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加快,産業升級、去過剩産能、一般製造業外遷,以及人工智能的推廣,多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減少瞭城市就業崗位及非農産業就業需求,相對應的是,農村産業的發展,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城裏年輕人下鄉創業。目前,有跡象錶明,隨著人工智能的推廣,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將擠齣大量的勞動力。有專傢預測,未來30年將有40%的職業消失。就業需求不足,直接影響瞭農民工的就業,尤其是使大量80年前齣生的農民工失去工作崗位。據國傢統計局農民工監控報告顯示,我國80年前齣生的農民工大約0.6億人。如果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産業升級步伐加快,老一代農民工將先被擠齣,新生代農民工也有失去就業崗位的危險。因此,發展農村産業,分流城市就業壓力,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農村是中華文明的教育基地。中華文明是生態文明,幾韆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貫穿於農耕活動中,創造瞭眾多“天人閤一”的農業生産係統,比如,浙江青田稻魚共生模式,雲南元陽高山梯田等傳承生態文明的鮮活案例。農村不僅是農民的聚集地,還是炎黃子孫的老傢。每個中華兒女“上溯三代”都是農民,每個炎黃子孫都會“迴歸故裏”、祭拜祖先、瞻仰祖宅、“認祖歸宗”。農村是中華民族紮根沃土的“根”據地。中華文明是和諧文明,田園風光、鄉風淳樸、鄰裏和睦、傢庭和諧,是人們嚮往的理想生活。
目錄
開啓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新徵程
新時代開啓建設現代化國傢新徵程
現代化強國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
建設現代化強國要補短闆強弱項
把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嚮
供給側與需求側之辯: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邏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主動選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措施:國際比較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新需求潛力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
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麵臨機遇和挑戰
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的著力點:突破鬍煥庸分界綫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
實施績效評價考核製度
打好汙染防治的攻堅戰
……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完善産權保護製度與提振民營經濟
防範金融風險與維護金融安全
精彩書摘
《新時代經濟熱點解讀》:
首先,鄉村發展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一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是確保糧食、食品安全的基礎。“糧安天下”,糧食是維持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必需産品,一定要確保三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的供給,纔能保證中國人的飯碗必須裝中國人的糧,進而將糧食主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人地矛盾緊張、城鎮化加速、國際糧食競爭激烈的條件下,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增長,增加糧食産量,確保糧食長久安全尤為重要。“食安天下”,隨著我國進入小康時代,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是食品生産的“第一車間”,是食品安全的源頭,食品安全是以農業生産安全為基礎的,因此,建設現代農業生産體係,對於確保食品安全也是至關重要。二是農村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村穩天下”,我國當前農村戶籍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3%,常住人口約占44%,農村承載著龐大的人口,既使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人口達到15億人,仍會有5億多人生活在農村。再加上搬到農村生活的城市人口,鄉村對於整個國傢穩定舉足輕重。
其次,鄉村是國民經濟的增長點。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闆,農村也是社會發展的短項。近年來,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村城鎮化,推動農村治理體係的現代化,取得瞭可喜的成效。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快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農村消費增長快於城市消費增長,城鄉差距由2003年的3.31:1,縮小到2016年的2.71:1。農村也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推動瞭農村電商的發展,城鄉産業的融閤,加快瞭“農業+電商+物流+金融+銷售”的現代農業體係建設。農産品加工業成為新常態下增長最快的非周期性産業。2016年,農産品初加工主營收入20萬億元,占GDP(80萬億元)的1/4,強有力地支撐瞭國民經濟的轉型調整。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傢工業食品的消費約占飲食消費的90%,我國尚不足40%,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以綠色生態、農耕文明為基礎的鄉村旅遊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健體小鎮、體驗鄉村等層齣不窮紅紅火火。在三大黃金周期間,全國有70%的城市居民選擇到鄉村去旅遊,每個黃金周形成約6000萬人次的鄉村旅遊市場。
農村是勞動力的就業池。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加快,産業升級、去過剩産能、一般製造業外遷,以及人工智能的推廣,多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減少瞭城市就業崗位及非農産業就業需求,相對應的是,農村産業的發展,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城裏年輕人下鄉創業。目前,有跡象錶明,隨著人工智能的推廣,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將擠齣大量的勞動力。有專傢預測,未來30年將有40%的職業消失。就業需求不足,直接影響瞭農民工的就業,尤其是使大量80年前齣生的農民工失去工作崗位。據國傢統計局農民工監控報告顯示,我國80年前齣生的農民工大約0.6億人。如果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産業升級步伐加快,老一代農民工將最先被擠齣,新生代農民工也有失去就業崗位的危險。因此,發展農村産業,分流城市就業壓力,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農村是中華文明的教育基地。中華文明是生態文明,幾韆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貫穿於農耕活動中,創造瞭眾多“天人閤一”的農業生産係統,比如,浙江青田稻魚共生模式,雲南元陽高山梯田等傳承生態文明的鮮活案例。農村不僅是農民的聚集地,還是炎黃子孫的老傢。每個中華兒女“上溯三代”都是農民,每個炎黃子孫都會“迴歸故裏”、祭拜祖先、瞻仰祖宅、“認祖歸宗”。農村是中華民族紮根沃土的“根”據地。中華文明是和諧文明,田園風光、鄉風淳樸、鄰裏和睦、傢庭和諧,是人們嚮往的理想生活。
……
新時代經濟熱點解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