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中的历史 [Map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地图中的历史 [Map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O.E.克拉克 著,王兢 译
图书标签:
  • 地图学
  • 历史地理
  • 地图史
  • 文化史
  • 视觉文化
  • 世界历史
  • 地理学
  • 历史
  • 图鉴
  • 知识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3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88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未读·探索家
外文名称:Map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2
字数:28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未读畅销人文科普书《符号中的历史》《文件中的历史》同系压轴之作。

★58种地图,涵盖6大专题:zui早的地图、地图的突破、殖民地图、军事地图、划界地图、幻想地图,分类明晰,勾画历史脉络。

★200余张精美插图+丰富翔实的文字解说。方寸之间,浓缩人类文明。用地图语言,解读历史中的宇宙信念、地理探险、权力欲望、科技进步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特别设计专题插图。每章均设计有插图页,集结不同时空之下极具代表性的地图主题:第yi幅包含“新大陆”的印刷版世界地图、中国古代军事地图、滑铁卢战役地图等。


内容简介

《地图中的历史》以地图为媒介讲述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泥版雕刻到如今的卫星投影,从音乐宇宙说到大航海时代,从亚特兰蒂斯到中土世界,《地图中的历史》以地图为媒介讲述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每一幅地图背后都藏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地图中的历史》精心收集了58幅zuiju代表性的世界著名地图,遍及天文、海洋、地质地貌、军事等领域,配上丰富的精美彩色插图,向你讲述地图背后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


作者简介

约翰·O.E.克拉克/ John O.E. Clark,英国畅销书作家,百科全书编纂人。他的学术背景让他对地图发展史充满兴趣,因此著有许多杰出而畅销的地图相关书籍,如《100幅地图:地图发展史中的科学、艺术和政治》《地图瑰宝》等。

目录

前言 p. 006

地图的选择 p. 014

最早的地图 p. 017

古代泥板地图 p. 018

梦幻时期的地图 p. 021

纳斯卡之谜 p. 022

伊斯兰的世界地图 p. 025

中国传统地图 p. 026

维京人神话地图 p. 029

音乐宇宙说 p. 032

地图学的突破 037

地理学指南 p. 038

波伊廷格古地图 p. 043

天文星体图 p. 044

英格兰和威尔士诸郡地图集 p. 049

爱德蒙·哈雷 p. 052

亚历山大·冯·洪堡 p. 057

“地层”史密斯 p. 060

“海洋学之父” p. 062

霍乱地图 p. 066

城市全景地图 p. 069

伦敦贫穷地图 p. 074

伦敦地铁线路图 p. 076

“变形”全景图 p. 078

探索金星 p. 081

海啸地图 p. 082

大航海时代 p. 085

波特兰海图 p. 086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p. 092

宇宙志 p. 096

美洲地图 p. 099

世界大观 p. 100

彼得鲁斯·凯厄里乌斯 p. 107

布劳家族 p. 111

弗雷德里克·德·维特 p. 117

约翰·史密斯和约翰·怀特 p. 118

第一幅精确的北美地图 p. 122

契卡索地图 p. 127

航向未知的大陆 p. 131

“刘易斯—克拉克远征”路线图 p. 134

南极图 p. 139

军事地图 p. 141

伊莫拉镇街道图 p. 142

谢南多厄河谷地图 p. 145

莫德尔河战役 p. 148

科伦索战役 p. 153

蒂耶普瓦勒绞肉机 p. 156

帕斯尚尔战役 p. 161

比利时战场Plan D p. 164

敦刻尔克 p. 169

大不列颠入侵地图 p. 172

诺曼底登陆地图 p. 175

划界地图 p. 179

盎格鲁—法国地图战争 p. 181

非洲总图 p. 187

北美大陆铁路里程图 p. 192

幻想与杜撰 p.197

亚特兰蒂斯大陆地图 p. 199

亚瑟王和阿瓦隆岛 p. 202

捏造的美洲地图 p. 206

乌托邦地图 p. 208


精彩书摘

亚历山大·冯·洪堡

16 世纪的航海大发现时代是由来自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航海家共同完成的。甚至于,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受雇于西班牙。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荷兰人阿贝尔·塔斯曼和戴恩·维他斯·白令、英国人詹姆斯·库克也将他们的英名留在了地图上。1800 年,一名德国博学者、探险家也终于做出了一个巨大的贡献。

