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忠实记录了巴黎在1910年遭遇大洪水后,随着水灾初发、严重、消退,城市和乡村的水情状况和灾民、政府、军队、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角色在水灾中的反应, 全景描摹了水灾后巴黎的各种遭遇以及她是如何在水灾后重生的。
[美]杰弗里·H.杰克逊
罗德学院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在巴黎档案馆工作十多年,被授予美国杰出青年历史学家称号。在出版*部著作《让爵士乐法国化》后,担任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出品的纪录片《蒙马特尔的哈莱姆:巴黎爵士乐故事》的顾问。
引子
前言
第一部分 洪水来了
第一章 塞纳河突然暴涨
第二章 塞纳河洪水袭来
第三章 洪水围困巴黎
第二部分 水下巴黎
第四章 拯救被淹没的城市
第五章 疲于应付
第六章 崩溃的边缘
第三部分 洪水消退
第七章 满是淤泥秽物的城市
第八章 洪水消退之后
第九章 关于洪水的思考
尾声
洪水大事记
关于洪水历史的备注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译 后 记
引子
1910年1月27日,天空还是漆黑一片,高特里(Gautry)先生刚从波旁宫出来,就感到一阵刺骨的寒风袭来。他竖起衣领,紧紧地裹住脖子,将帽檐下拉,以阻挡冰冷的暴雨。高特里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办公大楼的地下室里已经连续住了几天,此时,他正在冰冷的冬夜里急匆匆地往家赶。每年的这个时候,巴黎的街道上总是十分寒冷,有时还大雪纷飞。今夜,高特里先生注定要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凄惨悲凉的景象,这景象是巴黎现代历史上所不曾出现的——经过五天的洪水侵袭,整个巴黎城都被淹没了。
高特里是国民议会的速记员助理,他的主要任务是听差和传送信息。国民议会是法国政治权利的中枢,这座大楼有大理石造的墙壁和廊柱、高高的穹顶、金碧辉煌的装饰、精美绝伦的壁画,奢华的走廊里穿梭着政客、职员和官僚们。即便是诸如高特里一般的公务人员,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也着实令人激动和振奋。这几天来,整座大楼一片漆黑,寒冷异常,每个人都紧张不安。日常的事务工作大都已经停止,但是国会议员们依然在会议大厅里对法案进行辩论,高特里和其他公务人员依旧在幕后给这些议员及其职员们提供着服务。洪水上涨后不久,大楼里的电就断了,工作人员从库房里找出来过去使用的油灯,点着后挂在大楼里。油灯的光线昏暗而怪异,灯油燃烧时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洪水围困了整座建筑物,法国议会大楼与巴黎其他地方被隔离开来。几天来,高特里目睹议员们乘着小船慢慢地通过被洪水淹没的庭院,或是小心翼翼地从木头通道上走过。现在,马上就到五点了,高特里自己也谨慎地蹚过积水,走向几个街区以外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地方。
高特里的身影慢慢地隐退到黎明前的黑暗中,即便是波旁宫那雄伟庄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正面,也同其高大的科林斯廊柱一样,消失在沉沉的夜色中。乌云遮蔽了月亮,还在亮着的街灯屈指可数,特别是在塞纳河沿岸地区,街灯几乎都熄灭了。高特里摸索着往前走,每迈一步都小心谨慎,以确认自己冻得僵硬的双脚踏到了硬实的地面。路面上的鹅卵石被冲刷出来,和其他杂物一起散落在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恶心难闻的气味,其中有些是腐烂的食物和下水道及化粪池里流出的人畜粪便散发出的。高特里蹚水行走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空荡的街道上回荡。
在暴雨和水中行走了一英里半,高特里的衣服全都湿透了。他居住的小区在阿尔马桥(Pont de l�餉lma)附近的兰德鲁大街(Passage Landrieu)上,距塞纳河只有几步之遥。到达小区的时候,他看到院子里的水比几天前他离开家的时候上涨了很多,过道里的水深可及膝。他费力地蹚过泥泞的雨水,来到自己的公寓门前。高特里的手还在门把上,就听见屋内被吓坏的孩子的尖叫声和哭泣声,家里的人还都没有睡。
高特里推开门,看到妻子神情惊恐,低声哭泣着向他扑过来,要他想办法。家里一片狼藉,屋里的水有两英尺多深,家具在水里漂着,他们一生辛苦和努力购置的家什大部分都被毁坏了。
被雨水浸透的衣服很沉,高特里赶紧脱下来,走向哇哇哭喊的小儿子。他把小儿子扛在肩上,自己几乎赤裸着向楼外冲去。他把儿子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甚至都没有停下摸摸儿子的头以示安慰,就赶紧折回家里。这一次,他抱起的是女儿。刺骨的雨水击打着高特里裸露的肌肤,他把女儿也带到安全地带,在黑暗中把她放在儿子旁边,让兄妹俩紧挨着。第三次,他把妻子从家里带出来,让她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虽然筋疲力尽,高特里还是再一次返回公寓,抢救回来一些干爽的衣服。高特里和家人焦虑惊恐,全身湿透,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一家人虽然安全了,但突然之间也变得无家可归了。
高特里终于在拉沃尔德街(Rue Laborde)的一家旅馆找到空房间,这个地方地势稍高,受淹不那么严重。整个巴黎城已经被洪水淹没,但至少这个地方还是干的。高特里用酒精揉搓冻僵的身体,希望缓和一下因为突然紧张用力而扭伤的肌肉。透过窗户,他看到其他的巴黎市民,那些人也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奔向应急救援庇护所和教堂,或者是与自己的亲友和家人待在一起。
