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格列佛游记/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威夫特 著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冒险故事
  • 讽刺小说
  • 儿童文学
  • 外国文学
  • 英国文学
  • 斯威夫特
  • 名著
  • 插图本
  • 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1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9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24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格列佛游四国之奇闻趣事,斯威夫特开英式讽刺艺术之先河


内容简介

《格列佛游记》(1726)是游记体小说,作者以尖刻辛辣的讽刺文笔描述主人公格列佛在四个不同国度遇到的奇闻趣事,抨击十八世纪英国的政治、法律和对外政策等。小说出版后很有影响,尤其“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流传甚广。


精彩书评

《格列佛游记》自一七二六年出版后就受到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二百三十多年以来它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特别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各国读者对于《格列佛游记》给予很高的评价。它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揭开了光辉的一页。——本书译者张健


精彩书摘

出版者致读者

这部游记的作者勒末尔·格列佛先生是我的知心老友;同时从母亲一方面论起来,我们还算是亲戚。大约三年以前,因为经常有一群群好奇的人到格列佛先生瑞赘夫的家里去拜访他,他厌烦起来,就在故乡诺丁汉郡诺丁汉郡是英格兰中部的一个郡。的尼瓦克附近买了一小块田产,带着一座宽敞、舒适的房子。现在他就住在那儿过着退休生活,很受邻人敬重。

格列佛先生出生于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是住在那儿的,但是我听他说过他的原籍是牛津郡牛津郡是英格兰中部的一个郡,在诺丁汉郡的西南。。我在牛津郡班波立的教堂墓园里也看见过好几座格列佛家的坟墓和纪念碑,可以作为证明。

他在离开瑞赘夫以前把游记原稿交给我保管,并且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见加以处理。我把它仔细地读了三遍,觉得文章风格简洁明了;唯一的缺点是叙事太详细了一些,游记作者往往是这样的。全书叙事忠实可靠,本来作者一向以忠实出名;在瑞赘夫他的邻人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是有人要证实一件什么事,总是说那件事千真万确,像是格列佛先生说的一样。

我得到作者的同意曾把这部文稿给几位可敬的先生看过。我听从他们的劝告现在想把这部书公开发表,希望至少在目前对于青年贵族尚不失为一本有趣的读物,它总比那些草率成书、谈论政治和政党的普通著作要好得多。

我大胆删去了许多段关于风向、潮流、历次航行的方向和方位、用航海家的文体叙述的商船在风暴中的驾驶方法以及经纬度等烦琐的细节。如果不是这样,这部书的篇幅至少要比现在多一倍。我相信格列佛先生也许不大满意这种删节,但是我却决心要使这部作品尽量适合于一般读者阅读。如果由于我不熟悉海事,删改之处可能会有错误,我个人应负全责。如果有旅行家好奇想阅读作者的亲笔原稿的全文,我随时都可以使他满意。

关于作者生平的其他细节,读者从本书的开头几页里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理查·辛浦生


前言/序言

译本序

《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这本书约在一七二一年开始写作,一七二六年出版。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政治形势变化较多的时代。一六八八年英国发生政变,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美其名曰“光荣革命”,而实际上这次政变的结果不过造成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妥协。马克思说:“‘光荣革命’,把奥兰治的威廉拥上统治者的地位时,又把地主式的和资本家式的货殖家,拥上统治者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此确立,议会和内阁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压榨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推行的土地、税收和殖民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这是英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英国存在着种种矛盾:有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有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有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等。这种种矛盾相互联结,情形极为复杂。第一,英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处境在当时是更加恶化了。英国的圈地运动早在十五世纪就已开始,继续进行了两百多年。十八世纪初年,新地主利用议会颁布的“共有地圈围法案”把民众土地当作私有财产赠送给了自己。农民被赶出土地,沦为贫民。农民在苦难的岁月中,进行了斗争,顽强勇敢地抵抗议会圈地运动。