他的工作将深深影响他的许多追随者——包括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 达尔文, 以及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这个人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用达尔文的话说,洪堡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科学旅行者”。冯·洪堡于1769 年出生于柏林,是一名普鲁士军官之子,曾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1790 年,洪堡在哥廷根大学遇见了德国自然学家格奥尔格·福斯特。福斯特刚刚跟随库克船长完成了第二次环球航行。洪堡后来形容说,这次结识重新点燃了他“早年就开始的强烈愿望”——去探索域外之地。1793 年,洪堡出版了《弗莱堡地下植物志》(Flora Subterranea Fribergensis )。当时他正就读于弗莱堡的矿物学院,在德国矿物学家亚伯拉罕·维尔纳名下学习。两年后,他取得了上弗兰肯(Upper Franconia)矿务局的一个工程师职位,并成为巴伐利亚拜罗伊特镇(Bavarian townof Beyreuth)的一名矿物勘探员。

此后六年,冯·洪堡与福斯特一起游历了欧洲各地,同时继续他在植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上的学业。他计划加入一支前往南极探险的法国考察队,却因法国和意大利的战争而搁置。但洪堡与这支未能成行的考察队里的植物学家埃梅·邦普兰结伴前往马德里面见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Carlos), 国王给了他们二人前往西属美洲的护照。1799 年,两名勇敢的旅行者从科伦纳(Corunna)出发了。登陆加那利群岛的行程取消后,他们最终到达了委内瑞拉的库马纳。一个多月后,他们成功躲开了英国的战舰(拿破仑战争那时刚刚开始)。

他们开始了探索拉丁美洲的一系列密集旅程。这次旅程覆盖了长达6000 英里(9600 千米)的行程。他们的足迹到达了奥里诺科河,访问了亚马孙河的源头,也抵达了今天哥伦比亚境内的马格达莱纳河,以及安第斯山系的两大城市——厄瓜多尔的基多和秘鲁的利马。他们在古巴停留了一段时间,并在墨西哥度过了一整年。冯·洪堡甚至爬上了安第斯山脉19278 英尺高(5876 米)的钦博拉索火山(Chimorazo Volcano),他到达的海拔纪录在三十年内都无人撼动。他们每到一处,都开展测绘和制作地图工作,记录气候和磁场,收集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回到欧洲时,他们已经收集了超过60000 个标本,其中包括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植物。颇具先见之明的是,冯·洪堡也提出在巴拿马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建议。他还建议,可将秘鲁的海鸟粪(矿物化的鸟粪)运往欧洲作为化肥养料之用。


前言/序言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人类对宇宙的信念、地理大发现、权力的宣示、地图不仅能开启世界的真实面貌,还有助于人们想象未知的世界。地图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点、线和空间都描绘着希望与恐惧,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本书收录的地图,证明了地图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虽然出现的时间早于书写文字,但时至今日,地图已经用上了最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成像系统。从许多地图中,我们得以窥见制图者对于宇宙的信念,以及对地理的探索。此外,地图上对领土的控制和对所有权的宣示,也代表着社会政治的欲望和权力。无论在想象中还是在现实里,东西方的地图学发展史都与“掌握空间”密不可分:从描绘人类与天堂的关系,到世界的侵略和征服,不一而足。从楔形文字到电脑辅助设计与加工,地图学也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希望这本包罗万象的地图之书,以及这些地图诞生的故事,能够阐明制图文化与其视觉表征之间千变万化的二元关系。

本书还构不成一部完整的地图史,也并非一部写给专业人士的学术作品,但它收入的地图,却能点燃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向往。许多地图并非只是好看,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它们背后的科学, 比如洪堡的地球磁场地图,或是美国宇航局的金星探测图。对于这些地图而言,视觉效果并非制图的重点。此外,也有些人更愿视地图学为美学力作而非科学作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X=tan-1(tanφcosφp + sinφpsin(z-z0))over cos(z-z0)。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联立计算式,z代表经度,φ 代表纬度,以此便能够得出一个基本的麦卡托斜角投影。

