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本溯源地以近一个世纪以来会计领域*具争议的若干重点问题为线索,分专题阐述了一些重要会计规则的来龙去脉。这些颇具争议的会计问题,包括所得税会计、通货膨胀会计、无形资产的核算、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等。本书以财务会计为重点,同时涵盖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各个会计学分支。
本书意在向读者展示每一种会计理论、每一项会计规则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背景,揭示经济、政治(主要是政策和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会计发展的综合影响,帮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当前纷繁复杂的会计准则体系。
托马斯?金(Thomas King) 从小在威斯康星州的拉辛市长大,后考入哈佛大学学习人文科学。毕业后进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纽约办事处,担任审计师。在此期间,他获得了纽约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取得了注册会计师(CPA)和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的资格认证。三年后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并获MBA学位。毕业后加入位于克利夫兰的前进保险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从事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在保险公司工作了十年后重新回归会计行业,先后担任会计主管、投资策略师和财务总监等职。
主要译者简介
周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MPAcc项目主任,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十大教学标兵”、商学院“杰出教学教授”,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出版《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等“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和系列教材。学术观点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多次被中央领导批示,并被多个监管部门用作立法参考。
托马斯·金对会计学、会计准则和会计操纵的精彩著述,会让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坊间纠缠的所谓“报告利润”、“营业利润”和“备考盈余”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其实并不足为道。人们看到的会计数字,只是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目标而精心设计出来的数字,它并不见得就是对实际业绩的真实衡量。一桩桩财务丑闻反复提醒我们提高警惕:那些操纵行为竟然不是违规的,而是合规的操纵。对于任何一位聪明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佳作。
——约翰·C·博格尔(John C. Bogle),先锋集团创始人,《资本主义的灵魂之战》的作者
《会计简史》是一部揭示会计规则如何深刻影响商业现实的史书,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
——贾斯汀·福克斯(Justin Fox),《财富》杂志资深编辑
无论是对于那些亲身经历了过去半个世纪里的诸多会计辩论和崩盘的资深人士,还是对于那些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青年才俊,金先生的这本著作无疑都能给他们提供诸多助益。本书通过聚焦于大约十余项主要的会计变革,特别是那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会计变革,从而得以阐释为什么好的财务信息对资本市场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书中处处弥漫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使得这本书对会计这一重要的商业主题的探讨既通俗易懂,又令人难以忘怀。
——丹尼斯·贝雷斯福德(Dennis R. Beresford),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主席
《会计简史》堪称是会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的必备课外读物。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会计学的一个商业视角,让读者能够获得一种成功融合了财务会计、税收、成本会计和监管规则的整体性的认知。
——菲利普·A·拉斯卡维(Philip A. Laskawy),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前董事长兼CEO
托马斯?金先生为非会计专业人士献上了一份引人入胜的大作,让他们得以洞悉会计规则及其实践何以演变成为今日对公司进行估值的利器。特别值得一体的是,他对“盈余游戏”和无形资产在估值程序中日益重要的角色的分析,是格外成功的。
——小路易·M·汤姆森(Louis M. Thompsom Jr),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会长兼CEO
托马斯?金先生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当今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会计学,揭示了会计的重要性和会计职业的内在缺陷。无论是使用公认会计原则(GAAP)披露季度盈余的公众公司,还是一家非公众公司,会计职业背后都大有文章。金先生的这部作品堪称是针对日益神秘化的会计学的祛魅之作。
——杰夫·约雷斯(Jeff Joerres),万宝盛华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第1章 复式记账法
第2章 铁路时代
第3章 所得税
第4章 成本会计
第5章 信息披露
第6章 会计标准的建立
第7章 会计学科的科学化进程
第8章 通货膨胀会计
第9章 盈余波动
第10章 无形资产
第11章 负债的列报
第12章 股票期权
第13章 会计盈余
第14章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第15章 后 记
参考文献
会计学领域不乏经典的教材和专著。在过去25年里,我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会了如何编制、解释、使用并审计公司的会计报表。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鲜有文献能够解释清楚六大会计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六大会计问题包括通货膨胀会计、盈余波动、无形资产、负债、期权和会计盈余。我希望本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白。大部分学生和实务工作者通常只关注“如何做账”的问题,这导致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拘泥于按照书中的方法,机械地计算并使用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但报表编制者在对诸如非经常性损益或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等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时往往有不同的意图,其处理结果也会因意图不同而不同。如果忽略这一点,财务分析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有鉴于此,本书将着重阐述“为什么这么做账”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译者序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会计学领域不乏经典的教材和著作。在美国,关于会计史和会计理论的研究传统由来已久,研究成果颇为丰硕。A·C·利特尔顿(A. C. Littleton)所著的《1900年前会计的演进》(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90),从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角度揭示了会计的本质及其演进规律。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所著的《会计思想史》(A History of Accounting Thought),描绘了从古文明时代到现代社会会计发展的基本轮廓,通过对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计思想的整理和评述,系统梳理了会计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加里·约翰·普雷维茨(Gary John Previts)与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Barbara Dubis Merino)合著的《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A History of Accounting in America: 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ccounting),以会计和经济的互动发展为切入点阐释了会计的文化意义。
总体来看,多数会计史著作侧重于阐释会计思想或会计基本原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然而,很多对会计史感兴趣的实务工作者却往往因其理论性较强,常常望而却步。
相较而言,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篇幅紧凑,追本溯源地以近一个世纪以来会计领域最具争议的若干重点问题为线索,分专题阐述了一些重要会计规则的出台背景。这些颇具争议性的会计问题,包括所得税会计、通货膨胀会计、无形资产的核算、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等。本书以财务会计为重点,但又不仅限于此,而是涵盖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多个会计学分支。本书意在向读者展示每一种会计理论、每一项会计规则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背景,揭示经济、政治(主要是法律和政策)、文化等因素对会计发展的综合影响,帮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当前纷繁复杂的会计准则体系。
第二,本书内容深入浅出,语言平实幽默,适合作为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基础性读物。事实上,本书作者正是会计实务界的资深人士,拥有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实务经验。他在这些工作中形成的体会和观点,相信能够给实务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