第二,英国统治阶级的内部也充满了矛盾。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掌握统治大权的是议会和执政党。十八世纪的英国议会是极端反动的,贪污腐化,黑幕重重。当时英国议会的两个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都直接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过辉格党人和金融资产阶级更为接近,托利党和土地贵族更为接近罢了。两党轮流执政,争权夺利。在安女王(1702—1714)当政期间,最初由辉格党人执政,推行了十分好战的对外政策。托利党人利用英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在一七一年末获得议会选举的胜利。以哈利和波陵布洛克为首的托利党人上台执政。从一七一四年起辉格党人重新执政,长达七十五年之久。两党之间和辉格党内都存在着种种矛盾。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辉格党党魁渥尔坡尔(据说小人国的财政大臣就是影射渥尔坡尔的)利用贿赂分赃的手段维持其长期的统治;他弄权忌才,排斥异己,在辉格党内形成一个集团。于是辉格党开始分化,一部分和渥尔坡尔结合,组成“在朝党”,另一部分跟托利党人合流,成为“在野党”。两党互相攻讦,矛盾很深。其实这些派系斗争并不是由于在政治见解上有什么原则的不同,而是由于争权夺利。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英国在十七世纪后半叶打败了荷兰,大事扩张海外殖民地,先后占领了东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和巴巴多斯等岛屿。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也先后成为英国在印度的据点。格列佛在航海途中也到过这些地方。十八世纪初叶英法两大殖民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冲突起来。一七一至一七一三年间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使英国占领了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和北美洲的重要领土,开始建立殖民帝国,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在英国国内,由于连年征战,国债增加,人民负担十分沉重。统治阶级贪污腐化,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两者之间的矛盾加深了。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恩格斯语)。在十七世纪初年,英国就开始奴役爱尔兰。一六四九年爱尔兰的人民起义遭到克伦威尔军队的残酷镇压,经过疯狂的烧杀淫掠,爱尔兰遍地疮痍,民不聊生。在斯威夫特的时代,英国的政策是破坏爱尔兰工业的发展,使其沦为附庸国家,所以爱尔兰的经济陷于停滞,工商业凋敝,人民极为穷困。斯威夫特虽然是英国人,但他是在爱尔兰长大的,后来为了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始终对英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了上述的矛盾。斯威夫特的讽刺杰作之所以深刻有力,就在于他对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在于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江奈生·斯威夫特一六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在他诞生前七个月逝世。他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667—1710)。斯威夫特早年生活贫苦,寄居伯父家中。十四岁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对这些科目都不感兴趣,却喜爱历史和诗歌,所以在校学习成绩不好。他毕业时,学院当局“特别通融”,才取得学位。一六八八年政变后,他回到英国,依靠亲戚情面才能够在吞浦尔爵士家中作私人秘书。吞浦尔是一位退休的大臣和外交家,住在发恩汉附近的穆尔庄园,栽花植树,著书立说,过着闲适的贵族阶级的剥削生活。斯威夫特由于自己没有社会地位,时常感到苦恼和屈辱。一六九四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奇尔路特作了不到两年的穷牧师,又回到了穆尔庄园,一直到一六九九年吞浦尔逝世那一年。

斯威夫特在早年就接触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开始养成分析事物的才能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一位讽刺作家来说,这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他在穆尔庄园读了不少古典名著。但是他也受到吞浦尔“崇古非今”倾向的影响。他在这时期写了《书的战争》和《桶的故事》两部作品。它们是在一六九七至一六九八年间写的,但一直到一七四年才同时发表。

《书的战争》的写作经过是这样的:古今作品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在十七世纪末年的英国学术界引起过一场争论。一六九二年吞浦尔发表一篇叫作《论古今学术》的论文。他推崇古代作品《伊索寓言》和《发拉利斯书简》,认为远非近代作品所能企及。威廉·渥顿著文驳斥吞浦尔的主张,他认为时代进步,今人作品胜古人,况且吞浦尔所推崇的《发拉利斯书简》系后人所伪托。当时学者查理·包义耳和理查·本特立分别加入古今学派展开论战。斯威夫特受了吞浦尔的影响,倾向于古学,才写了《书的战争》。吞浦尔崇古非今是十八世纪英国假古典派复古拟古反动文学主张的先声,事实上这种倾向代表当时封建贵族保守的要求,企图标榜古人作品和新文学相对抗。《书的战争》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写成的,就内容而言并没有进步意义;但是斯威夫特在这部作品中初次显示了他的讽刺才能,他对当时学究式的烦琐考证和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予以尖锐的批评。他借用了培根在《新工具》中的关于蜘蛛和蜜蜂的比方,提出文艺和科学应该为人类服务,它们应该像蜜蜂一样为人类带来蜜和光,而不应该是一面肮脏无益的蛛网。