也许,本书收入的一些地图既不好看,也未能达到技术和科学的要求,但它们仍有值得欣赏的部分。为宣传而制的地图提醒我们,“地图语言”也需要仔细阅读。绘制一份“北美部分地区的总图,这里曾成为战火肆虐之地,并且道路……河流……新的要塞都要清楚标明”,詹姆斯·蒙特雷索上校于1760 年时断言说:“这幅地图将会在政府官员和军官中广受欢迎。”可见,拓殖时期的地图是服务于贸易和扩张领土的目的。本书还会提到一些以社会议题为中心的地图,约翰·斯诺的霍乱地图便是其一。地图经常面临一系列制图上的挑战。以一个小型二维平面精确描绘一块大的区域不仅是一个艰巨的难题,也意味着制图者经常需要妥协。除此之外,特定类型的地图也经常面临各式各样的棘手难题,像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空间方位,最后将其精确描绘,并复制再现——这些难题都因地图种类而异。在地图上展示铁路线,要比标示令人恐惧的复杂街区来得容易(哪怕是居住已久的市民,进入这些街区时也百般犹疑)。尽管如此,后者与前者一样,都是我们身处空间的一部分。有些地图也能标示地区主流的宗教信仰——意大利是天主教,以色列是犹太教,等等——但是,要描绘宗教信仰的程度便十分困难。

地图是空间感知的一种触觉形式,空间感知的不稳固性和可转换性都极大地影响地图本身被理解的方式。地图所涵盖的多重含义将会为其魅力、复杂度和重要性加分,而其“多重含义”涉及之广也将在“世界应当以何种途径呈现”的话题之中得到生动展现。北半球应当处于地图顶部的观念经常遭受挑战,至少“麦克阿瑟通用纠正世界地图”便是一幅“南上北下”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用以下文字结尾:“澳大利亚万岁——宇宙的主宰者。”为什么格林尼治子午线一定位于地图的中心?为什么一定要将欧洲置于地图的中央?事实上,早期地图并非都是如此——很多美洲的地图都将西半球置于地图中央。

本书收入的许多地图起初都以地图册的形式呈现,比如奥特柳斯和布劳家族的地图。他们的作品特点鲜明,美感与理性兼备,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地图相比,历史地图与历史的联系更为密切,向我们展示了地图是如何与时发展的。直到20 世纪,决定历史地图内容的主要是国际关系——特别是战争和领土控制权的转换。国家,也许是这个历史进程中最关键的单位(及对象)。同时,地图也适时反映了国界线的变动,特别是帝国的兴衰。帝国显而易见的兴衰循环特性(特别是罗马帝国)赋予历史地图一种类似于“寓言故事”的角色,与记述这一时代的历史著作交相辉映——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Decline and Fallof the Roman)。19 世纪(以及更早)欧洲势力急速扩张之时,地图曾被用来组织和安排世界其他地区。在《各历史时期的世界地图集》(Historical Atlas in a Series of Maps of the World, as known at Diff erent Periods)导论中,伦敦大律师爱德华·奎因用颜色来标示“文明”,并使用了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词汇。“在所有时期里,我们都使用了一种单调的橄榄色底纹来标示……野蛮和未开化的国度,”他写道,“就像当下广袤的非洲内陆。”

有证据表明,1945 年之后的地图经历了一场“信任危机”。历史地图册对自然地理的关注有所减少,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包括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唯物主义思维方法(materialistic explanations)的式微。最终结果是,地图在设计上变得更具创造性,但它们解释历史的能力却被削弱——这正是它们本应具备的功能。

制图者的自主性有多大?哪怕是本书提到的奥特柳斯的作品,也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并由商业利益驱动。相较于其他书籍,印在地图册封面上的名字——作者、制图者、编辑——都只能告诉我们一件事:出版商是主导地图框架的人。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他们决定了地图册有多大、总共收录多少幅地图。因为不论在今天还是过去,地图的制作成本都是高昂的,至少肯定比文字和单纯的图片昂贵(在早期,为了简化程序、节约成本,制图者有时就是出版者)。

