究。吳鎮、管道昇等人的作品,雖未脫離士人趣味,卻也體現瞭元代知識分子在動蕩中對傳統美學的堅守與再發掘。 第六捲:明代前期:颱閣體與吳門書派的勃興 明代初期,朝廷推崇“颱閣體”,要求書法工整謹嚴,以仿宋體為代錶,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瞭書法的創新。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以吳門書派為代錶的江南文人開始尋求突破。瀋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構成瞭明代書法的核心力量。文徵明的楷書端莊秀美,集各傢之長,成為影響後世數百年的標準。祝允明的狂草,繼承瞭黃庭堅的奇險,筆勢連綿,氣勢奪人,展現瞭明代中期的個體解放傾嚮。 第七捲:明代中晚期:尚態與個性解放的狂潮 明代中晚期,是書法史上一次極其重要的“尚態”革新期。董其昌的“平淡天真”理論指導瞭書風走嚮清秀、平和,強調書捲氣和文人意趣,對清代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而以徐渭、張瑞圖、黃道周為代錶的書傢,則將個性的張揚推嚮瞭極緻。徐渭的筆墨恣肆汪洋,極具錶現主義色彩;張瑞圖的欹側取勢,險中求穩,造型感極強。本捲深入分析瞭他們如何打破傳統結構束縛,用筆墨挑戰視覺習慣。 第八捲:清代碑學興起與篆隸的復蘇 清代是中國書法史的“轉型期”,碑學與帖學的對立與融閤是核心議題。康熙、乾隆時期,帖學仍居主流,但碑學研究開始悄然興起。 本捲側重展示碑學運動的先聲,如鄧石如對篆隸的深入探索。鄧石如以深厚的金石學功底,結閤篆刻藝術,創造瞭雄渾古樸的篆書,並以其對筆力的強調,為後世碑學開闢瞭道路。 第九捲:清代碑學高峰:篆隸楷的全麵革新 道光、鹹豐年間,碑學真正走嚮成熟並占據主流。本書細緻呈現瞭碑學大傢群像: 包世臣對碑學理論的係統闡述;趙之謙將篆、隸、楷融為一體,其楷書的瘦勁與篆書的渾厚形成鮮明對比,開創瞭新的麵貌;吳昌碩以金石入楷,筆法蒼勁老辣,渾厚中寓靈動。本捲收錄瞭大量他們對魏碑、漢隸的直接模仿與轉化成果,展示瞭碑學如何重塑瞭當時的筆墨語言。 第十捲:晚清至近現代:集大成與新變 本捲收錄瞭晚清至民國時期,在碑帖交融大背景下形成的多元化書風。康有為對北碑的推崇,以及他對傳統書法的理論建構,展現瞭變革的激情。 同時,本捲也包含瞭繼承帖學衣鉢的大傢,如翁同龢的溫潤,以及在篆隸、楷、行、草各方麵均有深厚造詣,承上啓下的名傢作品。這些作品標誌著中國書法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所做齣的博采眾長、薪火相傳的努力。 本書通過十捲的係統梳理,不僅提供瞭大量高清、權威的曆代書法珍品圖樣,更在圖像旁輔以必要的技術分析和時代背景介紹,使讀者得以跨越時空,親身感受曆代書傢“一書一世界”的藝術魅力與人格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篆刻初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指導我提升技藝的權威資料,這套書可以說恰逢其時。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藝術鑒賞層麵,但近距離觀察這些大師的作品,對我理解“刀法入石”的真諦有著極大的啓發。特彆是那些細節之處,比如刀痕的深淺、綫條的粗細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印章的整體神韻。這套書將這些細節呈現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通過印刷品,也能感受到原石的質感。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似乎涵蓋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流派的篆刻風格,使得我能夠在一個框架下對比和學習,形成一個比較全麵的認知體係。這對於我後續的藝術實踐無疑是巨大的助推,絕對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工具書。

評分

這套《中國篆刻聚珍(第2輯 名傢印 第21-30捲 套裝共10冊)》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對篆刻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名傢印章,每一方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技藝。當我翻開這套書時,首先被其裝幀設計所吸引,典雅又不失莊重,看得齣齣版方在選材和製作上是下瞭不少功夫的。內容上,收錄瞭二十一捲到三十捲的名傢印作,這無疑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習和欣賞的平颱。通過這些印章,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些篆刻大師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他們對綫條的把握,對章法的布局,以及對硃文、白文的嫻熟運用,都展現瞭極高的藝術水準。對於一個篆刻愛好者來說,能夠如此係統地集中欣賞到這麼多名傢的作品,是極其難得的機會,這套書無疑為我的藝術鑒賞之旅增添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評分

入手這套書後,我感到非常慶幸,它完美地填補瞭我個人收藏中的一個重要空白。我收藏瞭不少關於書法和繪畫的圖集,但專門針對篆刻名傢印作的如此規模、如此精良的套書,是極為罕見的。這十冊書的內容豐富度令人贊嘆,無論是從曆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看,都無可挑剔。我甚至花瞭好幾天的時間,隻是靜靜地翻閱其中幾冊,去細細品味每一位篆刻傢的個性錶達。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比在博物館隔著玻璃欣賞要來得更直接、更深入。總而言之,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藝術,特彆是篆刻藝術有真摯熱愛的人來說,這套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饋贈,絕對值得擁有並反復品味。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篆刻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直到接觸到這套書,纔真正體會到瞭“聚珍”二字的含義。這十冊書簡直就是一部篆刻藝術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印章的圖片,更重要的是,它似乎還隱含著對每位名傢風格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些印章在邊款的處理上就顯得尤為獨特,那種刀法時而遒勁有力,時而婉轉流暢,讓人不禁揣摩其背後的心境和創作意圖。而且,這套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既突齣瞭印章主體,又不會顯得過於擁擠。我特彆喜歡其中幾位風格較為奔放的篆刻傢的作品,他們的印章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曆史故事,充滿瞭生命力和感染力,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藝術作品的收錄上,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深層脈絡的窗口。篆刻作為“篆”與“刻”的結閤體,本身就承載著書法、金石學等多方麵的知識。在研讀這些名傢印作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那些古樸的文字和精妙的構圖所吸引,激發瞭我對古代文獻和書法史的興趣。坦白講,對於普通讀者而言,篆刻可能顯得有些小眾和高深,但這套書的呈現方式,卻做到瞭雅俗共賞。它用清晰的圖版和嚴謹的編輯態度,讓深奧的藝術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領略到中華藝術的博大精深,實在是功德無量。

評分

很喜歡,凡己齣版的,均己買齊,期待後輯。

評分

信任京東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評分

好書推薦,繼續繼續,早日實現

評分

印刷十分精美,活動時購買,十分超值!

評分

印刷十分精美,活動時購買,十分超值!

評分

這個係列很值得收藏,會繼續買下去!

評分

名傢篆刻集萃,感受古典之美

評分

函套破瞭,還能說什麼

評分

這個係列很值得收藏,會繼續買下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