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故事:物华

讲述中国故事:物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故事
  • 文化
  • 历史
  • 物华天宝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风物志
  • 民俗
  • 游记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97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8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讲述中国故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92
字数:8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看到这样的句子,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一念之间,它们能带你穿越古今,领略文化风采,聆听历史的脚步声。没错,这就是讲解的力量!
21世纪的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功能。现场讲解,作为现阶段中国博物馆教育的特色之一,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也是博物馆事业整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实施《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升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水平,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博物馆协会于2017年2月至5月举办了“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推介活动”。参赛选手围绕我国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讲述其中蕴含的中国故事,宣扬传统文化。
经过各地文物主管部门或博物馆行业团体组织报名、遴选、展示和媒体推介等环节,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优秀讲解案例脱颖而出。
为使博物馆业界同仁和关注博物馆教育的其他人士了解本次讲解案例推介活动的全貌,特别是讲解内容在策划、组织和撰写情况的特点,经征得活动参加者本人同意,在科学普及出版社大力支持下,中国博物馆协会选择了部分优秀案例的讲解词结集出版,以裨益广大读者研究、参考和借鉴,加深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内容简介

世界博物馆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参赛选手围绕我国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讲述其中蕴含的中国故事,宣扬传统文化。本书为大赛作品的结集出版,旨在讲出博物里的中国故事,通过全国范围的广泛传播,加深公众的了解。
本册以时间为线讲述了我国5000年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国故事。比如,曾侯乙编钟、胡腾舞俑、郑板桥的《峭壁兰图》等等,作者深入挖掘了这些文物的故事和内涵,带着读者追溯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作者简介

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专委会,由博物馆教育方面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团体会员自愿结合而成。社教专委会是以促进我国各博物馆教育业务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其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性、学术性群众团体。

内页插图

目录

1 一件小石片 一堆大道理
4 神奇的尖底瓶
6 岩石上的文字——宁夏贺兰山岩画
8 刚好遇见你——蟠龙纹铜方壶窃曲纹之美
10 山川精英 文明凝聚——虢国联璜组玉佩
12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14 千年飞天梦
16 古城佐证——朝那铭文铜鼎
18 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
20 丝路瑰宝话银盘
22 秦陵百戏俑
24 汉代神器——羽纹铜凤灯
26 爱将长袖舞翩翩——圆雕玉舞人
28 汉俑·汉服·汉礼
30 击鼓说唱俑
32 汉墓里的世界之——莱西大木偶
34 竹木写春秋
36 一件奢华的贵族女性装饰品——晋侯夫人玉组佩
38 古道遗珍 鸭形玻璃注
40 北魏石佛像
42 大医精诚 纸墨千年
44 追随华夏始祖——伏羲女娲图
46 舞姿潇洒夸盛唐——胡腾舞俑
48 辽墓中的唐代风韵——《杨贵妃教鹦鹉图》
50 赵城金藏
52 从李嵩的《货郎图》看宋代“重商”之风
54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56 坤舆万国全图:当天下观碰上世界观
58 扬帆,百年记忆
60 青青兰草 悠悠我心——郑板桥《峭壁兰图》
62 坭兴陶——壮乡腰鼓瓶
64 天上霓裳 中国云肩
66 5000 年文明见证——牛河梁遗址
68 远古的呼唤——凌家滩玉龙
70 上游永川龙
72 想“象”
74 千年萧关古道
76 探访汉墓遗迹 揭秘千古之谜
78 鲜卑族源——嘎仙洞石室
80 三味书屋
《物华:一卷人间风物志》 这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部民族志,更非学术专著。它是一曲悠扬的歌,一幅斑斓的画,一段温情的叙述,关于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物”,以及围绕着它们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代代传承的人间故事。 《物华》收录了四十余篇散文,每一篇都以一个具体的“物”为引子,串联起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一段段动人的情感,以及一段段被岁月打磨得愈发光泽的文化印记。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腻的观察;没有枯燥的论证,只有真挚的体悟。作者以极其贴近生活的视角,在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市井街巷中,发掘那些被时光忽略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世界的“物”。 书中,你会遇见: 那一方浸润了稻香与阳光的“老瓦罐”。 它不仅仅是储存食物的器皿,更是母亲手中温热的慰藉,是过年时炖煮一锅香气四溢的卤肉,是孩童时代围炉夜话的温暖见证。它承载着家庭的记忆,见证了节俭持家的智慧,也诉说着对丰饶的朴素期盼。 那一张承载了无数笑容与期盼的“红灯笼”。 从春节的张灯结彩,到新人的喜结良缘,红灯笼是中国人最热烈的情感表达。它点亮了节日的气氛,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在每一次摇曳中,传递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 那一把磨砺了岁月印记的“老木椅”。 它是祖父晨读的伴侣,是父亲午憩的港湾,是孩童玩耍的乐园。木纹的沟壑,是时光留下的年轮;坐垫的凹陷,是无数次休憩留下的印记。这张椅子,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变迁,也凝聚了浓浓的亲情。 那一份朴素却充满智慧的“粗布衣”。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粗布衣是生活的必需,也是一种勤劳与朴实的象征。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也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理解。如今,当它被重新审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材料的质朴,更是那份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那一口烟火气息升腾的“老灶台”。 它是家的心脏,是味蕾的起源。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是关于童年最温暖的回响。在这里,简单的食材被化为一道道滋味无穷的佳肴,传递着母亲的爱,也凝聚着一家人的团圆。 那一道跨越时空的“古老茶杯”。 它的每一次碰撞,都激荡起过往的回忆。无论是文人雅士的品茗论道,还是市井百姓的闲话家常,茶杯始终是中国人社交与思考的载体。它盛装着的热水,也涤荡着尘埃,沉淀着智慧。 《物华》没有刻意去探究“物”的起源或技术演变,而是聚焦于“物”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以及“物”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与意义。作者以一种充满怀旧色彩的笔触,将那些被物质洪流冲刷得越来越淡的传统元素,重新激活,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 阅读《物华》,你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清脆的鸟鸣,感受到指尖粗糙的质感,品尝到朴素却甘甜的味道。那些曾经熟悉却又被遗忘的“物”,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它们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符号,以及我们与历史、与土地、与彼此之间最真实的联结。 这不是一本需要严肃对待的书,你可以随意翻开任何一页,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河流,在那些熟悉的场景中漫步。它或许会勾起你童年时关于某个物件的模糊记忆,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当下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物华》是一次关于“看见”的邀请,邀请你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去感受它们背后蕴含的生命力、情感温度和文化积淀。它是一本属于所有对中国文化、对生活、对情感有着细腻体察的人的书,一本读来令人心头温暖、眼眶湿润,却又充满力量的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物华》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契机,让我们回归内心,重拾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感受生命最本真的韵味。它是一份送给自己的礼物,也是一份送给家人的温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物华》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认知的颠覆。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到民俗、生活、哲学,都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惊叹于中国文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连续性。 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物”,都仿佛拥有生命,它们在作者的笔下复活,向我们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冷峻,感受到了唐朝仕女画的丰腴,体会到了宋朝文人墨客的雅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将那些深奥的学术理论,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叙事者。读《物华》,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底蕴。