顺便举一个例子。数年前,为完成一册与战争史有关的地图集,我制作了一幅18 世纪的印度地图,试图展示莫卧儿帝国头六十年里欧洲对印度渐渐扩张的影响。传统的标准南北向地图偏重于欧洲的渗透,以此凸显印度与周边海域的关系。印度呈现为一个半岛,视线主要聚焦于欧洲海岸到德里沿线,像孟买、加尔各答、果阿邦、马德拉斯等地。这些地图参照英国对印度的吞并程度来进行绘制,有时还会标示出欧洲取得的胜利,比如克莱武参加的阿喀德和普拉西战役。然而,印度历史则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记叙,它会将关注点放在欧洲的失败上——如1779 年的瓦德加奥恩会议,或是1780年迈索尔的海德·阿里在佩鲁姆巴卡穆战役上对英国的胜利,或是蒂普·苏丹王子1782 年戈莱伦河战役的胜利,又或是英国于1790 年和1791 年夏天对迈索尔发动的失败的战争。

我起草的这份地图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一群外国扩张力量争抢莫卧儿帝国的遗产。英国,当然是其中之一, 同时还有马拉塔联盟(MarathaConfederation)、海德拉巴的尼萨姆(Nizam ofHyderabad)、孟加拉的纳瓦卜(Nawabs of Bengal)、卡纳提克(Carnatic),以及迈索尔的苏丹(Sultan ofMysore)。接替莫卧儿帝国的入侵国必须从北边的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开始,直捣德里。但基于市场的考量,这幅地图并没有出版。对于出版者和制造商而言,他们只想发行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当地图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制作时,制图者或者制图团队承担的压力未必会减弱。如果一幅学术历史地图(像我制作的印度地图)都不能成功出版,那么,可想而知为斯大林工作的制图者身上的重负该有多大。

以相同比例呈现的地图,其空间和距离看起来毫无差异,其实并非如此——“距离”的概念随着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举例来说,与223 年后的1999 年相比,1776 年的时空观念更接近于223 年之前(1553 年)的境况。充满威胁的黑暗地带(未知区域常常被如此描绘)便是明证:当某片区域只剩下闪烁不定的光点时,它将不会为地图所呈现。此外,神恩降临、人类世界中广泛而日常的善恶互动、地狱与天堂、神圣之地,今天都因世俗主义和科学的反对,而被地图“拒之门外”。然而,这些早期人们所关注的内容,也是地图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大洋洲土著居民的地图,《天体音乐》,甚至是神秘传说中的阿瓦隆。这些内容本书也都将其收入其中。

孩提时代我便开始对地图感兴趣。不管是《燕子和鹦鹉》(Swallows and Amazons)还是《霍比特人》(Th e Hobbit),只要我读的书里有一幅地图,我都会手不释卷。地图让历史变得具体、真实、丰满。我在伦敦郊区长大,而地图定义了我的世界。哈里·贝克制作的地铁线路图展示了通向市中心的不同线路,勾勒出城市清楚匀称的延伸和扩张。还有我所住的郊区早期的街道地图——它是一本地图册,将街道描绘得巨细靡遗。当我需要寄信,却偏离正确路线时,它给了我极大帮助。当我还是小孩时,曾写过一部想象之地的幻想小说——这就需要地图,需要对不止一个“真实”的国度进行“测绘”,阐释它们的历史(读者在浏览本书最后一章“幻想与杜撰”时,也许将被唤起相同的记忆)。以前,学校把地理课当作历史课来教授——它意味着问题从“香蕉产自哪里”开始。而现在的地理课却告诉我们:“如果学会了地理学分布的分析,香蕉将产自哪里。”总之,地图反映了一个真实世界。在我的少年时代,地图带来了许多快乐——我是我们家欧陆自驾游和英格兰徒步旅行的路线规划者。同样,今天我在飞机上偶然发现的地图(飞行杂志里的纸质地图,以及它们在显示器上的对应地图)也是如此动人。相同的路线在地图上可以用几乎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这造就了世界千差万别的地图。

我在开始构思撰写这篇序言时,英国报章上充斥着选举地图。这些地图既阐明、也误导并简化了选举:那些超过60% 的选民都没有投票给当选者的选区,却用了当选者所在政党的颜色标识——这要感谢英国“简单多数制”的单一选区制度。当然,这种选举地图是对选举结果的准确反映:它揭示了谁是当选者。然而,它却是对选民倾向的误导性描述:也许,一幅彩色标识的点状地图,在每个选区配搭上分别与投票结果对应的数字和点状色块,能够更好地反映选民倾向。但是,这样“精确”的地图却不易于理解。在本书后续提到的地图中,这种“平衡”的艺术都将一一展现。