第三,本书的结论发人深省,对处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的中国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作者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近百年的演化与发展,会计已经从美国铁路公司用于向远在英国的投资者展示公司良好状况的沟通媒介,变成了企业进行财务欺诈的工具”。可见,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日趋弹性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质疑和反思。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国际先进经验”可能并不“先进”。我国会计界应当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辩证分析域外理论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本土气派的会计理论和规则体系。
《会计简史》这本著作是最近十几年我在创作《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会计规则的由来》等“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的过程中,所查阅的数以百计的著作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之一。2011年6月系列著作初稿成型后不久,我就受国家留学基金和中国人民大学资助,赴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其间不无遗憾地发现,有很多境外的优秀学术著作,都被我国学术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有可能是当前流行的数量化科研考核制度的副作用)。我觉得这本清新隽永的佳作对我国会计界同仁、对非会计专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是,就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了此书。
本书翻译由我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吴晶晶同学共同完成。吴晶晶同学自本科、硕士、博士期间一直专注于学习和钻研会计基础理论,她积极地申请参加翻译本书。我乐于看到青年学子能够深入探寻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史,所以欣然邀请她参加了本书的翻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分社社长于波同志、副社长李文重同志为本书顺利翻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田志心老师通读译稿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 在此深表谢忱。莫彩华、尤希琦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原论”研究组成员们提出了不少中肯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当然,限于译者的识见和能力,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智力探险。我一直以为会计学是个相对固定的学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会计学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作者通过描绘会计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时,是如何自我革新和发展的,让我深受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技术对会计影响的探讨。从算盘到算盘打字机,再到计算机和大数据,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作者对于早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如何重塑会计流程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同时,他对会计职业的演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最初的记账员,到后来的注册会计师,再到今天涉及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会计师的角色一直在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会计学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科。它鼓励我去思考,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会计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以及我作为一名学习者,又该如何为迎接这些变革做好准备。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一直以为会计学只是一个技术性的学科,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更是在剖析历史的驱动力,以及会计是如何在这些驱动力下不断演进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工业革命对会计的影响的章节所吸引。蒸汽机、工厂、大规模生产,这些宏大的词汇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会计制度变革的催化剂。如何核算原材料的成本?如何追踪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如何评估固定资产的价值?这些问题,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变得前所未有的紧迫,也因此催生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新的分支。作者对于这些早期企业如何应对复杂生产流程的描述,以及会计师们如何在这种挑战下不断创新,真的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实践的比较分析,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会计并非是单一的、普适的,而是深受文化、法律和经济环境影响的。这些细致的对比,让我理解了不同会计体系的优势与劣势,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明白,会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管理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历史,它与社会进步、技术革新紧密相连。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会计抱有一种相对功利的态度,认为它只是为了满足税务、融资等目的。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梳理会计思想的演变,让我看到了会计作为一种“道德与责任”的载体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受托责任”概念的探讨,以及会计信息如何成为连接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信任的桥梁。从早期的家庭财产管理,到后来的公司制企业的兴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始终是维护经济秩序的关键。书中对一些经典会计理论的解读,让我领略到了学者们对于公平、公正、审慎等会计价值的深刻思考。他们如何试图通过会计准则来规范商业行为,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会计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伦理,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它提醒我们,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会计的理解,从“术”上升到了“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会计世界的新认知!我一直以为会计就是冰冷枯燥的数字和报表,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它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从古巴比伦的泥板刻记,到古罗马的账簿,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复式记账法的诞生,作者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商业活动如何催生记账需求的描述,那些细致入微的例子,比如商人如何记录交易、如何追踪货物,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会计的萌芽与发展。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记述,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历史事件与现代会计的某些原则联系起来,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会遵循某些特定的会计准则。比如,复式记账法是如何在几个世纪前就奠定了现代财务报告的基础,以及它是如何通过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演变,一步步变得更加精细和完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探索一个古老的宝藏,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让我意识到,会计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记录和衡量价值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我之前从未想过,会计的演进竟然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作者通过引证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案例,展现了会计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服务于国家管理、税收征收、以及国家财富的积累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家层面的会计实践的描述印象深刻。如何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来管理国家财政?如何通过会计信息来评估国家经济实力?这些宏大的议题,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具体。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会计体系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不同政治理念如何影响会计的应用。例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在目标、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本书让我明白,会计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工具,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它揭示了会计的政治属性,以及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它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