评分

《物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作者通过对各种“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解读,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又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特色的。 比如,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文化神化,而是以一种更加现实、更加贴近历史真相的方式,展现了它的发展过程。这种客观的态度,反而更加增强了这本书的价值。它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文明,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保持着自己的核心精神。

评分

《物华》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作者在书中,以一种饱含深情却又理性客观的笔调,展现了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我看到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感受到了中国人在工程技术上的卓越才能;我欣赏了那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领略了中国人在审美追求上的独特魅力;我学习了那些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会到了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书中没有刻意夸大,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有力的姿态,呈现了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作者对那些“物”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肯定。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四大发明的介绍,看到它们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我内心充满了澎湃的激动。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是《物华》带给我的宝贵财富。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更加珍视我民族的文化遗产。

评分

读完《物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太多未知的领域。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渊博,令人叹服,他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物”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让我们看到中国文明的全貌。 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兼具文学的色彩。作者在引用史料、考证史实的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可读性。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知识,同时也对很多过去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对于我而言,阅读《物华》的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灵魂的对话。书中那些看似零散的“物”,在作者的串联下,却构筑起了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史诗。作者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事件,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重要的“物”与重大的历史节点联系起来。比如,当我读到关于瓷器的章节,我不仅看到了不同朝代瓷器工艺的演变,更看到了瓷器贸易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如何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这种将“物”与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认为历史是遥远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那些曾经在史书中匆匆一瞥的事件,因为有了这些具体的“物”的支撑,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血有肉。作者的博学与洞察力令人惊叹,他能够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物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的隧道,与那些伟大的先贤、勤劳的民众、璀璨的文明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评分

《物华》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百科全书。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物”,整合成了一部宏大的叙事。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物”的描写所深深吸引,比如那些精美的瓷器,那些独特的文字,那些古老的建筑。这些“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用他充满激情的笔触,将这些“物”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在书中跳跃、闪耀,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明的勃勃生机。

评分

《物华》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每一个“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段民族的记忆。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这些“物”串联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人对于“物”的尊重和热爱,也看到了中国人如何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融入到他们的创造之中。这种对“物”的解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它让我们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已经离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物”越来越远?

评分

《物华》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独具匠心的方式,将中国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与深厚的精神文化融为一体。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勤劳、创造力,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细节所打动,比如那些精美的玉器,那些宏伟的宫殿,那些诗意的山水画。这些“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用他充满激情的笔触,将这些“物”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在书中跳跃、闪耀,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明的勃勃生机。

评分

作为一个深深热爱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最近有幸拜读了《物华》这本书,心中涌起万千感慨,久久不能平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书,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又带着深厚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画卷。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拥有魔力,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璀璨的文明、跌宕起伏的事件,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物”的解读所吸引,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器物、建筑、艺术品,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拥有灵魂的生命体,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诉说着民族的记忆。 从古老的陶器纹饰中,我仿佛看到了远古先民的祈愿与希望;从精美的丝绸服饰上,我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与匠心;从巍峨的长城烽火台,我听到了边关将士的号角与呐喊。书中对这些“物”的挖掘,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社会风貌、哲学思想的深刻剖析。作者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通过对细节的打磨,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禁反思,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是否也正在失去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物”?《物华》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深思。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了解其人民的生活与情感。《物华》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极其贴近普通人的视角,描绘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百态。我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看到了北国草原的豪放,看到了西南山区的淳朴。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市井生活,那些家长里短,那些节日庆典,那些悲欢离合,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食”的章节,那些古老的食谱,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菜肴,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载着家庭的记忆、节日的氛围、地域的特色。当我读到书中描述的围炉夜话,品尝着热腾腾的饺子,我就能感受到那种温暖、亲切的家庭氛围。又比如那些关于戏曲、民俗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这些“物”的描绘,作者将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生活智慧,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悄悄地改变着你的认知,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中国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