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被朝廷视为“中流砥柱”。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冰鉴》是曾国藩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是曾氏一生的智慧结晶,共分七篇,即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是清末di一名臣,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官场偶像。他对后世学者和政治家具有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人称“中国近代化之父”。他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浸染,同时又汲取道家、法家思想,最终形成了他的修身、处世、用人和为官的智慧。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曾国藩冰鉴-曾国藩
曾国藩挺经-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精彩书摘
四位老弟足下:估计九弟的行程,这时应该是到家了。从在任丘发了上封信后,直到今天没接到第二封信,十分挂念。不知一路上艰苦危险否?四弟、六弟参加院试,估计这时应有信来, 而信差久不见来,实在是翘首以盼。
我身体和九弟在京时一样,总是为耳鸣而苦恼。
请教吴竹如,说是只有静养,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
而近来应酬一天比一天多,我又性情浮躁,怎么能静下来休养?打算搬进内城住,可以节省一半不必要往返的路程,现在还没有合适的房子。
我时时自悔自己的言行,可总不能改过自新。九弟回老家以后,我定下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计划。
可读着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用红笔圈点过八本,虽然全都记不住,但比起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刻。九月十一日起在一起习功课的人商定每次写一篇文章作一首诗,就在今天申刻用白折写好。我的文、诗都为大家所赞赏,然而我在八股文方面无真才实学,虽然感谢各位先生的赞扬好意,实则越听越觉得惭愧。等下次信差来,可带几篇课文回家。我待在家里懒得为考核在职官作准备,就借此机会练练笔头,或许也不至临场发慌吧。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了就交谈一整天,说的都是有关身心国家的大道理。他说有个叫窦兰泉的人(名坊,云南人),学问很有见解而又最是朴实。窦也知道我,现在还没有机会见一面。竹如支持我搬进城住,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当老师,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先生可以为朋友,有师友推着,就是懦夫也会立志。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必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稍有见识,也是从悟境中得来的。偶尔用功,也不过是兴趣而已,就好比没开锅的汤,用慢火温着,会愈煮愈不熟。于是急着想搬进城内,摒除一切杂事,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也劝我快搬;而住在城外的朋友,我也有几位是常想见面的,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等。
蕙西说过:“‘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每次见面就长谈舍不得离开。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说出是好还是不好,但他的见识最大也最精,曾教导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都不出水,为什么不看中一口,力求挖出水来,而用之不竭呢?”这话正说到我的病根上。我正是所谓挖井多但都不出水的那种人。
何子贞与我讲书法很谈得来,说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我常说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就以书法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长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写字悠然自得发自内心的人,是得到了乐的韵意;写字丝丝入扣转折合法的人,是得到了礼的含义。偶然与子贞说到这些,子贞深深体会到是这样,并说他生平所追求的,全在于这些。
陈岱云与我处处痛痒相关,这是九弟知道的。
写到此,接到家中来信。得悉四弟、六弟未得入学,心情不好。科举功名,能否得到,是早是晚,这也是由前世缘分定下的,丝毫不能勉强。我们读书,只是为了两件事:一是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诚实正直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道理,以无愧于此生;二是修习学业的事情,操守学习记忆诵读词章的方法,以图自卫其身。增进道德的事一时难以说清,至于修业以自强自立,吾请言之:要想自强自立最重要的莫过于求生存了。农民、工人、商人,这都是以劳力而求生存的入;士,则是以“劳心”来求生存的。因此,人或者在朝廷做官,或者在乡间教书,或者是管理民众的小吏,或者是出谋划策的幕僚,不管是劳力还是劳心,都是兢兢业业于他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够问心无愧地生活。科举功名,是做官的阶梯,这也需要兢兢业业的精神,将来才不至于尸位素餐,而后实至名归,获得功名,这才问心无愧。科举能’不能中,这全是由老天爷做主,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学业精不精,则完全由自己做主。我还没有见过学业高明,可总是不能生存的。农民如果真是花力气种田,虽是饥荒年月也会有收获;商人如果真有奇货可居,虽是行情不利也会买卖兴隆;士人如果真能精通其学业,谁见过终生不得科举功名的呢?就算终生不能中举做官,又岂能没有别的路可以谋生呢?故而只是担心自己的学业还不那么精通。