和《书的战争》同时发表的《桶的故事》却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杰出的讽刺作品。斯威夫特这次把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于当时贫乏的学术、浅薄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恶习也予以抨击。他通过三兄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天主教会、英国国教和喀尔文教派(英国清教徒)。他讽刺这些教派都自认为是基督教的正宗,遵照《圣经》的指示行事,事实上却阳奉阴违。虽然斯威夫特本人是英国国教的牧师,他却能大胆地批评了基督教徒的虚伪和无耻。《桶的故事》是英国启蒙主义者批评教会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斯威夫特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中期(1710—1714)。吞浦尔爵士逝世后,斯威夫特回到了爱尔兰,担任都柏林附近拉腊柯尔地区的牧师。他为了教会事务时常到伦敦去,一七一至一七一三年间在伦敦住了两年半。他在伦敦期间卷入了党派的斗争,很受托利党首领的器重。一七一年托利党人上台执政后,他担任了该党报纸《考察报》的主编。托利党人为大土地所有者,战争对于他们是没有好处的,因此他们为了迎合英国人民厌恶战争的心理,猛烈攻击辉格党人的好战政策。斯威夫特写了许多揭露辉格党人的贪婪和反对战争的小册子。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同盟国和前任内阁在发动和进行这次战争的行为》(1711)。辉格党人在十八世纪初叶执掌内阁政权,推行反人民的战争政策。英国和荷兰、瑞典同盟对法国进行长期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却给资产阶级带来巨额利润。斯威夫特的小册子唤起英国人民反对战争,坚决要求统治集团和法国缔结和约,对反对战争的英国舆论起了重大的影响。斯威夫特当时所写的政论虽然是为托利党人服务的,但他反对几个殖民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争夺权益的战争,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这一段政治经验使他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贪污腐化和资产阶级的丑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七一四年托利党人失势以后,他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作圣派得立克教堂教长,终其一生。

晚期(1714—1745)。一七一四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他对爱尔兰人民的苦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积极地号召爱尔兰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斗争。一七二年他发表了《普遍使用爱尔兰的工业产品的建议》,主张爱尔兰人民发展自己的工业,拒绝使用英国货,以抵制英国殖民者的残酷剥削。一七二三年英王的情妇肯德尔公爵夫人获得了在爱尔兰铸造半便士铜币的特许状,又把它卖给了英国商人威廉·伍德,赚了一万英镑。伍德只要用价值六万英镑的铜就可以铸造价值十万零八百英镑的半便士铜币,可获暴利四万英镑。这对于贫困的爱尔兰人民是严重的威胁。斯威夫特就化名垂皮尔发表了几封公开信。他号召爱尔兰人民坚持斗争,一致拒绝使用半便士铜币。为什么伍德敢于以暴利剥削爱尔兰人民呢?他说那是因为伍德是一个英国人,又有要人朋友。英国当局在爱尔兰人民的群起抵抗的压力下,被迫减少发行额至四万英镑来缓和局势,并派出一位大臣到爱尔兰来镇压。凶狠的英国统治者是不肯轻易让步的,据说反动的英国首相渥尔坡尔曾经发誓要把半便士铜币塞下爱尔兰人民的咽喉。斯威夫特对爱尔兰人民说:“……你们要知道根据上帝的、自然的、各国的和你们本国的法律,你们是也应该是和你们的英国弟兄一样的自由人民。”爱尔兰人民在斯威夫特的领导和鼓舞下终于取得了胜利,英国当局被迫收回成命。但是《垂皮尔书简》却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它发出了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雄伟的呼声。斯威夫特在这一事件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爱戴,成为爱尔兰人民的英雄。一七二六年他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归来,都柏林人民为他鸣钟举火,并组织仪仗队把他送回寓所。