无论如何,我的看法多少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共鸣,每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和欣赏地图,这也说明了为何地图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主观解读。历史上,地图经常被用于宣传目的(经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又或者,地图仅仅是通过“分配领土”或是操纵舆论来控制地盘的一种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地图本身没有价值,我们仍有必要理解地图在感知上呈现出来的细微差别。

这本书将激励人们展望未来。在一个视觉越发主导文字的世界里,地图将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需要描绘人类并不熟悉的“系统”——不管是自然系统(如人类大脑)还是人工系统(比如微型芯片机制)。在地图疆域日渐扩展的今天,理解那活力四射、华丽绚烂的地图历史就显得格外重要。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与《地图中的历史 [Maps That Changed the World]》无关,旨在提供一个详细、引人入胜的图书预览。 远古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艾莉森·科尔曼 著 译者:李明 译 出版社:星辰文化 装帧:精装,全彩插图 页码:680页 --- 简介:一场跨越万年的追寻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宏大而惊心动魄的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旅,聚焦于那些在人类文明的宏伟叙事中被刻意遗忘、或因灾难性事件而从历史舞台上悄然隐去的伟大文明。这不是一部关于古罗马的兴衰或埃及法老的权杖交接,而是一次深入探寻那些神秘消失的社会结构、失传的科学知识以及它们对现代世界留下的微弱但决定性的印记。 《远古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结合了尖端地质学分析、遗传学重构和符号学解码的综合性考察。作者艾莉森·科尔曼,一位以其大胆假设和扎实田野工作著称的考古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历史记录的空白地带,试图重建那些曾经辉煌,却在数千年时光中化为尘土的社会面貌。 第一部分:潮汐下的巨石——亚特兰蒂斯之谜的科学重构 在本书开篇,科尔曼教授挑战了传统的“失落大陆”叙事,转而关注于证据确凿的、却被严重低估的古代海洋文明。她将焦点对准了冰河时代末期,北海和黑海地区频繁的海平面剧变。通过分析深海沉积物中的微体化石和地层学证据,作者首次提出了“泰勒斯圈(The Thalesian Ring)”理论。 该理论推测,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群,利用对潮汐和洋流的深刻理解,在环绕北大西洋的断裂带上建立了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岛屿聚落。他们掌握了利用水力驱动的简单机械,并在天文观测上达到了惊人的精确度。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壳活动引发的局部海啸,加上随后气温的快速上升导致的海水倒灌,彻底摧毁了这些低洼的海岸线城市。书中详尽地展示了通过声呐扫描发现的深海人工构造物的图像证据,并与世界各地神话中的洪水故事进行了精妙的交叉对比,揭示了这些神话可能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对真实灾难的记忆碎片。 第二部分:撒哈拉的绿洲帝国——加拉曼提斯的黄金时代与骤然凋零 随后,本书将叙事线索转向了非洲。我们熟知古埃及,但对于撒哈拉沙漠深处曾经存在的、一个与尼罗河文明同时期繁荣的强大帝国——加拉曼提斯(Garama),却知之甚少。科尔曼通过对利比亚内陆地下水系(努比亚砂岩含水层)的卫星雷达穿透(GPR)分析,绘制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古代地下灌溉系统网络。 这个系统,被作者称为“地下河流的艺术”,其复杂程度远超后世的罗马引水渠。它支撑了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绿洲帝国,这个帝国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还垄断了跨撒哈拉的盐、黄金和象牙贸易。本书详细分析了出土的精美陶器、青铜器残骸,以及那些刻在干燥山岩上的、与地中海文明存在贸易往来的证据。那么,这个帝国为何消失?科尔曼的结论指向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干旱,这场干旱耗尽了其赖以生存的地下水源。然而,更引人深思的是,书中揭示了当地部落在水源枯竭前,为争夺剩余资源而引发的内部冲突,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全面崩溃,绿洲帝国如同被沙子吞噬的幽灵。 第三部分:迷失的丝绸之路——古楼兰的生态学悲剧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亚洲腹地的极端环境适应者——古楼兰王国。不同于以往将楼兰的衰落简单归咎于丝绸之路的改道,科尔曼采用了生态考古学的视角。她重建了罗布泊地区在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小气候模型。 通过对古代植被孢子、湖泊沉积物中的盐分浓度分析,作者描绘了一个曾经依赖塔里木河三角洲的繁荣贸易枢纽。楼兰人不仅是精明的商人,更是水资源管理的先驱。他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坎儿井”前身技术,将冰川融水安全输送到城市。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降水量的减少,更是上游水系(塔里木河)本身的不稳定。书中详细阐述了河流几次大规模的“改道”事件,这些事件并非缓慢的侵蚀,而是剧烈的、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水流方向改变。这些改变,使得楼兰赖以生存的灌溉系统瞬间失效,城市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被荒漠化吞噬。本书提供了大量令人信服的考古证据,证明楼兰的覆灭是一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适应极限相碰撞的悲剧。 结语:回响的力量 《远古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进步”的线性概念。