高特里和他的家人逃过了洪水的围困,他们所居住的城市是否能够幸存,还是个未知数。巴黎是当时世界上*现代化的城市,数十年来,前来巴黎参观旅游的人们无不惊叹于她的壮美,在这座城市里流连忘返。如今,在这些危难的日子里,这座“光明之城”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黯淡过。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种冒险。它摒弃了传统历史写作的刻板说教腔调,转而采用了更具画面感和感官冲击力的描写方式。书中对于水流、光影、以及特定气味(比如旧木头泡水后的那种味道)的描摹,达到了近乎“气味文学”的境界。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将这本书改编成电影,视觉效果将会是多么的震撼。作者似乎对“光影对比”有着执着的迷恋,尤其是在描绘被洪水侵袭后城市内部光线折射的效果时,那种“光明之城”在黑暗中的挣扎与闪烁,既是对城市称号的反讽,也是对希望的隐喻。这种高度的文学化处理,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陈述,变成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的范畴,具有了更持久的阅读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社会学意义远超出了历史范畴。它深刻地探讨了在社会秩序瓦解边缘,阶级、财富、权力是如何重塑人们的命运的。那些富裕阶层如何利用资源预先逃离,而底层民众如何被迫留在被淹没的区域,这种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心寒。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拷问我们,在真正的危机面前,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社会结构,究竟有多么脆弱。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比如物资的短缺、谣言的传播、社区内部信任的崩塌与重建,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投射意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压力测试”的报告。它没有进行过度的说教,而是通过客观的、近乎冷酷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去得出关于社会公正和人类本性的结论。这份冷静的批判力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显然,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那些尘封已久的文件、信件甚至口述记录。这种扎根于真实的基础,赋予了作品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许多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小插曲,那些普通市民的只言片语,都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了宏大的叙事网中,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例如,关于城市排水系统在早期预警阶段的反应迟缓,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这些官僚主义的冰冷细节,被作者写得入木三分,充满了讽刺意味。阅读时,你会清晰地感觉到,这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重构起来的真实事件,其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这种对历史本体的尊重,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之一。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令人赞叹,行文如涓涓细流,却蕴含着排山倒海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节奏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切换,时而宏观地描绘城市全景的沦陷,时而又聚焦于某个小人物的微观生存片段,这种节奏的跳跃处理得非常巧妙,有效地避免了叙事上的单调乏味。那种从高高在上的观察者突然坠入泥泞深处的冲击感,是很多灾难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境界。它成功地将一段严肃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理解人物的动机和环境的残酷。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仿佛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余音绕梁,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让人窒息,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翻开第一页,仿佛瞬间就被卷入了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之中。那种潮湿、阴冷、带着泥土和腐败气息的氛围,隔着纸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在洪水中求生的人们,他们的恐惧、绝望,以及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坚韧和人性光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在巨大水压下崩溃的那些段落,描述得极其专业和震撼,让人不禁联想到现代社会对类似风险的应对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历史的厚重感和灾难的紧迫感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这本书绝非仅仅是记录了一场历史事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渺小与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