斯威夫特在晚期的作品中,斥责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就在这个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的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1726)。此后他还写了许多满怀忧愤的讽刺作品。最著名的一个小册子叫作《一个使爱尔兰的穷孩子不致成为他们父母的负担的平凡的建议》(1729)。斯威夫特用“反语法”提出了一个“公平、便宜而可行的建议”,指出爱尔兰人民已经贫困到什么地步,对残酷剥削爱尔兰人民的英国统治者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他年轻时就患脑病,晚年耳聋头痛日益加剧,最后几年精神失常,时常昏睡。这位杰出的讽刺作家于一七四五年十月十九日逝世。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



《格列佛游记: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 译者:(此处可根据实际使用的译本填写译者姓名) 内容简介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以荒诞不经的笔触,深刻讽刺现实社会的经典之作。本书共分为四卷,记录了主人公拉姆尔·格列佛船长在四个虚构国度的奇幻漂流经历。斯威夫特以其辛辣的幽默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格列佛的视角,揭露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并借此对人类的愚蠢、偏见、虚伪以及政治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第一卷:小人国 故事的开篇,格列佛因海难漂流至一个名叫“利利普特”的国度。这个国度的居民身高不过六英寸,他们以极度的渺小和繁复的礼仪闻名。在这里,格列佛这个庞然大物,瞬间成为了被畏惧的对象。他发现,利利普特人虽然身材微小,但他们的政治斗争却丝毫不逊于大国。围绕着鸡蛋应该从大头还是小头敲开的争论,便引发了两个党派——“高跟鞋”党和“低跟鞋”党——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倾轧。他们为了微不足道的细节,争斗得你死我活,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斯威夫特通过描绘这些滑稽而又真实的政治斗争,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英国政治的党派之争和官僚主义的僵化。 格列佛的到来,原本是利利普特人眼中的一场灾难,但很快,他凭借自己的体型和智慧,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救世主”。他帮助利利普特人击败了敌国“布莱富斯库”的入侵,解决了他们的生存危机。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度里,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弱点依然暴露无遗。格列佛最终因为其“过于强大”的力量,以及不愿完全屈服于利利普特国王的意志,而遭受猜忌和迫害。他被迫逃离,这段经历,不仅是对政治的嘲弄,也是对人类在面对异己时的恐惧和排斥心理的深刻揭示。 第二卷:大人国 告别了身材矮小的利利普特人,格列佛的航行将他带到了另一个极端——“布罗卜丁那格”,一个巨人国。在这里,格列佛变成了如同小矮人般的存在,而他所见到的居民,身材高达六十英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渺小和人类的无知。在大人国,格列佛的经历充满了屈辱和困境。他被当作奇异的玩物,被卖给商人,又被献给了国王。他目睹了大人国人民的粗鲁和野蛮,以及他们对“小人”的蔑视。 然而,与利利普特人的虚伪和政治算计不同,大人国的人民虽然粗俗,但却更为坦率和直接。国王在听取了格列佛对欧洲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介绍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厌恶和鄙夷。他认为人类文明充斥着谎言、战争、贪婪和腐败,根本不值得称道。国王甚至称人类是“地球上最可恨的生物”。斯威夫特借大人国国王之口,将自己对人类文明的悲观看法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推向了极致。这段经历,让格列佛深刻反思了人类的本质,他开始怀疑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否真的具有优越性。 第三卷:飞岛国 格列佛的第三次航行,将他带到了一个更为奇特的地方——“拉普他”,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岛国。这个岛国由一个巨大的、不停旋转的磁石驱动,居民们被称为“拉普塔人”。拉普塔人是一群沉迷于抽象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学者,他们热衷于数学、音乐、天文以及各种极其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但却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的思想完全脱离了现实,以至于他们的土地荒芜,人民衣衫褴褛,生活困苦。 在飞岛国,格列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学者”:有试图将太阳转化为万能药的炼金术士,有研究如何挤压石头制造财富的经济学家,还有试图将蜜蜂的腹部改为斜角以更快排泄的生物学家。这些荒诞的研究,正是斯威夫特对当时欧洲科学界浮夸、空洞、脱离实际的批评。飞岛国的人们,因为过度沉溺于理论,而丧失了实践能力和生活常识。他们甚至需要仆人(被称为“接地者”)用棍子敲打他们,提醒他们注意脚下的路。 除了飞岛国,格列佛还拜访了附近的格洛布丁布尔勃(Glubbdubdribb),一个拥有不死术士的岛屿,他在此与亚里士多德、凯撒等历史名人进行对话,并了解到历史真相与官方记载之间的巨大差异。