想求精通学业,也没别的办法,也就是要专心致志而已。俗话说:“艺多不养身”,就是说做学问不专心一意。我挖了许多井却喝不到水,就是因为有不专心致志的毛病,诸位弟弟总须力图专业。比如九弟有志于书法,自然也不必别的一点都不学,但每天练字的工夫,是断不可不提起精神来做的,如此随时随事,都会有所感触省悟。四弟、六弟,我不知你们对什么有兴趣?如果有志学习经书,则必须专守一经;如果志在作制义,则必须专看一家文稿;如果志在作古文,则必须看熟一家文集。作各体诗道理也一样,作试帖也是如此,万不可以兼营并骛,那样则必会一无所能。切嘱切嘱!千万千万!以后写信来,诸弟若各有专攻的学业,务须写明告诉我。写得愈详细愈好,哪怕是长篇累牍也没关系。这样我看了信,就能知道诸弟的志向与识见。凡是专攻一门的人,必有心得,也必能提出问题,各位弟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一起分析。书信写得很详明,则四千里外兄弟不啻共处一室,这是何等的乐趣!我生平于天地君亲师几伦中,只有兄弟一伦抱愧最深。父亲把他所知道的尽可能教给了我,而我却不能以我所知道的尽可能教给诸位弟弟,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步不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以后给诸弟写信,总用此格纸,诸弟最好保留下来,每年装订成册。这样的好处,千万不可忽略。诸弟写信寄我,也最好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谢果堂先生离京后,来过信并附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有余,名望很高,与我见面,却能彼此倾心交谈,分别后又拳拳不忘,可见老一辈爱才之心。现将他的诗并我和的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大家都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位大君子。
我有大铜尺一方,几次都没找到,是不是九弟带回去了?往年寄回家的黄芽白菜籽,家里种了还好吗?在省城里已买下漆了吗?漆匠用的是谁?来信时还请详告。
这套《曾国藩智慧经典系列》,从内容到形式,都让我感到惊喜。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把曾国藩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人物,而是呈现了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始终在不断反思和进步的真实个体。家书部分的温情与智慧并存,冰鉴部分的洞察与犀利,挺经部分的坚韧与策略,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曾国藩的精神世界。我喜欢这种不带滤镜的呈现方式,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曾国藩的原因。阅读这套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提升,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激励和启迪。
评分拿到这套书,我立刻被《冰鉴》吸引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清冷而锋利的质感,正如曾国藩本人所追求的那种洞察人心的能力。我一直认为,识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在这本书里,曾国藩用他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观察人、了解人的方法。他讲到的“神采”、“形质”、“骨格”、“声响”、“姿态”、“举止”等多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他引导我从细微之处去观察,去体悟,去分辨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这不仅仅是关于看人,更是关于理解人性,理解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曾国藩智慧经典系列”字样,光是摆在那里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收到货时,我特意检查了一下包装,很严实,书角也没有任何磕碰,这一点对于爱书的人来说很重要。打开第一本,是《曾国藩家书》,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带有一点点哑光的触感,翻阅起来手指的阻力恰到好处,也不会留下指纹。排版也很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我最喜欢的是书的装帧,是锁线装订,可以完全摊平,即使是初读,也不怕折损书脊,以后反复翻阅也更方便。套装里的其他两本《冰鉴》和《挺经》也是同样的高品质,整体给人一种物超所值的体验,光是拿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熏陶。
评分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个人很感兴趣,他是晚清时期一位极其复杂和有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他的治军、治政、乃至修身之道,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曾国藩智慧经典系列》的出现,简直是我的福音。我尤其被《曾国藩家书》中的那种坦诚和细致所打动。他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亲人的关怀,对家族责任的担当,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反思。读他的信,你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只不过他把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责任看得更重。这种亲切感,让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挺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曾国藩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一种态度和方法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挫折,如何在这种时候保持内心的坚定,不被外界的风浪所击垮,这正是《挺经》所要传达的核心。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充满了哲学思辨,但又非常实用。他强调了“刚柔并济”、“以退为进”、“守拙藏愚”等道理,这些都是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慧。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确实能够帮助我更冷静地分析问题,更从容地应对压力,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