这些失落的文明,虽然在物理上不复存在,但它们在工程学、水资源管理和社会组织上的成就,为现代人类提供了警示和灵感。科尔曼的论证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她成功地将看似孤立的考古发现、地质数据和神话传说编织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故事,证明历史绝非只有主流的叙述,真正的知识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等待着被解码和理解。本书是所有对古代智慧、环境危机和人类韧性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上略带复古气息的封面插图,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旧书店里特有的那种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我特意把它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伸手去摩挲一下封面。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即便是大篇幅的地图复制品,色彩的还原度和细节的清晰度也保持得非常好,这对于一本侧重视觉体验的书来说至关重要。装帧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越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翻阅的过程中,那种触感带来的愉悦感,是冰冷的电子阅读器完全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那些折页展示的巨幅地图,展开时的震撼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制图师的鬼斧神工。由此可见,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绝对是送给任何热爱历史和地理同好的绝佳礼物。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制图瞬间。我特别惊喜地看到它探讨了一些冷门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比如某个早期航海家在绘制新大陆边缘时,基于迷信而非观测所做的标记,这些“错误”是如何在后来的探险和殖民进程中,反过来塑造了人们对新世界的集体认知。作者的观点非常犀利,他没有将地图视为单纯的记录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权力文本。这种对地图“能动性”的挖掘,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读完后,我再看任何一张旧地图,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绘制者当时想隐藏什么?想强调什么?这种思维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在翻译和校对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尽管涉及到大量的地理名词、历史术语以及古代的度量衡单位转换,译者处理得干净利落,既保留了原文的语感和学术严谨性,又确保了中文读者的阅读顺畅度。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的外文文献和专有名词的译法,它们都非常统一和规范,这在很多引进的学术类图书中是很难做到的。整体阅读下来,我感受不到任何“翻译腔”的僵硬或误译的尴尬,文字的流畅性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一部译作。此外,书中引用的资料来源标注详尽,每张地图的版权和出处都清晰可查,这对于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读者而言,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完美平衡了视觉冲击力与阅读的连贯性。每一页的留白处理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地图元素的充分展示空间,又没有让文字显得拥挤。图注和正文的对应关系处理得极其精妙,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页边距和脚注,将那些需要深入解读的专业术语或背景信息进行了提炼,避免了主线叙事的被打断。对于那些复杂的空间关系描述,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现代解读图示,这些辅助图的风格与主体地图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地在精美的历史图像和清晰的文字解释之间切换焦点,这对于需要反复参照的学术性读物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优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团队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辣,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或者纯粹的地理知识灌输,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抓住普通读者的好奇心,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边角地带的标记,或者一个绘制上的小错误,就能引申出当时社会结构、贸易路线乃至权力更迭的宏大图景。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一特定时期地图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无论是天文学的知识支撑,还是对当时哲学思想的解读,都信手拈来,但又绝不卖弄,所有论证都服务于最终对“历史如何被绘制”这一核心主题的阐释。这种行云流水的叙述,让我这个原本对某些历史阶段略感疏远的读者,也沉浸其中,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评分

印刷很精美。但感觉还是差那么一点点意思,就这样吧,收藏了。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印刷很精美。但感觉还是差那么一点点意思,就这样吧,收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