他还去了日本,这是一个唯一不接纳拉普塔人的国家,也因此避免了被这种“理性”所玷污。这段旅程,进一步加剧了格列佛对人类理性在脱离现实后的危险性的认识。 第四卷:慧骃国 格列佛的最后一次旅行,将他带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国度——“慧骃国”。在这个国度,最主要的居民是被称为“慧骃”的马,他们拥有高度的智慧、理性和优雅的品德,过着有序、和谐的生活。与之相对的,是被称为“耶胡”的类人生物。耶胡在外形上与人类相似,但却拥有贪婪、残忍、懒惰、愚蠢等一切人类的恶劣品质。 格列佛在慧骃国,被当作一只“耶胡”而被收留。他亲眼目睹了慧骃人如何鄙视和驱逐耶胡,并惊恐地发现,耶胡的许多行为和特征,都与他所认识的人类惊人地相似。慧骃人认为,耶胡是世界上最丑陋、最邪恶的生物。他们用“耶胡”来形容一切不端行为,甚至将“耶胡”一词本身视为最侮辱性的词汇。 在慧骃国,格列佛经历了最为深刻的自我否定。他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人类,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这些他最初认为低等的“马”。慧骃人对待格列佛的态度,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怀疑和厌恶,都源于格列佛身上所显露出的“耶胡”的特征。最终,格列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是一个“耶胡”,他对人类文明和自身的存在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厌恶。 当格列佛回到英格兰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社会。他厌恶人类的虚伪、贪婪和愚蠢,尤其是他自己的家庭,他甚至难以忍受妻子的触碰。他宁愿与慧骃人在一起,将他们视为自己理想中的存在。故事的结尾,格列佛终日与两匹慧骃为伴,沉浸在对理想国度的思念中。 《格列佛游记》的深刻内涵 《格列佛游记》并非一部简单的儿童童话,而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寓言和哲学小说。斯威夫特以孩童般的纯真视角,剥开了成人世界的伪善和丑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制度的弊病。 政治讽刺: 利利普特和布罗卜丁那格的政治斗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英国政治的荒谬和腐败。无论是对鸡蛋敲法的争论,还是对国家大小事物的决策,都充满了权谋、偏见和愚蠢。 社会批判: 飞岛国的“学者”们脱离实际的研究,是斯威夫特对当时科学界浮夸风气的嘲讽。而大人国的国王对人类文明的否定,则代表了作者对人性本恶和人类文明堕落的悲观看法。 人性反思: 慧骃国的设计,将人类的劣根性投射到“耶胡”身上,迫使读者反思人类自身的道德困境。格列佛最终对人类社会的彻底绝望,更是对人类文明和存在价值的深刻拷问。 语言艺术: 斯威夫特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夸张和反讽等手法,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文字的诙谐幽默,掩盖了其背后冷峻的批判。 《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的价值 “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的定位,意味着本书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阅读体验的提升。精美的插图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书中奇幻的世界和形形色色的生物,还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而“名著名译”的标签,则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力求将斯威夫特原著的精髓准确传达给中文读者。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读者能够通过高质量的译本和精美的插图,深入了解和欣赏《格列佛游记》这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格列佛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描绘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幻世界,更借由这些世界,深刻地剖析了人类的灵魂,并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出了尖锐的质问。时至今日,书中所揭示的许多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重温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每次读都有一种新的寒意。这个故事的设定,尤其是“老大哥”、“双重思想”和无处不在的电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读来,更显其预言的精准和恐怖。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极权主义的未来,更是对人性自由和独立思考权利的无情剥夺。温斯顿的反抗,从他偷偷写日记开始,到与茱莉亚的短暂爱情,每一步都充满了悲剧性的宿命感。我尤其关注的是“新语”的设定,通过限制语言来限制思想的可能性,这种对认知工具的控制,比直接的暴力镇压更加彻底和高明。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的快感,只有一种被剥光了所有隐私和尊严的战栗感。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可能孕育巨大灾难的权力萌芽,让人时刻保持警惕。

评分

不得不提,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真是给了我一次奇妙的“潜水”体验。这本书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迷离和诗意,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完全模糊了。田村卡夫卡为了逃避俄狄浦斯式的命运诅咒,离家出走,进入一个充满了符号、猫咪对话、异乡图书馆和神秘老人的世界。我喜欢他那种疏离的叙事腔调,仿佛一切重大事件都是在梦游中发生的。书中对“身份认同”的追寻,那种既想遗忘过去又无法摆脱宿命的矛盾感,处理得非常微妙。特别是当他遇到中岛,还有那个能与猫对话的女孩佐伯小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难以捉摸的象征体系。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漫游,你不需要理解每一个细节的意义,只需要跟随作者那奇异的节奏,感受那种寻找自我的孤独和勇气。它不是一个提供标准答案的故事,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生命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优雅姿态。

评分

天哪,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叫《百年孤独》的书里,简直像是被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施了咒语一样!那家族的七代人,纠缠不清的命运,仿佛是一部浓缩了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史诗。每次翻开书页,都能闻到那种潮湿、腐朽又带着热烈阳光的味道。阿玛兰妲的纺线,乌尔苏拉的坚韧,奥雷里亚诺上校那无休止的战争与孤独,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得让人心疼。尤其让我震撼的是,时间在书里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个巨大的、不断自我重复的圆环。你以为你看到了新的开始,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轮回。那种宿命感,压得人喘不过气,却又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想知道这诅咒究竟何时才能打破。书中的意象也极其丰富,飞翔的地毯、死神的预言、黄蝴蝶的追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让人读完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梦幻般的现实中抽离出来。我必须承认,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点点“放空”的准备,因为你需要接受作者构建的那个逻辑自洽却又全然脱离现实的世界观,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最近拜读了加缪的《局外人》,篇幅不长,但后劲儿十足,像一记闷棍打在你心口上。默尔索这个角色,他的一切反应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他母亲去世了,他没什么悲伤,照常去游泳、看电影,甚至对未婚妻的态度也冷淡得惊人。这种对社会既定情感模式的彻底背离,让人不禁反思:我们那些被教导出来的“应该”有的悲伤、喜悦和道德标准,究竟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维持一种社会秩序的表演?特别是那场著名的海滩谋杀案,起因竟然是太阳太刺眼了——荒谬至极,却又真实地揭示了人类行为中那种偶然性和非理性的一面。最后的审判,与其说是审判他杀人,不如说是审判他“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态度。读完后,那种“荒谬感”便如影随形,你开始怀疑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这才是哲学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吧,它不提供答案,只负责把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让你无处可逃。

评分

我终于啃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那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内心斗针。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哲学”的构思,以及他实施谋杀后的那种精神上的自我折磨,简直是心理描写的大师级范本。与其说他害怕被捕,不如说他害怕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彻底崩塌。那种偏执、挣扎、自我辩护与自我谴责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让我在阅读时都感到呼吸困难。索尼娅的形象则像一道微弱却坚定的光,她的牺牲精神和无条件的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救赎之路的唯一可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道德审判停留在法律层面,而是深入到灵魂的深处,探讨了人的良知、信仰与救赎的可能性。读完后,我需要静坐很久,那种对人性阴暗面和光明面的深刻洞察,带来的冲击力远超一般的悬疑小说,它直指人类存在的终极困境。

评分

这套书字体清晰、大小适中,看着舒服。又是名家名译,经得起时间考验,是优秀的外国文学入门读物。

评分

从纸张质量,字体样式,感觉不错,封面设计能接受。插图是新的,没见过,只是封面上的一封插图用的以前的老插图。里边插图没见过,和名著名译插图本中的不一样,也不知道出处是哪里。有一点,插图为什么那么小,为什么不放大,放大到一页。

评分

京东又快又好,618活动非常给力,又划算又好,非常满意,100分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哇哈哈,一箱书,要一本本评价,京东太没人性了!哇哇哇,618的书白菜价啊,看来知识越来越不值钱了!给京东点赞。一起评价了不分开赞了,心累

评分

物流快,价格实惠,省了不少钱,书没有折皱,赞!

评分

小孩放暑假了,买点书看看。

评分

非常的好,名著名译丛书,物流快,印刷清晰,装帧好,好评!

评分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选收了安徒生不同时期创作的优秀童话,展现了他童话创作的艺术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